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绪,边塞征战,怀古咏史,人生感怀,羁旅思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鸡
2、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送别抒怀,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思妇闺怨,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民生疾苦,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山水田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参透主旨 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水 李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
3、居秋暝,归田园居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感受山水田园,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1、概念补充: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盛唐时,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蔚为大观,代表人物:
4、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宋:杨万里、范成大),明确概念,盛唐山水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盛唐山水诗两类风格:一、清,以王孟为代表 二、雄,以李杜为代表,1.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表现如下: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哲理。,A、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
5、甚至愤怒,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陶渊明归园田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生活,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等。 2。画面意境恬淡宁谧,清新淡雅,明丽绚烂,雄浑壮丽,清冷空寂等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A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正侧结
6、合 B、写景的空间排列次序:由大至小、由小至大、由远至近、由近至远、由上到下 C、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4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3、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常见描写手法有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衬暗、渲染、白描等。,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
7、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
8、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侧面描
9、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渲染 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白描 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
10、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孟浩然,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岁以前主要在家闭门苦学,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为乡里救患释纷,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岁到长安应试,不第,还襄阳。岁时入张九龄幕府。开元二十八年()病逝。有孟浩然集四卷,录诗261首。 孟浩然始终处于仕隐的矛盾心态中。,孟浩然诗歌风格特点1、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2、语淡而味浓。,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具体赏析“山暝听猿愁,沧江急
11、夜流。”首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找出首联的诗眼,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愁、急,找出第二句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孤,请思考: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土”,有独客异乡的惆怅; 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造成作者这种凄恻的感情的原因有哪些呢?,这种凄恻的感情
12、,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 。,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1)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2)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做简要赏析。,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
13、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王维生平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 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
14、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
15、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王维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 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
16、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雄浑壮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浮”、“
17、动”写得好。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颈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妙?请简要赏析,小结: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一、李白生平简介1.蜀中求学,崭露头角 (701725) 2.出蜀远游,求道访友(725735) 3.移家东鲁,供奉翰林(736744年) 4.离开长安,漫游南北(74
18、5757) 5.巫山遇赦,病逝当涂(758-762年),写作背景,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后,于上元元年(760)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游庐山时作了这首诗。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 ,曾与李白同游庐山。,庐 山 谣 寄 卢 侍 御 虚 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译 文,我本来就象楚国狂人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我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
19、光。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象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迥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山色苍翠,红霞映朝阳,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
20、雪山。,译 文,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喜欢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我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思想内容,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艺术特点,1.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2.想象丰富,境界开阔。3.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4.用典,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