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镇地籍测量,二七年十月兰州,目录,1、概述 2、初始地籍测量 3、变更地籍测量 4、成果的整理、归档与验收 5、城镇土地调查成果 6、回顾和总结,概述,第一节 地籍调查概述 地籍调查是依照国家规定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作好技术准备。因此,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其资料成果经土地登记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为了开展城镇(包括村庄内部)地籍调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以及国土资源部制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程从我国实际出
2、发,完善我国地籍管理的原则,对当前开展的地籍调查内容、方法、精度等作了整体性的规定。以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为目的。,当前我国实行的土地登记制度,要求对每宗土地的登记都要有三部分内容:(1)权属者状况。包括权属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地址、单位法人代表、个人身份证明等。(2)土地权属和使用情况。包括宗地的界址、面积、坐落、用途、等级、价格等。(3)权利限制情况。即土地及其上建筑物、构筑物的权利限制。 因此,为了满足土地登记对每宗土地有确切的描述、记载及为制定土地税费标准、土
3、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区域性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土地权属调查即通过对土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线的调查,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绘制宗地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 地籍测量即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的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并计算其面积,测绘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又分为:测定界址点位置、测绘地籍图、计算宗地面积、绘制宗地图。,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存在着质
4、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根据有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后者则主要是测量计算地籍要素的技术性工作。地籍调查通常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初始地籍调查是土地初始登记前的区域性普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是在初始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土地登记变更时,对变更宗地的调查,是日常性的工作。,第二节 初始地籍调查概述 初始地籍调查是土地初始登记前的区域性普遍调查,初始地籍调查是地籍信息获取技术之一,是地籍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初始地籍调查一般要在无地籍资料或地籍资料比较散乱,严重缺乏、陈旧的状况下,才开展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涉及到司法、税务、财政、规划
5、、房产等多方面,规模大,范围广,内容浩繁而复杂、费用巨大。 初始地籍调查成果为产权管理、地政管理、税收、统计、规划及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提供基础资料,其成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地籍信息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从而影响成果的应用。它既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又是一项集科学性、实践性、统一性、严密性于一体的技术性基础工作。,一、初始地籍调查目的 初始地籍调查的目的就是在某一时期内,依照有关法律程序对县以上某一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进行全面现场调查,以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情况;再通过地籍测绘获得宗地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并把它们记载
6、于地籍调查表中和地籍图上,建立一套准确、完整的地籍卡、册、图,并建立地籍档案。从而为土地登记、合法土地使用证书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并满足地政管理、税费征收、城乡规划、农田保护、房地产市场管理及土地动态监测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需要。所以,初始地籍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为维护国家土地制度,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服务的,并为制定土地政策与土地利用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二、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11、27、29条。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及地籍图图式,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行业标准。 3城
7、市测量规范CJJ 8-99。 4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6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局。 6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政策性文件、有关部门规范性文件、批复、答复、函。 7地方制定的政策及技术标准的补充规定。,三、初始地籍调查的内容、对象 1初始地籍调查的内容 权属调查:查清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的权属、界址位置、用途等。 地籍测绘:测量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的界址点平面位置、宗地形状、面积等。 初始地籍调查对象 村庄初始地籍调查:城镇郊区、集镇、村庄,国营农、林、牧、渔场和农民集体经
8、济组织使用的非农业建筑用地。 城镇初始地籍调查: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的用地。,四、初始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准备,收集分析资料,踏勘设计,调查计划,仪器表格和培训 2、权属调查 包括制作调查工作用图,划分调查区、预编地籍号, 发放指界通知书,现场审核申请书申报内容,确界、设置界标,勘丈、绘制宗地草图和填写地籍调查表 3、地籍测量 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制作地籍图,面积量算,补填地籍调查表和制作宗地图 4、文字总结 包括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 5、资料整理 6、检查验收,初始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五、开展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条件 地籍调查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9、,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领导重视:成立以市、县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土地登记领导小组或当地政府授予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落实政策:在土地登记费尚未收取之前,所需经费可由当地财政或从土地收益中垫付,待发证收取土地登记费后再归还。 3准备力量: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力量和仪器设备,对外部门承包地籍测量的作业单位,要求有测绘许可证。,六、初始地籍调查准备工作 初始地籍调查是土地初始登记前的区域性普遍调查,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开展初始地籍调查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便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使调查成果质量符合要求。 初
10、始地籍调查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准备、制定组织方案、宣传工作、试点工作及技术培训、组织调查队伍、资料收集与踏勘、制定初始地籍调查技术方案等。,七制定初始地籍调查技术方案 初始地籍调查技术方案不但指导着开展调查的工作程序,而且还指导着怎样开展调查。方案制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初始地籍调查的质量。因此,一定要认真地编写。只有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技术方案,才可以实施。 1、技术方案的编写单位 初始地籍调查技术方案一般由承担调查任务的实施单位负责编写。 2、技术方案的提纲 (1)基本情况: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行政隶属、用地概况等。技术方案编写的依据。地籍调查工作程序、人员
11、组成、经费安排、时间计划等。 (2) 权属调查:确权的规定(依据)、工作用图、调查区的划分、地籍编号的要求、界标设置要求、宗地草图勘丈、绘制方法及要求。 (3)地籍测量:已有控制点及其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控制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控制网的布设方案、控制点的埋设要求、各项技术参数的改正、观测方法、计算方法等。细部测量:界址点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成地籍图的方法(成图比例尺)、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等。 3、技术设计的审批 编写的调查技术方案,一定要有有关部门审批。审批后的调查技术方案才可得以实施。审批后的技术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若有重大的变动、修改时,还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第三节 变更地籍调查
12、概述 变更地籍调查是在初始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土地登记内容变更时,对变更宗地的调查,是日常性的工作。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之后,为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变更调查。通过变更地籍调查,不仅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还可以提高地籍精度,逐步完善地籍内容。变更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与初始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相似,因变更地籍调查的面积要远远小于初始地籍调查,因此,其工作程序相对简单。变更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是:变更权属调查变更地籍测量。,一变更地籍调查的作用 我国全面建立初始地籍还是近十几年的事,除进行正常的地
13、籍变更外,还必需不断地消除初始地籍资料中的错误,这也是初始地籍建立后一段时间内地籍变更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变更地籍调查是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的重要手段,除此而外,还有以下作用。 (1)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 (2)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 (3)逐步消除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 (4)使地籍测量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随着土地权利的变更,要逐步用高精度的变更测量成果替代原有精度较低的成果,使地籍资料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它总能满足新的需求。,二变更地籍调查的特点 变更地籍调查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调查基本相同,但又有其下列特点: (1)变更分散、发
14、生频繁、调查范围小。 (2)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3)变更同步、手续连续。进行了变更测量后,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卡、册、证、图均需进行变更。 (4)任务紧急。土地权利人提出变更申请后,需立即进行变更调查、变更测量,才能满足土地权利人的要求。 由此可见,变更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变更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测量,通常由同一个外业组一次性完成。,三、地籍变更的内容 地籍变更的内容主要是宗地信息的变更。包括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信息的变更和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信息的变更。 1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信息的变更情况有: (1)征用集体土地; (2)划拨国有土地; (3)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包括宗
15、地分割转让和整宗土地转让; (4)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宗地分割和合并; (5)土地权属界址调整; (6)城市改造拆迁; (7)土地整理后的宗地重划。 (8)宗地的边界因冲积作用或泛滥而发生的变化。 (9)其他变更;,2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信息的变更情况有: (1)继承土地使用权; (2)交换土地使用权; (3)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4)违法宗地经处理后的变更; (5)宗地内新建建筑物、拆迁建筑物、改变建筑物的用途及房屋的翻新、加层、扩建、修缮; (6)房地产的转移、抵押等。 (7)土地权利人申请精确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8)精确测算宗地的面积。这通常是为了转让、抵押等土地经济活动的需要; (9
16、)宗地内地物、地貌的改变等。 (10)土地权利人更名; (11)土地利用类别和土地等级的变更; (12)行政管理区(县、乡、镇)和地籍管理区(地籍区、地籍子区)名称的改变; (13)宗地编号和房地产登记册上编号的改变; (14)宗地所属地区的区划的变动,即:地籍区的变动,地籍子区的变动,乡、镇边界的变动; (15)宗地位置名称的改变; (16) 其他变更;,四、变更地籍调查的准备 变更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调查基本相同。在开展变更地籍调查工作之前,除了要做好各种资料的准备工作之外,还应检查和核实其变更的合理性。 1资料的准备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本宗地的原有地籍图及宗地图的复印件、本宗
17、地及相邻宗地的地籍档案复印件、有关的界址点坐标、必要的变更数据的准备(如分割放样元素的计算)、变更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坐标、点之记或点位说明、控制点网图)。 2表格的准备 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变更地籍调查记事表、变更地籍调查调查表。 3其它准备 变更调查所用的工具、文具、仪器等。,初始地籍测量,第一节 概述 初始地籍测量是在初始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的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初始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地籍原图绘制、面积计算。,一、地籍控制测量概述 地籍控制
18、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的,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并等精度控制及限制测量误差的传播和积累的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的积累,保证必要的测量精度,为各街区测绘的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这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如电子全站仪、GPS接收机等)和精确的测算方法,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它细部点的坐标。上述由控制点构成的几何图形,称为控制网;对控制网进行布设、观测、记录的测量工作称为控制网测量;根据控制网测量成果,进行控制点坐标的计算称为控制网平差。控制网测量与控制网平差也可统
19、一称为控制测量。我们一般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地面控制网;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控制网称为GPS控制网(简称GPS网)。因此,根据建立控制网的手段不同,控制网测量分为地面控制网测量和GPS控制网测量,控制网平差分为地面控制网平差和GPS控制网平差。,二、地籍细部测量概述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测量的核心,是在地籍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并计算其面积、测绘城市地籍图、绘制宗地图。准确地测定宗地界址点是管理土地产权的基本保证;地籍图是宏观管理土地的重要工具;宗地面积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允许出让、转让、出租、抵
20、押后,土地面积的作用更突出了。宗地图是土地证书的附图和宗地档案的附图。地籍细部测量成果,经审核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 地籍细部测量方法有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勘丈法三种。这三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测定界址点所采用的方法不同。,第二节 地籍控制测量 一、地籍控制网基本要求 地籍平面控制网是为开展地籍细部测量,以及日常地籍测量而布设的平面测量控制网。地籍平面控制网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辖区内地籍细部测量(细部测量)的要求,在点位埋设上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最好选择国家统一的3带平
21、面直角坐标系,使城镇地籍平面控制网成为国家网的组成部分,使地籍测量能充分利用国家控制点的成果。,二、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首级控制网应能长期使用,因此布设控制网的范围应覆盖中长期的城市规划区域,城市规划区域经与规划部门联系后划定。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GPS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块、费用省、操作简便、控制点间勿需通视等优势,首级平面控制网优先以GPS网形式布设,采用GPS接收机测定控制点的坐标。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导线网、边角网、三角网等地面控制网布设方法,采用全站仪等测定控制点的坐标。首级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能保证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以及四等以下各等
22、级控制点相对于上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布设首级平面控制网时,必须先作技术设计,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三、加密控制网的布设 加密控制网应按地籍细部测量开展的计划安排,可分期、分片布设,也可以一次整体布设完成。加密控制网可以采用GPS网或导线网的形式布设。当调查区域范围较大,并要求一次整体布设加密控制网时,一般多采用GPS网形式布设。布设导线网时,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超过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由于目前全站仪和GPS接收机的广泛应用,GPS网和地面控制网计算平差软件的功
23、能增强(可同时处理上万个点的网平差),因此,加密控制网的等级一般不再分级,计算时应整体平差。与地形测量相比,地籍测量要求平面控制点有较高的密度。一般说来,控制点的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0点。,四、地籍图根控制网的布设 1地籍图根控制网的特点 (1)为满足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管理(主要是针对权属界址进行各种变更测量)的需要,在基本控制(首级网和加密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的直接供测图及界址点使用的控制网称为地籍图根控制网。与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相比,地籍图根控制网有下述特点: 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点位密度、精度等)由当时的测图比例尺决定,不同成图比例尺图根控制网的规格,它们之间相差甚
24、大。而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规格,应满足测量界址点坐标的精度(中误差为5cm、7.5cm)要求,与地籍图的比例尺大小基本无关。,(2)地形测绘的图根控制点,是为地形细部测量而布设的,测图(整个项目)完成后,便失去了其作用。因此,埋点时原则上设临时性标志。而地籍图根控制点不仅要为当前的地籍细部测量服务,同时还要为日常地籍管理(各种变更地籍测量、土地有偿使用过程中的测量等)服务,因此地籍图根点原则上应埋设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标志。且地籍图根控制点在内业处理时,应有示意图、点之记描述。 (3)由于地籍图根控制点密度是根据界址点位置及其密度而决定的,因此几乎所有的道路上都要敷设地籍图根导线。一般说来,地籍图根
25、控制点密度比地形图根控制点密度要大,通常每平方公里应布设100400个地籍图根控制点。,2、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方式 在城镇建成区,通常采用导线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为减少图根控制点的二次扩展,应优先布设导线网。例如,对于中等以上城市,以一个或几个街区为单位,布设一级地籍图根导线网,然后可采用二级附合导线或导线网加密。在建筑物稀少、通视良好的地区,可以布设地籍图根三角网。 利用RTK技术进行地籍图根控制 RTK测量具有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没有误差累积、又不受通视、能见度、气候、季节等因素的限制的特点,通过一定的质量控制措施,其精度可达到四等以下各种控制测量的要求。(中误差小于3厘米),3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 (1)当导线长度短於允许长度的1/3时,只要求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小于13cm,而不作导线相对闭合差的检查。 (2)当单导线中的边长有短于10m时,允许不作导线角度闭合差检查,但不得用该导线的边长及方位作为起算数据布设低一级导线或支点。 (3)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线总长允许放宽,但这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得大于22cm,而相对闭合差:一级地籍图根导线不得大于1/5000;二级地籍图根导线不得大于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