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pdq新版公路技术标准在普通公路中的运用PPT课件.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72326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5.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pdq新版公路技术标准在普通公路中的运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pdq新版公路技术标准在普通公路中的运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pdq新版公路技术标准在普通公路中的运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pdq新版公路技术标准在普通公路中的运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pdq新版公路技术标准在普通公路中的运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在普通公路设计中的运用,汇 报 内 容,一、新版修订背景、指导思想与原则 二、运用中注意的几个重点 三、几个重点的解释和相应的条款 四、总结,一 、新版修订背景、指导思想与原则,修改背景:03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04年1月发布;执行近10年,满足了当时和其后一个时期我国公路建设的需要;总体上科学实用、易于掌握、便于使用;对统一全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指导这一时期全国公路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由总量扩张、向挖潜增效、提高服务转变;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因素,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和公路事业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积累了丰富工程经

2、验;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科研和技术成果。部分标准规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出行要求相对滞后。,一、新版修订背景、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导思想和原则1.要坚持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标准化工作方针。2.要全面体现“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要求和坚持“先进理念、系统管理、经济可靠、有效实施”的工作原则。3.要贯彻“以功能主导原则”,明确功能在确定技术标准和指标中的主导地位,明确指标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使用合理、灵活有序。4.要规定标准和规范的控制范围,直接影响安全和规模的最低(或极限)指标由标准规定,其余移至规范;5.要坚持全国统一,适度放开特殊地区,鼓励特殊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发展

3、,使标准使用更加符合我国国情。,一、新版修订背景、指导思想与原则,二、运用中注意的几个重点,共十三个方面,1公路技术等级选用 2设计车辆,车辆折算系数 3服务水平分级 4运行速度设计、检验与安全评价 5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及指标 6纵坡设计 7路面设计轴载,二、运用中注意的几个重点,8汽车荷载标准 9隧道限界及相关安全规定 10路面、桥涵、隧道等设计使用年限 1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配置标准 12改扩建有关技术要求 13 . 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标准和相应技术指标的规定,二、运用中注意的几个重点,共十三个方面,三、几个重点的解释和主要条款,1.公路技术等级选用,三、解释和条款,我国路网初步建成,提升

4、路网服务水平、运输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成为重点,解决公路网的结构与层次、功能分工与协作的问题,非常必要和迫切。所以,不能简单以交通量确定公路技术等级,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并结合交通量论证确定技术等级,才能体现拟建项目与路网的关系,体现当地对拟建项目的功能需求。 要根据公路功能与技术等级,合理利用公路建设资源,合理选用技术标准,结合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设计速度。 达到有利于合理利用资金,建立功能完善的公路网,提升公路网的整体使用效率和运输保障能力,(1)应用的解释,1. 公路技术等级选用,3.1 公路分级 3.1.1 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等五个技术等级。 高

5、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15000辆小客车以上。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宜在15000辆以上。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宜为500015000辆 三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宜为20006000辆 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宜在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宜在400辆以下。,第3章 基本规定,1. 公路技术等级选用,(2)主要条款,3.1 公路分级 3.1.2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根据路网规

6、划、公路功能,并结合交通量论证确定。 主要干线公路应选用高速公路。 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主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一、二级公路。 次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二、三级公路。 支线公路宜选用三、四级公路。,第3章 基本规定,1. 公路技术等级选用,(2)主要条款,公路功能分类标准,(1)主要干线公路: 连接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交通枢纽、重要对外口岸和军事战略要地。 提供省际间及大中城市间长距离、大容量、高速度的交通服务。 (2)次要干线公路: 连接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提供区域内或省域内中长距离、较高容量和较高速度的交通服务。 (3)主要集散公路: 连接5万人口以上的县

7、(市)、主要工农业生产基地、重要经济开发区、旅游名胜区和商品集散地。 提供中等距离、中等容量及中等速度的交通服务。 与干线公路衔接,使所有的县(市)都在干线公路的合适距离之内。 (4)次要集散公路: 连接1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大的乡镇和其他交通发生地。 提供较短距离、较小容量、较低速度的交通服务。 衔接干线公路、主要集散公路与支线公路,疏散干线公路交通、汇集支线公路交通。 (5)支线公路: 以服务功能为主,直接与用路者的出行源点相衔接。 衔接集散公路,为地区出行提供接入与通达服务。,2.设计车辆,车辆折算系数,三、解释和条款,2. 设计车辆,车辆折算系数,一是细化设计车辆类型,使不同公路可以

8、选择不同设计车型。新增大型客车、铰接客车两种车型,车辆类型由三类调增至五类; 二是增加设计车辆总体尺寸,使其满足准入车辆100%的需求。新增车型总长分别是13.7m和18m,其中最大总长铰接列车为18.1m,较“03版标准”增长4.1m,最大总宽由2.5m增宽至2.55m。,(1)应用的解释,(2)设计车辆,2. 设计车辆,车辆折算系数,表3.2.1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2. 设计车辆,车辆折算系数,(3)车辆折算系数,代表车型的折算系数,代表车型内涵调整,车型包括20吨以上。 适当提高大型车的折算系数。 按照新的折算系数计算,预测交通量将增加(1015%)。,3. 服务水平分级,三、解释和条款

9、,3. 服务水平分级,服务水平分级由原四级调整为六级。 主要将原二级内插分为二、三级;原三级调整为四级;原四级上半段调整为五级;原四级下半段调整为六级。,(1)应用的解释,(2)主要条款,3.4.2 各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应不低于表3.4.2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3.4.2各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1 一级公路用作集散公路时,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 2 长隧道及特长隧道路段、非机动车及行人密集路段、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分 合流区段以及交织区段,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4.运行速度设计、检验 与安全评价,三、解释和条款,在公路设计和管理中,深化推广应用运行速度方法 设计中的问题:不违规的设计,可能

10、存在安全问题(长直线接小半径、相邻路段指标剧烈变化等)。 能检验几何设计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提高路线线形设计的安全性。 为限速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改变简单依据设计速度限速的现状和问题。 与世界设计理论方法同步。,(1)引入运行速度的意义,4.运行速度设计、检验与安全评价,(2)主要条款,4.运行速度设计、检验与安全评价,3.5.1各级公路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5.1的规定。设计速度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的功能与技术等级,结合地形、工程经济、预期的运行速度和沿线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综合认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3.5.1 设 计 速 度1. 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不宜低于10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

11、时,可选用80kmh。 2. 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10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80kmh。作为集散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8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60kmh。,(2)主要条款,4.运行速度设计、检验与安全评价,3. 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的特殊困难局部路段,且因新建工程可能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该局部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60kmh,但长度不宜大于15km,或仅限于相邻两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的路段。 4. 作为干线的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8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 60kmh。作为集散的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60kmh

12、;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40kmh 5. 三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4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30kmh。 6. 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可采用20kmh。,1.0.10 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干线公路应在设计时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其它公路在有条件时也可进行安全性评价。,3.5.2 公路设计应采用运行速度对设计进行检验,相邻路段运行速度之差应小于20km/h。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宜小于20km/h。,(2)主要条款,4.运行速度设计、检验与安全评价,3.5.3公路限制速度应根据设计速度、运行速度及路侧干扰与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5建筑

13、限界、横断面组成及指标,三、解释和条款,进一步明确硬路肩、中央分隔带等的功能及设置条件。 明确了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净高。一级、二级公路的净高应为5.0M;三、四级公路的净高应为4.5M。 进一步明确横断面各组成部分“最小值”的取值条件;给予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设计组合的灵活性,由公路功能来决定横断面组成和指标。 第一,取消路基总宽度总表,增加横断面布置图例。 第二,根据交通组成论证车道宽度,如以小车为主时,可采用3.5米。 第三,提出以中分带功能和设施类别,确定中央分隔带宽度。 第四,明确港湾式紧急停车带的适用条件和要求。 第五,明确非机动车、行人密集路段可灵活采用公路断面型式和组成。,5. 建

14、筑限界、横断面组成与指标,(1)应用的解释,5. 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与指标,(2)公路横断面布置形式,4.0.14 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超车道、错车道、慢车道、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时,应计入这些部分的宽度。,(2)主要条款,5. 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与指标,4.0.2 车道宽度应符合表4.0.2 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八车道及以上公路在内侧车道(内侧第1、2车道)仅限小客车通行时,其车道宽度可采用3.5m。 以通行中、小型客运车辆为主且设计速度为80km/h及以上的公路,经论证车道宽度可采用3.5m。 四级公路

15、采用单车道时,车道宽度应采用3.5m。 设置慢车道的二级公路,慢车道宽度应采用3.5m。 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公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的宽度,宜视实际情况确定。,表4.0.2 车 道 宽 度,表4.0.4左侧路缘带宽度,(2)主要条款,5. 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与指标,4.0.4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 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公路项目中央分隔带功能确定。 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中间隔离设施的宽度确定。 左侧路缘带宽度不应小于表4.0.4的规定。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

16、m/h受地形、地物限制的路段或多车道公路内侧车道仅限小型车辆通行的路段,左侧路缘带可论证采用0.50m。,4.0.5 路肩宽度应符合表4.0.5-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表4.0.5-1路肩宽度,(2)主要条款,5. 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与指标,(2)主要条款,5. 建筑限界、横断面组成与指标,4.0.6 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0m时,应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50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40m,间距不宜大于500m。4.0.10 二级公路货车比例较高时,可根据需要局部增设超车道。超车道宽度应按相应路段的车道宽度确定。4.0.11 二级公路慢行车辆

17、较多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加宽硬路肩的方式设置慢车道,并应增加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交通组织管理。4.0.13 非机动车、行人密集公路和城市出入口的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6. 纵坡设计,三、解释和条款,原则性给出公路“平均纵坡”指标要求。 取消设置缓和坡段的规定,避免下坡方向采用“陡缓陡”的纵坡设计方法。 对存在连续长、陡纵坡的路段应进行安全性评价,论证设置避险车道。,(1)应用的解释,6. 纵坡设计,(2)主要条款,6. 纵坡设计,1.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18、2.公路改扩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 kmh、20 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3.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论证采用合理的平均纵坡。对存在连续长、陡坡的路段应进行安全性评价。,4.0.20 最大纵坡应符合表4.0.20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7路面设计轴载,三、解释和条款,我国货运车辆大型化、多轴化趋势明显,公路超载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资料显示,

19、2.5t以上运货汽车中约有85左右的不同程度超载,8.8t的额定载重实际载重高达24t,超载172.7。 设计应考虑重载车辆集中路段。对于重载交通路段,可采用分向、分道根据实际的轴载谱进行路面结构设计,7路面设计轴载,(1)应用的解释,5.0.6 路面结构设计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力0.7MPa。对于重载交通路段,可采用分向、分道方式根据实际调查的轴载谱(轴重、轮胎压力)进行路面结构设计。,(2)主要条款,7路面设计轴载,注:在维持原轴载标准不变的同时,补充增加“对于重载交通路段,可采用分向、分道根据实际的轴载谱进行路面结构设计”的导向性规定,可灵活选择路面设计轴载标准,给重载路段

20、路面设计以灵活性。,8汽车荷载标准,三、解释和条款,车道荷载中的集中荷载由180360kN调整为270360kN。 二级公路桥涵设计荷载采用公路I级,但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且交通量小、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级荷载。 作为集散公路且交通量小、重型车辆少时,增加单车道横向折减系数,由原来的1.0提高至1.2。 对交通组成中重载交通比重较大的公路,宜采用与该公路交通组成相适应的汽车荷载模式进行结构整体和局部验算。,(1)应用的解释,8汽车荷载标准,7.0.2 各级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应符合表7.0.2规定。,注:1.二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且交通量小、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级荷

21、载。2.对交通组成中重载交通比重较大的公路,宜采用与该公路交通组成相适应的汽车荷载模式进行结构整体和局部验算。,表7.0.2 各级公路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2)主要条款,8汽车荷载标准,(2)主要条款,8汽车荷载标准,车道荷载的计算图式如图7.0.3,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图7.0.3 车道荷载 注:计算跨径,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距离; 不设支座的为上、下结构相交而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公路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qk=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Pk按下列规定选取: 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270KN; 桥涵计算跨径大于或等于50m时,Pk=360KN; 桥涵计算跨径

22、大于5m、小于50m时,Pk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计算剪力效应时,集中荷载标准值乘以1.2的系数。 表7.0.6-2 横向车道布载系数,9隧道限界及相关安全规定,三、解释和条款,1)隧道净空 调整设计速度100km/h左侧向宽度(由0.5m增至0.75m); 明确了余宽的使用功能和设置方式; 明确了紧急停车带设置条件(有效长度由30m增至40m); 增加中短隧道硬路肩可论证进洞的规定(一级公路上的短隧道,城市出入口的中、短隧道,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可与路基同宽),9隧道限界及相关安全规定,(1)应用的解释,2)隧道机电照明设施 机电设施与实际功能需要挂钩,分期实施,在保证洞内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减少

23、设备闲置和运营成本; 调整一级公路隧道设置照明设施的最小长度(由100m提高到200m),明确光学长隧道100M200M之间应设置照明。 3)洞口之间小于6秒设计速度形成长度的相邻隧道,应系统考虑通风、照明、安全、管理等设施及救灾、救援等需要进行整体设计。,9隧道限界及相关安全规定,(2)应用的解释,8.0.3 隧道净空应符合本标准3.6.1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且横断面各组成部分宽度应符合以下要求:1 隧道内的最小侧向宽度应不小于8.0.3 规定。,9隧道限界及相关安全规定,(1)主要条款,表8.0.3 隧道最小侧向宽度,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隧道应在两侧设置检修道,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0.7

24、5m。二级、三级公路的隧道宜在两侧设置人行道(兼检修道),二、三级公路隧道的人行道宽度应大于或等于0.75m。四级公路隧道、连拱隧道左侧可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但应保留C值宽度。 3 单车道四级公路的隧道应按双车道四级公路标准修建。 4 山岭特长、长隧道内不设硬路肩或硬路肩宽度小于2.5m时,单洞两车道隧道应设置紧急停车带,单洞三车道隧道宜设置紧急停车带。 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0m,且与右侧侧向宽度之和应大于或等于3.5m,有效长度应大于或等于40m,单向行车时,间距不宜大于750m,双向行车时,同侧间距不宜大于1000m。 5 四车道高速公路上的短隧道与城市出入口的中、短隧道,宜与路基同宽

25、。,9隧道限界及相关安全规定,(1)主要条款,10桥涵、隧道、路面等 设计使用年限,三、解释和条款,路面出现早期破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关国际和国内规范已明确规定各类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2008年,国标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颁布,明确规定了各类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铁路、市政、建筑等行业先后据此做出相应的行业标准规定。) 进一步明确了路面、桥涵、隧道的设计使用年限,10路面、桥涵、隧道等设计使用年限,(1)应用的解释,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新增加了路面结构设计年限的技术要求,条文如下: 5.0.8

26、 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应不小于表5.0.8的规定。,(2)主要条款,10桥涵、隧道、路面等设计使用年限,表5.0.8公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6.0.11 桥涵设计使用年限,(2)主要条款,10桥涵、隧道、路面等设计使用年限,表8.0.9 隧道设计使用年限(年),8.0.9 隧道设计使用年限,(2)主要条款,10桥涵、隧道、路面等设计使用年限,1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配置标准,三、解释和条款,取消原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等级划分,以公路的功能分类、技术等级和交通量为基础,三大设施各自建立相对独立的规模配置体系。按照公路功能类别提出了安全设施的配置标准,规定了设置路侧护栏应考虑路侧净区的因素

27、,防护等级应按功能需求确定。提高了低等级公路的安全保障水平。对服务设施提出了按功能需求配置的规定,对服务区、停车区的间距和设施提出了与公路沿线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规定。明确集散公路和支线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加油站、公共厕所和客运汽车停靠站的规定,要求客运汽车停靠站应设置车辆停靠和乘客候车设施。总体上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和质量。,(1)应用的解释,11.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配置标准,对管理设施提出了与公路功能相适应配置规定,对监控设施根据公路功能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明确了适用范围。,(1)应用的解释,11.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配置标准,10.3.3 服务区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速公路应设置

28、服务区,作为干线的一、二级公路宜设置服务区。服务区平均间距为50km;当沿线城镇分布稀疏,水、电等供给困难时,可增大服务区间距。 2. 高速公路服务区内应设置停车场、加油站、车辆维修站、公共厕所、室内外休息区、餐饮、商品零售点等设施。根据公路环境和需求可设置人员住宿、车辆加水等设施。 3. 作为干线的一、二级公路服务区宜设置停车场、加油站、公共厕所、室外休息点等设施,有条件时可设置餐饮、商品零售点、车辆加水等设施。,(2)主要条款,11.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配置标准,10.3.4 停车区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速公路应设置停车区,作为干线的一、二级公路宜设置停车区。停车区可在服务区之间布

29、设一处或多处,停车区与服务区或停车区之间的间距宜为 1525km. 2. 停车区应设置停车场、公共厕所、室外休息区等设施。10.3.5 客运汽车停靠站应设置车辆停靠和乘客候车设施,可与服务区结合设置。10.3.6 作为集散的一、二级公路和三、四级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加油站、公共厕所及客运汽车停靠站等设施。,(2)主要条款,11.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配置标准,12改扩建有关技术要求,三、解释和条款,明确了规定基于服务水平的改扩建时机,如:一级公路一般以服务水平降至三级水平下限之前为宜。 明确了公路改扩建时应进行交通组织设计。 对桥梁隧道等改扩建提出原则性的要求。 以保证行车安全和结构安全为底线,以

30、使用功能和重要性为主导,合理利用原有工程,实现改扩建工程效果与经济性的合理平衡。,11. 改扩建有关技术要求,(1)应用的解释,(2)主要条款,11. 改扩建有关技术要求,1.0.8 公路改扩建时,应对改扩建方案和新建方案进行论证比选。采用改扩建 方案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公路改扩建工程应根据公路实际服务水平论证确定其改扩建时机,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服务水平降低到三级服务水平下限之前,二、三公路服务水平水平降低到四级服务水平下限之前,四级公路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5 路基路面 5.0.1 一般规定 6 公路改扩建项目的新建路面和原路面利用均应按现行标准进行设计,并应加强路基、路面的

31、拼接设计;应对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进行论证,充分利用废旧材料。,(3)主要条款,11. 改扩建有关技术要求,6 桥涵 6.0.10 桥涵改扩建应符合下列原则: 1 新建桥涵(含拼接新建部分)应满足现行设计标准的要求。 2 对直接利用的原有桥涵,应进行检测评估并满足原设计荷载标准要求,二、三、四级公路提高等级时其极限承载能力应满足或采取加固措施后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 3 拼接加宽利用的原有桥涵,应进行检测评估并满足原设计荷载标准要求,且其极限承载能力应满足或采取加固措施后满足现行标准的要求。 4 整体拼接桥梁的桥下净空,不应小于原设计标准。 5 对直接利用或拼接加宽的桥涵,应提出有针对性的运营管

32、理和维护措施。,(3)主要条款,11. 改扩建有关技术要求,8 隧道 8.0.8 隧道改扩建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结合地形、地质、路线总体、运营状况、应急救援、原有隧道现状等,对增建隧道、原址扩建、原有隧道改造及其组合方式等进行多方案比选。 2 原址扩建和新建的隧道应按现行标准执行。利用原有隧道加固改造时,隧道主体结构可维持原标准,交通工程及附属设施应采用现行标准,同时应进行交通安全评价。 3 应根据原有隧道运营状况,做好改扩建交通组织方案设计。,(3)主要条款,11. 改扩建有关技术要求,10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0.1.5对于改扩建工程,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应配合公

33、路主体工程的改扩建方案,提供配套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组织方案。,(3)主要条款,11. 改扩建有关技术要求,四 、总结,明确了以公路功能为主导确定标准及指标,将有利于构建合理的路网结构;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发挥总体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适当调整了设计车型、服务水平、设计荷载及特殊地区的建设标准,适应了公路建设与发展的需求。 明确了运行速度设计与检验的相关规定,提高公路运营安全性。 明确了改扩建、非机动车与行人密集路段、救灾通道和构造物设计年限等规定和要求,使公路工程建设标准更完善、服务更广泛,操作性更强。 合理规定了交通工程与沿线设施的配置标准,能提升整体路网的服务质量、安全和效率。 进一步明确了技术指标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提高了标准应用的灵活性。,五. 总结,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