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堂作业练双基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知识点一 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借鉴秦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恢复生产,安定人心。这一政策吸取了下列哪一思想( )A儒家“仁政”思想B法家“ 法治”思想C道家“ 无为而治”思想D墨家“节用”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无为”政治,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汉高祖” “与民休息”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长久战乱的影响下,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汉高祖以史
2、为鉴,吸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 C 正确。2西汉时期主父偃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问题是 ( )A土地兼并十分严重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边境少数民族威胁D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答案:B解析:根据“诸侯”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再根据“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国坐大问题出现,严重威胁中央集权。A、 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正确。3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
3、地位。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D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答案:B解析:C、 D 两项的表述是错误的,A 项是客观因素。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4董仲舒杂糅各家学说创立的新思想中不包含(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C法家思想 D佛家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此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元帝时期。5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4、(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答案:B6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答案:B解析:“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科能力之一。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 项不正确,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张的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等思想,都被他纳入统治思想并实行。C 项不符合史实,D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项不是主要目的,汉
5、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7 “臣愚以为诸为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这一材料体现了谁的什么观点( )A孔子“为政以德 ”B董仲舒“君权神授”C孟子“ 民贵君轻”D董仲舒“独尊儒术 ”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董仲舒要求不在儒家经典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以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8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者汉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 ”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
6、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答案:D解析: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即“天子受命于天” ,那么君主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也要听命于天,故他宣扬“天人感应”学说,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这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9有人说“董仲舒开辟了儒学神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纳”答案:B解析: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7、”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逐步走向教主化、神学化、宗教化。知识点三 儒学成为正统10 汉书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这说明( )A儒家学说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B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6 -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唯一思想D儒家思想成为丞相对抗君权的有力工具答案:B解析:抓住
8、题干中的“延文学儒者以百数” “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可知,统治者重视儒家学说,使其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A 是地方郡县兴办学校的影响;C 错在“唯一” ,统治者还吸纳了其他学派的思想;D 不符合史实。故 B 正确。11董仲舒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他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 浸润) 民以仁,摩 (砥砺)民以谊 (义),节民以礼” 。由此可见,他十分重视( )A国计民生 B道德修养C道德教化 D科学知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仁”“义” “礼”可知,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试图通过学
9、校教育传授儒家“五常”思想。A 、D 与题意无关,道德修养重在人本身,与材料强调的重点不符,B 排除。故 C 正确。12清朝学者赵翼说:“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发生改变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7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西汉到东汉,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并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而促进了上层统治集团政治素质的变化。故 B 正确。从西汉到东汉,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察举制,A 错
10、误;材料所述为上层人士的变化,受民间影响不大,C 排除;D 是现象而非原因。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
11、网- 8 -材料三:“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请回答:(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2)该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3)首先提出将“仁义礼智信 ”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答案:(1) “大一统”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
12、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 “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 ,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9 -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
13、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教学的地方) 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 同义 ),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
14、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案:(1) 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0 -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相同点:都是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均可。)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
15、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1 -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西汉初年,秦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后来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这种统治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 ,还是汉武帝时的“外儒内法”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2关
16、于汉初“无为”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汉初经济残破、国力较弱的产物B是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实践C统治者随遇而安,无政治作为D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为特征答案:C解析:“无为”期间统治者并非无政治作为,而是采取了一系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2 -列与民休息、逐步恢复生产和增强国力的措施。3汉代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A统治者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B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D贯彻执行以人为本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无为”到“有为”是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转变,而统治思想转变的实质是维护统治的
17、需要。4 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体现了( )A “天人感应”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答案:A解析: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从材料中“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反映了“天人感应”的主张。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3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答案:D6古代
18、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 “五常法五行” “六纪法六合” 。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 ”的思想B强化“ 君权神授”的思想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答案:D7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 ,对上天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 )A荀子的“天行有常 ”思想有关B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思想有关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思想有关答案:D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4 -解
19、析:古代皇帝崇敬上天,筑坛向天祈福,是因为他们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与天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 D 正确。 “天行有常 ”是荀子的唯物思想,“人法地,地法天”是老子的自然法度思想, “大一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8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答案:C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说“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故 C 正确。9下表反映的是汉代儒生出身和非儒生出身的丞相人数对比情况。对此
20、理解正确的是( )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儒生出身 1 1 1 2 3 3非儒生出身11 2 4 1 2 2A.儒学对汉代政治生活影响深刻B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5 -C汉代官职为儒家所垄断D汉武帝积极推行 “有为”思想答案:A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汉代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多,非儒生出身的丞相渐少,这表明儒学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故 A 正确。B、D不能反映题意。C 项说法错误。10董仲舒说:“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这一论述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
21、感应 ”的思想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D希望君主实行“ 仁政”答案:D解析:根据“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以及“无道”就会亡国可知,董仲舒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有道” 。A 不符合题意,B 不符合政权的阶级性质,C 不是主要意图。故 D 正确。1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绝对统治地位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6 -B汉代及之后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
22、汉武帝是儒学教育的开创者答案:B解析:A 项说法太绝对,儒学在隋唐时期受到挑战;D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南宋以后教育内容有了变化,增加了“四书” ,C 项错误。 “教育政策一直没变” “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说明中国汉代及之后的教育始终是通过传播儒家学说以达到教化的目的的,B 符合题意。12 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其表述的观点是( )A否定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学说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 三纲五常”学说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
23、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等信息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判断材料表述的观点否定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7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 195 年) ,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 48前 33 年) ,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 59
24、年) ,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 书礼 易 春秋 。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育的哪些特点?答案:(1) 现象: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
25、出“新儒学” ,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特点:国家设立专门教育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注重考试,建立专门制度。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8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祭孔的形式越来越多可知,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第二小问结合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态度及其采取的举措来回答。第(2)问,归纳材料关键信息回答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 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
26、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27、?原因何在?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9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答案:(1) 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大一统。(3)秦朝 “焚书坑儒 ”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影响,但也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