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2019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
2、、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 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
3、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 、 “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
4、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选自人民文摘)1
5、.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 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C. 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D. 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 ”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
6、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B. 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 ,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 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 、 “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D. 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B. 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
7、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C. 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D. 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 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答案】1. D 2. A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中国文化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中国文化”“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
8、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 “向来最追求 ”错误,该信息不合文意,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文中是说“似乎也最追求” ,选项变成“最追求” 。故选 D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 项, “分不清彼此”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 “分不清彼
9、此”并不等同“不严格区分两者” 。故选 A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错误,选项
10、强拉因果。原文是“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二者之间并无绝对的因果关系,故选 C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凑”(
11、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
12、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
13、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把灯光调亮张抗抗“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
14、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
15、嘲地笑了笑。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
16、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 40 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
17、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
18、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选自张抗抗把灯
19、光调亮 ,有删节)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大量使用比喻、象征等暗示手法,如第四段写到卢娜生气地关掉书店的灯光,心底的小火苗也快要熄灭,就喻示着卢娜决心关掉书店,而且心底的信念也行将崩溃。B. “明光书店”的命运转机首先来自省政府的奖励资金。这说明政府和国家开始扶持个体书店,加大了对文化建设事业的投入。C. 建议把灯光调亮的顾客的出现,非常巧妙,一方面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严谨,另一方面通过他带来了书店更多的好消息,并通过他说明卢娜的事业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和支持。D. 卢娜的丈夫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补贴书店的经营,无怨无悔地支持卢娜的事业,主要是因
20、为他理解卢娜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巨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5. 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6. 小说中的主人公卢娜是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并分析。【答案】4. D 5. 把“灯光调亮”的表层意思是指把书店的灯光调得更亮一点,改善服务环境,吸引顾客。深层意思有二:一是指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都要重视文化事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和投入,把我国的文化事业建设得更好,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把文化事业和国民素质这盏灯调得更亮;二是指要坚定对知识文化追求和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实现人生价值的信念,把追求知识、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这盏心灵之灯调得更亮。 6. 卢娜是个热爱知识,爱书如命的人。从她不计
21、报酬,十多年来苦苦经营“明光书店”和在流泪时下意识躲开书籍可以看出;卢娜还是一个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公民。虽然知识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但她还是要通过经营书店来传播知识文化,改变别人和社会;卢娜还是一个意志坚韧的人。 “明光书店”亏损十多年,但她一直苦苦坚持,并最终迎来了转机;卢娜也是一个善于感恩的人,这从她听了丈夫的话眼圈开始变红可以看出;卢娜还是一个非常无私的人。获得文有关部门一百万资金,她从没想过用于自己和家庭,而是想着怎样能让“明光书店”经营得更久长。【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D 项, “主要是因为他理解卢娜所从事的事业具有
22、巨大而深远的社会意义”分析不准确,主要是因为对卢娜的爱。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标题的意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
23、或物象) 、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首先分析表层含义, “把灯光调亮”是方便顾客;传达的是一种鼓励与期待;作为一种行为,表达的是经营者的自信与担当。然后结合主旨(开书店的目的)分析深层含义,开书店的目的是传播的是知识和文化;输出的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气象;表达了一种希望。【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
24、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形象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热爱知识,爱书如命” “不计报酬”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意志坚韧” “善于感恩” “无私”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
25、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 2018 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 ,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 年 4 月 20 日)材料二:20112016 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
26、例(单位:%)(摘自知识产权发布研究中心2017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 1 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科技成果
27、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 , 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 年 9 月 29 日)材料四: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
28、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7. 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1 年到 2013 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 25.3%下降到 13.4%,降幅较为明显,但 2014 年有微小回升,2015 年则回落至 8.4%。B. 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 2016 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 10.7%。C. 2012 年至 2016 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
29、有回升的现象发生。D. 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B.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C. 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D. 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
30、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9.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答案】7. B 8. C 9. 相关方:高校;企业;政府。作用: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完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的转化资金;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解析】本大题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新闻阅读。选择命题材料的新闻由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几个新闻材料有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个材料又有各自的强调侧重点。既体现时代特色,
31、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考查重点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这三个层级。【7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项“2015 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不正确,图片显示 2015 年与 11、12 年相比是下降的。【8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过于绝对。从材料一“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倡导创新文化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可知,选项中前一分句不能成为后一分句的必要条件。B 项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 ,目的是
32、“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 ,而不是“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D 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可知, “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因是“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9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显体现了三个主体:高校、企业、政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用。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才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以及政府企业的组织协调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李清臣字邦直。七
33、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 ”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 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 简宗庙,水不润下 为证,必擢上第。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 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
34、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 ”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 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 ”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 ”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
35、愿以死。(选自宋史李清臣传 ,有删改)注濮:指濮王。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 ,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者其蠹民已甚 蠹:损害B. 是必大吾门 大:光大C. 而羌夷之患未弭 弭:顺从D. 夫可则因 因:沿袭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 “举”等词。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
36、为“唐宋八大家” 。C. “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 “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英宗赞赏。B. 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
37、疾苦。C. 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解析】【10
3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 “而羌夷之患未弭”之“弭”如解释为“顺从” ,则与语境不合,句中说的是“羌夷之患” ,这是说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由此可知“弭”应解释为 “平息、消除” 。故选 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39、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 “与 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中的 察举 等词”错误。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 “察” “举”与“擢“的含义不同。故选 A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 项, “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英宗赞赏”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说“
40、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 ,由此可知,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而不是英宗。故选 A 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复” ,恢复;“而” ,连词,表转折;“劝” ,劝勉;“罢” ,撤消。第二句中,句首添加主语“李清臣” ;“尝为舒亶所劾” ,被动句, “为所”表被动;“及” ,等到;“以” ,因为;“抵罪” ,被治罪;“申” ,申述,辩护;“之” ,代词,代舒亶。【点睛】理解文言实词
41、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
42、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
43、第一,就荒谬了。 ”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 ”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 ”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
44、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 ”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 ”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弹
45、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 ”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居庸关【注】谢榛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B. 诗歌在对边塞
46、风光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独特感受及对边防的关切,浑然天成。C. “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D. 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15. 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14. D 15. 写景精工,动静结合:活动的 “云” “鸟” ,静止的“岭” “关” ,愈加显示出“云” “鸟”的活泼灵动, “岭” “关”的高峻挺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震撼与喜悦之情。对仗工整,用语精当:如“断”形象地刻画出山岭的险峻、高耸, “长”传神地表现出长关的绵延不断。【解析】【14
4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 项, “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错误,尾联说“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 , “当朝有” “复
48、此”等说明诗人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故选 D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要看题干中有没有规定具体的赏析角度,如本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干中没有设定赏析的角度,故考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
49、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 “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 ,诗句中写了“岭” “云” “关” “鸟”四种景物,其中“岭”是断的, “关”是长的,这二者都是静止不动的画面,而“云”是“飞”的, “鸟”是度的,这二者是动态的,故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来赏析;诗人笔下的“岭”是险峻高远的, “关”是绵延不断的,作者以“断” “迥” “长” “度迟”等词语刻画出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象,而在这宏伟的景象中融入了作者的震撼之情,故还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 “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 “请赏析联的妙处” “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