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化学试题说明:本试卷满分 100 分,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为第 1 页至第 5 页,第卷为第 6 页至第 8 页。试题答案请用 2B 铅笔或 0.5mm 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 90 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14 O 16 Na 23 Fe 56第卷 (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社会、科技、生产、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含氮、磷元素的污水任意排放,会导致水
2、华、赤潮等水体污染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C. 有人称“一带一路”是“ 现代丝绸之路” ,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 研究表明,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 BaCuSi4O10 。可将该化学式改写成 BaOCuO4SiO2【答案】C【解析】【详解】A、N 和 P 可使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含 N 和 P 元素的污水任意排放,会导致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故 A 的说法发正确;B、生产的玻璃的原料是石灰石、纯碱、石英砂,生产水泥的原料是石灰石和黏土,两种产品生产中都使用了石灰石为原料,故 B 说法正确;C、丝绸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 C 说法错误;D、书写时先
3、写金属氧化物,再写 SiO2,最后写水,氧化物的表示形式为 BaOCaO4SiO2,故 D 说法正确。2.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 NaHCO3受热易分解,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B. SiO2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光导纤维C. SO2是酸性氧化物,可用作漂白剂D. CaO 能与水反应,可用作干燥剂【答案】D【解析】【详解】A、NaHCO 3 作胃酸的中和剂,利用 NaHCO3 的弱碱性,对人体无害,A 选项不存在对应关系;B、光导纤维成分是 SiO2,利用 SiO2 对光的全反射,不是利用 SiO2 的熔点高,硬度大的性质,B 选项不存在对应关系;C、SO2 作漂白剂,利用 SO
4、2 的漂白性,与 SO2 是酸性氧化物无关,C 选项不存在对应关系;D、CaO 能与水反应,因此 CaO 可作干燥剂,D 选项存在对应关系。3.下列各项中,两物质间反应均产生 1 mol 气体时,参加反应的酸的物质的量最少的是A. 碳与浓硝酸 B. 铜与浓硫酸 C. 锌与稀硫酸 D. 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项碳与浓硝酸反应产生气体为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根据关系式 4HNO34NO 2+CO2 可知产生 1 mol 气体时,参加反应的酸的物质的量 0.8mol;B 项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气体为二氧化硫,根据关系式 2H2SO4SO 2 可知产生 1 mol 气体时,参加反
5、应的酸的物质的量为 2mol;C 项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关系式 H2SO4H 2 可知产生 1 mol 气体时,参加反应的酸的物质的量为 1mol;D 项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为 Cl2,根据关系式 4HClCl 2 可知产生 1 mol 气体时,参加反应的酸的物质的量为4mol;故两种物质间反应均产生 1 mol 气体时,参加反应的酸的物质的量最少的是 A;本题选 A。考点:化学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4.某溶液中含有NO 3-、HCO 3-、SO 32-、CO 32-、SO 42-等五种阴离子。若向其中加入少量的 Na2O2固体,充分作用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忽略
6、溶液体积、温度变化)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利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然后判断氢氧化钠是否与所给离子发生反应,同时应注意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把还原性物质氧化。【详解】NO 3 :加入 Na2O2,Na2O2 与水反应生成 NaOH 和 O2,对 NO3 无影响;HCO3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 NaOH 和 O2,OH 与 HCO3 反应生成 CO32 ,HCO3的浓度降低;SO32 :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 SO32 具有还原性,Na 2O2 能将 SO32 氧化成 SO42 ,即 SO32 的浓度降低;CO 32 :根据的分析,CO 32 浓度增
7、加;SO42 :根据的分析,SO 42 浓度增加;综上所述,NO 3 的浓度不变,选项 A 符合题意。5.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入下列溶液中,说法正确的是A. 放入饱和 NaOH 溶液中:有氢气放出,恢复至原温度后溶液的 pH 增大B. 放入稀 CuSO4溶液中:有氢气放出,有紫红色铜析出C. 放入 MgCl2溶液中:有氢气放出,有白色沉淀生成D. 放入 NH4NO3溶液中: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答案】C【解析】分析:钠与水或酸碱盐的溶液反应,均可以看出钠与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反应。详解:A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消耗水,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有 NaOH 晶体析
8、出,温度不变,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浓度不变,所以 pH值不变,故 A 错误;B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铜沉淀,为蓝色沉淀,故B 错误;C 钠和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和白色氢氧化镁沉淀,故 C 正确;D. 放入NH4NO3 溶液中,反应生成氢气和氨气,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故 D 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钠与水反应的本质。本题的易错点为 B,要注意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钠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6.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 a。将滴管中的液体 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 f,烧杯中的液体 b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
9、乎充满整个烧瓶。a 和 b 可能是a(干燥气体) b(液体) NH3 水 CO2 饱和 NaOH 溶液 Cl2 饱和食盐水 NO2 水 HCl 0.1 molL1AgNO3溶液A. B. C. D. 【答案】B【解析】NH3 极易溶于水 ,烧瓶内压强减小为零 ,同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所以形成喷泉,并充满烧瓶; CO2 与饱和 NaOH 溶液完全反应,压强近乎没有,同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能形成喷泉, 最终几乎充满整个烧瓶; .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锥形瓶与烧瓶内近乎压强相等,不能形成喷泉;NO 2 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 NO,容器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形成喷泉,但因为 NO 不溶于
10、水,所以不会充满烧瓶,HCl 极易溶于水并且和 0.1 molL-1AgNO3 溶液反应,使烧瓶内压强减小为零同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所以形成喷泉,并充满烧瓶;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为. 。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点睛:解答时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后气体减少或增多会引起气压的变化,则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容器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a 中的气体极易被 b 中试剂吸收或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气压减小,以此来解答。7.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A. Fe FeCl2 Fe(OH)2 B. S SO3 H2SO4C. CaCO3 CaO CaSiO3 D. NH3
11、 NO HNO3【答案】C【解析】A铁与氯气反应只能生成氯化铁, A 错误;B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B 错误;C 两步均能实现,C 正确;D NO 不与 H2O 反应,D 错误。8.关于 C、N、S 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它们都能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B.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任意排放会形成酸雨C. 浓硫酸可干燥 CO2、SO 2、 H2S 等气体,但不能干燥 NH3D. 加热条件下,碳、硫单质都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反应【答案】C【解析】A. 它们都能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木炭、氮气、硫磺,选项 A 正确;B.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任意排放会形成酸雨,
12、选项 B 正确;C. 浓硫酸能将 H2S 氧化,不能用于干燥H2S ,浓硫酸能与碱性气体反应而不能干燥 NH3,选项 C 错误;D、加热条件下,碳、硫单质都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反应,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选项 D 正确。答案选 C。9.不能通过单质间化合直接制取的是A. Mg3N2 B. Na2O2 C. Fe3O4 D. NO2【答案】D【解析】【详解】A、Mg 和 N2 反应生成 Mg3N2,能够通过单质间直接化合得到氮化镁, A 不符合题意;B、Na 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 Na2O2,能够通过单质间直接化合得到Na2O2,B 不符合题意;C、铁在纯氧中燃烧生成 F
13、e3O4,能够通过单质间直接化合得到 Fe3O4,C 不不符合题意;D、N2 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生成 NO,NO 与 O2 反应生成 NO2,不能通过单质间的直接化合得到 NO2,D 符合题意。10.向 25mL 12.0molL-1浓硝酸中加入足量的铜,充分反应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2.24LNO 和 NO2的混合气体(不考虑 NO2与 N2O4间的相互转化) ,则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A. 3.2g B. 6.4g C. 12.8 g D. 19.2 g【答案】B【解析】【详解】25mL12.0molL -1 浓硝酸中含硝酸物质的量为:0.025L 12.0molL-1=0.3mol,与足量
14、的铜充分反应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 2.24LNO 和 NO2 的混合气体(不考虑 NO2 与 N2O4的相互转化) ,即 0.1mol 混合气体,则被还原的硝酸为 0.1mol、未被还原的硝酸为0.2mol,所以生成物 Cu(NO3)2 的物质的量为 0.1mol,则参加反应的铜的物质的量为0.1mol,其质量为 6.4g,故选 B。二、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质的应用中涉及电子转移的是( )A. 纯碱做洗涤剂 B. 氯化铵溶液做除锈剂C. 84 消毒液做消毒剂 D. 白醋做除垢剂【答案】C【解析】
15、A. 纯碱作洗涤剂是碳酸钠水解产生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油脂发生反应,均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不涉及电子转移,选项 A 不选;B. 氯化铵溶液作除锈剂是盐发生水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不涉及电子转移,选项 B 不选;C. 84 消毒液作消毒剂是利用消毒液的强氧化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选项 C 选;D. 白醋作除垢剂是酸与碳酸钙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不涉及电子转移,选项 D 不选。答案选 C。12.实验室验证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确定其产物的装置如图所示(已知:PdC1 2溶液遇 CO 能产生黑色的 P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装置的仪器还可以制取 H2、NH 3等气体B
16、. 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后,再点燃酒精灯C. 装置中分别盛装饱和 Na2CO3溶液、浓 H2SO4D. 装置中有黑色沉淀,发生的反应是 PdC12+CO+H2O=Pd+CO 2+2HC1【答案】C【解析】固体和液体不加热反应制备气体,锌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 ,氧化钙和浓氨水反应制备氨气都可以用装置,A 正确;金属钠与空气中的氧气 、水蒸气等发生反应 ,因此实验之前,用二氧化碳气体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当看到装置中石灰水变浑浊后,空气已排净 ,再点燃酒精灯,B 正确;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因此先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 (因为碳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再用浓 H2SO4 吸
17、收水蒸气 ,C 错误;根据题给信息可知,PdC1 2 被 CO 还原为黑色的 Pd,反应 PdC12+CO+H2O=Pd+CO2+2HC1,D 正确;正确选项 C。点睛: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气体,会含有杂质气体氯化氢和水蒸气,要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不能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氯化氢,因为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13.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错误的是现象或事实 解释A 纳米铁粉可将水体中 NO3- 转化为 N2 纳米铁粉具有还原性B 氯气泄漏,用蘸有肥皂水的毛巾捂住口鼻 肥皂水显碱性C 利用 SiO2和焦炭混合物
18、在高温下制粗硅 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强D “钡餐”作为造影剂检查肠胃疾病 BaSO4难溶于水和盐酸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A纳米铁粉可将地下水中的 NO3-转化为 N2,发生还原反应,说明为纳米铁具有还原性,故 A 正确;B、肥皂水呈碱性,可与氯气反应降低毒性,所以氯气泄露时,可用蘸有肥皂水的湿毛巾捂住口鼻疏散到安全地带,故 B 正确;C 石英和碳粉反应中 C 作还原剂,不能判断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强,故 C 错误;DBaSO 4 不溶于水和胃酸,所以 BaSO4 可作为造影剂检查肠胃道疾病,故 D 正确;故选 C。14.多晶硅是单质硅的一种形态,是制造硅抛光片
19、、太阳能电池等的主要原料。已知多晶硅第三代工业制取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Y、Z 分别为 H2、Cl2B. 制取粗硅时焦炭与石英发生副反应生成碳化硅,该副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C. SiHCl3 极易水解,产物为 H2SiO3、H2、HCl,据此推测 SiHCl3 中硅为+2 价D. 多晶硅是硅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答案】C【解析】【详解】A、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 NaOH、H2、Cl2,Y 和 Z 点燃下能够发生反应,即 X 为NaOH,根据流程中,SiHCl 3 被还原成 Si,即 Y 为 H2,Z 为 Cl2,故 A 说法正确;B、焦炭和石英发生的副反应:S
20、iO 23C SiC2CO ,焦炭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1:2,故 B 说法正确;C、SiHCl3 水解的产物是 H2SiO3、H2、HCl,推出 SiHCl3 中 H 应为1 价,即 Si 的化合价为4 价,故 C 说法错误;D、多晶硅为单质,是硅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故 D 说法正确。【点睛】易错点为选项 C,学生错认为 SiHCl3 中 Si 的化合价为 2 价,SiHCl 3 易水解,发生 SiHCl33H 2O=H2SiO3H 23HCl, 按照水解原理,Si 应与水电离出的 OH 结合成H2SiO3,H2SiO3 中 Si 为4 价, Si 的化合价不变,
21、 ,Cl 结合水电离的出的 H ,生成HCl,即 SiHCl3 中 H 应显1 价,与 H2O 电离出的 H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SiHCl3 中 Si 显4 价。15.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中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浣衣发面,甚获利也” 。这里的“石碱”是指( )A. KOH B. KAl(SO4)2 C. KHCO3 D. K2CO3【答案】D【解析】【详解】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以水淋汁,说明能溶于水,能洗去油污,发面,即能作为发酵剂,A 、KOH 的碱性太强,不能作发酵剂,故 A 不符合题意;B、KAl(SO4)2 不能作为发酵剂,故 B
22、不符合题意;C、植物烧成灰,应是碳酸盐,KHCO 3 受热易分解,故 C 不符合题意;D、碳酸钾符合上述分析,故 D 符合题意。16.为鉴别某种物质的成分,某活动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取中上层清液,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取中上层清液,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呈红色,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并加热,产生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下列关于该物质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定含有 Cl-、SO 42-、Fe 3+、NH 4+B. 一定含有 Cl-、NH 4+,不能确定是否含有 SO42-、Fe 3+C. 可能是(NH 4)2Fe(SO4)2
23、D. 一定是 FeCl3和(NH 4)2SO3的混合物【答案】C【解析】【详解】产生白色沉淀是 BaSO4 或 AgCl,原溶液可能含有 SO42 或者 Ag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把 SO32 氧化成 SO42 ,原溶液中可能含有 SO32 ;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此沉淀为 AgCl,该 Cl 来自与中BaCl2,不能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l ;加入 KSCN 中溶液呈现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可能含有 Fe3 ,也可能含有 Fe2 ,加入NaOH 固体并加热,产生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气体为 NH3,即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NH4 ;A、根据上述分析,故 A 错误;B、根
24、据上述分析,Cl 不能确定,故 B 错误;C、(NH4)2Fe(SO4)2 符合上述实验现象,因此该物质可能是(NH 4)2Fe(SO4)2,故 C 正确;D、Cl 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故 D 错误。【点睛】物质检验或离子判断中,应注意外来离子对实验的干扰,实验中加入 BaCl2,实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出现白色沉淀,Cl 一定来自于BaCl2,原溶液中是否含有 Cl 不能确定。17.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化学性质 实际应用A 铁粉具有还原性 袋装食品的抗氧剂B 铁离子的氧化性比铜离子强 FeCl3溶液腐蚀 Cu 刻制印刷电路板C Na2O2能与
25、 CO2反应生成氧气 呼吸面具中的氧气来源D SO2具有漂白性 豆芽菜、银耳等食品的漂白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A利用铁粉的还原性可作袋装食品的抗氧剂,故 A 正确; B三价铁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铜生成铜离子和二价铁离子,所以 FeCl3 溶液可用于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铜,故B 正确;C Na2O2 能与 H2O、CO2 反应生成氧气,可作供氧剂,故 C 正确;D二氧化硫有毒,虽然具有漂白性,但是不能用于食品漂白,故 D 错误;答案为 D。18.下列有关纯碱和小苏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Na2CO3和 NaHCO3都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
26、应B. 等质量 Na2CO3、NaHCO 3分别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 NaHCO3消耗的盐酸体积少C. 向 NaHCO3溶液中滴入 Ba(OH)2溶液无沉淀,而 Na2CO3溶液中加入 Ba(OH)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D. 等物质的量 Na2CO3、NaHCO 3分别与足量稀 H2SO4反应,NaHCO 3产生 CO2多【答案】B【解析】A、CO 32-+2H+=H2O+CO2,HCO 3-+H+=H2O+CO2;HCO 3-+OH-=H2O+CO32-,而 CO32-与 NaOH 不反应,A 错误。B、如上述与酸的反应,设所用盐的质量为 m g,Na 2CO3消耗 HCl ,NaHCO 3消耗
27、盐酸 , ,即 Na2CO3消耗的盐酸比 NaHCO3更多,盐酸浓度相同时,Na 2CO3消耗的盐酸体积更大,B 正确。C、NaHCO 3溶液中加入少量Ba(OH)2时,2NaHCO 3+Ba(OH)2=BaCO3+Na 2CO3+2H2O,Na 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 Ba(OH)2时,Na2CO3+Ba(OH)2=BaCO3+2NaOH,两个反应都能够生成白色沉淀 BaCO3,C 错误。D、如 A 分析中与酸的反应,设所用盐的物质的量均为 1mol,加入足量稀硫酸后,二者生成的 CO2均为 1mol,即产生的 CO2物质的量相同,D 错误。正确答案 B。点睛:酸式盐与酸或与碱反应规律“遇酸
28、得氢、遇碱失氢” 。即酸式盐与酸能够得到酸的H+,从而生成新酸,如 NaHCO3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应生成 H2CO3,H 2CO3不稳定分解得到CO2和 H2O;而与碱反应会失去 H+生成正盐,如 NaHCO3溶液中加入 NaOH,NaHCO 3失去 H+生成正盐 Na2CO3。19.有一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酸,其中 H2SO4和 HNO3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 4 molL1 和 2 molL1 ,取 10 mL 此混合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待反应结束后,可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体积为(设反应中 HNO3被还原成 NO)( )A. 0.448 L B. 0.672 L C. 0.896 L
29、D. 0.224 L【答案】B【解析】n(H+)=4molL 0.01L 2+2molL L=0.10mol n(NO3-)=2molL L=0.02 mol根据反应方程式,酸过量。设生成气体为 nmol3Cu+ 8H+ + 2NO3-=3Cu2+2NO +4H2O n(H+)=0.10mol 2 20.02mol nn=0.02mol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为 0.02 mol = 0.448L 故 A 正确。B C D 均错误。20.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或解释存在错误的是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A向表面覆盖一层煤油的硫酸亚铁溶液中,用长胶头滴管伸到试管底部,小心挤出得到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实
30、验体现了防氧化的设计事先煮沸过的氢氧化钠溶液 间不变色B 常温下将铁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变化铁在常温下遇浓硝酸发生“钝化”C 将一小块 Na 放入无水乙醇中 产生气泡 Na 能置换出醇中的氢D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粉末变红 铁与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详解】A、氢氧化亚铁容易被氧气氧化成氢氧化铁,煤油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氧气溶解到硫酸亚铁溶液中,NaOH 煮沸的目的是排除氧气,能够防止 Fe(OH)2 被氧化,长时间不变色,体现防氧化的设计,选项 A 不符合题意;B、常温下,铁片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阻碍反应的进行,现象不明显,B 不符合
31、题意;C、金属钠能与无水乙醇发生反应,产生气泡,该气体为 H2,说明 Na 能置换出醇中的H,C 不符合题意;D、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四氧化铁为黑色,不是红色,D 符合题意。第卷(非选择题,共 50 分)三、推断题(本题包括 1 小题,共 16 分)21.A、B、C、D 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 A、B、C 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通常情况下 A、B、C、D 都是气体,且 B 和 D 为空气的主要成分,写出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_(此反应的条件答题时不必写出) 。B 在工业上用于制备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32、。(2)若 B 为非金属单质,且 B 所含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内层电子数之和的比值为 3: 5,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其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3)若 A、B、C 的溶液均显碱性,C 为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D 的电子式为_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 。取 100mL B、C 的混合溶液,其中 B、C 浓度均为 0.1mol/L ,向溶液中缓慢滴加 0.1mol/L盐酸至过量,收集并测量产生气体的体积。刚开始滴加盐酸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请将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且不考虑产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随滴加盐酸的体积变化的曲线绘制在下图坐标系中。_【
33、答案】 (1). 4NH3+6NO=5N2+6H2O (2). N2+3H2 2NH3 (3). 2H2S+SO2=3S+2H2O (4). 2:1 (5). (6). OH-+HCO3-=H2O+CO32- (7). H+CO32-=HCO3- (8). 【解析】【详解】 (1)B 和 D 为空气的主要成分,即为 N2 和 O2,根据转化关系,A 应是连续被氧化,D 应为 O2,B 为 N2,则 C 为 NO,A 为 NH3,反应 III 的方程式为4NH36NO=5N 26H 2O;N2 制备 NH3,工业方法是合成氨,即反应方程式为 N23H 22NH3;(2)B 为非金属单质,且 B
34、所含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内层电子数之和的比值为 3:5,推出 B 为 S,根据转化关系,A 为 H2S,C 为 SO2,反应 III 的方程式为2H2SSO 2=3S2H 2O,H2S 为还原剂,SO 2 为氧化剂,S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因此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1;(3)C 为焙制糕点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即 C 为 NaHCO3,A、B、C 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三种物质均显碱性,根据转化关系,推出 A 为 NaOH,B 为 Na2CO3,D 为 CO2,CO2 的电子式为 ;反应 III 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 OH =H2OCO 32 ;B 和 C 混合构成的
35、溶液为 Na2CO3 和 NaHCO3,向混合液中滴加盐酸,发生H CO 32 =HCO3 ,消耗的是盐酸的体积为 100mL,此时溶液中 NaHCO3 的物质的量为(100103 0.110010 3 0.1)mol=0.02mol,继续滴加盐酸发生HCO3 H =CO2H 2O,此时消耗盐酸的体积 200mL,产生 CO2 的体积为0.0222.4L=0.448L,即为 448mL,图像为:。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34 分)22.铁是生产、生活及生命中的重要元素。(1)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呈+2 价,具有结合 O2 分子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如果误服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
36、,因为二价铁被_(填“氧化”或“还原”)。(2)为防止 FeCl2 发生氧化反应而变质,存放时应加入 _(填化学式) 。现有一瓶久置的FeCl2 溶液,请设计实验检验其中是否含有 Fe3+_。(3)高铁酸钠(Na 2FeO4)是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新型消毒剂。在强碱溶液中次氯酸钠与 Fe(OH)3 反应生成 Na2FeO4 的离子方程式:_;高铁酸钠对水消毒时转化为 Fe3+,Fe3+ 净水的有关离子方程式为_ 。(4)球墨铸铁中含有一种铁碳化合物 X。实验小组为测定 X 的组成设计实验如下:固体 2 的俗名是_,X 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_。(5)某稀溶液中含有 Fe(NO3)3、Cu(NO3
37、)2、HNO3,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溶液中 Fe2 的浓度和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溶液中 Fe(NO3)3、Cu(NO3)2、HNO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答案】 (1). 氧化 (2). Fe (3). 取少量待测液,滴加 KSCN 溶液,若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原溶液中有 Fe3+ (4). 3ClO 2Fe(OH) 34OH =2FeO42 5H 2O3Cl (5). Fe3 3H 2O Fe(OH)3(胶体)3H (6). 铁红 (7). Fe3C (8). 114【解析】【详解】 (1)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亚硝酸盐把 Fe2 氧化成 Fe3 ,失去运输 O2
38、 的功能,Fe 的化合价升高,即 Fe2 被氧化;(2)FeCl2 容易被氧气氧化成 FeCl3,为避免产生杂质,加入铁屑,即化学式为 Fe;检验Fe3 一般采用 KSCN 溶液,如果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含有 Fe3 ,反之不含有,具体操作是取少量待测液,滴加 KSCN 溶液,若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原溶液中有 Fe3 ;(3)根据信息,离子方程式为 ClO Fe(OH) 3OH FeO 42 H 2OCl ,根据化合价升降法进行配平,离子方程式为 3ClO 2Fe(OH) 34OH =2FeO42 5H 2O3Cl ;Fe3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吸附溶液中的杂质,
39、即Fe3 3H 2O Fe(OH)3(胶体 )3H ;(4) 化合物 X 在空气中高温煅烧生成固体 1,固体 1 为铁的氧化物,加入过量盐酸,溶液甲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加入足量的 Cl2,应是将 Fe2 氧化成 Fe3 ,加热蒸发,灼烧得到Fe2O3,即固体 2 为 Fe2O3,俗名为铁红,固体 2 中铁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42/160mol,0.3mol,根据元素守恒,化合物 X 中铁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0.3mol,C 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80.356)/12mol=0.1mol,化合物 X 的化学式为 Fe3C;(5)氧化性强弱的顺序是 HNO3Fe(NO3)3Cu(NO3)2,加入铁粉的反应
40、的离子方程式为Fe4H NO 3 =Fe3 NO2H 2O,Fe2Fe 3 =3Fe2 ,FeCu 2 =Fe2 Cu 2 ,01 段发生反应,消耗 HNO3 的物质的量为 4mol,12 段发生,消耗 Fe3 的物质的量为 2mol,反应生成 Fe3 的物质的量为 1mol,即原溶液中 Fe(NO3)3 的物质的量为1mol,23 段发生反应,消耗 Cu(NO3)2 的物质的量为 1mol,同一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即 Fe(NO3)3、Cu(NO3)3、HNO3 物质的量之比为 1:1:4。【点睛】难点是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先根据题中信息,书写出 ClO
41、Fe(OH)3FeO 42 Cl ,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法进行配平,即 3ClO 2Fe(OH)32FeO 42 3Cl ,环境为碱性,且利用电荷守恒,OH 为反应物,H 2O 为生成物,因此离子方程式为 3ClO 2Fe(OH) 34OH =2FeO42 5H 2O3Cl 。23.叠氮化钠常用作汽车安全气囊中的药剂。实验室制取叠氮化钠的原理、实验装置及步骤如下:已知:NaN 3(叠氮化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NaNH 2 的熔点为 210,沸点为 400,在水溶液中易水解。步骤:打开装置 D 导管上的旋塞,加热制取氨气;再加热装置 A 中的金属钠,使其熔化并充分反应
42、后,再停止加热 D 并关闭旋塞;向装置 A 中 b 容器内充入加热介质并加热到 210220,然后按图通入 N2O;冷却,向产物中加入乙醇(降低 NaN3 的溶解度) ,减压浓缩、结晶;过滤,用乙醚洗涤,晾干。回答下列问题:(1)NaN3 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_。(2)装置 B 中盛放的药品名称为 _。(3)步骤先通氨气的目的是_;步骤氨气与熔化的钠反应生成 NaNH2 的化学方程式为_;步骤b 容器充入的介质为植物油,进行油浴而不用水浴的主要原因是_,生成 NaN3的化学方程式为_。(4)图中仪器 a 用不锈钢材质的而不用玻璃的,其主要原因是反应中可能会生成少量的副产物 NaOH,其腐蚀玻璃的
43、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5)N2O 可由 NH4NO3(熔点 169.6)在 240 分解制得,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a. b. c. (6)消防时,常用 1molL-1 的 NaClO 溶液将 NaN3 转化为 N2,则销毁 650g NaN3 至少需要_L NaClO 溶液。【答案】 (1). 1:1 (2). 碱石灰 (3).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4). 2Na+2NH3 2NaNH3+H2 (5). 水的沸点为 100,不能达到反应需要控制的温度210220 (6). NaNH2+N2O NaN3+H2O (7). SiO2+2NaOH = Na2SiO3+H2O (8). c (9
44、). 5【解析】【详解】 (1)NaN3 中 Na 显1 价,即 N3 显1 价,因此阴阳离子个数比为 1:1;(2)根据步骤,需要向装置 A 中通入 NH3,装置 D 的作用是制备 NH3,则装置 B 的作用是干燥氨气,即装置 B 盛装碱石灰;(3)装置中含有空气,金属钠能与氧气发生反应,通入 NH3 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NH3 和 Na 发生生成 NaNH2,金属钠把 NH3 中 H 氧化成 H2,即反应方程式为 2Na2NH 32NaNH2H 2;步骤加热到 210220,水的沸点为 100,不能达到反应需要的控制温度;NaNH 2 与 N2O 发生反应生成 NaN3,其反应方程式为NaNH2N 2O NaN3H 2O;(4)玻璃中含有 Si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与 NaOH 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OHSiO 2=Na2SiO3H 2O;(5)NH3NO3 在受热分解时产生 H2O,因此 NH3NO3 受热分解制备 N2O 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 c 正确;(6)根据得失电子数目守恒,V(NaClO)12= 。解得 V(NaClO)=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