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高考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
2、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等。,鉴赏诗歌形象,第一讲 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中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3、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 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_,解析:(1)先用总括句概括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本词的作者是陆游,知人论世,可知:他是南宋人,为抗金英雄。(2)再结合原词指出形象的基本特征,可从“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分析。(3)最后要指出这一形象的意义,即说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本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2)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
4、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3)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2鉴赏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送别诗、怀古诗、闺怨诗、爱情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首
5、联通过写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任职三年,马很瘦,来说明人非常清廉。颔联写他为偿还债务把佩剑都卖了,任满后,车载而归的仅有他的书,说明他没有搜刮民脂民膏。后两联是虚写。颈联说如今他冒着风雪远游边地,衣衫难敌风寒。尾联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馆舍的门没有开过,说明他深居简出,宁静脱俗。 【答案】 (1)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2)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边地,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3)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廉的形象。,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步骤,借助诗歌的注释,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结合注释和原文,分析人
6、物形象特征。 结合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第二讲 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因而鉴赏这些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试分析本诗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诗人借竹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_,解析:本诗是一首关于“竹子”的咏物诗,分析时可从
7、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出答题的区域,看看哪几句是写“竹子”的,即写物的,哪几句是写情的,即通过物来吟情的。通过阅读可知,诗的前六句是咏物的,后两句是抒情的。那么可通过前六句来概括竹子形象;(2)概括完形象后,可用一句话对咏物的目的进行概括分析,即对“情”的分析。此诗咏物的目的不求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这首诗借咏竹告诉我们: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步骤,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
8、,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分析所托之情。,第三讲 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还应揭示出其中包蕴的思想情感,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
9、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解析:第一步,抓住诗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前两句诗中有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特点。这幅画展现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第三步,根据情景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诗句的寓意(多数试题为结合景物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步骤,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翻译描绘诗中所展现的景物画面。 根
10、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语言,第一讲 炼字,在一首诗中,诗人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的独具匠心。因此,一诗或词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 动词、形容词、量词和叠词,炼字动词,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_,【解析】 这首诗作于搬家之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意境,抒写了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
11、,景色宜人,我要告别往日最喜欢的湖上亭了。微风中,亭边的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服,不让我离去,这情景叫人留恋。住久了,连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分别之际,别情依依,鸣声悠悠,透出离别的伤感。 【答案】 用“系”字一个动作描写,带来动态效果。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炼字形容词,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
12、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颈联“白水明田外”中“明”字最精练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_,【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中间四句具体写所见的景色,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这一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案】“明”是形容词,明亮之意,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炼字数量词,阅
13、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法?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_,【解析】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享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
14、,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分析。,【答案】 赞成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赞成用“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15、。,炼字叠词,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_,【解析】 叠音词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大量出现在写景抒情的诗文中,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二是具有抒情性;三是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在了解了叠音词的共同作用后,再结合诗歌本身来理解其具体的表达效果。这首五言绝句题为黄氏延绿轩,写的是春景。“葱葱”一词常用来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亦用来形容气象旺盛、美好。“靡靡”常用以形容风吹草偃貌。两个叠音词的运用,可见作者写景之用
16、心。 【答案】 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炼字”的四个思路角度,1.修辞角度 云破月来花弄影 2.声韵角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活用角度 春风又绿江南岸 4.语境角度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点明词性和词义,点名是否运用修辞,是否有音韵效果。 第二步:翻译围绕该字(句)写了哪些内容,还原画面。 第三步:分析该字(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第二讲 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
17、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鉴赏“诗眼”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末句“望”字是全诗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解析】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柳州时所作的一首思乡诗。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政治上不断遭受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诗中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悲愤心情。头两句用比喻来描述思乡的感受。在诗人眼里,海边的尖山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在一点一点割着诗人愁苦的心肠。后两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
18、,虚化地伸展了自己的感情,把埋藏在心底的被贬远离家乡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倾吐了出来。这是凄苦的思乡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又是悲愤的哀怨诗,表达了被贬谪的愤懑之情。全诗语言精练,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言尽而意不尽,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眺,眺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故”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望又毕竟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诗人尽情望去,唯恐望得不够,而要身化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19、 【注】 赖:依赖,凭借。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有人说“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的诗眼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解析】 (1)先解释“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的意思,(2)特别要点明“清瘦”二字的妙处,(3)再结合全诗表现的作者的精神作答即可。 【答案】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意为云彩散去,数座峻峭的山峰显露出来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诗句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因此是该诗的诗眼句。,诗眼赏析答题步骤(类似“炼字”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
20、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第三讲 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追悼 清吴伟业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注】 顺治四年(1647),吴伟
21、业刚经历易代之痛,又逢妻子去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内心无比悲痛,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吴伟业的诗一般造语整饬,辞藻华丽,本诗有无此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诗歌常见的各类语言风格,清楚其判定标准。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等,各自的特征从名称即可看出。其次,要认真分析诗歌的语言,看其具有哪一种语言风格的基本特征,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本诗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运用典故,故属于平实浅显类。最后,分析诗人采用这种语言风格
22、的目的,即诗人是为了抒发悲切的悼亡之情。 【答案】 本诗没有这个特点。全诗平平道来,浅浅写出,不用典故,不假辞藻,以极浅易的语言表现出了极深沉的悲切悼亡之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何谓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或称写作手法,或称艺术手法,或称艺术技巧,一般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 二是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 三是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烘托、反衬、对照、渲染、铺垫,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也包括联想、想象等组织材料的方式。 四是构思立意技巧,如起承转合、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等。,第一讲 修辞手法,古人十分注
23、意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注】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解
24、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的第一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考生需要对诗句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其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第一首诗的第一句中,一个“如”字,将月比作烛。第二首诗的第一句中,以“晕”代月。而这两句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则需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
25、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解析】 词人是想借游览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但是她的哀愁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的?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预料到轻舟无法承载重重的愁绪。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答案】 这句运用了拟物(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之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修辞类鉴赏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简要翻译解释)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即有效传达出诗人
26、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第二讲 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以描写、抒情为考查重点。描写可分为正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表志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 蔡家亲:表亲。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
27、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着眼点在“情与景”的关系。这两句写景,刻画出秋叶飘零、清冷孤灯下一位风烛残年的白头老人形象,意境凄凉,不着一“悲”字,但悲情自现,字字传情,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案】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这两句借“雨”“黄叶树”“孤灯”“白头人”等意象,烘托凄凉氛围,寄寓了独居荒野,孤苦无依,穷困潦倒的悲凉情怀,实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句。,第三讲 表现手法,近几年来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烘托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做题中,当题目问及表现手法时,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描写方式及修辞手法也纳入其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踏莎
28、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 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答:_,【解析】 对这首词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写“雪”和“梅”这一点,考生不难判断,但对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作分析,却应细斟酌。对这首词的解读,历来有“抑雪扬梅”说与“扬雪抑梅”说两种:有人认为这首词是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歌颂梅花的品格。也有人认为,这首词虽然题作“雪中看梅花”实际上是“梅花零落之时看雪花”:天风吹得梅花四处飘落,它的唯一的优势香,也零落殆尽,而
29、雪花比梅花更厚实、更能随意飞舞、傲啸于天地之间。考生应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解读作答。只要分析得有道理即可。 【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表现手法鉴赏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即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第四讲 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具体的构思技巧,对于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作用。,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30、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答:_,【答案】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第一讲 诗歌思想感情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一般指诗歌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不同题材的诗歌往往表现了特定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根
31、据诗歌的题材,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以下几种类型。,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凤城:京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_,【解析】 韩琮的这首送别诗匠心独运,撇开柔情,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情、天下兴亡情,总汇为“古今情”,并巧妙地融情于景。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首句积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答案】 借送友人辞“凤城”而去,于依依惜别之际,百感交集,抒发了人世沧
32、桑的感慨。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1送别抒怀诗送别抒怀诗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长至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因此,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
33、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 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认为有“预报喜兆”之意。在全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_,【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外之作。首联“各已闭柴门”让人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天伦之乐的情景,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亲的情绪。颔联“江山非故园”,隐含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情怀。颈联的景物描写凄寂幽邃,悲凉抑郁,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尾联,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渺茫,归乡无期。“何须花烬繁”,说得幽默而又凄婉,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
34、答案】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2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的思想内容通常是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生平,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 将:岂。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
35、表现的? 答:_,【解析】 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答案】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3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指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
36、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生活为题材。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试简要分析。 答:_,【解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征夫,先写战前宣誓,体现出边塞将士无畏的气概和为国献身的决心;继写战后惨象,五千将士尽数战死沙场。后两句写征妇,由征夫捐躯沙场、已成战地河边的一堆白骨,到妻子却还在朝思暮想,连做梦都盼着丈夫回来团聚,
37、虚实对照强烈,悲剧色彩浓郁,更具震撼力,表达了反战主题。 【答案】“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4边塞征战诗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戍边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这类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赴边、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希望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
38、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小令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答案】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 第二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5怀古咏史诗这类诗多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
39、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借古讽今,劝谏批评当今统治者。,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讲 观点态度类赏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的自己的人生志趣或感悟。评价是在分析概括之上的审视,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高考试题中,对此考点的设题尽管较少,但因其难度稍大,我们还是有必要予以重视。,阅读下面一首词,
40、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了十首采桑子,这是十首中的第四首。 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试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 答:_,【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上片首句词人便一反常态,不为百花凋谢、落红满地而伤感,而言“群芳过后西湖好”似乎令人费解,而下片“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给出了答案,西湖之春好与不好关键不在自然风光,而是游人。 【答案】 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词人才顿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好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的在与不在。在词人心目中,“游人”的分量远远重于自然风光。结尾以双燕取代了游人的位置,言有尽而意无穷。整首词真切表现了作者闲适、恬淡、自得的心境和“与民同乐”的思想。,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