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夜忆舍弟,杜甫,背 景,本诗是乾元二年,即759年,杜甫在秦州所作。适逢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杜甫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便是因思念他的几位弟弟而所作!,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赏析首联,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 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边塞的秋天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译文:戍楼上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天的边塞一只孤雁在鸣叫。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赏析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译文: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应该还
2、是故乡的最明亮。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赏析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赏析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译文:平时寄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简直要,余试以诗解之曰:,边城逢白露,孤雁鸣戍鼓。 宵禁绝人行,兵祸断音书。 兄弟皆分散,故家成荒窟。 常恐佳节至,对月同声哭。,写作特点,1、全诗: 层次井然, 结构严谨, 承转圆熟, 首尾照应。,首尾照应,写作特点,2、全诗: 语言朴实自然, 辞浅而情深, 情景交融, 哀感动人。,后世影响,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欣赏,吟诵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