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491373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七章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 农村社会分层、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社会分层(social st ratification) 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属性, 一个社会或阶级的成员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它是社会学中研究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工具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社会分层研究包括了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社会分层结构,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区分指标对社会成员进行区分的结果 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标准(阶级结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阶级之间的差别和对立,表面看是财富

2、多少、地位高低之别,实质上是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这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反对以收入来源和收入多少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认为决定近代社会的三个阶级的不是地租、利润和工资,而是占有土地、资本和劳动力 列宁: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马、恩、列:并不反对按收入、职业等对社会上的人进行分层,但反对用这些标准混淆或取代阶级划分,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多元分层理论) 三种分层秩序: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法律秩序指的是权力的分层,韦伯重点分析的是政党;经济秩序指的是经济的分层,也就是阶级的区分;社会秩序指的是声望的分层,即身分的区

3、分。韦伯认为阶级、身分群体和政党是社区内的三种权力分配现象 阶级只是多种分层序列中的一个维度,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 该理论是以职业为标准划分社会阶层的经典理论,主要研究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认为社会阶层结构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而某种职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代际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本人的教育水平和初次职业的影响,农村社会分层即农民的分化(阶层化) 中国农民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身份,这使得农村社会的阶层划分有着自己独特的标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和当代中国农民:倾向于以职业即从业身份为标准,同时结合收入等因素,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分层研究,建国前共产党人关于中

4、国农村的阶级与阶层划分 陈独秀中国农民问题(1923年):将农民分为地主、自耕农(含富农)、半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四个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将中国社会的阶级分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将农村的长工、月工、零工等交付雇农归为农村无产阶级,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归为半无产阶级,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划分 1950年关于农村划分阶级成分的决定,农村人口被划分为了3个阶级、阶层:(1)地主、恶霸、军阀、官僚、劣绅、破产地主、管公堂;(2)资本家,包括手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3)开明绅士;(4)

5、富农、反动富农;(5)中农、富裕中农;(6)知识分子;(7)自由职业者;(8)宗教职业者;(9)小手工业者;(10)小商小贩;(11)贫农;(12)工人、手工工人;(13)贫民、游民,合作化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划分 土地改革后,农民内部分化严重,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1953年前后,贫雇农比例从70%降到30%,中农则原来20%上升到60%,而富农和地主则保持原来的6%和4%。为此,进行了全作化运动,中国社会剩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阶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营造了农民分化的经济基础 农村工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兼业化,可以自主择业 市场发展,农民获得了参与

6、市场竞争的权利 农村城镇化,农村服务业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力转移 国际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农民工大量涌现,城乡分割 现行户籍制度,按农民实际从事的职业、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和对所使用生产资料的权利,将农民分为八个阶层 农业劳动者:全部或大部分收入依靠农业 农民工: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在农村。分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 雇佣工 农村知识分子 个体工商户与个体劳动者 私营企业主 乡镇企业管理者 农村社会管理者,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包括: 一个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的转变 同一个阶级或阶层内部在

7、职业、活动空间上的变动社会流动的研究主要涉及几个层面: 社会流动是一个动态的宏观社会结构变迁过程 社会流动表现为单独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位置、角色和属性的变化,体现着社会成员关系的转变,根据社会等级不同的分类 垂直(纵向)流动:指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既可以是农村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也可以是农村和其他阶层之间的流动。如农民成为企业家 水平(横向)流动:指在同一个社会分层的层次当中的流动。如村民因拆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继续务农,根据流动主体不同的分类 代内流动:指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中的社会地位变化。如某一农民20岁时是一个农民,后进入工厂成为工人 代

8、际流动:指子女相对二父母的地位的变动。如父亲30岁时务农,而其子女在30岁时已大学毕业成为一个白领。这种代际流动表明子女相对于父母来说是向上流动了,根据引发流动原因不同的分类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社会流动。如失地农民成为城镇居民 非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不同地区之间的移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 中观层面:取决于所处的区域文化和传统(如温州) 微观层面:受到家庭、个人的努力影响,第一次(建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家工业化进程刚刚起步,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城。此时,还未确立严格的户籍制度,流入

9、城市后能找到工作的基本上都能转化为城镇人口 第二次(20世纪50年代末):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目标指导下,大批农村劳动力被抽调到城镇从事大炼钢铁,支援城镇建设,农民第二次大规模向城市迁移 第三次(1961-63):严重经济困难,压缩城市人口、精简职工、动员城里人下乡,加强对城乡流动的控制 第四次(文革期间):大量城镇人口流入农村,特别是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和干部下放到农村,就业的产业转移,农民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主要是向乡镇企业转移,离土不离乡 户口转移,农村人口的法定户口迁往城镇 准迁移,迁移者在户口常住地不变条件下,实际居住地从农村流入城镇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离土又离乡。表现为地域上

10、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业很等非农产业流动;阶层上从低收入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较高收入的职业阶层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就业 根据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 个省近2 万农民的调查监测,2004 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0 260 万人,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但部分地区、特定时间也不同程度出现“民工荒”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员中,女性比例不断上升;外出就业的女性年龄普遍低于男性的年龄。2004 年,外出男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1 岁,女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8 岁 跨省流动的首选地区主要

11、是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没有纳入国家就业体系。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就业登记制度,为城市居民建立了完善的就业体系,在劳动合同、福利待遇、权益保障、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的方面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制度,但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处在国家就业体制之外 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严重缺位(诸暨店口经验-外地警察、织里经验-党支部) 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养老保险) 城乡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对转出地负面影响日显(农业劳动力短缺、留守儿童等),农民工一般指那些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过去者 农民工是一个身份

12、标签,表明在现行制度框架内还不能取得与拥有城镇户口身份的劳动者平等的地位,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市民权益 农民工是一个规模庞大、身份特殊、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就业不稳定性与流动性强、权益受损明显的社会群体,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 以自发性外出为主 以来自中西部地区为主 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为主 以到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为主 以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为主,职业和身份分离,业主层 个体劳动者层 雇工层 不正当职业者层,市民化问题(政治转型、身份转变) 民工潮与民工荒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 职业病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 等等,政治转型 身份转变,制度缺陷,社保成空中楼阁 目前,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由个人和企业两方承担,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8% 累计缴费15年,退休后才能拿到养老金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保不能有效对接 流动性大、就业稳定性差,成了农民工频繁退保的重要原因 工厂经营不善倒闭、工厂搬迁市外以及春节期间回家潮等,都会造成大量退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