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历史 2019 高考一轮基础系列练:非选择题(5)李仕才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 1 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区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
2、地理学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 1893 年,华茶
3、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答案 (1)特点: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区域不断扩大;江南逐渐超过长江上游地区;外传国外;受政府管理。影响: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后世茶叶发展打下基础。(2)背景: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化;交通方式
4、的现代化。原因:印度等国茶叶的竞争(中国茶叶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英国的打压;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交通运输落后;质量和效益低下;没有掌握市场的主导权。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 “凡二十五篇” ,制罪“二十五等” ,定罪 1 537 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 ,导致“上下愁怨” 、 “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 ,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 “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2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 ,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
5、,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定罪 500 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 81 条、流放刑 154 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 “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 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特点之一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
6、不失 ”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结合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3、(2018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32 年的议会改革,为改革土地法扫清政治障碍,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1833 年废除和解诉讼和共谋拟诉法之后,已婚妇女取得丈夫同意并经过专门的委员会认可后,可通过要式合同的形式处分其自由继承地产。根据 1
7、870 年已婚妇女财产法的规定,已婚妇女有权继承被继承不动产上的租金和收益。1882 年已婚妇女财产法赋予已婚妇女与男子同等的财产处分权资格,在不动产法上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因为危及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所以土地法改革没有触及土地法的核心问题,无法对现行土地法律制度进行系统的改革。土地法改革在改革封建土地法、实现土地法的现代化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其任务远没有完成。摘编自咸鸿昌19 世纪英国的土地法改革(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土地法改革的背景及其具体措施。(8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土地法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何不足?(7 分)解析:本题考查 1832
8、 年英国土地法改革。第(1)问从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具体措施。第(2)问,英国土地改革取得的成效,应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妇女地位的提高,适应了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答,不足之处应紧扣材料最后一句话“其任务远没有完成”进行分析说明。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1832 年议会改革为土地法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措施:英国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承认妇女的财产权利。3(2)成效:改革提高了英国已婚妇女的法律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英国封建土地法律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变革的潮流,推动了英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不足:由于遭到地主阶级的反对,改革很不彻底,没有完成改革的任务。4、阅读
9、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 20 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 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 “欧洲联邦”计划
10、不了了之。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并联系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的影响概括。第(2)问,结合“欧洲联邦”设想本身的缺陷、法德的矛盾、欧洲各国的利益诉求及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答案:(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
11、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
12、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4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 分)解析:本题围绕开罗会议的内容和影响,考查提取信息、分析
13、归纳以及阐释历史的能力。第(1)问,回答内容时要紧扣“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 ”这一关键要求,回答意义时要着重分析对中国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积极影响。第(2)问,可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日本的处置及美国的真正意图等方面分析。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构想: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6、(2018临汾一中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 面 是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14、 中 国 共 产 党 代 表 大 会 政 治 报 告 中 一 些 词 语 出 现 的 次 数 变 化 统 计表 。词语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左” 16 5 11 1侵略 12 1 3 2阶级斗争 13 4 4 1制度 34 77 46 64 7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2 3 5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 37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 4 16非公有制经济 2 6社会保障体系 1 4摘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政治报告的词语变化来看中共十六大的特点提炼材料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运用中国现代史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可以对整个用词趋势进行分析或者提出新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语言
15、组织合理,无政治性错误)答案 示例一:趋势:意识形态色彩(阶级斗争)逐渐淡化。说明: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拨乱反正,5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十四大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并不断深化发展。国际方面,冷战结束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淡化。因此,意识形态色彩逐渐被淡化。示例二:趋势:政府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说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等词语不断增加。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针,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市
16、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炼变化趋势。可以从表中数据来看,哪些在减少,哪些在增多,哪些持平。如:意识形态色彩(阶级斗争)逐渐淡化。其次,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中提取支持该趋势的史实,加以论证说明。如:“文化大革命”期间, “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危害。最后,根据论证说明,得出结论。如:淡化意识形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长期经验教训的总结。7、(2018衡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59 年 7 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到莫斯科出席美国展览开幕式美国国会刚刚通过“沦陷国家”决议,该决议公开批
17、评苏联虐待它的卫星国,赫鲁晓夫确信尼克松的莫斯科之行是要公开羞辱苏联领导人。在参加展览会之前,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私下里进行了会晤,并就“沦陷国家”决议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展览会上他们交流时仍然言辞尖刻。他们争论的高潮发生在美国式的,特别为展览建造的房子的厨房里。赫鲁晓夫毫不犹豫地嘲笑着厨房里的现代化设施,包括柠檬色的榨汁器和嵌入式洗碗机。在他看来,他们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妇女的态度”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被赫鲁晓夫的批判刺痛了的尼克松,用一个手指碰了一下苏联书记的胸膛,粗暴地宣称美国的任何一个钢铁工人都能购买。接下来就是关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论,从洗
18、碗机到导弹,孰优孰劣的辩论使他们之间的争论达到了高潮。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和尼克松发生厨房辩论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厨房辩论产生的影响。(9 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 1959 年正值美苏两极对峙, “冷战”形成;美国和苏联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存在严重的分歧和矛盾;根据材料“美国国会刚刚通过沦陷国家决议,该决议公开批评苏联虐待它的卫星国,赫鲁晓夫确信尼克松的莫斯科之行是要公开羞辱苏联领导人”可知,苏联和美国的领导人存在相互猜忌和严重的不信任。第(2)问,根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国际等方面
19、论述。如政治上进一步导致了两个不同制度大国的对立;影响了美苏的社会经济实践;刺激了双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加6剧了双方的军备竞赛等。答案:(1)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与矛盾;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2)刺激了双方意识形态的斗争;引发了双方外交危机;影响了美苏的社会和经济实践;加剧了双方的军备竞赛;拓展了冷战的区域与范围。(答出四点即可)8、(2018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公元 260 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
20、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公元 264 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 ,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司马昭死后,280 年西晋完成统一。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21、(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9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得出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另一方面从“大逆不道”之词可以看出,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站在曹魏政权的立场评说)的影响,本身评价缺乏辩证的认知。第(2)问的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 ,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得出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根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得出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第二小问作用,减免租税,得出减轻人民的负担,并能够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通过“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得出有利于稳固统治,促进西晋实现国家的统一。答案:(1)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带有感情色彩,未能全面、辩证的看问题。(2)措施:减免百姓租税;鼓励百姓内迁;削弱蜀汉残余势力;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作用: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蜀地经济发展;稳固了统治;为西晋统一7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