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阳明病.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818356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5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明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阳明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阳明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阳明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阳明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三节 阳明病辨证,【概述】 一、阳明病概念: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阶段,其性质多属里、热、实证。,2,二、阳明生理(一)阳明的阳气:阳气盛,正气旺,位主里,又称二阳。 (二)阳明的脏腑: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功能以降以通为用。,3,(三)阳明的经络: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与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相表里。(四)阳明的功能:阳明属燥土,具有消化水谷,化生气血的功能。故阳明的生理特点:喜润恶燥,以降为顺。,4,三、阳明病理 (一)病因,5,(二)来源:,6,(三)病性:以里热实证为主,也有虚寒证。 (四)病机:胃家实。(胃家实是仲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

2、括)。胃家实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胃家实-单指肠中燥实(屎)而言。“胃家”-泛指胃与大肠而言。 广义胃家实 无形之邪热。“实”-即邪气盛实 有形之实滞。,7,(五)阳明病主症,8,(六)证候类型:,9,(七)治疗原则:主要是清、下二法。 (八)治疗禁忌:发汗、吐、利小便 (九)阳明病传变预后:,10,一、阳明邪热证,(一)无形邪热证 【概述】 1.概念:阳明无形邪热证是指无形邪热炽盛,而无肠中燥屎结聚的证候。 2.基本临床表现:以心烦不得眠,身热,汗出,口渴,小便不利,脉大等症状为特点。,11,3.辨证与治疗:,1)栀子豉汤证 【临床表现】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手足温,饥不能食,头汗

3、出,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薄黄。,12,证候分析,13,【病因病机】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 【诊断要点】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治疗措施】 治宜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14,【鉴别诊断】,15,【辨证思路】 首辨病因: 次辨病性: 再辨病位: 最后明确审证要点:,16,2)白虎汤证,【临床表现】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口不仁,面垢,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甚则神昏、谵语,四肢厥冷,遗尿,脉洪大。,17,证候分析:,18,【病因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诊断要点】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治疗措施】辛寒清热-白虎汤。,19,3)白虎加人参汤证

4、 【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口燥渴、欲饮水数升、舌上干燥而烦、背微恶寒、时时恶风、小便短少、脉洪大来盛去衰。,20,证候分析:,21,【病因病机】胃热炽盛,气津两伤 【诊断要点】身热,汗出,渴欲饮水数升,口干舌燥,背微恶寒,时时恶风,脉洪大来盛去衰。 【治疗措施】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汤加人参汤。,22,【鉴别诊断】,23,4)猪苓汤证 【临床表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舌质红,少苔,脉浮,或见下利,心烦不眠。,24,证候分析:,25,【病因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诊断要点】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脉浮。 【治疗方法】育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26,【鉴别诊断】,27,【辨证

5、思路】 1、首辨热盛: 2、次辨津伤: 3、再辨水液停于下焦:,28,(二)有形邪热证 【概述】 1.概念:有形邪热证是指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而形成的燥屎内结证,又称为“阳明腑实证”或“阳明病实证”。 2.临床表现:发热,腹胀满疼痛,不大便,舌红苔燥,脉沉有力。,29,3、辨证与治疗: 1)热盛燥实证:临床根据痞满燥实的程度分为三个证候类型.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热盛燥实证 痞满实证(小承气汤证)燥实证(调胃承气汤证),30,【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疼痛拒按;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神昏谵语,如见鬼状,烦躁不寐,循衣摸床,两目直视,或视物昏糊不明; 喘冒不得安卧;

6、舌苔多厚黄干燥,或边尖起刺,甚者焦黑燥裂,脉沉迟或沉实有力。,31,证候分析:,32,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谵语,烦躁,腹部胀满坚硬,疼痛拒按,甚至喘冒不得卧,腹中矢气频转,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舌苔老黄,甚则焦燥起刺,脉沉实或迟滑。 此证为燥屎内结,痞满燥实,四证俱备,属阳邪亢极,阴津将竭. 宜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33,【重证临床表现】 谵语如见鬼状,不识人事,循衣摸床,惕而不安,直视微喘,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病情里邪壅实,正气阴液俱伤,危在顷 刻大承气汤(急下实邪,以存阴液) 若四肢厥逆,而面赤溲赤,脉沉有力,腹满坚痛 病情腑实重证,火极似水,热极而厥大承

7、气汤攻下。,34,【急下证临床表现】 正阳阳明,邪气最盛,病情最重,治疗稍缓,则会急转直下,危象丛生,故在正阳阳明证候中,有三急下之说。,35,一是从目中不了了,睛不知,推知为燥热劫烁真阴,不能上注于目,虽然腑实证并不典型,只伴有大便难,身微热,也应急下以救阴; 二是发热汗多,因肠腑燥实,蒸迫津液外泄,汗出势急而量多,如不急下以去里实,则汗必不止,随之而来的必是阴竭阳亡; 三是发汗不解,腹满痛,燥结程度十分严重,下缓则不通,危险之至,所以亦须急下。,36,痞满实证(小承气汤证) 【临床表现】潮热,多汗,心烦谵语,大便硬,小便数,腹胀满,或热结旁流,舌红苔黄燥,脉来尚流利(脉滑而疾)。,37,【

8、证候分析】,38,燥实证(调胃承气汤证)【临床表现】发热(蒸蒸发热)、濈然汗出、心烦不安,腹胀满痛,不大便,舌红苔黄燥。,39,【证候分析】,40,2)津伤热结证 【概述】本证多为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津液,而致胃津耗伤,胃肠干燥,糟粕内停的一种病证。脾之功能为胃中燥热约束所致,故又称为脾约证。 【临床表现】腹微满,或微痛,大便硬或难,小便多,舌质红苔干。,41,【证候分析】,【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腑气不通。【诊断要点】大便硬、大便难,腹微满。,42,【鉴别诊断】,43,【治疗方法】 滋液润肠,兼清热通便麻子仁丸。 若患者自觉有大便之意而不能排解润窍滋燥,导而利之蜜煎导之。 若津亏有热猪胆汁灌肠

9、。,44,【辨证思路】 1、首辨疾病形成的原因: 2、次辨与诸承气汤证之不同: 3、最后明确诊断和治疗要点:,45,二、阳明湿热证 【概述】 1.概念:阳明湿热证即湿热发黄证,是由于湿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出现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临床特点的病证。 2.临床特点: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临床基本表现。,46,【临床表现】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黄而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或偏于表者见无汗、身痒、起皮屑; 或见腹微满,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身无汗,渴引水浆或便秘; 或见心烦懊憹,口渴。,47,48,【证候分析】,49,【病因病机】湿热内阻,互相蕴结。【诊断要点】身目俱黄,其

10、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治疗措施】清热利湿。,50,【辨证思路】1、首辨湿热的原因: 2、次辨发黄的颜色: 3、再辨兼症的不同:,51,(一)湿热偏表发黄证【临床表现】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身痒,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52,证候分析,53,【病因病机】湿热郁阻,表闭不畅。 【诊断要点】身目俱黄,无汗,身痒。 【治疗方法】解表散邪,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 麻黄、连翘、 赤小豆、杏仁、生梓 白皮、生姜、甘草、 大枣。,54,【辨证思路】1.首辨湿热产生病因: 2.次辨是否属于阳黄: 3.再辨是否兼有表证:,55,(二)湿热偏里发黄证【

11、临床表现】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身无汗,渴引水浆或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56,证候分析,57,【病因病机】湿热蕴结,腑气不通。 【诊断要点】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满,便秘或溏而粘滞不爽。 【治疗措施】治以清泄湿热退黄之法,方用茵陈蒿汤。,58,【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属于湿热蕴结之阳黄证; 2.次辨是否有腑气不通,气机阻滞证;,59,【鉴别诊断】,60,(三)热重于湿发黄证【临床表现】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发热不退,心烦懊憹,口渴,苔黄,脉濡数或滑数等。症状特点:除阳黄主要表现外,以发热不退,热度不高,

12、缠绵难愈,心烦懊憹为特征。,61,【证候分析】,62,【病因病机】内有湿热,热重于湿,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 【诊断要点】身目、小便俱黄,低热缠绵,心烦懊憹。 【治疗方法】清热除烦,利湿退黄。 【方药】栀子柏皮汤。,63,【鉴别诊断】 几种发黄鉴别 寒湿发黄:起病缓,病程长,虽身目色黄,但晦暗如烟熏,且见有寒象,脘腹胀闷,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瘀血发黄:又名蓄血发黄。发病缓而病程长,其目及小便不黄,皮肤黄而枯槁无华,兼见喜忘,如狂,小便利,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64,脾虚发黄:起病缓,病程长,皮肤黄而色淡,萎黄不华,且目睛不黄,兼见心悸气短,乏力头晕

13、目眩,舌质淡,脉细弱。病机重在气血不足。黄胖病:黄胖病之气血耗伤源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血气,以至血虚不华于色,其表现是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而目睛如故。,65,阴黄阳黄鉴别,66,湿热三方鉴别,67,【辨证思路】1、首先辨别是否为湿热内蕴:2、其次辨别是否为热重于湿:,68,三、阳明血热证 【概述】 1、概念:阳明邪热不能外解,深入血分,临床以健忘、黑便甚或出血为特征的病证,称为阳明血热证。 2、临床特点:健忘、黑便甚或出血见证。,69,(一)阳明衄血证 1.病因:阳明气分邪热不解,波及血分,邪热入血,一则迫血妄行,一则耗伤血中津液。 2.临床表现:发热,衄血,口干而渴,但欲漱水不欲咽,

14、脉浮。,70,证候分析:,71,(二) 阳明热入血室证 是阳明邪热在妇人月经适来适断,血室空虚之时,乘虚而入于血室而出现的一组证候.邪热迫血妄行下血;血分有热,热扰心神谵语;里热蒸腾于上但头汗出。血室瘀滞,肝经脉不利胸胁下满,少腹不适。 治法:枢转少阳,宣达血室之热小柴胡汤。,72,(三) 阳明蓄血证概念:阳明邪热不解,深入血分,与瘀血搏结于胃肠所致的病证。【临床表现】发热,健忘,消谷善饥,大便黑硬而反易,小便正常,舌红苔紫暗或有瘀点,脉象数或涩。,73,证候分析,74,【病因病机】阳明里热和瘀血相合,瘀热互结。 【诊断要点】发热、健忘、便黑硬而易解。 【治疗方法】泄热逐瘀. 【方药】抵当汤。,75,【鉴别诊断】,76,【辨证思路】 1.首辨蓄血部位:本证的辨证首先认清蓄血在阳明。 2.次辨证候特点:太阳蓄血重在辨小便的利与不利,神志的狂与不狂;阳明蓄血重在辨大便的黑与不黑、难与不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