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城市空间结构,流派,景观学派:外观研究,社会生态学派: 芝加哥学派,行为学派:主观行为,区位论学派:,时间地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景观学派 通过观察城市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空间配置情况研究城市,即景观学派。,社会生态学派: 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活动的竞争中逐步出现了由空间特色的结构。,2008,城市社会学,区位论学派: 区位作为绝对的术语,是指由经纬线构成的网格系统中的某个位置;作为相对的术语,是指就其他位置来说所限定的位置。它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 区位论学派通过人类各种行为如居住、采购、出行、娱乐、心理等因素研究区位的形成。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市场区位论,
2、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一、城市空间结构划分经典模式,同心圆模式 (the concentric zone theory)伯吉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于1925年提出的“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模型,城市的各功能区围绕城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I为中心商务区(CBD) II为过度地带(老式住宅与房屋出租区,同时分布着一些轻工业、批发业以及仓库) III为低收入工人居住区 IV为中产阶级和从事机关商业的人们的居住地 V为通勤地带,扇形模式H霍伊特(H.Hoyt,美国土地经济学家)1939提出扇形模式 自然要素分布不均匀 交通运输条件 优越“区位” 次优“区位 最差“区位”,扇形模式,工业区
3、从市中心呈条带状向外延展,居住区则通过“过滤”(filtering)演替而达到相对稳定。 为中心商务区(CBD) 为批发、轻工业区 为低收入者住宅区 为中收入者住宅区 为高收入者住宅区,2008,城市社会学,扇形模式的主要特点 1、高房租住宅区沿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 2、随着高租金住宅区声望的形成与方便交通线的出现,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 3、批发、轻工业地带周围的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中、高住宅区的相反方向上,随着中、高住宅区的外移,靠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多核心模式1945年,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
4、曼(E.L.Ullman)提出了多核心模式,不同的核心吸引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到包括家庭居住区在内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他们认为城市有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如双城、三城等。,多核心模式,1为中心商务区(CBD) 2为批发、轻工业区 3为低收入者住宅区 4为中收入者住宅区 5为高收入者住宅区 6重工业区 7次级商务区 8郊外住宅区 9郊外工业区(重庆市),2008,城市社会学,多核心模式的特点 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 2、因为批发业务主要面向城市腹地,故分布在市中心附近; 3、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
5、,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2008,城市社会学,二、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因素,“人口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城市产业结构与职业构成变化的影响 环境和交通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民族文化与行为因素的影响 国家政策对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印象 历史发展“惯性”的影响,2008,城市社会学,人口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以及人口密度不同,是影响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人口密度”的大小是一个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2008,城市社会学,人口因素的影响城市的人口规模。规模越大,其社会阶层的分异就越明显,反映在城市居住区的空
6、间分异也就越明显。,2008,城市社会学,人口因素的影响城市居民年龄与家庭生活周期。,2008,城市社会学,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与承载能力的关系。,2008,城市社会学,城市化的影响不同类型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影响。 以工业化为先导的城市化,交通为动力,产业、人口集聚与扩散为特征。,2008,城市社会学,城市化的影响不同的城市化阶段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是“摊大饼”式的蔓延,西方是特别是美国则是属于“跳跃式”的蔓延; 中国处于从中心市区向郊区,居住区社会等级地位逐渐降低的“正向”空间分异结构;西方则是“逆向”空间结构,2008,城市社会学,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经济
7、收入的差异。商品经济社会,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实际上是不同社会经济阶层收入差距的外在反映。,城市产业结构与职业构成变化的影响 城市空间中各种新生经济活动类型的孕育,以及新兴产业部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入侵”(invasion)和“演替”(succession) 经济变革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但改变了物质生产方式,同时也重组了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新的社会群体。,2008,城市社会学,环境与交通技术的影响 不同的城市化阶段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是“摊大饼”式的蔓延,西方是特别是美国则是属于“跳跃式”的蔓延; 中国处于从中心市区向郊区,居住区社会等级地位逐渐降低的“正向”空间分异结构;西方则是“逆
8、向”空间结构,社会心理、民族文化与行为因素的影响 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 各个国家政府对土地资源的不同管理模式以及不同的相关政策,同样影响城市居住区的空间结构形态 北京通过对传统重工业与污染型产业的强行外迁,形成了产业部门与人口的“被动式”郊区化。 控制人口的城市化道路、住宅方面的福利分房制度。 “单位制”居住空间,三、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2008,城市社会学,历史因素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基础。首先,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城市原有的基础是城市功能分区的最基本的依据。例如,北京其次,我们
9、也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为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例如,历史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就要进行改造,城内污染工厂就要外迁。,2008,城市社会学,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市场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最重要因素。活动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不同。因位置(距市中心的远近)和通达度(交通条件)的不同,城市各地区土地价格或地租不同。,A区为城市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所以A区是商业区; B区靠近市中心,对商业吸引力下降,但是住宅选择这个区位,即有利于上下班,有方面购物,而工业支付的租金不如住宅高,所以B区是住宅区; C区远离市中心,由于这里不是最佳区位,商业和住宅活动只愿意付出很低的租金,只有工业的租金最高,所以,工业就成为该区的土地利用形式;,2008,城市社会学,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城市功能的分区表现在住宅的分化上。一是由于收入的差异造成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发展。二是区域知名度;三是种族的影响。,2008,城市社会学,行政因素行政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对城市布局的调控,其作用是积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北京市不允许在天安门广场附近建造高楼大厦,法国巴黎不允许在戴高乐广场建造摩天大楼。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个人因素的干扰,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