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河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一个河南人,今天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有关河南的事。河南,古称中原、中州,简称“豫” ,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是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历史上先后有 20 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省区。从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方言则更能体现它的特点。都说东北话霸气,吴侬软语动听,那
2、河南话有什么特点呢,豪爽啊。你找他人帮忙,他说“好的”“可以” 。我们河南人不这样说,我们就一个字, “中”干脆利落。你要夸奖别人:“你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 ”用河南话夸人就简单了:“你小子中。 ”由河南话演变,发展来的豫剧则更为深刻的体现了语言的影响。豫剧是河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拿我爷爷来说,茶余饭后的乐趣就是听豫剧。晚上的公园就是豫剧的天堂,一个板胡,一个梆子,几个人,就可以开唱了。爷爷喜欢带我去听,有时也会上去唱几段。还有我从小看到大的节目梨园春 ,一个戏曲节目,在河南却有着远超其他任何娱乐节目的受众群体。河南人民对豫剧的热爱已经上升成一种要将其传扬四海的责任感。现在中国三大豫剧团每年
3、都会到全国全世界的各个地方去表演,旨在让世界各国人民来了解、喜爱和发展豫剧。就在河南这些传承不朽的智慧文明的背后,有着一群顽强坚韧,大爱报国的河南人。河南人在灾难面前,仍然忘不了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 1942 年间,河南爆发了大饥荒。当时的中原大地饿殍遍野, 易子而食。摆在河南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逃荒,要么等死。曾经为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河南,眼睁睁地看着它的子民在饥荒和逃难中求生存。可是,就是在这样困苦的年代, ,河南人依然提供了 190 万青壮年参战抗日。正是是这样的一批人,十年鏖战,愚公移山,削平了 1250 座山头,架起211 个渡槽,凿通了 211
4、 个隧洞,修建了 12408 座建筑物 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 1500 公里的“人造天河红旗渠” 。如果把挖出的土石筑成宽 2米,高 3 米的墙,这堵墙就可以将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也就是这样一批人,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在“小家”与“大家”利益冲突的抉择时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没有惊天动地,只有轻悄悄的离乡脚步。年逾花甲的老大爷,义无反顾地卷起了铺盖;出生未满月的婴儿,跟随父母离开了还没来得及仔细端详的家乡。正是移民们“大爱报国、忠诚担当、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才有了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尽管现在的河南还有着中国最大的人口密度,有着中国数目最多的农民,仍然是一个农业生产大省。但是河南人个个都是志在四方的好男儿,直到今天,你到任何一个沿海的新兴城市,那里都有河南创业者的身影。而河南政府也在不断地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教育和法制教育建设河南人无论在哪,血脉中都有着传承下来的印记,那就是耐心和努力地改变河南、发展河南。有这样的一个故乡,我是深切的感到幸福的,我看得到她的厚重淳朴,也感受着新时代下她的改变与发展,我也相信,这个曾经的众家逐鹿的地方,终有一天,会给世人一个新的惊喜。我相信她,你呢?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