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医学课件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472640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课件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医学课件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医学课件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医学课件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医学课件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以最高行政法规的形式,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其中第三条: 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第三节,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1. 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是我国整个卫生工作的坚定不移的方针和准则之一。而不仅仅是中西医结合界的方针和行动准则。从“团结中西医”到“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到“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关于“中西医结合”方针的鲜明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2. 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是党中

2、央国务院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中、西医两种医学并存的客观实际出发,符合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总趋势,顺应我国的社会长期需求;,3. 坚持中西医结合和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不仅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而且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性任务。实际上,建国50多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促进中西医结合的结果。,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正确指引下,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获得蓬勃的发展,短短几十年时间,已取得的成就在国内外都是令人鼓舞的。,一、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就,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3、中国大地上一扫旧社会歧视甚至扼杀中医的错误做法,中医事业获得了新生,中医、西医在我国长期并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就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最理想的时机及最宽广的舞台。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在宪法及国家法规方面为中西医结合事业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一)、中西医结合方针深入人心,可以认为,尽管在具体细节方面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还有这样那样的分歧,但是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无论在医务界、学术界及在社会舆论方面,中西医结合是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无论在医生或病人两方面,都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疗

4、效,为病人造福。 在2003年春全国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确实是防治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在2003年全国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国大陆各地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其中,中西医结合功不可没,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1955年,卫生部在北京组织举办了首届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这是全国最早开始的有组织地进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壮举。,(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得到保证,1958年该班结业时,毛泽东根据卫生部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经验和成绩,对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亲笔写下了批语。在批语中毛泽东指出:“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

5、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大约有2000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这次开始的有组织的办班,以及在这前后各地实行的西医学习中医、继承老中医宝贵经验的“师带徒”,造就了建国以后第一批中西医结合的专家。,例如著名内分泌专家邝安坤虚心向老中医陈道隆学习,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尤其是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和中医药实验研究的奠基人。,陈可冀师承老中医冉雪峰、岳美中,在心血管病、老年病及清宫医药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成为九十年代增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位中西医结合内科专家。,沈自尹拜老中医姜春华为师,

6、长期从事“肾”本质研究,并与内分泌学家钟学礼、生化学家顾天爵等合著的肾的研究,称得起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沈自尹则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又一位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院士。,吴咸中在50年代参加“西学中”以后,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急腹症外科研究,在临床疗效、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是中国工程院中第一位中西医结合外科专家。,陈 竺 韩济生 刘耕陶 孙 燕 黎磊石 胡之壁 李连达,砷剂治疗白血病机理研究 针刺镇痛原理研究 中药五味子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研究 中药雷公藤研究 中药细胞培养 中药药理研究,两院院士,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CCTV10)大家栏目先后介绍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院士、中西医结

7、合眼科学家唐由之教授、中医针灸学家程莘农院士等。,据统计,全国连续举行多期西学中学习班,学员达4000人之多。正是这样一大批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各领域研究的专家,成为这一新兴学科发展的奠基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框架中,中医院校的学生要学习现代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要学习现代诊断技术及内、外科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西医院校的学生也进行中医知识的启蒙教育。这些都为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凡是有志于从事中西医结合的青年学生,都可以寻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发展道路。,(三)、中西医结合教学事业蓬勃发展,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的医学事业同样从“文化大革命”的大动乱、大灾难

8、中走出来,进入了拨乱反正、重新发展的新阶段。 1981年,我国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中西医结合被确认为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并列的一级学科,内设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二级学科。并以此在全国有关高等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内设立博士点及硕士点。,此外,在我国实行博士后流动站制度以后,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也随之设立。 另外,已在一批医学院校中开设了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五年制或七年制的本科生教育,有的地方根据社会需要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甚至于超过了中医专业。,随着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不断发展,从80年代初起,经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批准,陆续创办了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

9、所等医疗、科研机构。,(四)、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科研及学术交流机构 走向正规化,据统计,全国已有正规的中西医结合医院47家,其中有15家为各具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要求各个科室(学科)在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康复、保健、健康咨询与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医学行为中,全方位、全过程地运用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与实践。让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逐步得以整体、系统、综合地发展,这是中西医结合医院今后建设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20多年来,该学会坚持党的中西医结合方针,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交流,也为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专业分化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必将为最终形成完整的中西

10、医结合学术理论体系做出贡献。,为促进和繁荣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需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于1981年成立,标志着我国中西医结合学术主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各地均有相应的学术机构成立,中西医结合学会已有会员41000余名,有各种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数十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正在按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和科学、民主的原则,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着。,几十年来,由于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实行病证结合宏观辩证(传统中医辩证)和微观辩证(结合现代诊断学中相对特异性指标进行)相结合,提倡病证诊断和

11、疗效评估的标准化、规范化。 在治疗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多脏器衰竭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重要进展。,1、西医辩病和中医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治疗模式和方法的创立,例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面采用“动静结合”的原则,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方面采用“专攻难病”、“抓法求理”的策略,在中西医结合针刺麻醉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等等,这些都为现代医学(如骨科学、腹部外科学及麻醉学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和手段。,2、中西医结合研究对现代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尚天裕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

12、识到在骨折治疗中存在着“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四对矛盾。 周恩来总理赞扬说:“对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我很感兴趣。这是辩证法,内因与外因,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空军军医冯天有拜民间正骨高手罗有名老太太为师,宣武医院凌峰教授:我们能够学到西方先进的经验,同时挖掘发扬咱们自己的(中医中药瑰宝),岂不是锦上添花吗!,2002年凤凰卫视刘海若女士在英国遇车祸,被定为“脑死亡”,年7月28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对传统中药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具有重要医学价值的新药,这方面的成就也屡见不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癌灵1号注射液是将砒霜(砷剂)注射到血管或椎管,其机制并非一般意义

13、上的化疗,而是对癌细胞进行发化诱导和促凋亡。国际上Science杂志以“古老的中医放出新的光彩”为题,介绍了刊登在Blood杂志上的这一重要成果。,3、传统中药,癌灵I号注射液(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成功表明,只有用过硬的研究资料,才能令人信服。,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点,认定青蒿中药中必定有一种具有“抗疟活性”的物质。从中药青蒿提取新药,经历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其中还得益于东晋葛洪“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青蒿素的研制,中医药学早就明确记载了青蒿的抗疟作用,而且临床应用经验丰富,因此不必再重新去证明或验证它的抗疟作用。,采用现代化学方法等进行研究分析探索,终于从中分离提取出抗疟新药青蒿素

14、,并进一步探明其化学结构等。目前在国内开展的重要复方研究,其研究难度更甚。但一旦在研究思路、研究技术手段方面有所突破,其意义则更为重大。,在研究中医的脏象学说、四证技术、辩证的客观化指标(包括电脑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但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而且也丰富了现代基础医学的知识。在深入研究针刺镇痛和针刺治病原理方面,大量有关针刺调整效应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学说的研究工作将有力推动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4、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第四节,再铸辉煌中医针灸的世界影响,一、中西医结合针刺研究的世界性影响,针刺疗法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它长期来受到民众的欢

15、迎。 综观近代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总体上“西学东渐”为多,但中医药学却是“东学西渐”,其中针刺疗法则是最具有规模的范例。,(一)、针刺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及中西医结合 走向世界的先锋,公元七世纪时针刺疗法先传向朝鲜及日本,后又通过古代丝稠之路逐渐西传。 16-17世纪时传到荷兰、法国等,并推动了该疗法在欧洲的进一步传播。 1823年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第一期也提及针刺疗法。 20世纪50年代法国独立发展了耳针疗法。,在美国,针刺最早见于1836年波士顿内科学和外科学杂志。 1920年以后再也没有美国医生使用针刺疗法,原因是那时整顿医学教育,同时清除了不被正式承认的针刺疗法。

16、,1949年以来,我国贯彻执行了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针,包括针灸学在我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针刺研究除了与当时的苏联、东欧有所交流之外,与西方医学界的交流处于停滞状态。,1958年,上海、西安、武汉、南京等地医务工作者在学习针刺镇痛技术后,大胆地把针刺术后镇痛改为术前扎针、术中镇痛,用于扁桃体切除等手术取得成功,针刺麻醉由此开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病历(1958年8月30日),1958年11月,上海科技出版社论文集 1959年1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资料选编,1958年9月5日,解放日报,上海市第一肺科医院左肺切除手术,胸外科裘德懋主任,后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针刺麻醉研究,并随着七十年代国际交往的开展,在全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左上:著名生理学家 徐丰彦教授(1903-1993)左下:著名生理学家 张香桐院士(1907-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心脏室间隔缺损手术,针刺疗法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破冰”之举,则是1971年中国宣布用针刺代替麻醉药物开展针刺麻醉取得成功,以及美国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后周恩来总理公开邀请尼克松总统访华这两件大事。 从1971年7月尼克松决定访华、1972年2月访问北京和上海直至以后相当长时间内,在美国出现的“中国热”,包括美国各界人士对中国针刺研究的好奇和关注。 有许多关于针刺疗法的美丽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