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企业制度和创新,本章我们将阐述下列问题:,什么是企业制度及其相关内容? 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制度变迁理论,第一节.企业制度的概念和内容一.企业制度概念企业制度就是企业这一特定范围内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的集合,它旨在约束企业及其成员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广义的企业制度包括从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如人事制度、报酬制度、财务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制度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塑造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新的微观基础,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创新和公
2、司治理结构创新,本质上是权利和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二.企业制度的内容,1、产权制度 产权,财产权利(PROPERTY RIGHTS)的简称,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利益格局如何受到产权安排的影响、产权制度如何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效率产权的结构和规则是什么等。 1991年,F、E、富鲁布顿和S、佩杰威克在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概览一文中:“产权不是关于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那些与事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这些规范,或者必须承担不遵守这些规范的成本。这样,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描述
3、为界定每个在稀缺资源利用方面的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即使是公有或机构拥有,也要有具体的人格主体。,超产权论:英国经济学家MARTIM 和PARKER 在1997年提出了该理论,认为产权变动只是改变了企业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改变并不保证企业绩效一定会提高.,新视角,2、公司治理结构 亚当、斯密 在国富论(1776)年中最早提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用私人公司合伙制那样 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为:它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
4、说明了决策公司事物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冲突而导致代理成本高昂的条件下出现的。治理结构降低了代理成本并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随后又发展到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经营管理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经销商等的保护,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形成对各利益主体的分权制衡。故应该通过法律和公司章程对股东大会、监事会、经理等各主体之间的分工和制衡、激励和约束做出明确的安排,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利益制衡体系。,魏杰认为:现在讨论企业治理结构,主要是讨论货币资本与
5、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如何界定。也就是说,企业治理结构的内容以从界定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相互关系,转性界定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所谓货币资本,就是指出资人的资本。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人作为人力资本而存在,具有资本的功能。不过,这里首先要强调一点,人力资本不等于人力资源,他们不是同一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企业中的所有人,而人力资本强调的是其人力具有资本性的人。主要是指两种人,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这两种人已作为人力资本而存在。,新视角,第二节 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古典企业制度时期 现代企业制度时期,一.古典企业制度独资业主制 业主制是一种产权单一所有的
6、集权的产权结构。业主拥有全部的产权,包括剩余索取权、经营决策权、监督管理权以及企业出售权。业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简单的报酬和约,每个人都可以从事交易。雇员可以“命令”向他支付货币(工资),业主也可以指定雇员执行某些行动。雇员可以终止自己的成员资格(辞职),业主也可以终止合约(解雇)。 企业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团队生产“,即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所有者之间具有密切协作关系的群体,协作生产的产出大于耽搁生产者生产的产出总和,所以才会有团队生产企业的产生和存在。 报酬不能反映出各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差别,就会产生“偷懒“的动机和行为,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还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除非能够有效的监督和计
7、量每个人的行为和努力程度,否则,这种偷懒和搭便车的”道德风险“很难在团队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克服。,因此,有必要从制度上将企业的产权制度化,形成一种可监督的机制,尤其要有人来司监督职能,检测团队生产中各成员的表现,使各成员所的报酬与他们的边际生产力相一致。产权结构的安排必须克服监工和被监督人员在利益和动机上的雷同,要设法使监工的偷懒动机变的对自己不利,从而达到对双方的激励具有相容性。一种有效的产权结构安排就是赋予监工剩余索取权,即每个团队成员以工资形式或取劳动报酬,而监工则获得扣除工资后的全部收益。这样,团队成员的生产越有效率,监工的剩余越朵,从而监工会监督团队成员的行为和努力程度 的积极性越高,
8、反过来就更进一步促进了团队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是业主制这种早期的企业制度。,剩余索取权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对团队生产进行监督管理,成败高度依赖于业主的素质,这才是最大的经营风险。 业主制企业的特点是企业归业主所有,企业剩余归业主所有,业主自己控制企业,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业主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企业存续受制于业主的生命期。,二.企业制度的发展合伙人制,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投资并共享剩余,共同监督和管理企业,实质是人合和资合,三. 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制,铁路建设需要的股份公司生产的直接原因是为了集资,它能够使资本迅速的集中以便实现大规模的投资和生产。股份公司把预
9、定的资本总额划分为若干均等的单位,每一单位都用等量的金额表示,这种资本单位称为股份。股份公司的出资人因持有股份被称为股东。,它在明确划分出资人的个人财产和公司财产界限的同时,在法律上规定股东只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只承担自己持有股份的认购价格为限度的偿债责任。公司债券人对债务的追索对象只是公司的法人资产,而不是股东的所有财产。 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容许并产生了专业经理阶层。股份公司制中,每一个股东都是独立的所有权主体,他的资产所有权已转化为股权,股东即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影响公司的决策经营,又可凭借股权进入董事会等经营机构,直接成为经营决策者,掌握经营权。,第三节. 制度变迁理论,任何制度都是一
10、种权利和利益的分配格局,利益关系比较协调,利益矛盾处于缓和状态,某些阶层、团队或个人实力决定了他无法改变,只好接受即成事实时,制度处于均衡状态;如果利益矛盾深化,各阶层、团队或个人的力量与其获得的利益不对称时,就认为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一.制度的稳定和变迁制度稳定是指制度具有坚实基础,处于没有否定因素或是因素不足以威胁其继续按现状生存的状态。条件是 制度的供给正好等于制度的需求 同一空间上并存的各种制度彼此协调、互补,而且暂时不需要加新制度 在特定制度或制度结构下,人们的利益矛盾处于缓和状态,相互的力量对比处于势均力敌状态。 以产权制度变迁为核心的制度变迁理论较多的引入了微观经济学的均衡分析
11、方法,制度变迁可能发生的形式有:原有的各种制度仍然存在,再产生出新制度来原来的制度演变为新制度原有制度结构中的某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原有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各自的相对地位发生改变,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变迁制度的非均衡只能说明制度处于非稳定状态,具有了变迁的可能性,是制度稳定和变迁之间的过度阶段,二. 制度变迁的主力和动力,任何制度都是由人设计和安排的。只要是有意识地(无意识的是变迁的客体,而不是主体)推动制度变迁或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者,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能够利用非均衡条件或机遇发动变迁的是人,是制度变迁的主体,认识和把握时机,确定变迁目标,制定变迁方案,选择变迁方式,实施变
12、迁,完成和巩固变迁,最后实施新的制度均衡。 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来自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当原有制度不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制度就必然要求变迁,例如,独资企业制度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权利分配不公平导致人的积极性下降,许多新出现的问题不能为原有制度所约束。,制度变迁的外动力是变迁主体所施加的推动力,源于变迁主体发动制度变迁的动机。新古典“经济人”单一人格假设基础上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和政府,推动制度变迁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成本-收益计算,认为对自己有利,即创新的预期成本低于预期收益,才去创新,否则便不去,乃至去阻止创新。影响制度创新的外部因素很多。规模经济
13、、外部成本和收益的变化、增加抗风险的能力,交易费用导致的市场失败等四个方面会导致外部利润的增加。在现实和历史中,制度变迁的主体人格结构不是单一的“经纪人”或利己主义,还包含有利他、利公的因素,甚至也有为着某中理想而舍生取义,英勇奋斗的人。制度变迁的外动力是即来自变迁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也来自于别人、对社会利益的追求。对多数主体来讲,在多数甚至全部情况下,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动力去从事制度变迁的,至少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提供的实施证明是这样的。,任何制度的变迁是由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共同推动的。内动力是制度变迁的根据,外动力是制度变迁的条件,只要有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获取更多利益的机会(客观条件
14、),相关的主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内动力的作用创造了通过变迁而获利的机会,外动力的作用则是促使主体抓住这个机会,实施变迁。,433 制度变迁的方式,1、渐进式变迁与突进式变迁变迁过程比较平稳,没有引起较大的社会震荡 2、主动式变迁与被动式变迁某些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把对原有制度的不满和对新制度的向往付诸行动,积极主动地去发动制度变迁,被成为主动式变迁。在特定社会制度结构里,各种制度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关系也相互影响 3、单项(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单项变迁就是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的制度独立于其他制度而进行的变迁。局部变迁还包括一个制度结构中的 几项制度或是几个层次上的若干制度的一起变革。
15、整体变迁就是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 4、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一群(个)人在响应制度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是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434 制度变迁的周期,制度变迁的启动 组织变迁集团 确定变迁目标 设计和选择变迁方案 实施变迁 检验、完善新制度,435 制度变迁效率的评价,微观效率评价:单个制度变迁主体的成本收益评价,按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采用边际分析法,若变迁主体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就达到了效率最佳状态。 制度变迁的宏观效益,即包括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又包括对公平度的考察。宏观层次上的比较则是社会因制度变迁所支付的
16、总成本及获得的总收益。社会总成本除包括各个变迁 主体所承担的私人成本外,还包括他们在收益中所承担的社会成本,即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社会收益包括各个变迁主体所获得的私人收益,以及他们之外的 主体所获得的收益,即外部收益。社会为制度变迁所支付的成本,没有被纳入微观成本收益核算之中。,宏观效益评估包括公平。首先,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具有收入分配的功能,人类除追求更多的财富外,还追求高程度的公平。社会制度的变迁,只有比原来更公平,新制度才能稳定的生存下去。其次,公平和人的意识形态相联系,从而影响人们对制度的认识和评价。,资本持有者所从事的创新活动作为企业形成的最基本条件,股东对资本的投入,对企业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以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来满足个人消费者和其他企业需要,获得利润。企业制度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了基本框架。,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创新之路,1872-1894 现代公司的雏形 中国开始自办公司轮船招商局 1895-1911 股票的出现 1912-1927 证券交易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