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调查讲稿酒泉日报记者陈思侠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有一定的步骤:1, 新闻策划即新闻写作前的一些准备,包括采访对象的背景、采访的方案制订、采访的具体落实措施。2, 新闻调查即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时对提问题技能的掌握,同时现场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的协调,并当场加上笔录的强调。3, 研究即新闻采访后期活动,包括严密地验证材料、对笔记迅速的整理、积累剩余材料.就是对新采访材料的整理.。4, 写作也是对采访材料的总体规纳而成为一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新闻写作包括八大环节,新闻主题、材料、角度、语言、结构、导语、背景、结尾.其中导语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因、结果,对导语要求是清晰、简明、生动. 新
2、闻报道有基本要求: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四大要求,是我们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 最后对我们当代记者的修养要求:作风、道德、知识、技能、情感、体质、公关八大要求.第一讲:新闻调查的采访艺术对新闻调查来说,采访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它是艺术,是调查,是沟通,是智慧的较量,是心理的博弈,也是思想的交锋。一、深入调查展现过程 新闻调查的定义是:记者就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现象进行专题性的深入调查、核实、分析、解释的深度报道。新闻调查的优势在于有选择地直接展现调查的过程,披露新闻事实的真相,以及当事人和有关人士提供的相关事实与看法,使得新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可视性。调查报道
3、所展现的过程包括了三层含义:事物本身运动发展的过程;记者调查采访的过程;观众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三者统一于一个中间环节,即记者的调查采访过程,这一过程清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观众对事物的认知结果。1、 用事实说话。所谓用事实说话,是指记者在广泛占有事实的基础上,把思想、观念隐藏在所报道的事实中,让人们通过了解这些事实而悟出其中的道理。新闻调查中记者很少直接发表议论,更多的是让观众从事实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中,北京几大医院门诊长龙般的候诊人群让人清楚地了解了看病难的现状;以公众的名义中,记者跟拍了郝劲松在与铁路部门的发票诉讼后再次上车出行的过程,售货员主动开发票的镜头准确表明了铁路的改进;而医保疑
4、团里,记者取得的复印收据则在调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2、脉络清晰步步深入。对记者来说,思维清楚、思路缜密非常重要。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层次清晰地将调查脉络一步步地展现出来,这对观众的见证便是一个从“不知 ”到“知” 的过程,而这个“知” 正是通过事实的展现达到的,步步深入的结果将是事物根本的浮现。 医保疑团中,记者带着经过患者和知情者认证的复印单据到骗取医保的医院求证,从院长到肾内科主任,到原信息科工作人员及综合管理科长,再到原医保科长, “我不知道 ”的声音不断出现,记者始终没有放弃,直到最后找到原信息科长才最终确认了单据的真实性。正是在这步步深入的调查过程中,医院人员相互推诿、力图遮
5、盖事实的行为表露无遗,医院联合患者共同骗取医保金的真相才得以逐步浮出水面。3在展现过程中抓兴奋点。新闻调查需要在展现过程中制造一些兴奋点,这样才能使读者保持观看的兴趣,提高新闻自身的吸引力和活力。这里的兴奋点是指使读者特别感兴趣,让人振奋、激动或愤概的某一细节或情节。看病难里,记者清晨六点多在同仁医院门诊与排队患者的对话,现场抓获号贩子的镜头,以及医院录下的号贩子间为利益殴斗的片段,都属于这样的兴奋点。它们对调动观众情绪,提高收视兴趣无疑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采访技巧综合运用采访是一项充满了技巧性的工作,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会为节目增添无穷魅力。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曾提出采访的四个原
6、则:、不论何时,只要有可能就必须仔细做好准备工作;、要善于提出那些能引起采访对象谈论的问题;、与消息来源建立有助于获得情况的关系;、认真聆听,仔细观察。在一定程度上,这四条原则对各种采访技巧进行了概括。1、采访准备。在确定采访对象之后,对采访的准备主要包括两部分:背景资料准备和采访问题准备。研究背景资料是采访的入手点,对背景的研究通常是在确定了采访对象之后进行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申纪兰代表中,记者看似不经意问出了两个问题“我看到一段历史资料,您好像还在会上发言了?”“我们听到一个说法,说您头一次去北京开人代会的时候还不认识字?”这两个问题在激发采访对象谈兴的同时,也反映出记者采访前在研
7、究背景资料方面所下的功夫。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肤浅而缺乏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事先对采访问题准备不足引起的。美国内华达新闻学院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提出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GOSS” 公式。该公式包含了四个要素:目的和目标(GOAL) ,面临的障碍(OBSTACLE) ,避开障碍的解决办法(SOLUTION) ,目标是在何时由什么人的意见开始(START) 。这个公式并非万能,却对设计问题可能颇有帮助。2、提问艺术。业界普遍认为,提问的基本要求应是:自然、明白、简洁、有特色。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开放式的(笼统、开放,被访者可以自由发挥) ;闭合式的(小而具体,必须明确简短回答)
8、。这两种问题在新闻调查各期节目中都有不少表现,这里不再具体列举。在新闻调查中,记者对包括诱导法、追问法、设问法、激将法、错问法、借问法等各种提问形式做到全面把握、灵活运用。3、平等视角人文关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融洽关系是采访成功的基础,而这种关系建立在平等之上。在这十期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面对政府官员、权威人士,还是面对农民、学生,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记者总是采用一种平视的视角,不卑不亢,不趋不离,这种平等关系的建立充分体现出记者良好的职业素养。其次,记者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也会促使沟通走向融洽。这种人文关怀是记者的基本品格,是发自内心地对“人”的尊重。4、观察的艺术。 新闻调查
9、内部曾提出一个概念“发现意识”,具体有两条要求:A、我们必须到达现场; B、我们在现场一定要有独到的发现。有了独到的发现,节目才能做到“好看” ,而发现必须要以观察为基础。在采访现场的观察应是全方位的,包括用眼看,用耳听,用身体感觉,用脑子思考,因此,必须和记者积极的思维相结合,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记者在现场的观察可以大体分为两种:明察和暗访。明察需要记者在现场边观察边分析边调查。暗访的手段则只有在以记者身份不可能得到真实情况、且对方会力图遮盖事实时方可使用。这十期节目中, 被开除的女大学生中对录像厅的采访, 医保疑团中对参与骗取医保患者家庭的访问, 看病难中记者与号贩子打交道的片段等
10、等,这些都属于隐性采访,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发现事实的真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都很好地遵守了隐性采访只有在万不得已情况下才能使用的规则,在增强节目的信息量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制作观念的严谨。三、意识到位凸现魅力新闻调查在新闻体裁中独具魅力。1、质疑意识。永不轻信、刨根问底是记者职业精神的体现,采访时记者始终应以质疑为基本态度。但质疑的基础是观众,记者的质疑应该建立在“观众想问什么”的基础上,不能为质疑而质疑。在文明城市的诞生中,记者的质疑随处可见。面对当选城市领导,记者问“它(包头)是一个西北城市气候也不太好,为什么包头这次能评上文明城市?”,而当面对落选城市领导,记者又问“作为一
11、个落选城市的市长愿意坐在这里接受我们的采访,你心里没有一点儿负担?”在采访调查组组长时,记者又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选择这个地点他们的政府部门、交管部门知道不知道?”“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这种算作你们的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它真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状态来吗?”。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曾提出“你的态度是质疑的,质疑之后的事实才是有真实感的”。质疑才能挖掘出事实,事件的真相正是随着质疑的解答而最终揭开的。2,客观平衡意识。对于深度调查性报道来说,客观平衡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具体而言,客观平衡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尽力保证节目中消息来源(即报道中事实材料的出处)的多样性,并表明事实、
12、观点、背景从何而来。这些话语来源的多样性充分照顾到了观众对正反信息、主次信息的全方位需求。当话语不是单独来自某一方时,信息才能达到平衡,新闻的可信度和深刻性也才能得到真正展现。2、 读者意识。说到底,读者为什么要看?想看什么?这些问题在记者采访时应该常挂心间,这就是关乎成败的“读者意识”。新闻调查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具备了强烈的读者意识,并自觉将其融入新闻的采写过程中。看病难中,一大早医院门诊排号现场已经是人山人海,此时观众想了解的就是这些患者从哪来,为什么都来这里,看病究竟有多难?记者此时就这些话题和他们展开攀谈,一一做出解答。当号贩子现场被抓之后,记者把号贩子的伎俩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后读者不免
13、产生疑问,看病难莫非与医院管理不当有关?记者又守在诊室现场,就医生超负荷运转的状况进行记录和采访。而记者此时对医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人抱怨说这么好的医生一个礼拜才出诊两次,太少了。 ”“那么你一天的工作日程怎样安排?”,也无不体现出记者强烈的读者意识。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移情” ,也可以理解为 “换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立场去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这将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观众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为 “换位思考”,具备了这种意识,节目目标的达成将不再困难。第二讲,突发新闻采访攻略一、四个现场 突发新闻,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主要就是指车祸、火灾、水灾、抢劫、偷盗、跳楼、工地事故,等
14、几类事件性新闻。 通常,我们接到报料后,根据报料,对事件大小作出基本判断。随后给报料人打电话,同时赶赴现场。而此时,这个城市的你的同行,也在前往事件现场的路上。 一条突发新闻,通常有四个现场。以火灾新闻为例:烈火升腾是第一现场;火起之后人员疏散以及自发救火是第二现场;消防、救护车赶到并实施救援,乃第三现场;伤员在医院,火灾清理完毕,是第四现场。 作为记者,你必须以最快的时间,抵达现场。争取赶到四个现场里面,更靠前的现场。比如,两夫妻在大街上打架,或者便衣在街头抓住了两名小偷,如果摄影当时正好拍到了这个场景,那会是很鲜活的现场新闻。如果别人打架结束,小偷已经被带上车了,那么你采写的这条新闻,第二
15、天或许就不用见报了。 这里,我能找到最经典的例子,是南都记者徐文阁在 2007 年拍的一组照片,深圳城管“火烧违建” ,照片中的少年,用瓢浇水灭火。记者赶到了靠前的新闻现场,在几乎最好的时机拍到了最重要的照片,新闻事件的主题顿时深邃而震撼。如果没有前面两张少年浇水的照片,整个新闻就失去了绝大部分意义。 文图相互依存,对文字记者同样如此。 二、金字塔 赶到现场后,记者要干什么? 首先是观察,基本确定事件大小、性质。接下来,寻找采访对象。记者要找的采访对象是什么人?我们要找的人,正好呈金字塔结构,最重要人,或许只有一个,次重要的多一些,再次重要的,更多一些。在抵达现场,甚至没到现场,我们就要清楚,
16、事件最重要的谁,次重要的是谁,然后,想办法尽量采访到金字塔上端的人士。 以火灾新闻为例。假定,有人在某大楼 5 楼的咖啡店纵火,造成至少 8 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现场烈火升腾。记者抵达现场,他看到了火在烧,消防在喷水,救护车停在路边等待伤者,上千围观者在惊叹。如果缺少经验,记者很容易在现场头脑空白,不清楚自己当前最紧要的事情是干什么。我们来梳理这个事件,记者要面对的采访对象:在这个金字塔最底层的,是大街上的围观目击者,人数最为庞大;上一层的,是在事发时在大楼上班的,最好是 4 楼或者6 楼的上班族;再上一层的,是当时在 5 楼喝咖啡的顾客或者咖啡厅员工;再上层的,是消防、医院、政府职能工作人员,
17、死者家属等;再上层的咖啡厅的重要员工或在现场的咖啡厅老板;最上层的,是纵火者。 记者到现场前,心中要有这个清晰图谱,到现场后,直奔有效采访对象而去,尽量避免在无效的底层采访对象身上耗费时间。 这也好比在平静的湖水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越靠近石子,就越是我们必须寻找的对象。如果你在现场,头脑中有清晰的采访图谱,你就能胸有成竹,不会慌张。 任何一单事件新闻,都有个金字塔似的采访图谱,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找到更靠近塔尖的对象。 典型事例:2007 年,广东药学院学生跳楼砸死师妹,南方日报率先独家采访到病床上的跳楼者邓国旺,群雄逐鹿,同行倍感压力。三、气场 头脑中带着采访图谱,我们来到现场。
18、事故现场,都有一个特定的氛围。比如火灾中,人群的惊慌失措,烈火的形状,甚至那烧焦的气味。而在一个遇难者生前的房间里,或许除了哭泣,就是静默。 我把这些特定氛围,称为“气场” 。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首先要做的是,融入气场,而忌讳的是不加思考地破坏气场。比如,一个出租屋里面发生了谋杀案,警方封锁现场,楼下一群街坊围观,嘀咕着议论,不亦乐乎。在广州,如果你挎一个采访包,操着普通话,就这样生硬地把头凑过去问:那个人是怎么死的?你看到当时的情形究竟怎么样?通常,议论的街坊就摇头:我不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再也不搭理你了。其实,他们什么都知道,但就是不告诉你。 凭什么要告诉你? 或许,聊天的街坊相互并不认
19、识,但是,之前的沟通,他们彼此获得收益,并取得了身份认同。记者慌乱出现,破坏了气场。而这个记者,他不是信息提供者,而是索取者。他带给街坊的,不是好事,可能是坏事。所以,街坊本能地拒绝配合记者。 那么,成熟记者应该怎么办? 首先,向报料人详细了解情况,安静地进入现场,在议论者旁听他们议论,转悠两三个议论圈,然后自然地,以聊天者、信息提供者的身份,进入角色:“哎呀,那个被害的姑娘刚满 19 岁,可惜啊!”围观者就会投来索取信息的目光,你们相互印证,真正知情者则会显得有些得意地,向你讲述他独家的内幕。 而在一个遇难者房间,面对哭泣与静默,开口就提采访,是对逝者不敬,对生者无礼。此时,你面色沉重,一言
20、不发,片刻,就会有人主动上前询问。你则可变被动为主动。 当然,假如逝者因为冤屈而离开,记者的出现能让事件出现可能的重大转机,那么记者就直接上前交代身份。那样,记者本身能改变气场,形成新的气场。 改变气场有时是采访的关键。比如事故现场有五个民工,他们既想向记者说出真相,又担心被单位处罚,几个人七嘴八舌讨论,结果通常是不接受采访,一个记者面对五个民工,气场则为五人掌控。如果能单独约一个民工,记者有意识发威,主导气场,则能比较容易让他交代详情。经典的结果,可能是他事后会后悔,当初为何被那个记者突然说蒙了?记者通常还遭遇的一个困难是,采访对象之前答应接受采访,而回家和家人商量后,又改变了主意,对此,当
21、趁热打铁,在主导气场时,一举拿下。 记者被打的消息,时有传出。这证明我们的采访环境是多么恶劣。 环境一定时,在新闻现场,我们只有审时度势。比如,事故发生,警方封锁现场,10 多名治安员在现场巡逻,此时,治安员的上司,地方政府负责人等,正在赶来现场的路上。再加上众人围观,少见类似场面的治安员往往容易头脑充血,觉得刺激紧张。此时你去冒犯他们,强行穿越警戒线,或者不听“劝告” 继续拍照,很可能就会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 四、突破 在突发现场的突破,难有具体的条例可以清理,最关键的只有四个字:随机应变。 以下则是我不成系统的几条经验总结: (一)老乡 说方言能增加被采访对象(主要指民工阶层)的身份认同感
22、,同时,让现场阻碍采访的人,真觉得你就是那人的老乡。 (二)远离同行 重要事件现场,总会聚集多家媒体记者。大家一起提问,通常能形成气场,采访到一家媒体记者采访不了的重要人士。因为有的人,突然面对很多记者会慌神,本来不接受采访的,会临时被动接受采访。但是,我的感受是,大多数时候,要远离同行,因为目标太大,采访更容易受阻,而且,得到的料也是各家都有的,价值不大。 (三)目中无人 记者混进某个特定现场,千万不要左顾右盼,四处张望,而是要不动声色,泰然自若,甚至鼻孔朝天,目中无人。 (四)随机突破 现场采访过程,其实就是个寻人的过程,如何寻找到核心采访对象,事关成败。 例一,2007 年,广州增城新塘
23、,一织布厂厂房顶坍塌,当时十多人在厂里工作,幸好高耸的织布机顶住,使得大部门人得以逃生。全城媒体记者,都采访了当场的伤者,目击者,并在事故现场徘徊。但是,都没能采访到工厂老板。显然,工厂老板是金字塔顶尖上的采访对象,他既在现场,又知道房屋结构,并可能知道事故原因。怎么联系他?我当时在想,珠三角的工厂,通常会在工厂周围打广告招员工,于是,我围着厂房周围寻找,果然找到了这个厂的招工广告,通过上面的电话,独家采访到被警方带走配合调查的工厂老板。 五、趋利避害 经过前面这些突破,我们终于见到了自己想找的核心采访对象。此时,怎样才能让他开口说话? 我的感受是,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为他着想。所有人都在趋利
24、避害,而我们在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中,有效传递两个信息:第一,接受我的采访,对你(们)有帮助;第二,反之,有害。 随即,董先生含泪接受采访。面对受害者家属的场景,在广州的突发新闻中,经常会遭遇到,而我这类似表达,基本都能奏效。通常,死者家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内心慌乱,六神无主,会本能地拒绝采访。此时,记者则需以一个真诚而强势的姿态出现,记者成为受害人家属的主心骨,去帮助他们,而不能让人觉得你就是个明显的信息索取者。 六、人性化 时代感 除了对采访“技术”的追求外,我们还得牢记一些关键词:真诚,善良,正义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人性化。 什么是人性化?假如采访对象是一名吸毒者,我们在确定他吸毒是错误
25、的大前提下,把这个人,看着是自己的亲兄弟。 南方都市报有一个定位是:时代进程的记录者。我们很多同事都认为,在一些普通社会新闻中,也能与一些“宏大” 的词语联系起来,比如一名男子在工地上出了事故,我们几乎就能预设他身上的故事,他来自四川或湖南农村,他的妻子也在广州进厂并带着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在老家耕田,还带着大的孩子读书,或许他的孩子在广州一家民办学校读书,但经常转校,成绩不好。而他的离去,整个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我们在这个标本似的故事中,在这个人物的命运记录中,总是找出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关键词语:城乡二元结构、世界工厂、产业转移、守留儿童、计划生育、春运、三农问题 一条真正出色的社会新闻,
26、同时就是一条出色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第四讲,关于调查类新闻采访的几点体会新民周刊资深记者杨江的深度采访体会大量的调查工作、复杂的形势,注定这是一项相当强度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双重消耗。这里面包含了记者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对事件真相的快速反应、分析能力,以及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你的努力程度直接反映在你的稿件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关于采访技巧,调查类采访分为两类分别进行交流。一是事故、灾难等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这类题材的采访对象大多是事故、灾难的受害者或者他们的家属,采访对象往往由于自觉遭遇不幸、不公,而在采访中出现对记者的不信任、怀疑甚至愤怒以致拒绝采访等情绪,因此,我的方法往往是先设法取
27、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让他们体会到我能够“感其所痛、体其所恨”。第二类就是揭露性的新闻调查。这种新闻调查由于往往搞的都是一些阴暗调查,要去揭开黑幕,触及利益集团,所以难度系数很大,采访对象拒绝回答、无法接触事件核心等都是常有的困难。每一次调查都要做好录音、拍照取证,可以偷录、偷拍,一来采写过程中底气会硬些,二来免得报道出来后给单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五讲,党报在民生新闻党报在民生新闻的报道方面,如何利用其特有优势,发挥功用进行探讨。在我国,民生与国计自古以来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现阶段,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更是将民生问题的解决摆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上,而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在体现“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
28、方面具有勿庸置疑的权威性。民生新闻可以说是党报对党的执政理念的积极呼应。何谓民生新闻?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杨兴锋认为:“事关社会公众日常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一切新闻都可以说是民生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高贵开认为:“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简言之,民生新闻应是与民有关且受民关注的新闻。那么,地市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作为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运用民生新闻的特点、发挥其作用,将其做大做强呢?党报
29、民生新闻的特征:记者所在地区的酒泉日报在民生新闻的报道方面也作了有益的尝试。作为酒泉市唯一的党委机关报,为顺应时代的需要,近年来所设置的栏目,民生新闻以新面孔和新特色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内容题材的本土化。在媒体“三贴近”原则的践行上, 酒泉日报立足本土,挖掘本地区的报道题材,将视角对准社区、农村、家庭,关注老百姓的身边事,激发当地各族读者的认同感。酒泉日报充分利用酒泉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在风土人情、民族特色方面做文章,极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工程,努力使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快速增长。报道对象的边缘化。民生新闻要求覆盖面广,尤其是媒体关注的边缘化人群。改版后的酒泉日报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民生新闻
30、主要解决的是与民相关的问题: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健康等。 酒泉日报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版面安排。传播方式的家常化。民生新闻要求以人为本, 酒泉日报在报道民生新闻时,力求与读者共同营造一种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氛围,选择读者易接受的方式:老城区居民的幸福生活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老城区的居民从破旧不堪的危房中搬迁到新区中的新闻,注重现场感,拉近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距离,让所有的老百姓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党报民生新闻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的总体目标,民生又是首要而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党报需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政府与群众之间搭建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解决和沟通途径,发挥民生新闻的
31、重要作用。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海贵教授认为,新闻报道要有报也有导,有些民生新闻注重报,却不注重导。民生新闻注重关注民生,但比关注民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民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也是酒泉日报一贯坚持的首要原则。也使其没有陷入到民生新闻报道容易犯的低俗化的泥沼中。除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外,更多是将国家的政策、方针传入老百姓的耳和心。发挥舆论监督的有效作用。民生新闻的实质是通过搭建平台协调政府和民众间的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对社会普遍反映强烈的问题应运用媒体的监督作用促进解决,这样才能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和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做老百姓的“代言人” 。有效增强读者群的阅读
32、量。现在酒泉地区的读者普遍反映酒泉日报好看了,耐看了,应该说民生新闻是其主要的亮点,不同的读者群可以通过每天不同的板块各取所需。酒泉日报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发挥了作为地方党报的作用,但与内地大报相比,尤其是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与监督的作用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摆在当地报人面前一门需要长期不断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民生新闻手法、特点、 发展。发展:民生新闻成为当下中国的媒体景观中独特的一道风景,从本质上说,它是以区域为语境和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为中心。可以说,在当今大众传播模式的新型转变中,它是最容易符合读者口味的。与此同时,民生新闻不能只停留于琐碎和表面,从而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
33、,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如大量的弱势人群的无助际遇、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等事件,或以庸俗、夸张、暴力等取悦观众,全然不顾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还应该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再从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找到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我国“民生新闻”的崛起其实就是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的一种折射。“民生新闻”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预示着传统新闻向现代新闻转变的发展方向。新闻理念应该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民生新闻”对准基层群众,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切以百姓的喜好、需求为转移,这正是时代变化的要求。其实,也正是因为顺应了这种时代的潮流,“民
34、生新闻”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新闻价值取向应该从典型性、普遍性向实用性转变。在新闻事件的价值判断、新闻题材的取舍上,也要打破传统的“典型性” 、“普遍性”至上的羁绊,使“实用性”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关注。“实用资讯、生活投诉、真情帮助、情感互动” ,当前“民生新闻”已经用自己“零距离”式的新闻服务很好地诠释了“实用性至上”的现代新闻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新闻的传播方式应该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变。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百姓观点、DV 新闻,及时反馈观众意见和建议,记者进家入户调查,观众走进演播室参与节目,等等,所采取的种种互动措施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观众朋友参与新闻事件、关注新
35、闻节目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参与、荣辱与共的传播效果。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不少瓶颈,出现低俗化、雷同化等现象,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1抓住地方特色,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框架下准确定位。大胆地以富有地方色彩的平民视角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并投以深厚的民生关怀,注重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民生新闻贴近现实,回归生活,聚焦的多是小事、琐事,但聚焦并不是目的,其最终的指向应是深厚的民生关怀。要实现这一关怀,首先就得让节目适合民众的欣赏习惯,使其产生价值认同。传统的文化精神,决定了本土独特的审美趣味、表达方式、行为习惯和风土人情。在素材和内容上张扬传统文化精神,在节目形态和叙事方式上,准确把握民
36、间的文化精神状态,从普通读者的审美习惯出发,创造出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与中国乡土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旋律合拍。2摒弃繁琐低俗,实现价值提升。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尤其是在新闻价值方面,需要大力提升。当面对这些看起来并无多大新闻价值但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时,作为民生新闻栏目,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有闻必报,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并把事件放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加以分析解剖,对其价值加以提炼。只有立意高,报道才能脱俗出彩。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以民为本,以生为纲,从最简单的百姓生活中提炼出反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脉搏的动向,从而推动社会的改良,构建和谐社会。3创新传受方式,充分突显个性
37、。传播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能否形成,直接影响传播的质量、水平、效果。民生新闻尤其要把握好这一点。采编人员应站在读者立场上,把话语权交给他们,充分尊重读者的主体地位,以平民的视角、白描的手法进行报道,不拔高不空谈,以贴近百姓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内容面对读者,从而使其产生共鸣并与栏目形成心灵的互动。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给予公众充分的话语权,结果节目因为这种真实性而具有独特魅力。另外,在语言的风格上加以变化也会使栏目个性变得鲜明。用方言说民生新闻的栏目越来越多,虽然方言让外地观众听起来别扭,可方言有接近、真实的天然贴近性,老百姓无形中觉得那就是自己的节目,从而加以信任。当然用方言说新闻必须在时间
38、、数量等方面加以限制。如今, 媒体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的竞争,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善于变不自觉服务为自觉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信息服务中拿得出属于自己的“招牌菜” 。如那种人无我有的做法,无疑让民生新闻拥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对于民生新闻这种突发性强、时效性高的报道形式,栏目得在传播技术方面不断有创新。第六讲,新闻写作中细节的力量 从新闻写作的要领和技巧角度提炼出点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的东西。请看作品中这几段文字:“他干脆拿了一瓶小二和随身带的小食品来得船尾的甲板上。一会儿,他去往甲板的垃圾桶丢杂物,却忽然感到一阵恶心想吐,于是下意识地急忙向船舷栏杆奔去,谁知灾难就此
39、发生了,身高 1 米 82,体重 100 公斤的他,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瞬间一个趔趄,人已坠入茫茫大海。 ”“本能的求生欲望令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不停地拍着水面,同时脚不停地向后蹬水。就在这个扑腾的过程中,刘伟发现有一个姿势可以令自己保持与海水面之间的平衡,以不致沉溺水中:双臂伸展,头向后仰,双腿叉开伸直。就这样,待他睁开眼睛的时候,自己呈大字形平躺在海面上。 ”“他稍微改变了一下动作,像做俯卧起坐一样,迅速地站了起来。这一次,没有像前一次那样沉下去,他成功地看到了海面。他不停地用手拍打着海面,脚也用力地向后下方蹬。在危急时刻,他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踩水。 ”“第六艘船只终于出现了!刘伟看到这
40、艘船很大,他不顾一切地拼命踩水全力斜插过去,并使劲挥动着手臂大声呼救。船真的在他前方停下来了,而且,他清楚地看到了神州号三个字。他无比亢奋,拼尽全力向大船靠近,一米、一米、一米”“因为无法向前靠近,船长王永全下令放下救生艇,由 4 个船员前去营救。前去营救的船员接近目标后,把绳索、救生圈抛到刘伟身边,可他无力去抓。于是一位船员不顾个人安危趴在救生艇边上把一根棍子伸过去,刘伟紧紧抱住棍子,被拉到救生艇边上,船员们一起用力终于把他拖到了艇上。 ”正是这一段段具体、生动的细节描述,形象地再现了刘伟从坠海到获救的传奇经历,引人入胜,动人心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段具体、生动的细节描述,才使得该作品具备
41、了作为通讯和报告文学均须具备的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四要素,从而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并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段段具体、生动的细节描述,才使得该文在北京日报刊发后,不仅被多家媒体转载,还被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据此拍成专题片渤海惊魂在一套播出。谈及细节的作用,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可以确认:其一、增强了作品的可信度。仅以坠海漂流 18 小时的生命奇迹为例,倘若没有刘伟“恶心想吐,下意识地急忙向船舷栏杆奔去,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瞬间一个趔趄”的细节,人们怎能相信乘旅游轮的观光客刘伟竟会“坠入茫茫大海” ;倘若没有刘伟在扑腾中摸索出“双臂伸展,头向后仰,双腿叉开伸直,呈大字形姿势以保持与水面
42、平衡”的细节,人们怎能相信不谙水性的刘伟坠海后竟未溺水身亡;倘若没有刘伟“不停地用手拍打着海面,脚也用力地向后下方蹬,在危急时刻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踩水”的细节,人们又怎能相信只会平躺的刘伟能够寻来救命轮是细节令人信服地道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细节剥茧抽丝般地解开了一个个悬在读者脑际的疑团。其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细节体现出的具体、形象、生动、细腻,是构成作品可读性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关于刘伟不慎坠海、呈“大”字形漂浮、雨中饮水挣扎、踩水呼唤“大船” 、 “神州号”寻救等细节的成功表述,也就不会产生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所以我认为,凡是成功的通讯或报告文学作品都少不了精彩的细节,正是这些
43、精彩的细节使作品得以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从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信度,达到引人入胜,如临其境的效果。记者之所以选定“细节的力量”这一题目,是因为近来见诸报端的优秀通讯和报告文学实在太少,问诊其因,缺乏或没有写好细节是致命伤。通讯的通病,就是多为苍白空泛的陈述,没有一个具体、生动、感人的细节,读起来干干巴巴,味同嚼蜡。不言而喻,精彩的细节来源于深入的采访。 坠海漂流 18 小时的生命奇迹能以细节取胜,恰是作者不辞劳苦、深入采访,几番走访当事人,甚至亲临现场考察的结果。新闻作品中的细节,一要真,二要细,靠合理想象和上网去扒都是行不通的。在浮躁之风日甚的今日,写好新闻通讯中的细节,就要有深入一线、深
44、入现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也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范长江、邹韬奋等新闻界先贤的优良传统吧。第七讲,新闻调查的采访技巧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有句名言:没有不会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作为记者,要学会与人交流,要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实际采访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就要“对症下药” 。我们怎样从采访对象的嘴中“套”出我们需要的信息,就看我们记者与人交流的本事了。在你要提问之前,应该先有个准备,一般来说,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与采访对象闲聊几句,以此来松弛现场气氛,使对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之后可
45、以借助某种中介,将两人的距离拉近,比如一些地域上的,家庭成员,爱好抑或其他方面的一些共同点、相近点,这样就会建立朋友般的亲近感和信赖感,这对消除被采访者的心理戒备,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再者,提问之前,对问题的筛选和表达,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换句话说,要用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你的意思,深入浅出,尽量避免一些专业性太强的词汇。做好这些准备,就可以开始提问。对于十分健谈,毫不拘束的采访对象,我们就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但是这类人很可能说到兴头上就停不下来,这个时候你就要及时而巧妙地打断他,引导他回到正题。对于拘束或不大愿意跟记者交谈的对象,不要急于摆出采访的架势,要尽量耐心地攀谈,消
46、除其戒备,渐渐将话题引到正题上来。对于既好胜又出于自我保护心理不愿意说话的采访对象,不妨试试激将法,用话激他,但是,记者的话一定要符合记者的身份,问题不要过于尖锐,刺激要适中,过弱没有效果,过强又会造成对峙心理。总之呢,想让你的采访对象开口,一定要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来考虑事情,这样才能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让他敞开心扉,从而最大可能地收集到你想要的信息。除此之外,记者提出的问题不要太笼统,太空泛,这样的问题回答起来也是漫无边际。切忌提出封闭式、死角性的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当正面提问不能凑效时,可以从事情的反面提问,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有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或者是对方不能直接回
47、答的问题,可以从侧面提问,旁敲侧击,让观众通过这些侧面去了解事件,从而得到一个答案。对于一些涉及法律纠纷事件的采访时,当事人双方务必都要采访到,双方都要有个表态。当事人表不表态,表什么态是当事人的事,而采不采访当事人,单方面采访就是记者自身的问题了。如果你采访不到,那就是单方面报道,很容易就会被别人抓住把柄,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无异于引火烧身。 在采访一方时,一定要设法让另一方回避,不然的话,当事人双方很可能就会发生争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就会使我们的采访陷入僵局,往往就会不了了之。如果双方争执不休,你就要及时的跳出这个圈子,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找到第三方来采访,来证实,从而使
48、你的采访真实可信,而不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做到“帮忙不添乱,监督不办案” ,才能客观公正地采访报道。 “新闻审判”是新闻工作者的大忌。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及公众人物采访活动过程中运用的一种巧妙而且有效的访问方法,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写出好的文章。1 采访的概念与技巧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而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
49、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2 采访的一些具体技巧2.1 采访前的准备(1)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首先,收了别人家好处的采访不宜做。其次,为某个人去搞“个人崇拜”的采访不宜做,再者,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做。因为记者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正确的采访动机应是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为了抓到真正的新闻而进行的采访活动。(2) 要有真诚之心真诚就是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真诚是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记者在工作中的一条基本原则。采访开始前记者应该报着真诚之心跟采访对象真诚相处,只有这样采访工作才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当你遇到对采访冷漠、警惕、敌视,甚至拒绝采访的对象时,真诚的沟通和心理上、感情上的靠近尤其重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想让采访对象跟你讲实话,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很真诚的情感修养,去与采访对象和风细雨地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