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492720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提示: 1.本章是考试的重点,牵涉的面很宽,尤其要注意概念、特点及其应用。 2. 2010年本章选择题考6分。 3. 2011年本章的比重超过10分。 4.2012本章内容共考19分,其中选择题8分,填空题2分,材料分析题9分。但材料分析题也可算作是教育心理学的部分(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第一节 感知觉,考纲要求: .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填空或选择)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最小刺

2、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成为差别感觉阈限。,一、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即感受性越高,感觉阈限越低,反之,感受性越低,感觉阈限越高。 注意: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值,他是随着刺激的客观因素和个人的主观因素不断变化的。,一、感觉,(二)感觉的种类 (了解即可) 感觉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平衡觉、运动觉等。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重点)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不仅取决于该刺激的强度,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和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都会对这种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影响,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3、,一、感觉,.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填空、选择) 注意明适应和暗适应两个概念,可能会考选择题。 注意:痛觉很难产生感觉适应。,一、感觉,.感觉后效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成为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有两种,即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以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

4、景上有黑色的斑点,这是负后像。,一、感觉,.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选择题) 盲人视觉丧失后,听觉会部分补偿视觉的功能,因而显得非常灵敏。,一、感觉,.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产生的变化,即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这是继时对比。 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暗,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小方块显得较亮,这是同时对比。,一、感觉,.联觉 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 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红、

5、橙、黄等颜色使人产生温暖,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给人产生冷的感觉。(2011年考选择题),二、知觉,(一)知觉基本内涵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选择题、填空题),二、知觉,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简答,但考试概率低,熟悉即可) 联系:第一,感觉和知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区别:第一,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第二,感觉是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是以某一个感觉器官为主,

6、多个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第三,感觉只受生理因素的制约,而知觉除了受生理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如兴趣、爱好等。,二、知觉,3.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种类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我们的电影、电视就运用了这一现象。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二、知觉,自主运动:在暗示里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

7、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 (提示:这一部分可能会考选择题),二、知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包括形状错觉、时间错觉、空间错觉、大小错觉等。 错觉的产生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既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心理的原因。,二、知觉,例如,古诗“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描写的实际上就是一种错觉。 “度日如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都描写的都是时间错觉。 胖的人显得矮,瘦的人显得高,或者是一条线段横着平放显得短,竖着放显得

8、长,是一种形状错觉。 房间如果是白色的墙壁,家具摆放整齐,房间显得宽敞。如墙壁是深色,物品摆放凌乱,房间就会显得拥挤,这是空间错觉。,二、知觉,(二)知觉的基本特性(重点)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选择、填空,注意理解) 1.知觉的选择性 当面对众多刺激时,人们将刺激区分为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并将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开来。 在特定条件下,被清晰反映的刺激叫知觉对象。而被模糊反映的刺激叫知觉背景。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图一,图二,图三,二、知觉,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选择题) (1)刺激物绝对强度: 阈限范围内,越是强烈的刺 激,越是容

9、易被选择知觉。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差别越大,越容易被选择知觉。 (3)对象的活动性: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选择知觉。如闪烁的霓虹灯容易被人知觉。 ()刺激的新颖性、奇特性等。,二、知觉,主观因素:(选择题) (1)有无知觉的目的和任务。目的和任务越明确,越容易选择知觉。 (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选择知觉。 (3)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情绪、知觉定势等。,二、知觉,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二、知觉,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

10、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正是这种积极主动的表现。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一张检验报告,病人除了知觉一系列的符号和数字之外,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医生看到它,不仅了解这些符号和数字的意义,而且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知觉与记忆和经验有深刻的联系。当知觉时,对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知觉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达到的,而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语言的指导能使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更迅速、更完整。,二、知觉,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 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

11、知觉事物。对于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做一个整体来感知,对于不熟悉的东西,整体性就受到破坏。C 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了解即可)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知识经验关系密切。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二、知觉,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的整体的过程。 在整体知觉中,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在知觉过程中虽然事物的个别部分发生了改变,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变,人们仍然把它当做一个整体知觉。如同一首曲子由不同的人演唱或用不同乐器演奏,仍然被认为是同一曲子。,二、知觉,知觉并非感觉

12、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当人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经验而知道它的其他属性或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感觉的对象是不熟悉的,知觉会更多地依赖于感觉,并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而把它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二、知觉,“梧桐一叶,天下知秋” 看到桌子底下露出一条尾巴,根据毛的颜色和花纹,可以断定桌子下面藏着一只猫。 2012年考题:“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二、知觉,

13、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 知觉的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等。 注意: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以上四种规律是同时存在的,在同一知觉现象中可能会存在多种规律,但可能以某一种为主。,三、学生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的发展 小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发展很快。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占主导地位;听觉的敏感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但在整个小学阶段都不如成人,也未能达到高峰。大小肌肉运动觉都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有关。,三、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到了初中阶段,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

14、高的要求。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性也在增加。 (二)知觉的发展 初入小学的儿童一般能很好地辨别前后、上下、远近,但对左右方位的辨认还不完善,常常要和具体的事物结合才能辨认。,三、学生感知觉的发展,三年级以后,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逐渐能够概括、灵活地掌握一般的空间概念。但对超出其经验范围的概念掌握较困难。 小学时期是儿童时间和空间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课间休息后经常迟到,与儿童的时间知觉不完善有关。在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时间观念发展较快,三年级儿童能正确理解一般时间概念的意义。,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2012年填空题) 1.实物直观 实

15、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实物直观富于真实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实物直观不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因素,且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它无法提供某些事物的重要的感性材料,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化学反应等。 注意:去参观农场和工厂,演示试验以及现场教学都属于实物直观。,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2.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是指观察与教材相关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模象是模拟的形象,可以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简化或夸张,突出本质特征。模象直观与实物之间往往有些距离,真实性会削弱。,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

16、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言语直观不受时空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广泛,是教学中大量使用的直观方式。 但言语直观所唤起的表象不如通过观察实物和模象所获得的映像完整、稳定、鲜明和准确。,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选用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例如,制作教具、图片大小,声音高低都要适当。 (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仅仅依靠一般的感知觉还是不够的,五、观察,(2010、2011年连续考试)(一)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

17、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二)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和为什么观察。 2.观察的客观性:善于实事求是知觉事物。 3.观察的精细性:善于区分细微而重要的特征。 4.观察的敏锐性: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的重要特征。,五、观察,(三)观察力的培养(2011年简答)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提出一定的观察方法;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4.引导幼儿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和作文等。5.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的结果。 此外,教师还应

18、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第二节 记忆,考纲要求: 1.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一、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以讲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

19、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信息储存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的容量大,信息原始等特点。,一、记忆的概述,短时记忆又称为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的时间大约为5秒到两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约为7个单位(即72单位)。它还具有主体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等特点。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储存,它保存的时间从1分钟到许多年,甚至终生,容量没有限度。,一、记忆的概述,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选择题、填空题) 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

20、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我们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后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留在了我们的头脑中。 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如,对公式、定理和法则的记忆。,一、记忆的概述,情绪记忆是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例如,多年后我们仍清楚记得我们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的心情。这种记忆就属于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运动记忆。如对溜冰动作、舞蹈动作等的记忆。,一、记忆的概述,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和程序性知识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

21、程序性知识是对如何做的事情的记忆。如动作技能的记忆和运动技能的记忆。,一、记忆的概述,4.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称为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三)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即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如过目成诵。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能够

22、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难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一、记忆的概述,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精确性特征。 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或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记忆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那么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 4.记忆准备性(有些书上称为记忆的灵活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二、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 再认或回忆等三个环节。(填空、选择)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

23、输入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储存相当于信息的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一)识记 1.识记的概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个体不能将输入的所有的信息记住,只有少数的信息能通过识记进入下一个环节。,二、记忆的基本过程,2. 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无意识记的内容往往带有偶然性、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目的,并能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意志

24、努力。 学习中大部分记忆都属于有意识记。,二、记忆的基本过程,(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如对英文字母、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 意义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二、记忆的基本过程,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 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识记的效果较好。 (3)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

25、效果更好。 (4)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就越多。有意义的、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识记。 (5)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记忆效果更好。,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二)保持1.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或提取。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成负加速型,并且到一

26、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二、记忆的基本过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二、记忆的基本过程,3.影响遗忘的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如学习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和意义性等。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熟练程度。 识记的材料数量越多,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或熟练程度达到150%),记忆的效果最好。 (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一般来说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二、记忆的基本过程,(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要好得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的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

27、6)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等也影响遗忘的进程。学习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二、记忆的基本过程,4.遗忘的原因:(主要考选择题) (1)痕迹消退说 遗忘就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桑代克的练习律符合痕迹衰退说的观点。,二、记忆的基本过程,(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 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营销叫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影响叫倒摄抑制。 例如,英语老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背英语单词,这是因为可以避免前摄抑

28、制的干扰,所以效果较好。,二、记忆的基本过程,(3)压抑动机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该理论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 个体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该回忆使人感到痛苦或尴尬丢人,因此被人为地压抑在无意识之中。 考试中因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也属于这种类型。,二、记忆的基本过程,(4)提取失败说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叫“舌尖现象”。 遗忘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二、记

29、忆的基本过程,5.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形式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反复识记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三)回忆和再认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或再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三、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即发展规律,可能考简答),(一)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在发展。 一般来讲,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无意记

30、忆占优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记忆水平开始超过无意记忆水平,但这种记忆仍然是被动的。,三、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中学生记忆的目的性和抗干扰性较强,且能自己确定记忆任务,这为中学生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的学习提供了保证。 小学低年级经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中学以后有意记忆在学生的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三、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二)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只是在某一年龄阶段,某一种记忆占优势。 小学低年级形象记忆占优势。在学习中常常借助具体形象来记忆信息。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言语记忆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具体形象记忆

31、,但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中学阶段,学生抽象记忆已经占优势地位,他们对抽象材料的记忆不再依赖具体事物的支撑。,第三节 表象和想象,考纲要求: 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表象的概述(了解),(一)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浮现出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不同于知觉。 (二)表象的分类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不同,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一、表象的概述,(三)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生动有趣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2.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

32、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3.可操作性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二、想象的概述,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二、想象的种类(重点,理解各类想象的概念),(一)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二、想象的种类,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例如,

33、读古诗敕勒川头脑出现辽阔草原,蓝天白云和牛羊成群的景象。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人们创造出的九头鸟、美人鱼属于创造想象。,二、想象的种类,3.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能够实现,那么它就变成了理想。 如果幻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可能,那么幻想就成为空想。,三、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 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它能预见活动结果,知道活动进行的方向。 2.补充的功能 借助想象可以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

34、获得更多的知识。,三、想象的功能,3.替代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满足。 4.调节作用 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技能活动过程。 (注意理解,主要考选择题),四、想象的加工方式,1.黏合 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动画片中的孙悟空。 2 .夸张 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对某些特点夸大和强调。如千手观音。,四、想象的加工方式,3.拟人化 它是指把人类的特性、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称为拟人化。如雷公、雷婆等许多形象。 4.典型化 它是根据一类事物共

35、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注意理解,主要考选择题),五、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可能考简答) 1.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想象。,第四节 思维,考纲要求: .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二)思维的特征 1

36、. 间接性:以其他事物为中介。 例如,早上起来看到路面潮湿,可以推测晚上下过雨。 2. 概括性:指把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一、思维概述,(三)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因此人的思维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一种更高级的认识过程。,二、思维的类型,(四)(可能考选择题,注意理解各种思维的概念) A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37、。 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特征,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 两三岁前的幼儿就有初级的动作思维,他们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二、思维的类型,B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C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D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三、思维的过程,(2011年考纲新增部分)思维是人脑中的一种活动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填空

38、、选择) 可以记成:两头发疯(分)的棕(综)色犀牛,抽打它们,并盖上盖(概)子,看看它们的比分(比较与分析)是否相等,这是多么具有戏剧(系统化、具体化)化的事啊!,三、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如,把一个人分为头部、躯干、四肢等。 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例如,把一个人的语言和他的行为联系起来,或把他过去的各种不同行为联系起来,判断这个人值不值得信赖。,三、思维的过程,(2)比较与分类 比较就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他们的异同点和联系的思维过程。如区别教育与学习的异同。 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

39、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三、思维的过程,(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与现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如将有羽毛的动物统称为鸟类,就是概括的过程。,三、思维的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五、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一)良好思维品质个体思维品质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一般来说,良好的思维品质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40、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广阔,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想到事物之间的引力。,五、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2.敏捷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况变化时能当机立断,能迅速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和变化,主动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机动灵活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五、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3.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指思维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推理合乎逻

41、辑。 4.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不受他人暗示,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别人的方法和结论,独立地进行思考。如伽利略大胆设想,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并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假设。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问题,不轻信、不迷信“权威”的意见,能客观地分析评价事物。,五、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其培养,(二)良好思维品质培养的方法:(重点准备,可能考简答)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第五节 注意,考纲要求: .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

42、应用 。,一、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是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做出更准确的反映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一、注意概述,(二)注意的特点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选择或填空)指向性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些活动和对象长时间的保持。,一、注意概述,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

43、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2.保持功能 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功能 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三、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选择、填空,注意理解概念)(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的概念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

44、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所引起的。,三、注意的分类,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选择题) (1)客观条件,即事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和相对强度。如闪电,万绿丛中一点红等容易引起注意。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条件 如人当时的需要、情绪状态、兴趣等。,三、注意的分类,(二)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选择题) (1)加深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具体,越容易引起有意注意。 (2)合理组织活动。如良好的工作生活

45、习惯,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 (3)对兴趣的依从性。有趣是事物容易引起维持有意注意。 (4)排除内外干扰因素。,三、注意的分类,(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当我们进行各种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动作技能时,应设法增进对这种活动的理解,培养兴趣,逐步形成有意后注意,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四、注意的品质,(注意理解各种品质的

46、概念,可能考选择题)(一)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1.注意范围的概念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2.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1)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四、注意的品质,(二)注意的稳定性 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反之,稳定性就差。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

47、,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2)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也影响着注意的稳定性。,四、注意的品质,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叫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注意起伏的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只要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的起伏不会产生消极作用。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注意的分散往往是不随意的,是被动的。,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分配

48、 (考试的频率很高)1.注意分配的概念 在同一时间能够注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或同时从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影响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四、注意的品质,(四)注意的转移1.注意转移的概念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选择题)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

49、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2)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五、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一)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人给定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的成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从由外界刺激引起逐步向内部兴趣过渡,同时有意注意也逐渐发展起来。到了中学阶段,有意注意逐渐取代无意注意,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五、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广度的发展 注意的广度除了与注意对象

50、的特定和性质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经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变得丰富,注意广度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五、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注意稳定性不良是小学生中普遍现象,这是由于他们比较容易受外界刺激和自身兴趣的左右。 随着意志力的发展,中学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显著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得到了迅速提高。 注意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其中小学阶段发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五、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3.注意分配的发展 个体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 有关研究表明,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不存在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