1、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识记文学常识,掌握课文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学习重点】识记文学常识,掌握课文字词【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1881_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 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 年留学日本,1909 年回国,1918 年 5 月发表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 而已集 三闲
2、集 二心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 花边文学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 1924 年 2 月 7 日。20 世纪 20 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
3、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 ,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三、补充材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 “五四”运动前后, “忠臣不
4、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 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 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 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 ,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
5、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 。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 “五常” ,也叫“五伦” ,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妇女的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 。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 “四德”指妇德、妇言、
6、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补充常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一年四季,每季又按孟、仲、季分为三部分。每季的最后一个月又可称为暮春、晚春;晚秋、暮秋、深秋;暮冬、深冬;夏末。 祝福: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炎帝或祝融) ,绍兴地区是用一种有粘性的饴糖,使他无法向上天言过。祭灶神之后,除夕之前,绍兴人每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大祭祀,所祭祀的神像印有“
7、南朝圣宗”字样,绍兴人成为祝福菩萨、大菩萨,有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含义。据说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而在祝福之前要清扫, “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摆放也有讲究,鸡鹅要跪着,头朝神像,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背刺吊在“龙门架”上,用红纸贴住鱼眼睛,取“鲤鱼跳龙门”之意。男丁按辈分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要回避。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初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本课字词要注意鲁迅所处特殊时代,注意与现在的区别) 钝( )响 寒暄( ) 瓦楞( ) 朱拓( ) 间( )或 乞丐( ) 悚( )然 踌蹰( ) 谬( )种 俨( )然 雪褥( ) 形骸( ) 荸荠( )
8、絮絮( )呜咽( ) 驯( )熟 桌帏( ) 讪讪( ) 敛( ) 怔怔( ) 咀嚼( ) 渣滓( ) 蹙( )缩 门槛( ) 窈( )陷 惴惴( ) 歆享( ) 牲醴( ) 蹒跚( ) 不更( )事 拗( ) 不过 尘芥( )堆 颊( ) 贺家墺( ) 嚎( ) 瞥( ) 瑟( )瑟有声 2、解释下列词语瓦楞:间 jin 或:悚 sng 然:踌蹰:chuch 也作“踌躇” ,瑟瑟: 沸反盈 yng 天: 墺:o絮絮:呜咽 wy: 歆享: 蹒跚: 3、文学常识: (1) 、 祝福选自 ,作者是 ( ) ,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和 , 散文集是 ,散文诗集是 ,还有杂文集 17 本。 (2) 、
9、“四书”指 、 、 、 , “五经”指 、 、 、 、 五部经典著作。二、课文分析 文学常识回顾: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应该具有的三要素是: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和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 (一)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情 节 内容 起讫段落 序 幕 结 局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尾 声 3.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4.提问: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
10、,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3、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过程】开端部分: 祥林嫂初到鲁镇1)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肖像:行动:2)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3)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 , “然而”是什么含义?4)、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 、 “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小结: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
11、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的头上。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 “捆了躺在船板上” (第 45 段) ,抢了回去。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第 41 段“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 ) 。封建的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引: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1)、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
12、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引:读到这里,读者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还是往下看吧。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1)、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2)、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结局部分:祥林嫂寂然死去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有了哪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4、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鲁四老爷“我”第三课时【学习目标】:一、结合环境描写分析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二、是谁杀害了祥林嫂?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她会死在祝福中?【学习过程】一、祥林嫂生
13、活的环境 1、自然环境的描写: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 (1) 、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2) 、 “旧例的年底毕竟是最像年底” 如何理解? 2、社会环境 与祥林嫂之死相关的人物 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问题: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人们:“我:结论:祥林嫂的死是不可避免的,主观上缘于她沉溺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客观上缘于环境和社会,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用他那犀利二、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三、为何以“祝福”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