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506106 上传时间:2018-11-08 格式:PPT 页数:394 大小:4.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4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4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4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4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程与教学论,沈阳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 孔繁成课件,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课程与教学论是初等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必修。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

2、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本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王本陆 男,1967年生,湖南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电子邮箱:学术领域 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现代教学理论,全资源课程理论 2.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3.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主讲课程 1. 教学论专题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专业必修课) 2. 教学论前沿问题研究(主持)(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专业必修课) 3.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小学教

3、育专业教育硕士专业课) 教育经历 1992.91995.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教育学博士 1989.91992.6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硕士生,教育学硕士 1985.91989.6 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学学士,科研项目(主持) 1. 教学伦理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22014. 2. 信息技术条件下“全资源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02012. 3.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创新研究,国家“985工程”三期北京师范大学“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与中国教育创新”基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团队项目,20

4、092013. 4.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哲学的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规划课题,20042006. 5. 教育伦理哲学:关于教育伦理基础的系统考察,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022005.代表作品 1.王本陆.教育崇善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本陆.现代教学理论:探索与争鸣.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本陆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不一一

5、列举。,本课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七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功能,第八章 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方法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媒体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论概念: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并列,是对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类问题进行阐述和研究的专业学科。课程论研究的内容有:课程的内涵、课程目标、课程方案和计划、课程

6、内容等等;教学论研究的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等等。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关于研究对象,国内三种观点: 1)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2)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3)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关于课程和教学现象 课程和教学问题课程和教学规律 2事实问题(是什么)、价值问题(为什麽)、技术问题(怎么样)课程论和教学论所研究的课程和教学问题也就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存在的需要讨论和解决的矛盾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 什么

7、是课程与教学论,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教学要点: 1.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3.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4.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5.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在中国,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都是显学,儒学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孔子“六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及启发式、温故知新等;学记教学相长、“善喻善教”;汉朝以后儒家独尊等。都是有关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见解。,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是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古希腊教育有雅

8、典的“七艺”和谐教育和斯巴达军体教育两种类型。 古希腊课程与教学思想有如下特点: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强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主张要启发式教学。 智者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古罗马昆体良撰写第一本教育学专注雄辩术原理,较全面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成为西方教育学的源头。,(二)教学论学科形成( 17-19世纪)诞生标志:夸美纽斯1632年 发表的大教学论泛智教学论:教育把一切事物 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普及初等教育,并首次论证了班级 授课制的优越性。,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该书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

9、要里程碑,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和集体教学的优势; 该书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类,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较系统地阐述教学原则问题、强调教学必须尊崇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的彻底、迅速和愉快,并由此提出了一些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主张采取集体教学的新形式;还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问题。 德性/智慧和笃信;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集体教学等思想。 奠定了教学论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独立;班级授课和学校管理方法等。,教学论学科的建立,是众多教育家

10、共同努力的结果: 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性善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观的改善;裴斯泰勒齐和赫尔巴特倡导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主张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系统设计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迪斯多慧系统地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乌申斯基关注人的心理规律,强调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斯宾塞就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创立了实科课程理论等等。,成熟的标志: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1、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 2、依据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既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 3

11、、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教学类型和方法; 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科目。,(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1、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与竞争 20世纪开始,教学论流派的竞争较以往更激烈。 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凯洛夫教育学,共产主义方向;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分科教学和班级教学的强化 斯金纳程序教学、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

12、布卢姆掌握学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 泰勒的课程论;施瓦布等,2、课程论的独立与蓬勃发展,时间:20世纪初期 1918年,博比特(F.Bobbitt)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世纪中叶以后,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和以学生经验及兴趣为主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3、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从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出版,到1918年博比特课程问世,再到80年代韦迪(RWe

13、ade)“课程教学”理论的提出,前后近400年,课程与教学理论走过了一条“形成分化融合”的发展之路。,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第二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 2联系实际 问题意识,实践兴趣 3注意拓展学习 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孔 繁 成,【教学目标】掌握课程概念,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 ,课程发展的历史状况,课

14、程论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教学难点】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课程的表现形态和分类。 【学时数】4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掌握以下概念和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和内部

15、因素,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一、什么是课程,(一)从词源上追述课程的内涵 1词源学的 我国古籍中有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记载,例如礼记内则篇就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的“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用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治。”,这是我国“课程”一词的最早出处。宋代朱熹应用课程一词较多,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只能大致说包括了学习的

16、内容和进程安排。 近代,我国就把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的规定,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如小学课程。教育学中所说的“课程”,严格地说是“学校课程”。释义 学者下的“课程”定义,课程一词对应“curriculum”,词根是拉丁文“currere”,意思是“跑道(racecourse)”,因而西方最为常见的“课程”指学习的进程。 但仍然有“教程”和“学程”的侧重。 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二)学者的分析,1、香港学者:课程的定义分为五大类: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和学科内容;以课程为计划;以课程为目标;以课程为经验;其他的课程定义。 2、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

17、个定义:课程即为教学学科;课程既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既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既学习经验;课程既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及社会改造。 3、美国学者古德莱特的层次定义:课程既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学习”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回望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是社会改造。 这六个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回望古德莱特的层次定义,课程处于五种状态:

18、即理想的课程 官方正式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 实际运作的课程 实际体验的课程 “官方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实际运作的课程、实际体验的课程”值得关注。,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 2教学进程 3学科 4科目 5知识 6经验 7活动 8计划或方案,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2教学进程,它回答的是“什么时间教”这个问题,是“怎么教”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课程重点解决内容及其安排,它是教学的蓝图,教学重点解决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方法等,负责把课程具体落实下去,是一

19、系列的教学活动。,3学科,学科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例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电子科学领域的通讯学科等等;还指教学科目。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4科目,狭义的“学科”就是指教学科目,例如学校课程表中所列的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思品与社会等等。,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6经验,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名词的意义、认识论的意义。也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7

20、活动,有人认为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课程与计划又密切相关。,三、课程的表现形式,从文本形式看,课程有多种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联系,但二者还是有区别。 3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这被看成实施课程的资源和载体。,

21、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三、近现代课程的形成 四、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只能说是对应物。,二、学校课程的诞生,学校是专门化教育的产物。古代西方“七艺”,东方“六艺”等。学校课程开始具有系统化稳定化特征;以传授和问答为主。,三、近现代课程的形成,大致在17世纪后,随着近代学校的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形成。 第一,从内容看,自然科学进入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合法地位。此外如外语、体育、手工劳作也进入课程体系。第二、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有了学年划分,有了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

22、的协调。进程安排有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教育价值和目标越来越明确。第三、民主化、民族化和科学化是趋势。 第四、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活动增加了。教科书编辑专门化了。,四、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知识、儿童和社会是影响课程发展的三个最基本因素。依据三者在课程编制中的侧重,可以把课程分为三种形态: 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课程称为知识本位课程。有系统性特点。 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

23、突出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称为儿童本位课程。 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会当前的需要的课程,可称为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如前所述。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学习,在实践中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前者强调分门别类设置,综合课程是指一定科目的综合化。,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前者指形式的正式的课程,后者指非正式的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这一组概念主要从课程学分管理角度着眼。,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

24、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三大外部因素 : 社会 儿童观 知识观,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影响着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编制教科书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根据。这样,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就决定着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 还需要注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课程与教学影响在不同的方面是有所侧重的。比如政治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性质和方向。另外,如果深入的研究,我们还需要注意社会的政治等方面是怎样与课程教学发生互动的。,2儿童观对课程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儿童观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如认为儿童生来是恶的,必须经过鞭笞和严

25、格的训练才能向善成长为人,那这种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就必定是专制的。 今天,我们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编制和实施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儿童本位的课程观更是把儿童看作课程的中心。,3知识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知识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知识的发展情况决定了课程的发展面貌、动力以及组织方式。,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也有自身的内部惯性和规律,决定着课程的面貌和结构。这些内部因素主要是: 学制,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课程的水平 课程传统,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延续性 课程与教学理论,影响人们的课程观和课程决策,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

26、、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的原则。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课程内容的不同理解、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教学难点】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内容的内涵及其组织技术。 【学时数】2学时 【考核知识点】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课程内容取向。,第一节 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内容,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涵义 2课程目标的取向:三种价值取向、三种形式取向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的涵义。2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课程

27、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即学习者的经验。 3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 4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与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5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第一节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涵义 课程目标的取向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一、课程目标的涵义,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些概念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 .,课程目标的取

28、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是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如人本主义课程观就把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主张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将它们付诸社会行动。,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 行为性目

29、标 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它的缺点是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枝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课程目标。即目标不是预定的,更关注过程。,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

30、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表现性目标在艺术类课程里更明显。,需要注意的,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 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所以,学习者的需要是课程目标确定的一个基本依据。泰勒认为,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就要调查其健康、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系、消费方面的生活、娱乐活动等等。我们认为关键要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发展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