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630361 上传时间:2018-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 程 论 文课 程 中国古代文论新编 题 目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11(3)班 姓 名 王晓蕾 指导教师 刘涛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 完成时间:2015 年 1 月 浅析庄子言意关系的现代意义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晓蕾摘 要:庄子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在中外古今思想家中罕有其匹。归纳择要而言则有,其一,破除了通行价值观的权威性,对弥漫于生活方方面面的价值观提出质疑,自己超凡地提出一套独特的评价系统,其二,超越通行的思维方式,物物相齐,我与物相齐,认识到事物深层的浑然不可分的一致性,其三,寻求个体摆脱重重束缚,使心灵达到绝对自由之境的途径,其四,向往神妙

2、的自得境界。这样伟大的庄子思想在古代文论中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在老子言意观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发展与推进,达到了先秦道家言意关系的理论的高峰。庄子对言意关系的探讨,不仅是为了达到对外在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对思想的准确表达,更强调对主体内在生命价值的理解和体悟。现代社会,发达又文明,每个个体都存在与前人截然不同的心路历程和生命体验,却依旧在思索人的最高生命境界。俗话说得好,读罢南华无一事,虽说圣人已死,本文仍希望能通过对庄子言意关系的归纳分析,抓住一些皮毛,长一些智慧。关键词:庄子;言意关系;现代意义在先秦诸子那里,“言”是指语词或语句,有时又称为辞或语;“意”是指概念或命题,有时又称其为“志”,言意关

3、系被认为是一种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意表于象,言发于意,庄子对言意关系的探讨,主要涉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意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意之所随。一、意不可言庄子天道中说:“语之所贵者,意也。认为意所从出的道不可言,道无形无名, “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没有明确提出意不可言,但他认为道不可言。正如魏长宝在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析庄子的言意论表述的:“事实上,任何意都是主体的心路历程和生命境况的直接呈现。在庄子看来,心是内在生命之主。然而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夭。机巧之心是人生纷扰的根源,是精神生命的最大内障。而灵觉之心则是一切创造的动力,

4、可以不断拓展人生的新境域。庄子主张通过虚静内省的工夫,洗净贪欲巧智的搅扰,使机心 不动荡于胸中,而使明澈清净的真心自然张显,从而使主体能够以开放广博的心 灵,体察人生真况。领悟生活的真谛,开创生命的大通之境。他关注和追求的是体 悟得道的最高人生意境。因此,他所主张的心灵境况和生命际遇,就是与大道通 融无碍的灵妙圆足之境。”所以意就是道,道也就是意,意不可言。想要对生命的意义作真切的体验和完整的领悟。这个过程既是内在的,也是直觉的。唯内在,故真切,唯直觉,才完整。这种内在直觉,比语言更能直接地领悟生命的丰富内涵,生动地传达道的全真之意。二、言不尽意庄子秋水中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

5、,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高佳在从美学的角度浅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中提到:“庄子认为言语与意会无法掌握道,道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当它作为审美对象与艺术创作对象时,便是其中只可神会的意蕴。 ”由此看出庄子认为语言只能用来表现事物的粗略,而要把握事物的精微就只能凭“意致” ,就是说明言不能尽意。推及到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言与意因为语言的局限性,它带有太多东西而不能单纯准确的直指事物的本质和概念相互之间之间并不是约定性而是任意性的关系,这样,能指和所指之间就有很多的可能性,能指就达不到所指,所以言无法尽意。这种局限性为我们解释了现代生活中许多负面情绪的由来。生活中的

6、负面情绪有很多,比如怨,烦,恼怒还有恨。 “怨” ,其实就是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也就是说,所有的抱怨来自于不理解。民众抱怨政府、员工抱怨老板,父亲和儿子少有换位思考,这些都是因为形成不了共振,绝大部分人的内心,只是偶有交集。男女之间性别不同,自我认同不同,生理结构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完全理解是不可能达成的。不要指望人和人之间能够达到完全的共振,充分的联接,如果能真正理解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存在抱怨了,就会转而寻求自身的不足,承认自身的局限性,继而,要做的就不再是抱怨,而是试图理解更多的层面和意识频率。 那“烦”又怎么阐释呢,对不确定东西的焦虑产生了“烦” 。人生之所以有这样那样

7、的问题,是因为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以为自己能控制。一个人的命运包含了天地人的因素:天,出生在什么时代;地,出生在什么地点,这决定了饮食、生活习惯等;人,你的父母。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难以控制和改变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有如孟母三迁这类事情,也就是说人为可以改变的很少,而且需要强大的意识知道要改,才能完成。当我们对可以改变的东西,努力地进行改变,同时意识到存在很多不能改变的东西,就可以安天命,这样就没有“烦”了。 同理, “恨”是希望别人不好, “恼”是希望别人好但别人没做到, “怒”是自己以为存在的一个“自我”受到了否定。如果一个人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对方,能够不断拓宽自己

8、的意识频率,那么任何人和事都无法伤害到拥有这种逍遥心态的他。三、得意忘言庄子外物中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庄子以筌蹄喻言说,以鱼兔喻道。鱼兔得而筌蹄弃,体道而言绝。强调语言只不过是用来象征和暗示的一种符号、工具和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得意 所以主张得意而忘言;因为言是不能尽意之 “言” ,胶着于言就会导致“意”的散失,要充分地“得意”就不能执着于“言”,而只能为“得意”而“忘言” ,如同得到兔可以丢掉套索,得到鱼可以丢掉竹篓 一样。谢艳芳在谈谈庄子的言意观中说到:“得意忘言 ,首先是为了得意 ,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我们必须要运用语言

9、来把握事物,语言被认为是得意的工具,这里的意应是对道的本体的感悟之意,而不是日常名理范围内的意,当运用它完成了得意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忘掉言这种外在形式, 得意忘言 是为了忘言境界,只有能忘言之人才是真正得道之人。但这种忘不应该是被抛弃,而只是一种暂时的搁置,是存而不忆,存而不感。 ” 张银芝在 庄子言意观探析 中说到:“庄子的言意观是对语言表达困境的深刻概括。得意忘言既成功解决了言与意之间的矛盾,更作为一种最高艺术境界的追求影响到了美学、绘画等领域。”从此看出言筌之所以达意,说明它和意是有相契合之处的,而且传达主体的水平越高妙,契合之处越多,言筌也是意的一个组成部分, “忘”不是干净彻底的抛

10、弃,而是以言筌为基点的升华。我们应该忘记生活中的形式之事,从悟的角度感受事物的魅力。四、意之所随庄子天道中“语之所贵者,意也”的后半句是“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认为,世人珍惜书本是因为其语言文字表达了一定的意,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的涵义,我们用语言去把握意义,可是得到的意义却是伴随了很多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的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联想和猜测的东西,是带有我们个人主观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因为要达到“道”的境界有只可意会的主观性,是有限的语言无法表达的。属于圣人心得的圣人之言的精髓,已随着圣人的逝去而不可复得,不可言传和授受,书本中记载的也许只是其糟粕而已。齐物论

11、中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有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庄子认识到语言自身无法避免的有限性和隐藏与其背后的权力。 “荣华”亦指语言背后隐藏的强大的话语权力,语言背后带有许多的权力,所以用语言去言道是不能成功,言无法得道。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重感悟、直觉与无意识的非逻辑性,追求一种心理上的感知,还使我们认识到了“言外之意”的重要性。联系到传播学知识的话,得到的启示还有当我们认识到“意之所随”的修辞性,会对我们得到的意进行解读,分离出其背后隐藏的东西,这就对事物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生活更透彻明了。五、总结人都是宇宙中渺小的存在,我们只能够在这伟大下小小

12、地努力着,不能够自大地以为自己能够主宰一切。盲目骄傲自大者最终会贻笑大方,我们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够眼高手低,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准确地定位自己,而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并且通过不断学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欲望总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没有欲望,就不能够拥有想要的东西。而同时,欲望又是如肥皂泡般容易幻灭。生死有命,如果能够顺其自然,不因欲望的破碎而悲悲戚戚,不太过于执着于追求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人就会轻松很多。雨果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庄子思想中并不只有悲观与消极,它还教我们追求人的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澄净,追

13、求一种包容的心态,追求一种豁达的心境和温和的处事态度。我们应该学会重视生命,自视内心,检讨自己的言行过失,反省自己的内心,宽容,圆满自己的智慧,驱除内心的孤独,即使是在苦境中也要快乐地生活,积极向上。参考文献1 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新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魏长宝. 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析庄子的言意论J.长白学刊,1994(1).3 谢艳芳. 谈谈庄子的言意观J. 聊城大学校报,2013(6).4 高佳. 从美学的角度浅析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 张松辉.庄子考辨M.长沙:岳麓书社 1997.6 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7 张银芝. 庄子言意观探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