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491060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唯 物 辩 证 法,基本观点,实质和核心,根本方法,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 考 考 点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考 查 重 点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关 注 热 点 (1)关注我国当前的一些热点改革方案,如,社保双轨制改革等

2、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2)关注中日钓鱼岛争端,可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的过程及最终结果。,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知道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2)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具体分歧:唯物辩证法

3、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重点突破】,1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 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

4、主义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形而上学否认矛盾。 (3)分歧的三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的观

5、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 (1)矛盾的观点与联系、发展的观点都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存在状态,都是唯物辩证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联系构成发展;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典例】(2011上海单科,21,2分)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6、的根本对立 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对立 解析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D不符合题意,都没有揭示材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故选C。,【训练1】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其总特征是( )。 辩证否定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A B C D 解析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故选;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答案 C,【训练2】漫画反映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A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B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必

7、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解析 漫画强调的是四个方面的有机配合。答案 C,【训练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辩证否定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实践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结构和主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鉴别能力。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联系观、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的观点。答案 B,【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

8、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C,考点二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理解联系的含义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1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表现: 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

9、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要求: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意义: 把握联

10、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4)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关于联系特点的比较 联系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易错点:,1、认为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对人为联系的认识不清,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11、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易错点:,夸大部分的作用,5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

12、含义及特征。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全面把握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联系的含义,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也要看到事物外部、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根据联系的普遍性,我们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既要看到事物内部的联系,也要

13、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横向联系也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3)根据联系的客观性,我们既要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又要看到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根据联系的条件性、多样性,我们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之间的真实联系,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根据事物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既要看到整体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静态联系,也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间的动态联系;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

14、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典例1】(2012天津文综,3,4分)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如图所示,“五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滋生、促进,“克”即战胜、排斥、克制。该学说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 事物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的知识,考查学生结合图形理解文字材料的能力。“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上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直接的或间接的、表面的或内部的联系,“五行”说蕴含了联系的普遍

15、性、多样性的哲理,故选A。错,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错,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认为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故排除。,【典例2】(2012浙江文综,29,4分)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 既要着眼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提升民生工程质量

16、,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方面的相关知识。题干不涉及社会改革,不涉及办事情注意抓重点,故排除。题干中的“全民”可看作整体,“困难群众”可看作部分,故切题;题干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可看作共性,“热点、难点、焦点”可看作个性,故切题,答案选B。,【典例3】(2012广东文综,33,4分)“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 ) A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系统优化的方法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方面的内容。“产品设计和制造

17、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说明办事情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D项切题,B项不切题,答案选D。A项说法错误,能力卓越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C项说法错误,产品是客观的,不具有主观能动性,它不能改变世界。,【训练1】漫画中的小男孩违背了( )。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可变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条件性 A B C D 解析 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小男孩把自己的成绩和朝韩冲突挂钩,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故选择B。答案 B,【训练2】“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准能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这句名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对整体功能

18、起决定作用 B整体的性能对部分的状态起决定作用 C领袖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解析 “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够取胜”,在于发挥了关键部分的作用,题目蕴含着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着决定作用,故选择D。答案 D,【训练3】2014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他指出,把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说明 要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事物的发展是无条件的 要注重系统内

19、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会优化结构 搞好局部可以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旨在强调通过合理安排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正确,答案为B;与题意不符;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错误。答案 B,4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一种新技术。“小巧轻便”及“通讯便捷”是它与PC互联网的根本不同之处,也决定了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哲学角度看,材料表明( )。 联系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矛盾普遍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整体高于局部

20、,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A B C D 解析 本题以移动互联网为背景材料考查蕴含的哲学道理。强调联系的作用,因为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矛盾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据,错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建立起的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符合题意;与题意无关。,5在探究“事物联系哲理”的课堂上,一位同学举例:在非洲东部的大草原上,生长着一种金合欢树。在它的周围,举腹蚁、天牛、介壳虫、长颈鹿形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为了不让长颈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吃合欢树的叶子,一些美国生物学家在6棵树周围围起带电栅栏。10年后,那些受保护的树日渐枯萎死亡,而

21、没有受到保护任由长颈鹿啃吃的树却依然长势良好。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事例反映具体事物的联系不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切合课题 B事例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切合课题 C事例反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切合课题 D事例反映自在事物的联系优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切合课题 解析 A项否认了人类对具体事物的影响,观点错误;C项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观点错误;联系无所谓好坏,D项错误。B项观点正确。答案 B,6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某妇女驾车外出,虽然看到因下雨水没过路面,仍盲目听从卫星导航系统的“指令”继续前进,结果车辆被水淹没。这启示我们( )。 A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要使客观

22、符合主观 C不能相信现代科学技术 D要充分相信自己的感觉 解析 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提供部分交通信息(地理位置、方向等),不能提供天气、自然灾害带来的路况信息,根据联系的多样性,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材料中的做法犯了错误,A项入选;B、C、D三项均为错误观点。,7. 读漫画如此“亡羊补牢”:我国一些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却以“拒绝新闻采访”为解决之策。从哲学上看,这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下列关于联系的客观性表述正确的是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特点,受人的意识控制 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

23、事物的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题,排除错误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A,8材料一 美国曾经考虑过在一条河流上建大坝。在可行性论证中,发现建坝会影响一种小鱼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终放弃了大坝的修建。这就是著名的“小鱼胜大坝”的来历。 材料二 怒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河流之一。怒江的鱼类资源中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怒江峡谷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其自然景观颇为壮观。围绕着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一直持谨慎态度,多次邀请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

24、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 (1)请分析“小鱼胜大坝”的故事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智慧。(10分) 解析 第(1)问要求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应该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放弃大坝的修建,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正确自然观指导下,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视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为维护生态平衡,人们放弃大坝的修建,是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2)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12分) 答第(2)问要求运用联系的观点,具有较强

25、的综合性,需要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角度分析。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大坝的修建与周围的生态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要态度谨慎。 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讨论,是基于对联系多样性的慎重考虑。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既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又要搞好局部,用局部推动整体发展。是否修建大坝,要通盘考虑,多方论证。,9、经国务院、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

26、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以原吴江市行政区域为吴江区的行政区域。吴江市整体纳入主城,让苏州城区面积扩至2 910平方公里,大部分经济指标占苏州全市的比重超过50%,更让苏州城区与上海实现无缝对接。 请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意义。(18分) 解析 本题限定了答题范围,要求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回答,在作答时首先明确系统优化方法的基本内容,然后结合材料回答即可。 答案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着眼于消除经济发展的潘篱,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内部具有层次性等级结构,系统诸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通过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以此来推动苏州经济的均衡发展。 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苏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此推动全国经济的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