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代码: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绪论,第一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教育心理学概述,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它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广义,它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狭义,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西方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国内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
2、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一般围绕学习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包括: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 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五种要素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三个过程,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五种要素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学生对学与教的过程的影响作用: 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
3、、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五种要素教师,由于学校教育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五种要素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五种要素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五种要素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 物质环境:课题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社会环境:课题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
4、背景等。,三个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三个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环境设计等),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三个过程学习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
5、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识和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 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教学媒体和环境情况而加以调节。 评价一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进行而侧重于不同方面,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从而确保学与教的过程达到最好的效果。,(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时间:1903年 人物: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事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 标志: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由此确立,科
6、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发展期,成熟期,完善期,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最早在教育中系统应用心理学知识。 他在1867年出版教育人类学第一卷(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世界第一本正式以“教育心理学”(1877年)命名的教科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2.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特点: 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学习理论。 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7、;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信息论的思想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重要事件: 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用“做中学”的信条改造学校教育领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果茨基力图以“文化历史发展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具有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年)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内容
8、为大家所公认;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3.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重要事件: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最著名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持续了15年之久,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本国的学制和课程改革,并且还编写了几本年龄与教育心理学。,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特点: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注重为教学实践服务,发展了许多有效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等。,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9、),成果布鲁纳: 第一,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控制自身的心理活动; 第二,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进行自我调节; 第三,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 第四,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学研究。,第一节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A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B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C 教育心理
10、学的研究对象 D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年代与标志 领会: A 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B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C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正式独立; 婴幼儿学习的研究、亲子教育的兴起。 2.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 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结合;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可能是最全面阐述幼儿教育心理学问题的专著。我国最早引进的,,LOGO,(二)学前教育心
11、理学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1.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发端于对儿童期独立性的认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对儿童学习潜力的认识。 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儿遵循自然教育); 裴斯泰洛齐把“遵从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付诸实践,创造了“直观教学法”。,2.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教育史上第一次幼儿教育实验由欧文(近代幼儿教育的先驱,并设立了“幼儿学校”)创造,被马克思称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萌芽。 福禄贝尔创立第一所幼儿园(受到进化论思想,创造了裴氏直观教学法,提出活动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对“幼儿的敏感期”非常敏感(发明蒙台梭利教具,创建了“幼儿之家”
12、,提出“科学的教育法”),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皮亚杰与儿童智慧发展:以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法、两难故事法、社会交往法和活动教学法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 维果茨基创立“维列鲁学派”,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建构论”两个基本假说:符号中介论和活动内化论。,(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的多元化 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偏重应用性的学科。,(二)学前教
13、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幼儿学习心理 在概述学习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幼儿教学心理 游戏与教学时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两种主要形式。 幼儿教师心理注:幼儿学习心理与幼儿教学心理构成了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两条主线。,(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理论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 2.实践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测量与描述 2.预测和控制 3.理解和说明,第二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A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领会:A 学前教
14、育心理学的创建 B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简单应用:A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 B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C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量法,什么是观察法,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一)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区别: 前者是出于特定研究课题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确定的观察对象与明确目的;后者大多无明确目的; 前者为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以一定的理论知识去判断、理解观
15、察所获得的结果;后者只限于短暂的“注视”,以常识或经验对所获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前者对所获取的结果要做出准确而系统的记录;后者不需如此; 注:在不具备条件开展正式的观察研究时,有意识地改进日常观察的方法来考察某些现象或问题是可取的。,(二)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正式观察法结构严谨。计划周密,一般为科学研究所用,是一种有控制的、系统的观察; 非正式观察结构松散。无周密计划与控制,适用于教师获取有关日常教学和活动安排等方面的信息,或帮助观察者获得了解儿童身心发展各种特点的感性经验。,(三)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方法,1.时间抽样观察法 (1)定义 它是指观察在规定时间内(时间样本)发生
16、的所有行为。 (2)基本过程 时间单位分解 行为分类系统 记录表格的设计(封闭式),(三)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方法,2.事件抽样观察法 (1)定义 它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有选择地抽取某类现象(事件)进行跟踪观察,并且全面、完整地记录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 (2)基本操作 给事件下操作定义 确定观察范围 记录表格的设计(半封闭式),(三)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方法,优点 保持被观察者的自然性和客观性 简单易行 资料比较生动真实 收集非语言行为的数据 对观察对象进行追踪研究,缺点 消极被动地期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 对外部因素难于控制,(一)实验类型,1、定义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
17、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一)实验类型,2、类型 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中借组一定的仪器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现场实验是一种在实际生活条件下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一)实验类型,实验室实验 优点: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便于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 缺点:不适于推广应用,现场实验 优点:方便实用,结果在实践中易于推广应用; 缺点:无关变量难以完全控制,3、优缺点,注:幼儿园中进行的教育心理学实验,绝大部分是现场实验。,(二)幼儿教育心理实验,1.定义 幼儿教育心理实验是
18、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预设教育情境与条件研究幼儿学习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验形式,是现场实验的一种特殊类型。,(二)幼儿教育心理实验,2.过程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与评价阶段,3.设计模式 前实验设计 真实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一)定义,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1910年美国的N肯德尔最早将它运用于教育研究中。,(二)类型,现状调查:了解儿童发展中某些特征或方面的发展现状,或学前教育中某些现象、问题的现状。 相关调查:探讨两个变量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原因调查:在于了解儿童的某
19、种现象或特征形成的原因。 追踪调查:探讨儿童某种特征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发展的情况。,(三)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问卷法:主要通过幼儿家长或教师来进行的。问卷设计的合理性是关键。 访谈法 活动产品分析法 情境法:,情境法,活动情境法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或控制一定的条件,然后对幼儿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测并加以研究的方法。,问题情境法是向幼儿提供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两难问题情境,要求幼儿对情境中的问题作出回答,以此考察幼儿道德判断水平或情绪反应。,(一)定义,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 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二)类型,智力测验:中国比奈量表、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瑞文测验、画人测验及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等。 成就测验:主要测试个人在经过某种正式教育或训练之后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效果)。 能力倾向测验 人格测验,第三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识记:A 观察法的定义 B 实验法的定义 C 调查法的定义 D 测量法的定义 简单应用:A 实验法的应用 B 调查法的应用 综合应用:A 观察法的应用 B 测量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