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14 页 人境庐诗草序从猫的角度看世界吴淡如对猫有成见的人,比对狗有成 见的人多得多。 对猫有成见的人,多半会下这样的断语:“猫很阴险,狗比较忠实。 ”虽然说人人都有表达看法的权 利,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总会提醒他:“那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猫,如果从猫的角度来看世界,也许我们才是最阴险的。 ”我们总是用人类的标准来要求它们,这对它们并不公平。如果你懂得猫的话,猫也一样 会认人,一 样的贴心,只是它比较沉默,有时有一点个性,不一定总是欢迎你的打扰。它很懂得休息的好 处,它很 爱干 净,很珍惜自己的肌肤、毛 发。它懂得留给你独处的时间,也留 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你不陪它玩,它也会
2、自得其 乐。它懂得用好奇而专注的眼神注视着生命中的小惊喜:有时它在注视一只小飞虫,有时是一只鸟振翅飞过。它专注的眼神,总像发现宝藏一般。它们全心全意地享受生活,知道什么角落 让自己最舒适。我养过狗,也养过猫,也一向以很能跟猫狗打成一片 为荣。当然,这可不意味着我“总是”能和猫狗沟通。我被狗咬 过,也被描抓 过,但我不会因此对所有的猫狗灰心。这也是向它们学来的,因为人们养的猫或狗,其实都不会因你不小心 踩到它的尾巴,就马上对你绝望。道理是一样的:即使有人伤害过你,也不必因此 对全世界绝 望。如果你肯,你总可以找到一个理由,值得再尝试看看。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
3、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 (今梅州)人。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平生多诗作。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倡导“诗界革命” 。著作除日本国志外,有人境庐诗草 日本杂事诗等。2背景资料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21 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而第 2 页 共 14 页 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于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境庐诗草自序)。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 ,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他潜心诗歌创作,结成人境庐
4、诗草 日本杂事诗等诗集。 人境庐诗草自序则对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作出了详尽的说明。其观点大体为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 。他提出“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表明其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总体而言,他能清醒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不足以表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方面打破一切禁忌,这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而他的创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
5、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3文化常识人境庐诗草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的诗集,收录了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865 1902)写的 600 余首诗,内容提要分十一卷,书名取自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 。人境庐诗草是其扛鼎之作。诗集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举凡咏政颂史、家国境况、朝野新闻、时事述评、四海名胜、五洲风情、田园情趣、民俗乡音、追古念旧、怀乡忧民、治学兴教、题赠酬答,乃至道场佛事、年景预测等无不涉猎,其取材之广博堪称历代之最。人境庐诗草集中反映了黄遵宪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初期思想认识上变化发展的轨迹。诗集中许多充满新思想、新见解、新事物的篇章,是中
6、日文化交流转折伊始的闻见录。是中日文学艺术交流的文化桥梁,深刻表达了学习日本、呼唤改革的文化诉求以及反抗日本侵略、建立平等友好文化关系的愿望。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切中时代的脉搏。自主学习1易误读字束缚(f) 戛戛(ji)逮于周秦(di) 深嗜之故(sh)2一词多义第 3 页 共 14 页 举举 今 日 之 官 书 、会 典 、方 言 俗 谚 (全 部 )中 江 举 帆 ,余 船 以 次 俱 进 (举 起 ,升 起 )举 类 迩 而 见 义 远 (举 出 ,提 出 )今 亡 亦 死 ,举 大 计 亦 死 (发 动 ,举 行 )永 元 中 ,举 孝 廉 不 行 (推 荐 ,推 举 )杀 人
7、如 不 能 举 (尽 )荣 禄 密 谋 ,全 在 天 津 阅 兵 之 举 (举 动 )吾 不 能 举 全 吴 之 地 ,十 万 之 众 ,受 制 于 人 (拿 )戍 卒 叫 ,函 谷 举 (攻 占 ,占 领 ))所而 不 为 古 人 所 束 缚 (助 词 ,与 “为 ”呼 应 ,表 被 动 )又 间 令 吴 广 之 次 所 旁 丛 祠 中 (名 词 ,处 所 ,地 方 )耳 目 所 历 (助 词 ,与 后 面 的 动 词 结 合 ,构 成 名 词 性 结 构 )离 宫 别 馆 三 十 六 所 (量 词 ,座 ,处 )从 弟 子 女 十 人 所 (副 词 ,大 约 ) )3古今异义(1)虽一行作
8、吏古义:一旦,一经今义:同行的人(2)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接分句,表让步关系,即承认甲是事实,乙却并不因此而不成立(3)无虑百数十家古义:大约今义:不考虑(4)一曰以单行之神古义:散体,相对骈体而言今义:就单一事项而实行的(条例) 等,向单一的方向行驶(5)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古义:比喻在一定范围内的变通或变化今义:伸长和缩短,伸出和缩进4词类活用公度自序(名词作动词,作序,写序 )5文言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今之世异于古(2)被动句第 4 页 共 14 页 而不为古人所束缚6熟语集释束之高阁:比喻扔在一边,弃置不用或不管。文本研读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学习写 诗
9、。后来因 为奔走于东西南北四方,( 为国家)奔走效力很少有空闲时间,几乎把它扔在一 边。然而因 为太爱好它的缘 故,每次在公事之余,我都会去做它。虽然一旦做了官,但并没有荒废它。现代士人生在古人之后,古人的 诗,被称作专门名家的,大约有一百几十家。想摒弃古人的糟粕,不被古人束缚,实在是困难啊。 虽然这样,我曾认为诗之外有事,诗中有人,现今的社会与古代的已不同,现今的人又何必与古人相同呢?我曾在胸中设置一种诗境:一是恢复古人比兴的形式,一是用散文自由变化的句式融入诗歌创作中,一是吸取离骚和乐 府内在诗理而不沿循它们的外在形式,一是采用古人的变通与变化离合的方法用于诗中。取材的范 围,从群 经、三
10、史,到周秦诸子的书籍, 许慎、郑玄等诸家的注解,凡是接近于今天的事名、物名,都选过来借用。这是在记叙事情, 举今天的官书、会典、方言流俗,以及古人没有的事物、未开辟的境界,耳闻目睹的事情,都通 过自己的笔记下它。这是在熔炼出自己的风 格,从曹、鲍、陶、谢、李、杜、韩、苏到近代的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应当都不失为我的 诗。果真像 这样的,未必就达到古人的境界,这也足以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风格)。虽然我本来就有志向,但却未能达到目标。 诗经中说:“虽然不能达到目标,但心里向往它。 ”姑且 记到这里,来等待来日。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我 为自己的诗集写了这篇序。【主旨归纳】 本文是诗人为自己
11、的诗集作的序。诗人主张“我手写吾口” ,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所作形式要多变化,熔铸新鲜词汇,描写亲历和耳闻的事件,熔炼出自己的风格。诗人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序中也透露出他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 。 人境庐诗草自序还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要点解析“未有之物”和“不名一格”对于诗歌的材料,黄遵宪则认为应该取于经史古籍且贴近现实生活,至于语言,应该第 5 页 共 14 页 不避流俗,以现代社会的官书、会典、方
12、言、俗语来入诗,应该记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这就在选材的丰富性、生动性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是同时代旧派诗人所不及的。对于诗歌的风格,黄遵宪则认为应该借鉴曹植、鲍照以下至晚近小家,但又应“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摆脱旧的束缚而创造出“为我之诗” ,有自己独有的风格。总体而言,黄遵宪在诗歌理论上强调创新,强调开辟古人未有的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随后,作者引用名言,表达了自己“心向往之”的决心。文本探究1从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你可以看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主张?思路提示: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 宪提出:一是复 兴“古人比兴之体” ,二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三是“取离骚、乐府之
13、神理而不袭其貌” ,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在取材上,主张广泛吸收古代经史子集的精华;在述事上,主张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不排斥“流俗语” ;在体式上,提倡不拘一格,不专一体。总之,是不失“为我之诗” 。2 “诗界革命”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运动?黄遵宪在其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思路提示:“诗界革命”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学思潮,其 兴 起约在 1896 年至 1897 年间,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诗歌改革运动。维新派诗人们 不满意宋诗派、同光体的 拟古主义、形式主义,主张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方法上 实行改革,要求“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表现新思想、新事物,容纳新词汇,从而使诗
14、歌为维新运动服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黄遵宪于同治七年(1868),在其 杂感诗中,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 为创 作的俗儒,表示要 “我手写我口”。于光绪十七年(1891),在人境 庐诗草自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 维新派的“诗界革命”虽然没有完全突破旧 诗形式的束缚, 实现诗体的真正解放,但它在创 作方向及内容等重要方面对 中国旧的诗歌传统进行了改革, 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梁启超 “尝推黄公度、夏穗卿、蒋观云为近世诗界三杰”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 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 责任感。除 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
15、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走 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 “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 。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第 6 页 共 14 页 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 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 “详 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 。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 史为经,以 评论古今得失为纬 ,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1891 年 11
16、 月 1 日,黄遵宪被任命 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 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 ,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 译成英文,要求 总督交 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 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 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 中,用 “遂令蛮貊文明开” “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
17、赞誉之情。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 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 谈判事宜。他 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 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 指地。 ”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 ,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 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 “无孔不 钻” ,“无微不至” ,从而有理
18、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 间处 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 “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 。因 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 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 约已祸害多年,在 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 计。又因 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 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 阐述说:“于固执己见, 则诿 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 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
19、,而请其酌度。 ”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 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 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 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第 7 页 共 14 页 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 ”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 ,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 业的目的。(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一、基础训练(18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0、是( )(3 分)A要不失乎为我之诗 要:应当,必须。B诚如是 诚:真诚。C一曰取离骚 、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 袭:蹈袭,沿循。D逮于周秦诸子之书 逮:及,到。解析 B 项, 诚,果真。答案 B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例句: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A举世皆浊而我独清B伤心金碧地,举目异河山C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D西举巴蜀解析 例句和 A 项均为全部; B 项,动词,抬起; C 项, 动词,推荐,推举;D 项,动词,攻占。答案 A3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A而不为古人所束缚B山川秀而明,所居必名贤C奋身如虎猛,所得亦蝇
21、头D生,我所欲也解析 A 项为助词,和“为”呼应,表被 动。其他三 项均为助词,与后面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答案 A第 8 页 共 14 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 分)A欲弃去古人之糟粕B皆采取而假借之C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D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解析 C 项,古义:一旦,一经;今义:同行的人。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3 分)A公度自序B秦御史前书曰C赵王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D序八州而朝同列解析 C 项, 为名词作状语。答案 C6下列句子中,与“而不为古人所束缚”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3 分)A今之世异于古B父母宗族
22、,皆为戮没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解析 B 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A 、C、D 三项均为倒装句。答案 B二、阅读理解(34 分)(一)课内阅读(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 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诚戛戛乎其难。 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
23、、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家之第 9 页 共 14 页 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 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日。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无 无虑:没有顾虑。B以单行
24、之神,运排偶之体 单行:每一行。C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 跻:达到。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俟:等待。解析 A 项,无虑:大约。答案 A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后 以 奔 走 四 方 ,东 西 南 北然 以 笃 好 深 嗜 之 故 )B.诚 戛 戛 乎 其 难要 不 失 乎 为 我 之 诗 )C.然 余 固 有 志 焉潸 焉 出 涕 )D.而 未 能 逮 也泉 涓 涓 而 始 流 )解析 A 项,均表因果,因为。B 项,助 词, 的样子/助词,舒缓语气;C 项,助 词,不译/助词,的样子;D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答案 A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25、,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黄遵宪痴迷诗歌创作。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学写诗,当官后公务繁忙,四处奔走,少有闲暇,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B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受前人的束缚,这样做虽然实在太难,但他决心努力去做。C黄遵宪作诗视野开阔。他借鉴前人的创作手法,涉猎各种古代典籍,博采众家之长。他坚信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D黄遵宪坚持自我特色。他学习古人的经验但不兼收并蓄,力图开创“古人未有之物,第 10 页 共 14 页 未辟之境”的诗歌风格,以此自立于诗坛。解析 “他坚信这样持之以恒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不合文意,而是“未必就能达到” 。原文说:“诚如是
26、,未必遽跻古人。 ”答案 C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译文:_(2)然余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译文:_答案 (1)但因为特别喜欢的缘故,也常把我遇到的事( 用诗歌的形式)记下来。虽然一旦做官(公务繁忙) ,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 。(2)然而我虽然有这样的志向,能力却不能达到。诗写了一些虽然说达不到( 这些要求),心里却非常想往。(二)课外阅读(17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赠黎安二生序曾 巩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27、。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 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 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 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 归,且重得
28、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 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子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第 11 页 共 14 页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 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B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 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 /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C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 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 /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D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
29、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解析 据文意和句式特点判断。答案 A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在送朋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B同年:唐代同榜进士称“ 同年” ,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C参军:东汉末始有“参某某军事 ”的名义,谓参谋军事。简称“参军” 。晋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沿至隋唐,兼为郡官。明清称经略为参军。D里:古代地方行政组织。自周始,后代多因之,其制不一。 周礼 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解
30、析 A 项,赠序是一种散文文体。答案 A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第二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 , “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请求作者为他“解惑于里人” 。B第三、四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 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 ,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31、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韩愈、苏轼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第 12 页 共 14 页 解析 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是一唱三 叹、抑 扬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泻无余。并且此文远不及苏轼、韩愈的古文那 样痛快淋漓、气 势不凡,只有一种含蓄优雅的风韵,与欧阳修的文章很有相似之处。答案 D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译文:_(2)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
32、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译文:_答案 (1)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 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2)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参考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 ,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 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
33、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 军。 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 阔。 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 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 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第 13 页 共 14 页 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
34、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 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 现代,但一定 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 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 这样 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 给苏君看,你 们认为怎么 样呢?三、表达交流(8 分)15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分)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
35、智慧的启示。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 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 严义, 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_,_,_;_,_,_。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絮絮而语,百般譬喻,殷勤示教,告诉我们世界的真谛。解析 内容必须选择细微事物,最好能用到 “看”和“听 见” ,但不能直接把声音作 为描写对象,意思恰当即可。答案 (示例) 认真地看一棵草 可以听见它阐明的柔韧义 请摘来丰富自己的精神 默默地看一枚石 可以听到它叙述的朴实义 请取来充实自己的思想16将下面的几个短句变为一个单句,可以增减词语,但不得漏掉信息。(4 分)全媒体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能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全媒体以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作为传播手段。全媒体融合了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不同的媒介形态。答:_解析 首先要确定一个句子主干,每个分句都涉及“全媒体 ”,可以 让“全媒体”做整个句子的主语,还可以让第一个句子作 为改写后单句的主干;然后依次把 中的主要信息作为主语和宾语的修饰成分添加进去,以保 证改后的句子 为单句,且 语句流畅。第 14 页 共 14 页 答案 全媒体是一种融合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的新的传播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