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发展规模与布局及用水定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水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所 宋兰合 2004年07月,汇报要点,1、居于斯,关注于斯 城市规模与布局 2、有了水,才有发展 城市用水量定额指标 3、爱环境,才有尊严排水指标,第一部分:城市发展规模与布局,城镇体系发展特征 城市化历史进程 城镇化发展趋势 城市发展总体布局 城市群发展方向 小城镇发展 城市人口预测,一、我国城镇体系发展特征,1、城镇化发展的区域重点由前 30 年的内地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 2、大中小城市人口和数量增长迅速 3、二元化城镇化模式 4、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设市城市分布现状,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1、 1949
2、 1957 年的正常发展时期 2、 1958 1965 年的大起大落时期 3、1966 1978 年停滞不前时期 4、 1978 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时期 (1) 1978 1984 年,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 (2)19841992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 (3)1992年以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基本建设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变化,三、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1、 城镇化的途径和实现形式将是长期多元 并举 2、 城市职能结构面临着进一步转型和重组 3、 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空间形态和地区布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4、 城镇密集区趋
3、势将进一步加强 5、 小城镇的发展将趋于理性化,1、总体框架强化开发东部沿海、长江沿岸“T”型城市空间轴带,极化提高,辐射带动;积极开发京广铁路沿线,新欧亚大陆桥沿线“+”字型城市空间轴带,中间突破,两侧扩展;启动开发包兰-宝成-成昆铁路沿线、京九铁路沿线城市及内陆、沿边城市,以点带面,循序发展。逐步形成由东部沿海、长江沿岸、京广铁路沿线、新欧亚大陆桥、俄罗斯-中国西部-东南亚大陆桥构成的“中”字型城市空间轴带骨架,由国际性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密集区镶嵌其中的多层次、开放式、高效能的国家城镇体系。,四、城市发展总体布局,2、重点培植国家一级中心城市和重要中心城市 东北城市经济区:沈阳为
4、中心城市,大连、哈尔滨为副中心城市 华北城市经济区: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济南、青岛为副中心 城市 西北城市经济区:西安为中心城市;兰州、乌鲁木齐为副中心城市 华东城市经济区:上海为中心城市;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城市 华中城市经济区:武汉为中心城市,郑州、长沙为副中心城市 西南城市经济区:重庆为中心城市,成都、昆明为副中心城市 华南城市经济区:以香港、广州为中心城市,深圳、厦门为副中心 城市,四、城市发展总体布局,3、宏观层次的三大地带,中观层次的十二个城市密集区,四、城市发展总体布局,东部地带:采取“以六大城市密集区为基础,网络带动、面域推进”的空间开发模式。 中部地带:采取“以城市群和交通干线
5、为依托,实施轴向扩展,点面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 西部地带:采取“以点为主,点轴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一)辽中南城市密集区: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铁岭、锦州、葫芦岛市、辽阳市、盘锦市等城市。依托大连港,沈大高速公路,发展成块状城市密集区。(二)京津唐城市密集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保定、唐山、廊坊和秦皇岛等城市。北京和天津强强联合,依托两市的科技、文化、交通优势,建设成国际性城市区域,带动周围地区发展,成为我国华北重要的块状城市密集区。,五、城市群发展方向,(三)山东半岛城市密集区: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烟台、潍坊、淄博、威海、日照、东营等城市。依托青岛和烟
6、台港口,青岛航空港,胶济铁路、济青烟高速公路,建成我国块状城市密集区。(四)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和南京为次中心,包括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扬州、泰州等城市。依托上海港、宁波港,浦东国际机场,上海-杭州-宁波高速公路、长江和京沪-沪杭甬铁路等区域性交通网络,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块状城市密集区。,五、城市群发展方向,(五)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包括深圳、澳门、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依托广州港、维多利亚港,京九和京广铁路,广深高速公路,深圳和广州航空港等区域性交通网络,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联系最为密切的块状城
7、市密集区。(六)闽东南沿海城市密集区: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包括泉州、漳州、莆田等城市,依托厦门港口和航空港,鹰厦铁路和国家干线公路。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条状城市密集区。,五、城市群发展方向,城镇空间结构,六、小城镇发展趋势,总的发展趋势是:建制镇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加速度将趋缓,将逐渐走向理性化。小城镇质量会有较大提高,凝聚力将进一步增强,城镇人口的绝对数量会有大幅度增长。 适应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要求,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和不同的小城镇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应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不同的布局方式。 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的数量扩张(新设建制镇)任务已基本完成或接近
8、完成,小城镇的“数量发展”将有所控制和调整,发展重点将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成”和管理、区域内城镇网络的配置与完善,小城镇作为一片地区“中心”凝聚力的作用将得到提升。 城镇化发展的多元化机制为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经济介于发达与欠发达水平之间的中等发达地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各项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制度的出台与完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能将渐趋释放,并进入一个加快转移的阶段。 建制镇中有近2000多个未设市的县城镇,从总体上观察,它们较一般建制镇更具城市形态,更有发展潜力和基础,将可能在建制镇中得到优先发展。 距中心城相对较近、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具有较明显区位优势的小城镇,最具
9、经济发展的潜能,极易形成城镇连绵带。,城市人口发展预测,第二部分:城市用水量定额,1、研究基础 2、关于城市用水的两个概念 城市供水系统 城市用水量定额体系 2、现状定额主要问题 3、城市用水量定额指标体系 4、城市用水量定额指标预测,基本依据,1、1986年2000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供水数据99万个 2、 1134个县镇供水厂、14963个 其他建制镇供水厂供水数据 3中国城镇供水协会46万户生活用水调查 4、40多个设市城市和一些建制镇的调查 5、北京市城市节水办150多个单位的水平衡测试分析成果 6、近2000条城市生活、工业供水价格资料 7、 5个高用(耗)水行业相关资料 8、其他资料
10、,城市供水系统与城市用水,城市供水构成现状(2000),1、公共供水69% 系统内水厂59% 系统外水厂10% 2、自备水源31%,城市用水现状(2000),设市城市 用水人口2.48亿人 人均综合用水量172.5m3/年 人均生活用水量146升/日,县镇 用水人口0.55亿人 人均综合用水量59.6m3/人.年,其他建制镇 用水人口0.99亿人 人均综合用水量84.5m3/人.年 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103升/人.日,城市用水量定额体系现状,3个层次 1、规划定额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给水工程规划,着眼于城市公共供水覆盖区城市用水的宏观需求展望,是研究和规划城市给水工程中
11、长期发展目标的依据。宏观 2、设计定额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适用于给水工程设计的规范,主要针对城市公共供水覆盖区的综合生活用水的实际需求预测,是论证和确定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规模的依据。 具体 3、管理定额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工业企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一)等,适用于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是对城市部分工业企业、部分事业单位或居住区等各类用水户、部分工业产品或某一生产流程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和节水考核的依据。深入,3个角度 1、事前控制指标 规划设计指标,综合性强,用于发展预测、工程设计 2、过程管理指标 管理指标,政策性强,用于宏观调控、地区或行业示范 3、后评估指标 效益指标,概括性强,为宏观
12、决策提供依据。,技术定位,规划定额 需求管理 水资源需求/工程需求设计定额 工程管理管理定额 考评管理,城市用水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 80年代 1994年以后水资源取之不尽 城镇划进程加快 污染型缺水 资源型缺水用之不竭 设施型缺水 科学发展观资源型缺水污染型缺水 城市可持续发展工程推动型 (建设资源整合、环境协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研究提出新的定额指标体系,城镇化发展进程,全国城市用水量历史变化曲线1,城市供水设施“供需比”,城市缺水问题研究(1995),1993,全国333个缺水城市中: 209个城市设施能力不足; 49个城市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短缺所致; 75个城市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型缺水及
13、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共存。 纯粹水资源不足造成的城市缺水并不多见。,问题1:非完整性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用水分类,问题2:指标偏高,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条文说明: 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的用水量预测,宜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 为高日用水量; 包含了供水漏失水量; 所推荐的综合指标适合规划期20年,适用到2015年的时限内,指标考虑了年均增长率为1.5%-3%的因素(见第2.2.3条)。,全国城市用水量历史变化曲线2,200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高日)指标与实际比较,城市用水统计现状,城市用水定额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与预测方法,人均综合用水量定额法为主 单位建设用地用水量定额法较核 分类用水量方法
14、再较核(特殊城市),城市用水量定额指标预测,1、城市用水变化 时程变化 空间变化 城市类型变化 2、城市用水影响因素 3、城市用水发展趋势,4、用水量定额指标预测 技术思路 综合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 第三产业用水量 建筑用水量 草坪浇灌用水量 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城市生活用水量历史变化,工业用水量历史变化(1),工业用水量历史变化(2),工业用水量历史变化(3),人均综合用水量(1),人均综合用水量(2),建制镇用水量变化曲线,人均工业用水量(1),人均工业用水量(2),单位建设面积用地用水量(1),单位建设面积用地用水量(2),城市用水空间变化(1),城市用水空间变化(2),城市用水与城市规模类
15、型,城市供水影响因素分析,1、城市用水人口 2、自然(气温、水资源) 3、经济(人均GDP、可支配收入、居住条件) 4、水价 5、节水政策 6、工业结构调整 7、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8、国家环保政策,发展趋势判断(设市城市),城市用水人口是城市用水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对1986-2000年城市用水量与用水人口的相关分析,城市生活用水量与用水人口呈线性关系,相关关系显著(y = 99.849x - 52.04;R2 = 0.9853);城市总用水量与用水人口呈对数关系,相关关系显著(y = 222.2Ln(x) + 257.92;R2 = 0.834)。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用水量,特别是生活用水量仍将
16、呈现增长状态。 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趋势明显,今后总体上仍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单位建设用地用水量,从发展趋势上仍有可能下降,但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政策的作用,城市人口密度仍将有所提高,因此单位建设用地用水量的下降可能不会很明显。 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增长趋势明显。目前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除受地区间综合因素的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与居民的居住条件相配套的用水设施条件。按不同居住条件分类,同一地区人均生活用水量C类住户与A类住户间的比值则更为明显,东北地区为3.4,华北地区为3.5,华东地区为2.0,西南地区为2.0,东南地区为2.0。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居住水平逐步提高,人均生活用
17、水仍将有所增长。新疆、陕西等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奇缺,生活用水量虽然有提高的内在要求,但增长不会太大。 滇、黔、琼三个省份,目前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人均工业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一直很低,随着这些省份经济的发展,今后可能存在较大的用水需求压力。 吉林省目前大城市首位度很高,29个设市城市中,剔除长春、吉林后,平均规模不足15万人/座,在今后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用水需求压力。,发展趋势判断(建制镇),1、对于人均综合用水量,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工业节水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均综合用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对建制镇,由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以数量扩
18、张为主,尤其是因其承接设市城市的产业转移,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人均综合用水量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并与城市的差距不断缩小。因此,建制镇人均综合用水量增长的终极目标,应当与小城市相当或略低一些。 2、小城镇由于其规模小、分布较为分散、设施不完善、用水条件较差,其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水平总体上明显低于设市城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形态将逐步接近或达到小城市,在此过程中居住条件不断提高、用水设施不断完善,人均生活用水量将逐步接近小城市的水平。 3、不同地区建制镇发展的重点也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以提高为主、中等发达地区以数量和规模发展为主、欠发达地区以培育为主。因此,建制镇用水水平接近或达到所在地
19、区小城市的时间,东部地区可能为10年左右、中部地区20年左右、西部地区30年左右。,定额指标预测思路,综合用水量定额(人均综合/工业、单位面积):根据趋势判断,通过专家咨询逐步修正 城市生活用水量定额(人均):趋势判断,结构分析,类比分析,调查修正 第三产业用水量定额(从业人员人均):结构分析,类比分析 房屋建筑用水量定额(单位建筑面积):结构分析 高用水(耗)工业取水量定额(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石化(加工原油量)/钢铁(长流程成品铁)/纺织(万元增加值)/造纸(浆纸综合取水量):综合相关定额和研究成果,咨询行业专家。 生态环境用水:理论论证、实验对比、调查核实,综合用水量定额指标,1、发展
20、趋势 人均综合用水量仍将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人均工业用水量下降较为明显 单位建设面积用水量略有下降 2、预测结果,基本符合趋势判断,但人均综合用水量略有增加 3、人均综合用水量略有增加,主要是考虑: 部分地区仍有增长趋势 生活用水指标增长 第三产业用水指标增长 生态环境用水指标增长,生活用水量定额指标,1、误差分析 三种口径的用水人口,暂住人口; 计量因素,用水量按设施能力估算; 价格因素,用水量分类误差 2、调查情况 3、发展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加35升/人日 4、上限估计 5、时间判断东部、中部、西部/南方、北方 6、对比情况,不同区域人均生活用水量分档统计表 单位:升/人.日,生活
21、用水合理上限估计,1、淋浴用水。根据设计规范、北京的调查、国外情况、淋浴器技术性能,综合分析,一般情况下淋浴频率与用水量负相关,北方每人次一般80升左右,每天需要淋浴的南方大约为每次40升左右,按北方周2次、南方日2次计算,平均为:北方20升/人日、南方80升/人日。 2、洗衣用水。按北方户月10次、南方户日2次计算,平均为:北方10升/人日左右、南方70升/人日左右。 3、其他用水。冲厕40升/人日左右,炊事烹饪、饮用、清洁卫生、浇花、其他等 用水量约为70升/人日左右。 4、合理上限。北方约为140升/人.日;南方气温较高的地区为260升/人.日;南方其余地区为200升/人.日。暂住人口用
22、水量可增加10%25%。,对比情况,1、2010年各地区达到或超过了现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2、2030年,人均生活用水量都比现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总体上达到200升/人日左右,比现在约提高了30%; 3、2030年,基本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住宅用水”水平。,部分国家典型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一览表,国外部分国家生活用水量一览表,第三产业用水量定额指标,1、第三产业由于无实物产品,其用水量定额显然无法采用象第二产业那样的单位产品取水量定额指标; 2、由于没有物化劳动的投入及活劳动的投入与增加值的非对称性,采用单位增加值取水量也没有理论依据; 3、考虑到第三产业用水主要是从业人员的用水,而从业人
23、员的比重与第三产业的比重有趋同性的特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有较好的可预测性。,第三产业用水构成分析,从业人员构成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金融保险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房地产业。,用水构成 1、从业人员的生活用水,即第三产业所有从业人员在经营活动中的生活用水; 2、服务场所的清洁用水; 3、与经营服务活动有关的社会性用水(服务对象用水)。,第三产业用水构成分析,1、机关团体、商店、写字搂、科研单位的用水主要为从业人员的生活用水,又称公共建筑生活用水,
24、 2、旅馆餐饮业、医疗卫生、高等院校用水主要为与其经营服务活动有关的社会性用水。 北京2001年: 旅馆餐饮业占28% 医疗卫生占8% 高等院校占6% 机关团体、商店、写字搂、科研单位等合计为58%,第三产业用水分项指标,1、医院人均用水量:北方地区约为570升/人.日,南方地区约为950升/人.日 2、高等院校 ,按院校中的学生人数计算,学生平均用水量约为228.1 升/人.日;若按院校职工人均用水量计算(单位从业人员人均日用水量),约为1545升/人.日 3、宾馆饭店用水 ,依照北京市宾馆饭店床位数与职工人数3.5:1的平均比例计算,宾馆饭店业的单位从业人员人均日用水量约为2914升/人.
25、日 4、公共建筑用水 ,按单位从业人员人均用水量计算约为6080升/人.日(北京水平衡测试为66升/人.日),第三产业用水估算,建筑用水量定额指标,1、管理定额。地方制定的建筑用水管理定额,相差很大,为1m3/m24m3/m2,平均值约为1.8m3/m2。 2、理论分析。混凝土搅拌用水约为0.30.4m3/m2,建筑混凝土养护用约为0.2m3/m2,职工生活用水估算为0.3m3/m2,其他用水按10%合并计算。合计约0.9m3/m2-1.0m3/m2。 3、建筑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建1998200号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中的要求,要推广应用的第二项高新技术为高强高性能
26、混凝土技术,减水率应不低于25%。文件要求2005年达到7000万m3,在工程中较普遍的使用,2010年在工程中普遍使用。 4、推测2010年建筑用水量定额平均约为1.0-1.6m3/m2;2020年平均约为0.9-1.3m3/m2;2030年可能达到1.0 m3/m2以下。 5、由于养护用水受气候影响较大,因此,南、北方建筑用水有所不同,具体省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上述预测指标进行调整,草坪浇灌用水量定额指标,1、理论模型 IESPCWs南方地区,其作物系数取0.8,北方地区取1;径流系数,松花江和辽河流域取0.15,海河和黄河流域取0.10,对西北地区取0.05,淮河和长江流域取0.20,西南
27、和东南地区取0.25。,各地区城市草地需水量估算结果,模拟调整,1、南方地区,由于非生长季节仍有较大的降水量,所以估算值有所偏低,可以粗略地按降水量的10%-20%加以调整 2、根据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结果,草地需水量与草种、灌溉程度关系很大。实验表明:第一,不同草种,其腾发量差别是比较大的,因而导致需水量差别亦比较大,充分灌溉条件下最大可以相差70%,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最大可以相差2.5倍;第二,同一草种,充分灌溉条件下和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最小相差10%,最大相差1.2倍 。 3、因此,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区域适宜的草种和水资源条件,确定自己的定额,基于不同的条件和不同的考虑,各地的定额可以有
28、较大差别 。,各地区城市草地浇灌用水定额预测结果 单位:升/m2年,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定额指标 应用说明,1、4个技术支撑 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 工业企业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一) 有关行业的发展规划 有关行业专家咨询及正在开展的相关工作 2、指标为行业平均情况 3、用于区域平衡计算时参考,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定额指标 调查样品数量,1、火力发电。100 MW以上的循环冷却电厂84个,装机容量4754.3万千瓦,占全国国电公司系统内循环冷却电厂装机容量的51.8%;直流冷却电厂27个,装机容量1998.4万千瓦,占全国直流冷却电厂装机容量的29.1% 2、石油化工。资料依据中石
29、油、中石化两个公司,2000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加工能力2.62亿吨/年,占全国石油炼制总加工能力的92.2% 3、钢铁炼制。资料来自于钢铁系统,2000年钢铁系统钢产量总计11697.89万吨,占全国的91.0%,而其中重点钢铁企业的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3%。钢铁工业系统内的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 4、造纸行业和纺织行业。资料来自行业的抽样调查。,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基本情况介绍,1、火力发电 2000年火力发电厂各种方式取水总量为840.5亿m3。用于直流冷却系统的海水取水量为254.4亿m3,淡水取水量中用于直流冷却系统的为540.4亿m3(包括江、河入海口微咸水)。火电
30、厂总取水量为45.79亿m3,其中,循环冷却电厂取水量37.82亿m3,直流冷却电厂取水量7.97亿m3。采用循环冷却系统的电厂,水的重复利用率约96%。对于直流冷却电厂,如果考虑到海水利用量和直流冷却水量,单位发电量的取水量为170.2 m3/MW.h。 调查了62个循环冷却发电厂,其单位发电量取水量相差很大,最低为1.82 m3/MW.h,最高的为46.12 m3/MW.h。对35个直流冷却电厂调查,单位发电量最高的为15.54 m3/MW.h,最低者为0.32 m3/MW.h。,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基本情况介绍,2、石油化工 石油炼制,单位取水量行业平均为2 .3 m3/t左右,但差异明显,
31、有的企业加工吨原油取水量只需0.76 m3/t,而有的却超过3 m3/t。 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合计用水量为10.2 m3/t,如果考虑海水,则为13.3 m3/t,与1993年(11.7 m3/t)相比变化不大,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基本情况介绍,3、钢铁企业 不同规模不同地区,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基本情况介绍,4、造纸行业 浆纸单位产品综合取水量为198m3/t,其中化学木浆为190 m3/t、化学草浆为270 m3/t、脱墨废纸浆为45 m3/t、不脱墨废纸浆为35 m3/t、纸及纸板为70 m3/t 新建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漂白化学木浆单位产品取水量为45m3/t-60m3/t,化学草浆为
32、110 m3/t-130m3/t,单纯造纸为11m3/t-12m3/t。 近几年的情况看,造纸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不到2%,但耗用了工业取水总量的约6%。2000年造纸业单位增加值的取水量为1752m3/万元,约4倍于全国工业的总体水平。造纸工业大户是山东、河南、浙江、广东、河北、江苏,从1996年至2001年情况看,生产集中程度还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而其中的山东、河南、河北都是严重缺水、需从外流域调水的地区,高用水行业用水量基本情况介绍,5、纺织行业 “九五”以来,我国解除了纺织品定量供应的限制,同时,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使得单一产品销量大为减少。连续式生产设备已无法适应产品变化大、批量少的市场要求,迫使多数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因而增加了冲洗次数和用水量,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有所降低。 纺织业竞争激烈,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不大。,排水指标分析,1、规划规范的规定 2、统计情况 3、水平衡测试成果,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城市分类污水排放系数表,城市排水统计情况,水平衡测试成果生活污水排放,水平衡测试成果工业废水排放,污水排放系数变化趋势,1、城市节水,特别是工业节水,引起污水排放系数降低 2、但由于生活用水比重的上升,城市污水排放系数下降幅度不会很明显。,污水排放系数预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