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模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24. 【答案】A【解析】由材料“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贵贱”可知,区分姓氏与强化宗族认同无关。所以 B 错误;姓氏产生于分封制之前,所以C 选项错误;D 项姓氏合一无法反映出贵族阶层的壮大,所以 A 项正确。25.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曹魏时期的民屯以招募流民为主,并不以宗族为单位,由此排除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田庄规模生产主要存在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中,由此排除 B。屯田制是个体农户耕作,但这些个体农户均为官府招募而来,因此排除 C,故 D 正确。本题个体农户耕作和官府募民耕作极易混淆。个体农户耕作是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主要耕作方式,但屯田制下屯
2、田民是被编制成军队形式的,这就决定了这些农民是官府招募而来,并非简单的个体农耕,因此官府募民耕作的经营模式更符合屯田制下的农业经营模式。26.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新儒学家们”可知其不是先秦儒学,由此排除A。根据材料中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一句可知新儒学家们注重格物致知,探寻事物的本原,这符合理学的特点,故排除 B、D,C 为正确答案。27. 【答案】A【解析】B 只关注了材料中的“又有“膳田” “寡守田”等这样的社会保障机制” ,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中的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无法说明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排除 C 项。D 本身符合史实,但与题干主旨关系不大,故排除。
3、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兼顾了宗法和社会保障,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族关系,故 A 为正确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分析题干所给材料,既不能掐头去尾,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 A、B 两项均只概括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同时注意排除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的选项,如 D 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28. 【答案】A【解析】通读材料整体立意,由其中“欲图自强” 、 “兴国智民”等关键词可知女学兴办的时代背景源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所以答案为 A 项;B 项“开启”教育近代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中未体现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所以排除 C 项;D 项中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属于推理过度
4、,所以答案选 A.29. 【答案】C【解析】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的两个“临时”是因为辛亥革命后,尚未产生经过全面普选或符合代议制原则的立法机构,所以只能称为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反映了革命党人对于民主共和原则的一种遵守,所以答案选 C。30. 【答案】B【解析】材料中所涉及的销售联营协议协调了两家公司的联营范围,缓和了行业内的竞争,所以 A 项错误;题干中的时间 1925 年与“海外市场扩大”的时间不符,所以 C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所以排除 D 选项。正确答案是 B。3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
5、可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是“大跃进”等“左”倾错误,而不是一五计划,由此排除 A。一五计划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这与民生的改善并不密切,由此排除 C。计划经济体制是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而不是一五计划,由此排除 D。从表格中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可知,工业建设占据了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史实,故 B 为正确答案。32. 【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独立人格” 、 “个人为法的主体”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保障和维护个人权利,所以答案选 B。33. 【答案】B【解析】由材料不同时期对浮士德的描写的对比可知,文艺复兴强调的世俗生活而启蒙运动强调运用人的理智,故 B 选项正确。
6、34. 【答案】C【解析】由提干“1929 年”可判断出材料所给的时间处于斯大林体制之下,所以答案选 C。35. 【答案】C【解析】世贸组织建立于 1995 年,所以排除 A 选项;B 选项表述错误;D 选项是题干所给信息的结果而非原因,所以答案选 C。40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此部分既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今年的社会热点问题。【解析】第(1)问关于共同意义的归纳,首先需要看到这七种纪念日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相关,从这一角度去概括其意图。其次要看到纪念日既有二战的战胜国,也有战败国,从这一角度再进行概括分析。第(2)问注意所给的时间:20 世纪 80
7、 年代。概括这一阶段的特征即可回答抗战研究变化的原因。对于中国两个纪念日意义的回答,“公祭日”的意义要侧重于警示性,“胜利日” 的意义侧重于中国对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答案:40评分细则:(1)意图:缅怀反法西斯战争业绩,以史为鉴(或答能体现吸取战争教训的表述即可给分)(3 分);警惕法西斯主义,珍爱和平(或答能体现反对战争和呼唤和平的表述即可给分)(3 分);凸显人性,尊重生命(或答能体现人文关怀,人文主义的表述即可给分)(3 分);各国政府均有特定的政治考量(或答能体现各国都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表述即可给分)(3 分)。(2)背景:政治上拨乱反正(或答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政治体
8、制改革、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即可给分,以上表述不可重复给分)(2 分)经济上改革开放(在这个角度若学生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也可给分,但此点不可重复给分)(2 分)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2 分)两岸关系改善(1 分)意义:强调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作用;(2分)呼吁各方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或答能体现合作共赢的表述即可给分)(2 分)维护世界和平、谴责法西斯暴行。(或答能体现抵制日本军国主义或极右翼思想的表述即可给分)(2 分)41. 因素:地理优势和军事力量;先进的经济思想;民主法治;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政府的主导作用(或国家干预);其他合理表述。能合
9、理提炼出材料中的因素即可给 4 分。示例一:因素:民主法治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颁布 1871 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崛起的政治基础;法国通过 1875 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迅速崛起成为大国;(答出日本、美国、中国等均可)综上,民主法治建设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示例二: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了工业化道路,两次工业革命并行,迅速发展成为大国;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大国。(答出法国、德国、中国等均可)综上,通过技术革新实现工业化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示例三:经济思想17 世纪的荷兰,奉行重商主义,成为“海上马车夫”,迅速崛起;美国率先实
10、行以国家干预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思想,迅速摆脱经济危机,巩固大国地位。(答出其他国家,言之有理亦可)综上,先进的经济思想是大国崛起的保证评分标准:答出因素 4 分,史论结合 6 分(至少要有 2 个史实,且史实不能和材料中所给的史实重复即可),结论升华 2 分,共计 12分。44.(1)实地考察,整顿边防(或答收集军事信息,修筑城防) ;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耕(或答减免赋役,鼓励发展副业);改革风俗,限制人口买卖;打击僧尼,抑制佛教(或答将佛寺占用的土地分给农民)(每点 2 分,共 8 分)(2)增强边防(或答加强了军事实力) (2 分) ,巩固中央集权(或答加强对边疆或地方的控制) (2 分)
11、;发展生产,社会安定(或答促进经济恢复、缓和社会矛盾)(2 分) ;恢复大唐声望(或答扭转了西川的不利局势) (1 分) 。45. (1)原因: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法、德、英等国对欧洲安全有着各自的考虑(或答法德重新考虑处理两国关系) ;法国在一战后谋求自身安全屡屡受挫(或答法国对自身安全存在忧虑) 。 (每点 2 分共 6 分)(2)简评:洛迦诺公约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德关系;使欧洲局面相对稳定;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削弱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德国迅速崛起,加快军国主义复活步伐。 (每点 3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得 9 分)46. 背景:国家刚刚独立(或答美国刚刚建国) ;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未意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或答经济相对落后、主流思想是发展农业) 。 (每点 2 分,共 6 分)(2)评价:对国民经济结构变迁具有前瞻性预测;为后起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道路;为美国发展绘就蓝图,指引方向;但这一主张超越了美国的现实,在当时未被采纳。 (每点 3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得 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