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大数据下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 学改革 王淼 西安培华学院 摘 要: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 各行各业的运行方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职的 教学模式也必将发生改革, 笔者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着手, 提出 了在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探讨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新 教学改革措施, 为中职学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为其他教师的创 新实践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淼, 1977 年生, 女, 研究方向:计算机与教育管理。 大数据, 即BIGDATA, 又称巨量资料, 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资料量规模巨大到 无法
2、通过人脑甚至主流软件工具, 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 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特点, 数据量大、数据种类 多、要求实时性强、数据所蕴藏的价值大。在各行各业均存在大数据, 但是众多 的信息和咨询是纷繁复杂的, 我们需要搜索、处理、分析、归纳、总结其深层次 的规律。 在大数据背景下针对中职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数 据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大数据的应用。 大数据可应用于各行各业, 将人们收集到的庞大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实现资讯 的有效利用。 为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 在网络教学
3、平台基础上, 通过对教材-专业-过关层面的教学现状展开分析, 进 行了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的活动。 1 教学现状和普遍存在问题 1.1 课程教学目标达不到要求 对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 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操作技能, 并且使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全国计算机模块考试, 并且对于非 计算机专业学生只有模块考试及格才可能满足后期的就业要求。 但近 5年来, 学生在学完本门课后, 接着就去参加模块考试, 可是通过的考生过关率还不到一 半, 过关率达不到技能掌握要求目标。而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则是, 通过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学习理论联系
4、实际, 能 够解决操作系统、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网络应用方面等的问题, 为 其他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并且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唯有模 块考试及格才可能提高竞聘工作的能力。但近 5年以来, 学生学完本门课之后, 然后就去参加模块考试, 通过的考生过关率仅为 10%左右, 过关率太低, 以至 于有些学生为了就业需求, 自己再花钱去外面报培训机构的计算机培训班, 浪 费了时间, 又浪费了金钱。 还有, 教师在教学时, 忽略了第二章计算基础的内容 讲解, 学生也没有自学本章内容, 势必影响后面课程的进行, 如教师在讲授课 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第三章时候, 学生就对数据在计算机
5、中表现形式及数据 的输出形式%d、%x、%o 等内容感觉听起来就比较迷惑、比较难, 不在 TC环境下 学生就很难推导出程序的输出结果1。 1.2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无法满足模块考试需求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材和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 章计算基础、第三章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章办公自动化基础、第五章计算机网 络基础。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 以教师传授课本知识也就是模块内容为主, 以学生进行相关模块题练习为辅, 疏忽了对模块考试内容的延展性, 疏忽了部 分学生对考模块的需求, 导致考试和需求的分离。 而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讲课, 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第3章操作系统和第
6、4章办公自动化也就是模块操作题内容 为主, 以学生进行相应模块题练习为辅, 忽略了模块选择题内容的讲解, 忽视 了学生对考模块选择题的考试需求, 导致教考分离、考需分离。另外教材中不含 SUMIFS、VLOOKUP等一些模块常考的函数, 多级列表设置等等模块必考的部分内 容。因此,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应该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共使用同一本教材 2。 1.3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教学的方法上, 重点以课堂的实际任务操作演示、 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一并加 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目前, 在大多数学校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 堂教学中任然以教师为主体, 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一种填鸭式教
7、学, 为了完成 教学任务, 尽尽要求学生能做教材中的例题或实践任务中的实验内容就可以了, 从不考虑其真正的应用价值,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 致使有些学生, 对于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 缺乏学习主动性, 缺乏发现实 际问题、独立思考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问题的能力, 实际操作能力不高, 以及加上本门课又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 没有电脑的学生上课前 不预习、上课时玩手机、不认真听老师讲、上课后做作业就比较吃力, 学习兴趣 很低, 教学效果非常糟糕3。 2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采取措施 2.1 采取分层次教学法 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区分开来, 更新
8、教材内容。 参考计算机基础模块考试大纲, 分别进行修订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中 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 进行教学大纲改革和教材的改革。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 将原来教材缺失的模块考点内容重新编入教材中, 将模块考点作为非计算机专 业的选学内容、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内容, 并且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融会。 2.2 采取翻转教学-面对面教学-在线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及任务驱动法将 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教学 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 为了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 革, 教师除了认真备课、 授课之外, 还要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强化学生在课 堂上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给学
9、生布置相关任务, 上课时拿一 部分课时给学生讲授, 并且通过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参 与教学的积极性, 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 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将教学内容模块化, 设计成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做中 学, 学中做”。 教师并要依托学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 采用面对面教学和在线 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 完善课程信息和教学资源, 加快中职计算机基础的课程 建设步伐, 为中职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奠定响应基础, 为其他教师的创新改 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2.3 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表述为:以学生为中心, 由教师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10、 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 神, 最终达成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这种模式下, 对 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其关系是:学生: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知识灌输的对象。 教师: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主动施教 的知识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员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而不是教师向 学员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 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 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而不是教师向学员灌输所使用的手段、方法。教师、
11、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而媒 体主要是在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教学的注重点必须从 “教”转向“学”, 逐步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 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 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 即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 充分去调动学生的自我 能动性, 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经过课堂 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 把学到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 知识的过程中来,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认为 教学方法一般包含这样五个环节:1) 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 或相
12、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 确定问题: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 这 一问题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 3) 自主学习:不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 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 并要特别注 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 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该过程可以直接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 只需在学习过程 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3 结论 教师除了认真设计课程、 授课以及促进学生加强实际练习之外, 还要通过改编教 材和分层次的教学, 实现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目标相结合,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采用翻转式教学-面对面教学-在线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 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激发 学生对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和过关 率。 参考文献 1黄国兴, 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15. 2黎建峰, 邵杰.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7 (6) :74. 3宋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9 (14) :3340-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