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习重点 1.了解汉语的古今演变。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探究 体验区 探究疑难 体验“语”“文”魅力,考点 对练区 在演练中巩固 在运用中提升,内容索引,探究 体验区,阅读引子部分,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1)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 (2)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变成了书面语。,答案,阅读“古人云,今人说”,说说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词义变化: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意义没怎么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作为多音节词里的一个构词成分,或作为成语的一个组成成分。
2、如“形”“修”“衣”“妻”“自”等。 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一般是被另一个词代替了。如一些文言虚词:“之”“其”“何”“若”等。 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如“服”的“穿戴”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了。,(2)句式变化:有些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如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倒装句(“忌不自信”)、省略句(“与坐谈”)等。 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作了一些改变,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不若君之美”,现在一般不会说“不如您的漂亮”,而是直接说“不如您漂亮”。 有些文言句式,特别是
3、固定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但是在用法上却受到很大限制。如“之所以”“为所”“唯是”“有所”等句式仅仅在书面语中体现。,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1)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声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2)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答案,2.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答案,(1)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中“窥镜”的“镜”,在现代汉语中则要用双音节词“镜子”来表示。 (2)词语的消长变化。一是产生了一些新词语。比如“上网、数字电视、基因、DVD”等。二是一些旧词语退出了词汇舞台。如“买办、知青、人民公社”等。三是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或者消亡了,或者仅在复合词或成语中作为构词成分保留下来。,(3)词语的替换变化。词语替换变化有社会的因素。比如由于避讳把“世”改为“代”。词语替换变化也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比如古代汉语中的“足、目”,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变成了“脚、眼”。此外,为了避免过多的同音词和多义词,就用双音节词代替单音节词。 (4)词语的引申变化。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引申。比如“朝”本来是名词,
5、意义是“早上”,后来引申出了“朝见”,并进一步引申出“朝向”等等。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3.汉语语法的演变包括哪几个方面?,(1)语序的变化:现代汉语所有动宾结构中宾语的典型位置都是在动词的后面。 (2)句式的变化:有些句式古今都有,但表现形式不同,如判断句。还有的句式,是后来才出现的,如“把字句”。 (3)词类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答案,4.什么叫词类活用?它有哪些类型?,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
6、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答案,5.什么是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一个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组织,这个模式称为句式。比如排比句式、命令句式等等。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
7、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答案,1.下面对汉语演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由于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也逐渐变成了一般人不懂的书面语。 B.汉语的演变包括语音的演变、词汇的演变和语法的演变。 C.语音的演变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组合规律的变化。 D.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平”指平声字,“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入声调在现代已经彻底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了。,答案,解析,入声调在普通话里已消失,在粤语等方言里还存在。,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奚以知其然也 B.都督阎
8、公之雅望 C.寂寥而莫我知也 D.惟兄嫂是依,答案,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3.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词,全有活用现象且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宾主尽东南之美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死生亦大矣 目吴会于云间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而后乃今将图南 襟三江而带五湖 A. B. C. D.,答案,解析,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为动词用作名词,为名词的意动用法。,4.说说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答案,“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看”。,(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答案,“短”,形容词用作动词,
9、“说坏话”。,(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答案,“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答案,“面”,名词作状语,“当面”。,(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考点 对练区,题型一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例题1 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
10、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 B. C. D.,答案,解析,“可以”“以为”,这两个词语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亲戚”,古代“亲”指有血缘关系的,“戚”指有婚姻关系的;现代泛指跟自己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范围大了。“作息”,偏义复词,指劳作;现代指工作与休息。“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其”相当于“他”,“实”是“实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至于”,古汉语“至”是动词“到”,“于”是表处所的介词;现代汉语“至于”是介词时,表示另提一事;是动词时,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解题技巧,解答此题,要明确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发生的变化,如单音节词和双音节
11、词的变化,以及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然后再对题中的词语鉴别,看看这些古代语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何变化。,例题2 下列各句中,与“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 D.不拘于时,学于余,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B两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C项为主谓倒装。 而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答案,解析,解题技巧,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用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因此,在判断时,也应将其先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古今对照,判别二者之间的不同,也就能分辨出属于什么句式了。,题型二 文言文翻译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傅
12、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王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注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
13、。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注 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1)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 译文:_,答案,解析,(2)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 译文:_ _,太医院里某先生,是全国第一流的医生,为什么不请他治病
14、?,盍,兼词,相当于“何不”,译为“为什么不”“怎么不”,或者直接写“何不”;国手也,判断句;国手,国家闻名的医师。,如果确实像您说的那样,我真的没有活着的希望了。不过您久负名医,的美名,竟不能起死回生吗?,答案,解析,诚,译为“如果确实”;“着和、缓名”,译为“有着和、缓那样的名望”;“乃”,副词,译为“竟然”“却”“反而”;“生死人而肉白骨”,“生”“肉”,使动用法,可意译为“起死复生”“起死回生”。,(3)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译文:_ _,太医送王尧出门,立即请求退休,关上门谢绝求医的人,,补充主语“太医”;“乞休”译为“请求退休”“请求辞退官职”;“谢”译为“谢绝
15、”“拒绝”。,闭口不再谈医术了。,答案,解析,解题技巧,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a.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辅助成分(亦称前缀、后缀);b.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c.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增。增补
16、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此情况大致有两种:a.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b.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内容。 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1.下列加颜色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C.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答案,解析,A项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 B项处分:古义“处理、安排”,今义
17、“一种处罚措施”。 D项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1,2,3,4,5,6,7,8,9,10,11,12,13,14,15,a、c、h为名词用作动词,b、d为形容词用作动词,e、f、为名词用作状语,i为形容词用作名词,j为动词用作名词。,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云青青兮欲雨 b.独善其身 c.籍吏民,封府库 d.恐为操所先 e.面刺寡人之过者 f.日将暮,取儿稿葬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h.秦师遂东 i.将军身披坚执锐 j.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A.ach/bd/ef/i/j B.ac/bd/ef/i/hj C.ab/cdh/ef/i/j D.ad/b/cef
18、h/i/j,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A项“其实”,古义是“它的果实”,属两个词,今义是“实际上”,是一个副词。 B项“烈士”,古义是“志士,有志于功业的人”,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C项“牺牲”,古义指“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 D项古今同义。,3.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B.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
19、4.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答案,解析,A项“小大”是指大大小小。 B项“异同”重在“异”。 C项“国家”重在“国”。 D项“作息”重在“作”。,1,2,3,4,5,6,7,8,9,10,11,12,13,14,15,5.下列与例句中加颜色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虽杀臣,不能绝也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门虽设而常关 D.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答案,解析,B项和例句“虽”表假设,即使。 A、C两项“虽”均表转折,虽然。
20、 D项“虽”通“唯”,只。,1,2,3,4,5,6,7,8,9,10,11,12,13,14,15,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答案,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1,2,3,4,5,6,7,8,9,10,11,12,13,14,15,7.下列各组句子全是被动句的一组是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君何以知燕王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求人可使报秦者 A. B. C. D.,答案
21、,解析,为宾语前置句, 为状语后置句, 为定语后置句。,1,2,3,4,5,6,7,8,9,10,11,12,13,14,15,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C.宏兹九德 D.代百司之职役哉,答案,解析,A项固:使稳固。 B项下:居于之下。 C项宏:使光大。,1,2,3,4,5,6,7,8,9,10,11,12,13,14,15,9.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用法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答案,解析,A、C、D
22、三项均为使动用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0.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字母)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句 D.定语后置句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句 G.主谓倒装句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是以后世无传矣。( ) (3)而君幸于赵王。( ) (4)唯你是问。( ) (5)沛公安在?( )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 )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9)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答案,B,C,B,C,C,A,AE,
23、B,B,1,2,3,4,5,6,7,8,9,10,11,12,13,14,15,(10)宋何罪之有?( ) (1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 (15)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 (16)战于长勺。( ) (1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1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19)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C,E,D,D,A,G,F,E,A,E,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
24、15,1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绍薨而辅其长子谭。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明公前伐尚,谭踵其后。克尚必矣。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太祖称善。乃许谭,克尚于黎阳。及谭败亡,归顺太祖,表毗为议郎。,1,2,3,4,5,6,7,8,9,10,11,12,13,14,15,黄初五年,文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陛下祚有中国,道隆而四海自服,夫不宾者,其能久乎?
25、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帝竟伐吴,至江而还。 明帝即位,时中书监刘放、孙资见信于主,大臣莫不与之交,而毗不与往来。毗子敞谏曰:“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盖少降意?不者必速谤言。”毗正色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未。焉有大丈夫欲为公卿而毁节邪?”(选自三国志辛毗传),1,2,3,4,5,6,7,8,9,10,11,12,13,14,15,(1)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 译文:_ _,(2)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 译文:_ _,(3)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盖少降意?不者必速谤言。 译文
26、:_ _,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自己用兵攻打他的关键时机。,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应该让百姓休息,效法范蠡和管仲的宽松养民的政策。,现在孙、刘两人掌权,大家都像影子一样依附在他们周围,父亲大人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自己的心意?不这样一定会招致世人的诽谤。,答案,答案,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参考译文 辛毗,字佐治,是颍川阳翟人。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当时太祖将要讨伐荆州,对辛毗说:“袁谭可以相信吗?袁尚一定可以击败吗?”辛毗说:“明公不要问真假,只应当看到他们
27、的形势。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如果明公在前面讨伐袁尚,袁谭紧跟在他后面(夹击),一定能击败袁尚。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自己用兵攻打他的关键时机。”太祖认为很好,就答应了袁谭。在黎阳击败袁尚。后来袁谭败亡,辛毗归顺了太祖,太祖上表封他为议郎。,1,2,3,4,5,6,7,8,9,10,11,12,13,14,15,黄初五年,文帝想要发动大军征讨东吴,辛毗劝谏说:“先帝屡次发动精锐部队(讨伐东吴),但到长江边就回头了。现在陛下已经拥有中原,道德高尚四海自然臣服,那些不顺服的,难道还能长久吗?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应该让百姓休息,
28、效法范蠡和管仲的宽松养民的政策。”文帝说:“按照你的意思,还应该把敌人留给子孙吗?”文帝最终还是讨伐东吴,打到长江边就回来了。 明帝即位,当时中书监刘放、孙资被皇帝宠信,大臣没有不与他们交往的,只有辛毗不与他们交往。辛毗的儿子辛敞建议说:“现在孙、刘两人掌权,大家都像影子一样依附在他们周围,父亲大人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自己的心意?不这样一定会招致世人的诽谤。”辛毗正色说:“我立身行事,自有追求。哪里有大丈夫欲为公卿而毁了自己的名节的?”,1,2,3,4,5,6,7,8,9,10,11,12,13,14,15,(2016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
29、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30、朝右皆惮之。,1,2,3,4,5,6,7,8,9,10,11,12,13,14,15,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31、寻卒。(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1,2,3,4,5,6,7,8,9,10,11,12,13,14,15,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答案
32、,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画线句子的大意是陈登云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所犯的罪过,“且”表示更进一层,前面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当然,也可根据主语“承宪妻”与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 比较B、C两项,区别点在“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之间。根据语法关系,“扬言”是动词,应紧接宾语“事由己发”,另外“用以”一词在此处表示目的,也应该与前面断开,故排除B项。,1,2,3,4,5,6,7,8,9,10,11,
33、12,13,14,15,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移疾: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13.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4、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
35、2,13,14,15,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1,2,3,4,5,6,7,8,9,10,11,12,13,14,15,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译文:_,答案,解析,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弗胜”是“禁不住”的意思;“龃龉”是“抵触不合”的意思;“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1
36、,2,3,4,5,6,7,8,9,10,11,12,13,14,15,(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译文:_ _,答案,解析,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啖”是“吃”的意思,如学过的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1,2,3,4,5,6,7,8,9,10,11,12,13,14,15,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外出巡视
37、辽东,上奏章陈述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上奏请求加速建立赏赐首功的制度。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而且广泛交结术士一类的人。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由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功臣权贵之人,用巧言蛊惑朝廷士绅。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1,2,3,4,5,6,7,8,9,10,11,12,13,14,15,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
38、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过了很久,他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奏告罢免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奏告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臣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员,壬午年以前害怕淫威,就摧残刚正为柔顺;壬午年以后拘于情面,就把正直变为谄媚。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二十年来,因为刚强正直提升为京
39、官的只有百分之一二。,1,2,3,4,5,6,7,8,9,10,11,12,13,14,15,背着朝廷培植党羽,追求贪欲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的,谏官反而占了一半。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备受屈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外出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分发库银赈济百姓。陈登云多次巡视地方,裁断事情严厉。因为久居此官位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搁浅,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1,2,3,4,5,6,7,8,9,10,11,12,13,14,15,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