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岛二中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周易的前生今世周山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 10 篇文字,故又称十翼 。 易经与周易 ,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 。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 。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
2、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 ,便取名为连山 。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 ,也因此可以确认。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
3、易经 ,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 ,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 ,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欠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对“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
4、演易” 。经姬昌重新编纂之后的这第三部易经 ,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 ,即“周朝的易经 ”。由于观念的变化,更由于周易的诞生, 归藏自周代始式微,但是,一直到春秋末期,它还有可能被完整保留着。据礼记记载,孔子为了解殷商社会,曾专门跑到殷商贵族集居地宋国,寻找并研究归藏 ;从孔子的“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的透露,我们也获得了归藏的首卦是“坤” ,第二卦是“乾”的信息。汉代时, 归藏可能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注疏中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 ,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 。现在所见的归藏佚文,一为收录在道藏中,二为前些年从湖北荆门王家
5、台楚墓中发掘的竹书残简。这些佚文为姬昌“演易”的背景提供了信息。从西周到东周, 周易不仅是周王朝的治国大纲,也是朝廷及贵族决疑解难的工具。左传 、 国语中的二十多条占筮或援引周易决疑记载,便是周易权威性和实用性的直接表达。春秋末期, “善为易者不占”成为风气。孔子晚年喜易 ,以致“韦编三绝” ,为学生讲易 ,留下解读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留下的几篇资料性文字一起,合编成易传 ,遂使得周易如虎添翼,进入每一位读书人的书房,并进而成为后世科举取士的“统编教材” 。1. 关于易经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易经与周易 ,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由此可知, 周易包括易经
6、 ,二者是种属关系。B. “孔子晚年喜易 ”,他把解读 周易的数篇文字,与前人文字一起合编,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C. 全文谈到了与易经相关的三部著作,即 连山 归藏 周易 ,而这三部著作体现了易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D. 易经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之中,首卦也在不停地变化,从夏初到商初再到周代,一直到现在,其首卦还在不停改变。2. 下列各项对于易经首卦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代之前,洪水泛滥,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使象征山的“艮”卦在连山六十四卦中名列榜首。B. 夏代以后,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土地产生了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
7、地” ,使得商代初期的归藏首卦由“艮”卦变化为“坤”卦。C. 商代八百年,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更多取决于天气,于是到周易时,首卦已更新为代表天的“乾”卦。D. 易经首卦在不同阶段的每一次变化之中,生活环境的变化,食物来源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转变都对变化起着举足轻重地决定性。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夏代初期诞生的连山 ,以 “艮”为首卦,这为我们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图腾对象确认为“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B.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 ,也作出了相应的改编,通过对改编全部内容的分析,获知大地已被崇拜。C. 周族领
8、袖姬昌在狱中对 归藏作了全新“演易” ,后被周武王命名为周易 。直至此时第三部易经方才尘埃落定。D. 汉代时,第二部易经 归藏还有较多内容存世,所以才能有易学家焦竑的“商时讲学者首重在静”之议论。【答案】1. C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 项, “周易包括易经 ,二者是种属关系。 ”错,根据原文可知周易 ,即“周朝的易经
9、 ”,所以周易属于易经 。B 项, “形成对周易进行系统解释的著作易经 。 ”错,从原文看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 易经不是。D 项,无中生有, 易经首卦到周易定为“乾”后,直到现在首卦是否改变,文中无此信息。故选 C。【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 项,曲解文意,应该是连山定首卦为“艮”和归藏定首卦为“坤” ,三个原因都包括;而周易定
10、首卦为“乾”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基本未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发生了转变。故选 D。【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通过对改编全
11、部内容的分析”错,根据原文“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可知。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
12、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
13、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最后的黄豆爷爷是个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
14、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
15、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紫。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
16、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搬出大染坊时,我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炒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
17、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后来,一
18、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有人曾问我,金子最终找到了吗?当然没有。爷爷的坟头早被我平了。当时还有人说,我跟我那疯了死掉的父亲一样,也是忤逆不孝。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我那个儿子和老婆都不跟我说话了。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改自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平掉爷爷的坟头,是既不想让任何人打扰
19、爷爷死后的安宁,又表明了不依赖祖辈财富、自己创业的决绝。B. 文中说“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不是形容他处于青少年时期,身体长得快;而是形容他备受溺爱,放纵无拘。C.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饱满,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叙事手法新颖,主题有教益。D. 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5. 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 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答案】4. C 5. 生动揭示“爷爷”的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是贯穿全文的
20、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6. 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启示二:就亲缘情感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要帮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
21、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此题 A 项考核情节的作用,B 项考核句子的含义,C 项考核语言的风格, D 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 C 项“情感饱满” “叙事手法新颖”的分析都不够恰当。本文主要一揭示道理为主,叙事上就是顺序的方式。【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赏析作品的情节结构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情节,然后从结构、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首先早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爷爷蹲着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料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
22、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然后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分析,这些生动地揭示“爷爷”的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从结构上看这些情节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主要是分析标题的含义,并结合文章
23、谈对对自己的启示,标题的含义注意从表层和深层分析,此题从情节的角度分析表层含义“最后的黄豆”指“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深层含义, “最后的黄豆”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谈启示,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如从“传承”的角度,看以谈“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的。一定注意启示要和文章的内容有联系。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姚玉峰,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
24、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 ;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之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 ,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姚玉峰曾留学日本,他的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授,姚玉峰赢得了田野的喜爱。另一位眼科“巨头” ,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他。1992 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
25、,绕开机理研究的细节,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 “我还没有研究过。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他希望回到祖国。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
26、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上幸次。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1700 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 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1906 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但是,发生了排异。整个 20 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1976 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查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从此,证明理查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
27、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医学界 16 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 ,而且独创制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出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 。1995年 5 月 20 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他继续攀登。人类的角膜由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内皮层组成,厚度约 0.5 毫米。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的内皮,只有 6 微米厚。理论的推导,让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的 6 微米内皮层完整保留,
28、逻辑上就不产生排斥反应。怎样才能让这 6 微米不在手术中发生破损?6 微米,这是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距离!6 微米,这是攻克角膜移植排异难题的制高点。6 微米,也是横亘在姚玉峰面前的最后难关!姚玉峰尝试几十种方法进行试验,但均未成功。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而头发是死的,小鼠是活的。给小鼠打麻药,打多一点会死,打少了会动。手法已非常娴熟的姚玉峰一天能做 12 只小鼠的角膜移植手术。牛顿观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姚玉峰的苹果何时才能掉落?1995 年 3 月,姚玉峰生命中的苹果终于掉落。这天早晨,仍停留在实验冥想中的姚玉峰去吃早餐。他拿起鸡蛋轻轻一磕,随手剥开一
29、片蛋壳。咦?蛋壳剥落,蛋衣竟完好保留!两眼直愣愣地盯着蛋衣突然,姚玉峰感到醍醐灌顶: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分离。而后,再剥“蛋壳” ,剥破“蛋衣”的概率不就可能明显降低吗?姚玉峰浑身颤抖起来:3 年来,众里寻他千百度,世纪难题瞬间有了解决办法。1995 年 5 月,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在母校附属医院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 1.0。接着是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困扰世界角膜界一个世纪的难题终于被一个中国眼科医生破解。姚玉峰登上了世界角膜移植的巅峰!这一年,姚玉峰 33 岁。(节选自 201
30、7 年 6 月 3 日光明网,有删改)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斯特莱茵的反应,说明姚玉峰的思考很具有前瞻性, “出乎意料”是对姚玉峰的大胆质疑感到既震惊又意外。B. 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主要目的是为下文回国做铺垫,暗示这是其科研的不竭动力。C. 姚玉峰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主要凭借的是他的勤劳和智慧。D. “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无异于微雕艺术家在头发丝上做雕刻。 ”突出了微雕艺术家雕刻的艰难。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31、)A. 第二段写到姚玉峰两位导师的医术高明,意在表现中国的眼科技术发展落后。B. 从 1700 到 1995 年,人类对眼角膜移植术的探索从未间断,其间的困难也证明了姚玉峰创造“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的艰辛。C. 姚玉峰通过剥鸡蛋而发现眼角膜内皮剥离的方法纯属偶然,是他的幸运让他攻克了世界性难题。D. 本人列举了一些数字,使内容更准确、科学,更具有说服力,突出了姚玉峰学术研究取得的成就。E. 让一双双失明的眼睛重见天日,为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是姚玉峰从小就有的愿望。9. 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 ,被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为“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并写进了美国医
32、学教科书。综合全文,请分析姚玉峰取得成功的原因。【答案】7. D 8. BD 9. 师从泰斗,名人引路。世界眼科界的泰斗是姚玉峰的伯乐,他们以精湛的医术引领姚玉峰前行。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刚到坂大,对于前来作报告的大师,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是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朴素情感,促成了姚玉峰在这个时代的使命感,也促使他登上了眼科医学发展的高峰。坚持不懈,探索钻研。 (或“勤劳和智慧” )虽然尝试的几十种方法均遭失败,但他毫不气馁,最终完成了把患者的 6微米内皮层完整保留的探索。【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
33、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D 项, “突出了微雕艺术家雕刻的艰难”错误,根据原文内容,突出的应是在小鼠角膜上做上皮移植非常困难。故选 D。【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不是写中国的眼科技术发展落后;C 项, “姚玉峰通过剥鸡蛋而发现眼角膜内皮剥离的方法纯属偶然”说法有误,姚玉峰发
34、现角膜剥离方法、攻克世界难题并非偶然;E 项,于文无据,文章没有写到让患者重见天日是姚玉峰从小就有的愿望。故本题选 BD。【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目要求综合全文,分析姚玉峰取得成功的原因。而原因无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依据文中姚玉峰的相关言行,从自身品质追求研究等角度加以概括。客观原因则是外界对其的帮助影响,主要是导师对其的引路作用 。最后结合文中对他评价的相关语句。找到这些就不难概括出姚玉峰取得成功的原因了。【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
35、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 (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 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 (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36、;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 (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郑覃,郑州荥泽人,故相珣瑜之子,以父荫补弘文校书郎,擢累谏议大夫。穆宗立,不恤国事,数荒昵。吐蕃方强。覃与崔郾等廷对曰:“陛下新即位,宜侧身勤政,而内耽宴嬉,外盘游畋。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习之徒,赏赐太厚
37、。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愿节用之,以所馀备边,毋令有司重取百姓,天下之幸也。 ”帝不怿,顾宰相萧俛曰:“是皆何人?”俛曰:“谏官也。”帝意解,乃曰:“朕之阙,下能尽规,忠也。 ”因诏覃曰:“中殊不款款,后有为我言者,当见卿延英。 ”时中奏久废,至是,士相庆。宝历初,擢京兆尹。文宗召为翰林侍讲学士,进工部侍郎。覃于经术该深,谆笃守正,帝尤重之。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以正其阙。 ”从之。覃虽精经义,不喜文辞,病进士浮夸,建废其科,曰:“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 ”又言:“文人多佻薄
38、。 ”帝曰:“纯薄似赋性之异,奚特进士?且设是科二百年,渠可易?”覃曰:“亦不可过有崇树。 ”帝尝谓百司不可使一日弛惰,因指香案炉曰:“此始华好,用久则晦,不治饰,何由复新?”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覃之侍讲,每以厚风俗、黜朋比再三为天子言,故终为相。然疾恶多所不容,世以为太过,惮之。以病乞去位,有诏解太子太师,许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俄罢为尚书左仆射。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
39、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B.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C.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D.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补” ,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 “中国” ,古指中原地区。
40、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 “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D. “宿儒” , “宿”指努力工作的人, “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穆宗不忧虑政事,喜好游乐宴饮。即位之始,吐蕃正是强盛时期,郑覃与崔郾等人直言进谏,劝说穆宗不可沉湎享乐,而应警惕边患,加强军备。B. 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喜文辞。他以南北朝尚文辞而误政的历史来劝说皇帝,建议取消进士科,但皇帝没有同意。C. 郑覃擅长经学,笃守正道,文宗特别器重他。郑覃建议皇帝召集学问精深之士校正六经 ,并将经
41、文刻写在太学的石头上,作为永久的准则。D. 郑覃晚年身体不好,皇帝特许他可以五天上一次朝。后来李德裕当政,打算引荐郑覃与他共同执政,郑覃坚决推辞,后来他接受了司空的职位,最后死在任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 (2)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士惟用才,何必文辞。【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游乐所费用的金银丝绸,本来就是百姓的膏脂血汗,可以使没有功绩的歌舞杂技艺人而滥受赏赐吗? (2)南北朝时国家治理不好的原因,就是(士人)文采的华美胜过了质朴。士人只要用才干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文章的辞藻呢。【
42、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 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郑覃说:挽救时世的弊政,首先在于求实。近来人们都不处理职事,这本来也是因为天下太平,人人无事做,是安逸带来的结果。皇帝说:主要在于谨慎守法而已。 。 ”,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覃” “此”“帝”等,再根据句子
43、内容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敝”指弊政,是“救”的宾语,故“弊政”后应断开,这就排除 AD 两项;“安逸致然”是安逸带来的结果的意思,故不能分开,这就排除 B。故选 C。【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 项错, “宿儒”的意思应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故选 D。【12 题详解】试
44、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 “最后死在任上”错,原文结尾说“ 乃授司空,致仕,卒。 ”,其中“致仕”是退休的意思,郑覃是退休后去世的,没有死在任上。故选 D。【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45、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金缯:金银丝绸;固:本来;膏血:膏脂血汗;被赐:受赏赐。第二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 治:治理;质:质朴;惟:只、只要;何必:为什么一定。【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
46、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郑覃,郑州荥泽人,是前宰相郑珣瑜的儿子,因其父功绩的恩荣所及,补授弘文校书郎,多次升迁任谏议大夫。穆宗即位之后,不忧虑国家政事,屡屡沉溺于放荡之中。吐蕃当时正是强盛时期。郑覃与崔郾等人在朝廷中对答说:“陛下新近即位,应当尽力勤奋于政务,而不是在内沉浸于宴饮嬉戏,在外游乐打猎。现今吐蕃就在边境上,伺机袭击中原,假若有什么急事,臣下不知道陛下在哪里,不是耽误大事了吗?臣等身为谏官,非常担忧害怕,希望陛下稍微减少吃喝玩乐,多留心政事。臣又听说陛下白天黑夜和歌舞杂技艺人在一起,对身边的人,赏赐过于丰厚。游乐
47、所费用的金银丝绸,本来就是百姓的膏脂血汗,可以使没有功绩的歌舞杂技艺人而滥受赏赐吗?希望陛下节约开支,将所结余的财物充作边防费用,不要再叫有关部门加重百姓的负担了,这是天下人所希望的啊。 ”皇帝不高兴,回头看了看宰相萧俛说:“这都是些什么人?”萧俛说:“他们是谏官。 ”皇帝明白了意思,于是说:“朕的缺点,下面能尽力规劝,这是忠诚的表现。 ”因而下诏对郑覃说:“在中奏事时间上很宽裕,以后有要对我说的,我当在延英接见你。 ”当时在中奏事废除已久,到这时,士人相互庆贺。宝历初年,朝廷升郑覃为京兆尹。文宗将他召入翰林院任翰林侍讲学士,进任工部侍郎。郑覃在经术方面知识完备精深,而且忠厚笃实恪守正道,皇帝
48、尤其推重他。郑覃曾从容上奏说:“经籍中的文字如果有脱漏或错误,博士以讹传讹,就难以改正。请求召集学识渊博精通经学的儒士,校勘订正六经典籍,依照后汉的做法,在太学立石镌刻经文,让人们根据石刻来纠正典籍中的缺误。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喜爱作文赋诗,厌恶进士浮夸,建议废除进士科,并说:“南北朝时国家治理不好的原因,就是(士人)文采的华美胜过了质朴。士人只要用才干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文章的辞藻呢。”又说:“文人大多轻薄。 ”皇帝说:“质朴和轻薄似乎是天性的差异,难道唯独是进士轻薄吗?况且进士科已设置了二百年,怎能轻易更改呢?”郑覃说:“也不能过于尊崇树立。”皇帝曾警告百官不可使
49、自己有一天松弛懒惰,顺便指着香案上的香炉说:“这东西当初华丽好看,用久了则暗淡了,不整治修饰,怎能由旧变新呢?”郑覃说:“挽救时世的弊政,首先在于求实。近来人们都不处理职事,这本来也是因为天下太平,人人无事做,是安逸带来的结果。 ”皇帝说:“主要在于谨慎守法而已。 ”郑覃清廉正直谦让俭约,和人相处不曾串通结党。任宰相时,所居住的宅第不加修饰,家中没有侍妾。他把孙女嫁给崔皋为妻,崔皋是个九品卫佐,皇帝推重他不与有权人家联姻。郑覃任侍讲时,每每以厚风俗、黜朋党向天子再三陈说,因而最终被任用为宰相。但是凡为他所憎恨的多不能容忍,世人认为太过分了,然而还是畏惧他。郑覃因有病请求免官,皇帝下诏解除太子太师之职,允许他五天到中书省一次商量政事。不久免去别的官职任尚书左仆射。武宗初年,李德裕被起用,打算引荐郑覃共同执政,郑覃坚决辞让,于是授任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