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主讲人:,教材分析,教材简介,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教学方法,教学的难点,1.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建立在上节课小车实验探究加速度与所受外力和质量的基础上,准确定量的展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ma。,2.本节课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节课力学单位制的学习做准备。,3.本节课的牛顿第二定律在整个运动学、动力学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合了运动学知识,而且与后续的运动学知识也紧密相联。因此本节内容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教材简介,1.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通晓各个物理量的含义,能从瞬时
2、性、矢量性、同体性、独立性、相对性等各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2)能初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计算生活中简单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 (1)理解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有F=kma到F=ma的转变原因和过程。 (3)学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初步体会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由物体的运动规律得到物体的受力情况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体验牛顿第二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实用性和价值。 (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认识由实验归纳总结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学目标,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2.力的单位
3、1N的物理意义,教学重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1.高一学生的物理思维正在从形象转向抽象,所以教学中通过对上节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图像回顾,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2. 从图像到数学公式,由此指导学生体会物理学习过程中由实验中的数据图像等结果,归纳总结规律的重要方法,3.得到F=kma之后,指导学生理解由F=kma到F=ma的转变,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4.由公式本身出发,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际,循序渐进地指导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后续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作铺垫。,教学方法,图像提取数学公式 指导
4、学生体会实验归纳总结规律的物理方法,F=kma变为F=ma 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指导学生初步理解生活中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后续深入学习做铺垫,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主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实际应用,小结,利用汽车启动和制动、飞机起飞、火箭发射等资料,提出问题: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即加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导入新课,结合上节课的小车实验结果,特别是aF和a1/m的图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描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写出数学表达式。,aF,a1/m,aF/m,Fma,F= kma,1.力的单位: 首先提出1N的大小的力是如何规定的.按照物理
5、学史,选取了合适的单位,从而可以使比例系数K=1,进而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化式F= ma,避免了学生的疑惑,化解了疑难.,2.公式的理解: 对牛顿第二定律中的F、m、a的单位、物理含义以及公式的适用范围做界定.公式使用时注意同时性、瞬时性、矢量性、独立性、相对性做详细阐述。,(1)从各个物理量的使用说明,到整个公式的理解,由点到面,系统的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例,如投篮过程中手抱球加速,篮球的加速度取决于什么,篮球脱手后,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他们是否一致。结合实例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更深的理解。,(2)学生独立思考课本上的“说一说: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重力不一样
6、,它们自由下落时加速度却一样的如何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提请学生注意生活中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的现象,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新课教学,3.加深理解,结合教科书中例题分析,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初步体会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得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由物体的运动规律得到物体的受力情况的过程。,例题1: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例题2:一个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互为120度角的
7、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此外没有其他力。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比较分析例题一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科学漫步”,感受飞船的加速度是如何测定的从中体会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知识和情感的提高。,实际应用,以上是对牛顿第二定律这一节的教材分析和主要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运动学知识、加速度和物体所受合力和质量的关系,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及形式容易掌握,但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同时性、瞬时性的认识总是容易受到直观、感性的干扰。教师通过充满认识冲突的典型实例和情景,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判断相冲突,在冲突中深化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动力学习题,缺乏清晰的解题思维和明确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细致、小步式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同时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作用。,小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