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好,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章第三节 常见的动物水产动物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教学手段,三、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水产动物主要以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和对鳃的介绍为主,重点带出鱼类的基本特征,同时通过对虾、扇贝、乌贼等动物的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引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这是本节的重点。本节学生所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课以来的第一次探究活动,通过实践尝试,初步掌握探究的过程和步骤,为以后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说教材,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说出鲫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各种鳍的作用,理解脊椎动物
2、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能力目标:尝试、观察、实验、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进行正确的探究活动。 (3)情感目标:A、体验与人合作,实验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B、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的观点。C、建立爱护动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 A、重点:探究鱼鳍的作用,同虾、扇贝、乌贼动物相比较,掌握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B、难点:探究鲫鱼各种鳍的作用 4、课前准备: A、布置学生到本县水产店参观调查,了解水产动物。B、分组采集捕捞鲫鱼活体标本(强调采集注意事项)C、在实验室准备玻璃缸,细线和木板条,供学生探究活动选用。,一、
3、说教材,返回,1、说教法:根据水产动物这一节和同学们生活实际非常密切的特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养成主动参与、采集、实验、交流、探究动物生活习性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2、说学法:在本节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动手,采集鲫鱼的活体实物标本,观察鱼的生活习性,分组合作完成观察各种鱼鳍的作用,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和步骤,逐步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二、说教法、学法、教学手段,返回,3、说教学手段:通过采集、实验、探究、讨论,在实验室通过分组完成教学任务。,三、说教学过程,(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
4、课。,(二)设计探究活动.,(三)讨论交流,归纳概念。,(四)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五)布置作业。,(六)布置课下作业。,三、说教学过程,返回,通过到水产店的调查我们看到的鲜活的虾、蟹、鱼等,那么这些水生动物在水中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作为引言直接导入新课.,(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返回,?,(二)设计探究活动。 1、找同学说出探究的六个步骤,为顺利进行探究做准备。 2、演示、观察引入探究教师先将一条活鲫鱼放入玻璃缸中,找三名同学到前面观察鱼在游泳时各种鳍的动作和呼吸情况,说出观察的结果,讨论、评价。 3、分小组进入实验探究,各小组把采集到的三条活鱼分别放入玻璃缸中,通过假设分别对两
5、条鱼的各种鳍进行处理,观察运动状况,将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事先印发给学生模式如书中59页)教师巡回指导 4、各小组讨论、总结得出结论,选出一名代表说出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讨论、评价。 5、教师依据讨论结果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6、教师小结本次探究活动的结果。 7、依据探究结果引出水产动物的概念,结合挂图和标本(扇贝、鲍鱼、大乌蛤、对虾、梭子蟹)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鱼类的基本特征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怎样才能恢复和保护好水产资源呢?,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重点治理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还水生动物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第二,建立禁鱼和休渔制度,杜绝掠夺式的捕捞野生水产资源。,第
6、三,有计划地发展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三)、联系实际,(四)、拓展应用 想一想,池塘里养的鱼,有时成群地浮到水面,不断地向外探头张口。虾池里养的对虾和鱼缸里养的金鱼,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你能分析出其中的缘由吗?,?,(五)、布置作业,1、什么叫水产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2、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六)布置学生课后实践作业分组调查本地水产资源情况和水质污染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返回,四、说课时间,导入新课2分钟,演示观察6分钟,分组探究25分钟,巩固小结3分钟,讨论引出概念7分钟,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布置实践作业2分钟,这样突出了重点和难点,注重了学生的实验探究,体现了实验探究的需求。,五、说课板书:,外部形态:胸鳍 转向腹鳍 辅助臀鳍 辅助背鳍 平衡尾鳍 动力 水产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 脊椎动物:凡体内有脊柱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凡体内无脊柱的动物。,平衡作用,鲫鱼,结束,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及其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