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鉴别诊断和外科处理原则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胆道。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和便血,或仅有便血。在成人,全身总血量约为体重的 8。如果一次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 20(约 8001200ml 以上),并引起休克的症状和体征,称上消化道大出血(massivehemorrhageoftheupperalimentarytract)。上消化道大出血在临床上很常见,其病死率与病因误诊率至今仍较高,分别为 10与 20左右,必须予以重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达几十种,而引起大出血并急需外科处理的,仍以下列五种为多见: (一)胃、十二指肠溃疡约占 4050,其中 3
2、/4 是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溃疡一般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或胃小弯,均由于溃疡基底血管被侵蚀破裂所致,多数为动脉出血(图 58-1)。特别在慢性溃疡,因伴有大量瘢痕组织,出血的动脉裂口缺乏收缩能力,往往引起不能自止的出血。年龄在 50 岁以上的病人,因伴有小动脉壁硬化,出血也不易自止。 在胃、十二指肠溃疡中,有两种情况需予以注意。一种是药物损伤引起的溃疡,如阿司匹林和消炎痛等有促进胃酸分泌增加和导致胃粘膜屏障损害(抑制粘液分泌,加重胃局部血管痉挛)的作用,长期应用较大剂量可引起急性溃疡形成,或使已有的溃疡活动化,导致大出血。 图 58-1 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溃疡出血 另一种是吻合口溃疡,胃部分切
3、除术后或在单纯的胃空肠吻合术后,在胃和空肠吻合口附近可发生溃疡。前者发生率为 13,后者可高达 1530。发生时间多在术后 2 年内,也可在手术后十余日。50吻合口溃疡会发生出血,且可引起大出血而需手术处理。 (二)门静脉高压症约占 20。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症多伴有食管下段和胃底粘膜下层的静脉曲张。粘膜因曲张静脉而变薄,易被粗糙食物所损伤;或由于胃液反入食管,腐蚀已变薄的粘膜;同时门静脉系统内的压力又高,以致曲张静脉破裂,发生难以自止的大出血。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时,常引起急性门静脉高压而发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且预后极差。 (三)应激性溃疡(stressulcer)或急性糜
4、烂性胃炎(acuteerosivegastritis)约占 20。近年来,其发生率已明显上升。多与休克、严重感染、严重烧伤(Curling 溃疡)、严重脑外伤(Cushing 溃疡)或大手术有关。在这种严重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使胃粘膜下血管发生痉挛性收缩,组织灌流量骤减,导致胃粘膜缺血、缺氧,以致发生表浅的(不超过粘膜肌层)、边缘整齐、底部平坦的溃疡或多发的大小不等的糜烂。这类溃疡或急性糜烂位于胃的较多,位于十二指肠的较少,常导致大出血。(四)胃癌 由于癌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而引起大出血。 (五)肝内局限性慢性感染、肝肿瘤、肝外伤 肝内局
5、限性慢性感染可引起肝内胆小管扩张合并多发性脓肿,脓肿直接破入门静脉或肝动脉分支,以致大量血液涌入胆道,再进入十二指肠而出现呕血和便血,此称胆道出血(hemobilia)。肝癌、肝血管瘤以及外伤引起的肝实质中央破裂也能导致肝内胆道大出血。 临床分析 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除非已处于休克中需立即抢救外,应在较短时间内,有目的、有重点地完成询问病史、体检和化验等步骤,经过分析,初步确定出血的病因和部位,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一般说来,幽门以上的出血易致呕血,幽门以下的出血易致便血。如果出血量小,血液在胃内未引起恶心、呕吐,则血液都自下排出。反之,如果出血很急、量大,幽门以下的血液反流到胃,
6、也可引起呕血。同样,在血液颜色方面,如果出血量小,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经胃酸充分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素后,呕的血呈咖啡样或黑褐色。如果出血很急、量大,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短,呕的血则呈暗红、甚至鲜红。血向下排出时,经过肠液的作用,使血红蛋白的铁形成硫化铁,因此排出的血呈柏油样或紫黑色。但在个别病例,突然大量出血,由于肠蠕动亢进,排出的血也可呈暗红,甚至相当鲜红,以至于误认为是下消化道大出血。 概括地说,呕血还是便血以及血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出血量的多少,而出血的部位高低是比较次要的。呕血者一般比单纯便血者的出血量大;大便次数增多而黑便稀薄者,较大便次数正常、黑便尚成形者的出血量大。有便
7、血的病人可无呕血,但呕血者均有便血。 虽然如此,详细分析起来,不同部位的出血仍然有其不同的特点。抓住这些特点,进而明确出血的部位,不仅对于诊断出血的病因有一定意义,而且在需要手术时对寻找出血部位更有帮助。 1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的出血,一般很急,来势很猛,一次出血量常达 5001000ml,可引起休克。临床上主要表现是呕血,单纯便血的较少。采用积极的非手术疗法以止血,一日内仍可反复呕血。2溃疡、糜烂性胃炎、胃癌引起的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出血,虽也很急,但一次出血量一般不超过500ml,发生休克的较少。临床上可以呕血为主,也可以便血为主。经过积极的非手术疗法多可止血,但日后可再出血。 3胆道
8、出血,量一般不多,一次为 200300ml,很少引起休克。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采用积极的非手术疗法后,出血可暂时停止,但常呈周期性的复发,间隔期一般为 12 周。 如果仅从上消化道出血时的情况来判断出血的病因和部位,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病史、体检、化验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病史中多有典型的上腹疼痛,用抗酸解痉药物可以止痛,或过去经 X 线钡餐检查证实有溃疡征象。对作过胃部分切除术的病人,应考虑有吻合口溃疡的可能。门静脉高压症病人一般有肝炎或血吸虫病病史,或过去经 X 线吞钡检查证实有食管静脉曲张。这些病人如果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断上一般没有困难。然而,有些
9、病人在出血前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例如 1015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病人没有溃疡病史,许多胆道出血的病人没有肝外伤或肝内感染的病史。那么,要明确出血的病因和部位,就必须依靠客观的检查资料。 全面细致的体检是不可缺少的。体检时发现有蜘蛛痣、肝掌、腹壁皮下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巩膜黄染等表现,多可诊断为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的出血。但在没有腹水,肝脾肿大也不很明显的病人,尤其在大出血后,门静脉系统内血量减少,脾可暂时缩小,甚至不能触及,常增加诊断上的困难。胆道出血多有类似胆绞痛的剧烈腹痛为前驱,右上腹多有不同程度的压痛,甚至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并出现黄疸,这些症状结合在一起,就能
10、明确诊断。但若没有明显的胆绞痛、高热或黄疸,就不易与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作鉴别。 实验室检验: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等在出血的早期并无变化。出血后,组织液回吸收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需经 34 小时以上才能反映出失血的程度。肝功能检验和血氨测定等都有助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与门静脉高压症引起大出血的鉴别。前者肝功能正常,血氨不高;而后者肝功能明显异常,血氨升高。凝血功能检查也属必要。 要指出的是,上述五种常见疾病中的某一种虽已明确诊断,但不一定就是出血的原因。例如,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人,2030大出血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1015可能是合并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所致。另一方
11、面,有些十二指肠溃疡和早期胃癌病例,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一发病就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也应予以注意。经过临床分析,如果仍不能确定出血的病因,应考虑一些少见或罕见的疾病,如食管裂孔疝、胃息肉、胃和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剧烈呕吐所形成的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syndrome)以及血友病或其它血液疾病等,并作必要的辅助检查加以鉴别。 辅助检查 1应用三腔二囊管检查三腔二囊管(参见图 51-3)放入胃内后,将胃气囊和食管气囊充气压迫胃底和食管下段,用等渗盐水经第三管将胃内存血冲洗干净。如果没有再出血,则可证明为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的破裂出血;如果吸出的胃液仍含血液,则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或胃
12、、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可能较大。对这种病人用三腔二囊管检查来明确出血部位,更有实际意义。该检查虽简单易行,但需要取得病人的充分合作。2X 线钡餐检查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期内进行钡餐检查有促使休克发生,或使原已停止的出血再出血,因而不宜施行。休克改善后,为确定诊断以选择决定性治疗,应作钡餐检查。食管静脉曲张或十二指肠溃疡是较易发现的;但胃溃疡,特别是较小的,由于胃内常存有血块,一般较难发现。常规的 X 线检查要确定有无溃疡龛影,需要手法按压,这可使出血处已凝固的血块脱落,又引起再出血,不宜采用。采用不按压技术作双重对比造影,约 80的出血部位可被发现,同时也较安全。 3纤维内镜检查可帮助明确出血的部位
13、和性质,并可同时进行止血(双极电凝、微波、激光、套扎和注射硬化剂等)。镜检应早期(出血后 24 小时内)进行,阳性率高达 95。镜检前用冰盐水反复灌洗,不但能发现表浅的粘膜病变,且能在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和溃疡两种病变同时存在时,确定何种是引起出血的原因。如发现壶腹部开口处溢出血性胆汁,即为胆道出血。 4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以及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对确定出血部位尤有帮助。但每分钟至少要有 05ml 含有显影剂的血量自血管裂口溢出,才能显示出血部位。在明确了出血部位后,还可将导管推进至出血部位,进行栓塞止血。此项检查比较安全,在有条件时应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599mTc 标记红细胞的腹
14、部 -闪烁扫描可发现出血(5ml 出血量)部位的放射性浓集区,多可在扫描后 1小时内获得阳性结果,特别对间歇性出血的定位,阳性率可达 90以上。 6B 超、CT 和 MRI 检查有助于肝、胆和胰腺结石、脓肿或肿瘤等病变的发现及诊断;MRI 门静脉、胆道重建成像,可帮助了解门静脉直径、有无血栓或癌栓以及胆道病变等。 经过上述的临床分析和体检,或加以辅助检查,基本上可明确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和部位,从而针对不同情况有目的地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处理 1初步处理首先,建立 12 条大的静脉输液通道,以保证迅速补充血容量。先输注平衡盐溶液或乳酸钠等渗盐水,同时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血常规、红细胞比积
15、检查。要每 1530 分钟测定血压、脉率,并观察周围循环情况,作为补液、输血的参考指标。一般说来,失血量不超过 400ml,循环血容量的轻度减少可很快地被组织液、脾或肝贮血所补充,血压、脉率的变化不明显。如果收缩压降至 7090mmHg,脉率增速至每分钟 130 次,这表示失血量约达全身总血量的 25,病人粘膜苍白,皮肤湿冷,表浅静脉塌陷。此时即应大量补液、输血,将血压维持在 100mmHg,脉率在每分钟 100 次以下。需要指出,平衡盐溶液的输入量宜为失血量的 23 倍。只要保持红细胞比容不低于 030,大量输入平衡盐溶液以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的丧失和电解质,有利于抗休克治疗。 已有休克的病人
16、,应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有条件时,作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尿量和中心静脉压可作为指导补液、输血速度和量的参考依据。 止血药物中可静脉注射维生素 K1、纤维蛋白原等。通过胃管应用冰盐水(内加肾上腺素 002mg/ml)或5Monsel 溶液反复灌洗。血管加压素可促使内脏小动脉收缩,减少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作用;但对高血压和有冠状血管供血不足的病人不适用。近年来多应用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该药是激素原,注射后病人体内以稳定速率释放加压素,产生的副作用较轻。开始剂量为 2mg,缓慢静脉注射(超过 1 分钟),维持剂量为每 4 小时静脉注射 12mg,延续用药 2436 小时,至出
17、血停止。 2病因处理 (1)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如果病人年龄在 30 岁以下,常是急性溃疡,经过初步处理后,出血多可自止。但如果年龄在 50 岁以上,或病史较长,系慢性溃疡,这种出血很难自止。经过初步处理,待血压、脉率有所恢复后,应尽早手术。首选胃部分切除术,不仅切除了出血的溃疡,而且是防止再出血的最可靠方法。如果十二指肠溃疡位置很低,靠近胆总管或已穿透入胰头,强行切除溃疡会损及胆总管及胰头,则可切开十二指肠前壁,用粗丝线缝合溃疡面,同时在十二指肠上、下缘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十二指肠动脉,旷置了溃疡,再施行胃部分切除术。 吻合口溃疡的出血多难自止,应早期施行手术,切除胃空肠吻合口,再次行
18、胃空肠吻合,并同时行迷走神经切断术。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探查原十二指肠残端。如果发现原残端太长,有胃窦粘膜残留的可能,应再次切除原残端,才能收到持久的疗效。 由药物引起的急性溃疡,在停用药物后,经过初步处理,出血都会自止。 (2)对由于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的病人,应视肝功能的情况来决定处理方法。对肝功能差的病人(有黄疸、腹水或处于肝昏迷前期者),应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或经纤维内镜局部应用粘合剂、注射硬化剂或套扎止血(参见图 51-4),必要时可急诊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参见图 51-6)。对肝功能好的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因其效果可靠,有利于防
19、止反复出血而诱发的肝昏迷。常用的手术方法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通过完全离断食管下段和胃底曲张静脉的反常血流,达到确切止血的目的。 (3)对于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可静脉注射组胺 H2 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或质子泵阻滞剂,以抑制胃酸分泌而有利于病变愈合和止血。人工合成生长抑素(sandostatin 或 stilamin),止血效果显著。生长抑素不但能减少内脏血流量,抑制促胃液素的分泌,且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剂量是 250g/h,静脉持续滴注。 经过这些措施后,如果仍然不能止血,则可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或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行幽门成形术。 (4)一旦明确为胃癌引起的大出血,应尽早手术。根
20、据癌肿局部情况,行根治性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术。 (5)胆道出血的量一般不大,多可经非手术疗法,包括抗感染和止血药的应用而自止。但反复大量出血时,可首先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以明确病变性质,同时进行栓塞(常用明胶海绵)以止血。如仍不能止血,则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在确定肝内局限性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后,即施行肝叶切除术。结扎病变侧的肝动脉分支或肝固有动脉,有时也可使出血停止;但仅仅结扎肝总动脉常是无效的。困难的是有时不易确定出血部位。肝表面有无局限性隆起;切开胆总管分别在左右胆管内插入细导尿管,观察有无血性胆汁流出,以及从哪一侧导管流出,可帮助定位;有条件时,可在术中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帮助明确出血
21、部位,决定肝切除的范围。 3对部位不明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过积极的初步处理后,血压、脉率仍不稳定,应考虑早期行剖腹探查,以期找到病因,进行止血。 剖腹探查一般行上腹部正中切口或经右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后,首先探查胃和十二指肠。如果初步探查没有发现溃疡或其他病变,第二步即检查有无肝硬化和脾肿大,同时要注意胆囊和胆总管的情况。胆道出血时,胆囊多肿大,且因含有血性胆汁呈暗蓝色;必要时可行诊断性胆囊或胆总管穿刺。如果肝、脾、胆囊、胆总管都正常,进一步就切开胃结肠韧带,探查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后壁。另外,切不可忽略了贲门附近和胃底部的探查。同时,必须提起横结肠和横结肠系膜,自空肠上端开始,顺序探查空肠的上
22、段。临床实践中,已有不少病例由于空肠上段的病变如良性肿瘤、血管瘤、结核性溃疡等而引起呕血的报道。如果仍未发现病变,而胃或十二指肠内有积血,即可在胃大弯与胃小弯之间、血管较少的部位,纵行切开胃窦前壁,进行探查。切开胃壁时要结扎所有的粘膜下血管,以免因胃壁出血而影响胃内探查。胃壁切口不宜太小,需要时可长达 10cm 或更长些,以便在直视下检查胃内壁的所有部位。浅在而较小的出血性溃疡容易被忽视。其多在胃底部,常在胃内壁上粘附着的血凝块下面;溃疡中含有一动脉瘤样变的小动脉残端(如 Dieulafoy 病)。如果仔细检查胃内壁后仍不能发现任何病变,最后要用手指通过幽门,必要时纵行切开幽门,来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后壁靠近胰头的部分有否溃疡存在。经过上述一系列的顺序检查,多能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