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文化资本阐释 王囡 北京开放大学 摘 要: 文化资本理论观点认为, 学生起点文化资本差异主要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 异而为其提供了不同的文化培育, 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倾向, 导致不同的学业 成就。学校作为文化资本制度化的主要场所, 充当了分类器的作用, 通过语言、 知识和证书等手段, 使那些与学校传送的文化资本切合度高的学生最有可能取 得较高的学业成就。 同时, 由于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言人, 也会坚持用制度设 定的文化资本予以评价学生, 这更加剧了起点文化资本较高的学生更有可能取 得较高学业成就这一事实。 关键词: 学业成就; 制度化; 文化资本; 学生学业成就表现受到多种
2、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将其归咎于个人的“天资” 和“努力”, 很少从不同家庭背景、 文化背景以及学校文化差异层面去考察学生 学业成就差异,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突破既有的解释框架, 以文化资本作为一 种理论假设, “来解释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和阶级团体的孩子在学术市场中所 能获得的特殊利润, 是如何对应于阶级与阶级团体之间的文化资本的分布状况 的。”1在布迪厄看来, 不同学生因其自身的文化资本以及学习期间所提供的 文化资本和被承认的文化资本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学生拥有文化 资本的丰厚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往往成正相关关系。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文化社会学的关键概念, 具有具体化、 客体化和制
3、度化三种形 式。 具体化资本是个体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素质, 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下熏 陶和养成的结果, 具有明显的个体化特征;客体化文化资本需要经济资本的辅助, 体现了个体对文化产品的拥有, 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特征;制度化文化资本则体 现了外界对于个体所拥有文化资本的一种承认, 是文化资本合法化的保障, 是 不因个体文化资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种文化资本都可以用量来表示, 只有文化 资本总量比较丰富的个体才有可能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 根据布迪厄的理论假设, 文化资本量的多少决定了学生个体学业成就的高低, 拥有同样教育机会的个体, 定会因其本身的社会起源的差异而会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 不过,
4、三种文化资本 形式在个体学业成就差异中扮演中不同的作用, 并在不同的环境与机制中产生 作用。 首先, 学生学业成就因家庭文化资本的差异而造就了个体文化资本起点的 差异;其次, 从单纯的量上讲, 个体文化资本有可能在量上不存在太大的差距, 但却因一套评判文化资本的标准和体制将本来具有高文化资本的个体排除在体制之外;最后, 在文化资本的实践过程中, 也会因为体制化文化资本的规约而有 意无意地将那些体制之外的文化资本拒之千里, 造成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 这样, 我们就有必要在梳理布迪厄及其他学者文化资本理论的基础上, 从如下三个层 面去讨论文化资本与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关系。 一、起点文化资本差异的缘
5、由及其影响 个体文化资本的积累首先源于家庭所提供的文化资本, 不同家庭所具备的文化 资本培育了学生不同类型和量值的文化资本,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入学时候的起 点文化资本的差异, 进而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的文化资本积累。 布迪厄发现, 文化 差异导致的最终社会地位的差异源于学生的社会本源, 即家庭文化资本。 这种差 异源于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层地位, 只那些高社会地位和阶层地位的家庭 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多得到社会认可的文化资本。 这样, 文化资本在此便作为分析 学生学业成就和社会等级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 家庭资本是从家庭延袭下来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素养和文化 能力, 家庭对后代文化资
6、本积累具有奠基作用。并且, 家庭的价值观念、心理和 行为方式和家长的知识技能, 对下一代具有塑造作用, 这种塑造在无意识中给 他们输入了的某种文化资本。 由于从家庭继承的文化总量不同, 致使个体在社会 空间的行动轨迹的起点也不同。 家庭对文化资本积累的影响直接关涉到学生在学 校的学习, 从家庭积累更多文化资本的学生有可能比那些不能积累太多文化资 本的学生更少遭遇学习困境, 掌握课程文化资本。2 通常, 学生能在家庭中获得的文化资本分为两种类型:具体化资本和客体化资本, 具体化资本是通过家长在一定的经济、 社会条件下, 对学生长时间的文化培育实 现的, 客体化文化资本主要由家长通过对一定客体,
7、如书籍、 玩具及有文化内涵 的物品等的使用和欣赏来实现。 并且, 能够提供丰富文化资本的家庭, 通常对孩 子具有符合其自身家庭文化价值观的期望, 这种期望往往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 生隐性而良好的激励作用。 其实现形式主要通过对子女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的培育 而展开的, “我带我孩子学习钢琴和绘画, 近段时间还学习书法, 我不是想让 他成为音乐家或者画家, 而是想让他具备一定鉴赏力和欣赏能力, 开阔视野, 见多识广。”一位家长如是说。形成对比的是, “我老公的收入很少, 我赚的钱 也很少, 根本没有时间为儿子学习钢琴什么的, 我负担不起, 听医院同事说, 上一次钢琴课要花一百多啊, 我哪负担得起。 ”
8、可见, 不同家庭给予子女不同的 文化资本传递, 形成特有的文化实践模式, 有研究发现, 不良嗜好越少, 补习 项目越多, 则学业成就就越好。3 布迪厄曾指出, “根据目前的社会情况和教学传统, 学校所要求的思维技术和 习惯的传递首先在家庭环境中进行”。4然而, 处于不同阶层的家庭能够为子 女提供的, 符合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文化资本的丰厚程度是有差异的, 我国区 域发展和家庭环境的不平衡的现状, 导致经济落后地区和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的 家庭很难为子女提供丰厚此类文化资源, 这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差异。 不过, 我国有学者通过对高考状元的调查和访谈研究后发现, 这些高考状元们 的父母亲文化层次
9、普遍不高, 但他们更侧重为子女提供顺从、忍耐、勤劳等与传统文化因素相关的家庭文化资本, 而不是注重果断、自主、开朗等现代因素的文 化资本, 5这与我国的高考制度和内容形式有极大的关系, 长期以来对知识内 容考核的注重使得那些刻苦砖研的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就国内其他的研 究结果看, 总体上那些处于上层文化资本家庭的子女往往在学业上有着更好的 表现, 他们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 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整套文化模式, 当这些 文化模式符合或者接近社会要求的文化素质的时候, 他们也就最有可能取得高 的学业成就, 而那些没有丰厚文化资本, 或者说文化资本与社会要求的文化资 本想去甚远的话, 那么, 如
10、果他们要取得成功, 必须首先抛弃原有的文化资本, 进而习得社会需要的文化资本, 这显然加大了这些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难度, 成功的概率也就理论性减少。 二、文化资本差异导致学业成就差异的制度设定 文化是特定社会历史的产物,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框架中存在与发展, 它具 有政治性。 文化的政治性赋予了某种文化以特权, 使某种文化成为一种优势文化, 学生从家庭继承和发展不同的文化资本, 只有那些符合制度设定的文化才是合 法的文化, 这也是文化资本差异造就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制度根源。 而那些被制 度框架设定之外的文化资本是非主流文化甚至是反文化的表征, 这个制度框架 根据个体对体制化资本的“占有”水平
11、设定评定等级, 发给相应的资格或文化 能力证书等手段, 给予与制度框架所设定的文化资本保持高度一致的文化资本 以制度化和利益的最大化, 进而使人们相信, 这是一种相当公平的选拔和认定 制度, 具有相当高的公信力。 个体受到这种体制下所带来的看似公平的价值求证 的影响, 不断寻求自身文化资本的合法化, 努力适应和积累体制化所规定的文 化资本, 并对其进行再生产, 也就是实现文化资本的增值。 在布迪厄看来, 教育 体系,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分类器, 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化分类体系, 以一种变换 的形式再生产社会的等级制度。 文化资本通过教育体系这一载体实现着它的再生 产, 但这种再生产同政治和经济的再生
12、产一致, 均是以符合阶级结构和社会意 识形态为前提的。 学校教育是以课程作为重要载体而得以开展的, 其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实质首先 体现在课程上, 也就是说, 课程是一种文化资本, 而且还是制度化文化资本的 表征, 学校教育对优势文化资本的筛选主要通过课程而进行。 课程文化制度化明 确了只有那些经过学习最大可能符合课程文化资本的学习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业 成就, 鉴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及其学习模式基本一致, 但其自身的文化范式 却不一致, 不可避免造成学业成就差异。 根据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我们可以 知道, 当自身所继承和内化的文化资本与课程所隐含的文化资本相一致的个体, 那么他接受和掌握这种文化
13、资本的时间就会减少, 而那些自身所继承和内化的 文化资本与课程所隐含的文化资本不一致的个体, 必须先经过转换, 将自身的 文化资本转换为课程所体现的文化资本, 必然要消耗更多的学习时间, 而在同 等时间条件下, 学业成就差异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化资本是课程知识的生成物, 人们接受课程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积累文化资本 的过程。有学者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课文内容、课后作业与课后阅读 材料分析后发现,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依然存在城市化倾向,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城市生活价值取向。6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 城市化的课程设计必然会增加城 市化影响较小的家庭儿童的学习时间和成本, 那些能够符合城市化文化体系的
14、 家庭儿童比较容易取得好的学业成就, 城乡学生便因文化资本积累而导致不同 的学业成就, 即使在城镇内部, 那些拥有丰厚文化资本的家庭儿童往往也更能 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文化资本差异促使学生学业成就差异的实践运演 在布迪厄看来, 资本与场域存在天然的联姻, 文化资本只有在特定场域中才能 产生一定的效应。 学生文化资本实现与学校要求文化资本的对接与增值主要发生 在课堂, 其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文化资本的认可与提供发 展的机会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高低。 教师是学生文化资本实践的重要主体, 而学校课堂则是文化资本实践的具体场 域, 在课堂场域中, 不同个体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含量决
15、定了其在课堂中的地位 和位置结构。 通常,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化身, 有着相对丰富的知识体系, 而学 生本人却对课程内容没有控制权。虽然学生有时可以选择某些选修课程的权力, 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统治阶级所预先设定好的知识, 总是学习一些其他人 要求他学习的知识。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文化资本上的差异, 可以帮助教师在文化 资本的消费场域中取得一种支配关系;同时, 教师还是主流阶级的代言人, 有着 制度化的权威, 并可以在学生面前建立起某种不言而喻的权威地位, 使学生屈 从于源于主流阶级认可的霸权与威严。由此, 在课程文化资本这个消费场域中, 教师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本含量而
16、建立起某种支配与 屈从关系。 即使在学生之间, 不同的学生因其自身文化资本含量 (这种文化资本 既可以来源于学校教育中对课程文化资本的掌握, 也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实践 所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 其中家庭文化资本占据着学生文化资本含量的重要部 分。 ) 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内部关系, 进而影响不同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呈现出 不同的等级, 并最终影响学业成就的取得。 具体而言,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本优势, 实现对学习者的控制, 可 以利用其文化资本而施加某些权力, 诸如在不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 宣 扬自身的学术观点, 向学生灌输和传诵课程文化资本之外的非主流文化资本。 但 不可改变的事实
17、是, 教师这种知识分子始终受到主流阶级的监督, 他们可以通 过对教师的各种评价与考核以及对学生掌握正统文化资本的含量的考核等来规 约教师的行为, 从而将教师纳入自身的统治轨道之中。 尽管, 教师在法律上以及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利, 但由于受到各种制度规定以及考试等方式的 约束, 在建构与选择文化资本的决策上, 以及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 教师没有太多的权力, 只能在权力机构的范围内进行, 接受主流阶级的约束与 监督。 也就是说, 教师具有双重的角色, 既自主传递自身的个性化文化资本, 但 又必须在主流阶级的制度框架下为实现主流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帮助其隐性控制 社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
18、生产与再生产, 成为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概括地说, 教师因受到制度的约束, 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本代表了制度框架内的文化资本, 往往以课程所设定的路线予以传送和评价学生的文化资本, 这不可避免对那些不符合课程所代表的文化资本产生了无意识的区隔。 进而, 学业成就差异也在教 师的“帮助下”实践了文化资本的逻辑。 教师的文化资本与课程所表达的文化资本的切合度越高, 往往越能够有效解读 课程文本, 缩短学生学习课程文化资本的时间。 当然, 教师的这种文化能力主要 取决于教师在从教之前所接受的文化体系以及教师在职阶段所积累的文化资本。 其次, 教师关于教学的基本技能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也是文化资本的体现,
19、那些 对课堂具有较高掌控力的教师往往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 业成就。此外, 鉴于受到课程文化资本的制约, 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效果, 致使对某些学生存在偏爱, 对那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 (也被认为文化资 本丰厚的学生) 给予更多的照顾, 有些研究也发现, 教师容易受到情绪和前认 知的影响, 采取“双重标准”。不过, 很多教师也认识到了文化资本的影响力, 并表示愿意对学生实施更多的文化培育与公平客观的对待。6文化资本在课堂 中的运作充分反映了文化资本差异对于学生的影响, 其中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充 当了再制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力量。 四、结论 通过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阐释, 结
20、合众多的研究成果, 我们发现:个人的家庭 背景或环境因素对于个人的学业成就或教育取得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亦即家庭 社经地位越高, 文化资本也就越丰厚, 对子女教育越有利。 鉴于学校是文化资本 制度化的主要场所, 学校充当了分类器的作用, 通过语言、知识和证书等手段, 再制了社会文化结构, 那些具有丰厚文化资本家庭的子女在学校教育中能够取 得优势地位, 而那些文化资本不充足的家庭子女要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取 得学业成就, 要么就在文化资本的区隔中迷失了。 文化资本必定有自身的实践场 域, 课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教师因自身的文化资本 含量以及文化资本倾向, 也自觉不自觉地
21、对于那些具有丰厚文化资本的学生给 予更多的帮助, 没有给予那些文化资本较低的学生更多的文化培育和文化养成, 进一步加剧了因家庭文化资本差异而导致学生文化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学业成就 差异。 总之, 无论是从文化资本的起源还是运作过程中, 那些具有丰厚文化资本 的学生更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学业成就, 而那些文化资本底下的学生则需要付 出更多的努力, 甚至不能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5:41. 3陈顺利.原、 汉青少年饮酒行为与学业成就之追踪调查以台东县关山地区 为例J.台湾政大教育与心理研究, 2001, (24) . 4法P.布尔迪约, J-C.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邢克超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5王洪兰.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22. 6李威伸.文化资本与学业成就关系之研究以台中市国中学生为例D.台 湾私立东海大学研究所, 200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