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不 智?,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孔子的智慧,是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是所谓的“知”,是一种聪明。这也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哲人的思辨
2、。,思考: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选文1,翻译重点: 诲:教导; 女:通“汝”(r)你; 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 是:指示代词,“这”。,【评析】,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已的无知。孔子告诉我们: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
3、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选文2,翻译重点: 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 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无;拿他没有办法; 也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评析】,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
4、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选文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评析】 正视错误很很重要,而改正错误更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选文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重点翻译: 食:通“蚀”; 更:改正(变)。,【译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犯过
5、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评析】,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选文5,子夏曰:“小人之过必文”,重点翻译: 1、小人:人格卑下的人。 2、之:主谓间,取独。 3、过:犯错误。 4、文:掩饰。,【评析】,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重点翻译: 弘:扩大、光大, 使显扬。,选文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
6、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评析】,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三国时期的一代大儒王肃如此解释这句话:“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王肃的解释比较符合字面的意思,在这里,道似乎是指人的境界,才大者境界自然大,才小者境界自然低,甚至不能理解大境界、高境界,所以,大境界、高境界(即道)自然不能扩大人。所以,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选文7,重点翻译: 厚,薄:多,少。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避
7、免。,【评析】,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角度:与人相处-责己从严,待人以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选文8,重点翻译: 1、为:担任,作为。 2、宰:城邑的长官。 3、问:请教。 4、无:通“毋”,不要。 5、达:达到(目的)。,【评析】,“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
8、,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译文】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 ,小车没有軏(车杠前端与横木衔接的销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选文9,重点翻译: 1、輗: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 2、軏:车杠前端与横木衔接的销钉 3、其:副词,怎么,难道。 4、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评析】,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
9、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文10,重点翻译: 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 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 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译文】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使食粮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孔子说:“先
10、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子贡说:“如果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评析】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淍也。”,选文11、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说:“天冷了以
11、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译文】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评析】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给十二则论语分类,说说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智慧。,1、求学:正视无知、勤于思考、自强不息(第1、2、6、12则)2、做人:知错能改、宽恕、诚信、有气节(第3、4、5、7、9、11则)3、为政: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失信于
12、民(第8、10则),名句默写,1、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2、,是谓过矣。3、人能弘道,。4、 ,则远怨矣!5、无欲速,无见小利。, 。 6、,。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 7、 岁寒,。8、 逝者如斯夫,!,不知为不知,过而不改,非道弘人,躬子厚而薄责于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其可以行之哉?,然后知松柏之后,不舍昼夜,作业:,1、随笔: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话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感悟小短文。,2、将课文熟读成诵。,3、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