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的哲学含义 1具体物质概念(常识概念):一种极细微的、连续的、无间断状态的物质实体。如云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 2哲学范畴: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抽象的物质概念。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3广泛意义的气: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中气的医学含义,(二)气的医学含义 1、中医学的气系统: 生理之气为核心:a自然之气: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b生理之气: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c病邪之气: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d药物之气:寒热温凉四
2、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 2、气的医学含义:人体之气 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a运行不息,极其细微的精微物质;b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二)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1、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天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墓青,气终而象变,期数一也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形化气化形气转化 3、气运动的根源:气有胜复,阴阳相错。(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1、中介的含义:表征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 2、气的感应性: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感应、可入,渗透,相互作用 互相影响,万物化生,气(阴气 阳气),三、
3、气一元论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确立中医学的科学观 1、自然界: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统一于气; 2、医学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人社会心里的整体医学模式 3、生命观:气是生命的本原。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4、健康观:气合则为正气。气化【气化为形,形化为气】形气转化动态平衡 5、疾病观 病因气失其和谓邪气,邪(气失和)正(气和)交争。 病机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升降出入失常 诊断察五脏神形,知真气虚实气失调虚 滞 上 下 结 散 乱,6、防治观: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 整体调节,三因制宜 养生之道,以气为本 (二)确立中医学的方法论 1、气化流行
4、的整体观。 2、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调 气,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哲学含义 1、本义:阴气、阳气、气有阴阳,一物两体。 2、引申义:相互对待的两端,即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阴阳的医学含义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踌,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总之,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阴
5、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日常概念、哲学概念、医学概念 气、实体、虚体(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阴 阳,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1、阴阳对立的含义: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例如:人体人体有形,不离阴阳;形神:行为阴,神为阳;气血:气为阳,血为阴;饮食:气为阳,味为阴;脏腑:脏为阴,腑为阳。 2、阴阳对立的意义:一分为二的辩证观,阴阳二分的分类法。,(二)阴阳互根 1、阴阳互根的含义: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
6、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例如:人体脏与腑形与神气与血 阴阳互根阴气与阳气 2、阴阳互根的意义:普遍联系的观点,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互损。,(三)阴阳消长 1、阴阳消长的含义:阴阳双发的增减、盛衰、进退,属阴阳的量变、渐变。 阴阳消长的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自然:阴阳的年节律: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春夏阳气多,阴气少;秋冬阴气多,阳气少、 人:人亦应之,人体的阴阳节律与四时、昼夜节律相一致。 2、阴阳消长的意义:阴阳平衡常(均)、生理、健康阴阳失调变(偏)、病理、疾病,(四)阴阳转化 1、阴阳转化的含义: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7、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属于阴阳的质变、突变。 阴阳的转化条件: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自然:四季更替冬至阳生夏至阴声日中而阳陇而为重阳;夜半而阴陇而为重阴。 人体:气化过程化气与成形,形气相互转化疾病过程病因的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证候的转化:阳证转化为阴证,阴证转化为阳证。 2、阴阳转化的意义:变化观点量变、突变、阴阳的动态调节。,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确立中医学的科学观:天地之道 1、普遍联系观:阴阳之道,同气相求。阴阳交感,三才一体。 2、运动变化观: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而变由生。 3、朴素辩证观:一分为二,合二而一。 (二)确
8、立中医学的方法论 1、朴素辩证思维方式 2、阴阳二分的分类方法:所指无定在,划分标准可变。 (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哲学含义 1、常识概念:人类生活的五种基本物质资料。 2、哲学范畴: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所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一气分阴阳,阴变阳和,化生五行。,(二)五行的医学含义 1、物质概念: 自然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等五运六气 人体五脏之气人体五行 2、事物属性:以五行属性说明自然、人体、健康、疾
9、病的属性。 3、宇宙规律:生克制化是宇宙和生命的基本规律,是朴素的系统观。概言之,中医学的五行指木火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二、五行的特性 (一)五行属性的概念 1、属性:哲学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逻辑对象的性质个对象间的关系,包括动作、状态等。 2、五行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三、五行制化 1、定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 2、规律: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四、五行乘侮 (1)五行相乘 定义:相克太多 规律相乘次序与相克
10、同,但被克者相对虚弱 (2)五行相侮 定义:反克 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确立中医学的科学观 1、有机整体观:建立以五行为纲,把时间、空间、自然、人体、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宇宙观。 2、发展变化观:五运相袭,如环无端,循环往复,五行生克制化。 3、联系作用观:五行生克制化是无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二)确立中医学的方法论 1、朴素的系统思维形式 2、五行的分类方法,(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1、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 (1)划分人体结构系统: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结构理论。 (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特性为据。 (3)说明脏腑的
11、相互关系:五脏系统的生克制化和互藏。 (4)论证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 2、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1)说明发病规律,五脏时间节律,(1)说明发病规律,1、主时发病(当令发病):当令时最容易受邪如:肝病发于春 2、非主时发病(非当令发病):系由他病转来如:脾病发于春,非当令发病,系由肝病转来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素问咳论,(2)说明疾病传变 相生传变(字母相及):母病及子,即母脏累及子脏,如:肝病累及心病,肾病累及肝脏子病及母,即子脏累及母脏,如:肝病累及肾病,心病累及肝病 相克传变:相乘传变、相侮传变,(3)预测疾病预后始病年节律五脏节律与预后 病重旬节律 预测疾病发展病危日节律
12、始病则以岁月期之,病重则旬以期之,病重则以旦暮期之。黄帝内经素问记住 相生传变顺传病轻,吉传变顺逆与预后 乘侮传变逆传病重,凶 五脏旬节律:五脏按天干顺序轮流当令,每一脏占两日,十日一循环。,3、指导疾病的诊断 (1)诊断疾病:根据五脉及色、味、脉的五行归属,确定疾病部位。如:面青 喜酸 弦脉肝病面赤 喜苦 脉洪心病 (2)推断病情:根据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推断病情。以肝病为例:,4、在防治上的应用 (1)控制疾病的传变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截断病理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确定治则治法:确定治则 补母(虚者补其母)适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泻子(实者泻其子)适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据相生规律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制定治法 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抑强泻其克者之强抑强扶弱 确定治则 扶弱补其被克者之弱分清主次据相克规律 扶木扶土制定治法 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