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选读 邹与鲁鬨(梁惠王下)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滕文公下) 桀纣之失天下也(离娄上) 礼与食孰重(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 继承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孔孟、亚圣) 孟子处于列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代,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学说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弟子著书,以孟子传世。,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
2、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在宋以前,只列于诸子之林,宋始列于经部。南宋朱熹将之编入四书,并作集注。 孟子共七篇(各分上下):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宋朱熹的四书集注,清焦循孟
3、子正义。 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文章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仁者爱人。 恻隐之心,仁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4、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告子下)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鬥 孟子梁惠王下:“鄒與魯鬨。” 赵岐注:“鬨,鬭聲也,猶構兵而鬭也。” 诗小雅常棣:“兄弟鬩于牆,外禦其務。” 论语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鬭。”,词头“有”名词/形容词 用在专名之前,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 也可以用在某些名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击鼓),作业:翻译 邹与鲁鬨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下次课内容: 庄子选读(中册P191-195) 北冥有鱼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 桓公读书于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