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考点一知识整合大气岩石动物(生物)植物(生物)土壤水地形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水循环大气 大气陆地 海洋水汽输送径流输送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生物循环植物微生物环境 动物岩石圈循环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l概念: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l过程: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l概念: 指各自然
2、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l特征: 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解题探究题组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 )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 1 2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解析 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B解析答案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3、)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解析答案解析 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 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 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 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 “ 耐寒 ” 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答案 C题组二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2012广东文综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 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
4、 “ 生物泵 ” 作用。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解析答案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 “ 生物泵 ” ,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 A项符合题意。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 B项错误。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 C项错误。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 D项错误。答案 A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考点二知识整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5、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变化性 统一性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地球解题探究题组一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2014江苏地理 )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 “ 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 。读图回答第 1题。1.
6、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解析 由图中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纬度低,气温高;由“ 瓶状茎、多刺、硬叶 ” 等特点可知该地干燥,降水少。D解析答案题组二 地理要素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变化(2015江苏地理 )下图为 “ 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 。读图回答第 2题。2.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答案解析 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
7、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山脉分布于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解析 B题组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3.(2011福建文综 )下图为 “ 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 。结合材料回答下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 600m。 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 250 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100 mm。甲国在 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 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
8、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答案主观题型答题模板题型五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问题的答题思路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答题思路:该地区 、 、 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答题思路:当 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 (植被 )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 (气候
9、 )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 (水文 )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地貌 ),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3)分析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答题思路:当某区域 要素发生变化时,不仅对该区域自然环境 等要素产生影响,而且对其他区域的 等要素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 (地形地貌 ),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 (大气 ),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 (大气 )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 (地形地貌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土壤 ),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 (水文 ),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 “ 地上河 ” ,造成严重水患 (生态环境问题 )。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