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业吴,天祝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心肺复苏培训课件,现场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CPR) 是指通过采用人工方法帮助病人恢复心跳和呼吸后使病人重建自主呼吸和心、脑功能的一种急救技术。现场心肺复苏术不仅在麻醉时使用,也常见于窒息、溺水、心机梗塞、电击、中毒、工伤、交通事故、地震、航海意外和战地救护工作。,心脏骤停病因,成人常见原因:心脏疾病(冠心病最多见、心肌病、心脏压塞)创伤、淹溺、药物过量、窒息、出血小儿常见原因:非心脏性,如气道梗阻、烟雾吸入、溺水、感染,中毒等,心跳骤停的表现,意识丧失 面色苍白或紫绀 胸部起伏动作消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眼球固定、瞳孔散大,1. 患者对刺激无反应 三无:(丧失)
2、 (无意识) 2.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心音消失,动脉搏动消失) (无脉搏 )3.无自主呼吸或濒死喘息等 (无呼吸),心脏骤停的类型,四种类型:1.心室纤颤2.无脉室速3.无脉电活动4.心室停搏,心搏骤停3秒钟 -黑朦 心搏骤停5-10秒钟-晕厥 心搏骤停15秒钟 -昏厥或抽搐 心搏骤停45秒钟 -瞳孔散大 心搏骤停1-2分钟 -瞳孔固定 心搏骤停4-6分钟 -大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复苏的成功率与开始CPR的时间密切相关,心搏骤停后CPR开始的时间 CPR成功率1分钟内 90%4分钟内 60%6分钟内 40%8分钟内 20% 10分钟以外 ?!0%,2010“生命链” 5环节,新的美国心脏协
3、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中的环节包括: 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3. 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简化流程,足够频率和幅度,现场CPR方法心搏呼吸骤停,心搏呼吸骤停的快速判断,要求在10秒钟内完成 1、突然倒地和或意识丧失 2、自主呼吸停止或濒死喘息 3、动脉搏动消失,鼓励经过培训的施救者: 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即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 以缩短开始首次胸部按压的时间。,判断循环:触摸颈动脉搏动 1、颈动脉位置: 气管与颈部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 2、方法: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
4、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一旁滑移约2-3cm,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凹陷处。,意识判断要领,拍打双肩,凑近患者双耳旁大声呼唤:“你怎么了?”如果认识对方,可直呼其名。 如无反应,则确定为意识丧失。,意识丧失+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 心脏停搏,迅速识别无反应情况,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开始心肺复苏 。 如确定意识丧失,应立即高声呼救:”来人啦!救命啊!“ 如果有人在场让人拨打120急救电话。 第一目击者必须在病人旁边。开始徒手心肺复苏的救助。,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有所改变,反映了施救者可以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
5、况下启动紧急反应(即通过手机)的现实情况。,抢救的体位要求,呼救的同时,应迅速将病人摆放成仰卧位。 翻身时整体转动,注意保护颈部。 身体平直,无扭曲。 摆放的地点:地面或者硬板床 抢救者跪或站立于患者右颈肩侧。,心肺复苏CAB,单人施救者的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2 次通气( 呼吸)(C-A-B 而不是 A-B-C)。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 30 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 2 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术 部位:胸骨中、下12交界处,胸廓正中,乳头线之间; 采
6、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 按压方法: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另一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指交叉抬起,是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肩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以髋关节为真轴,利用上半身体重量垂直向下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2交界处,胸廓正中,乳头线之间; 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按压方法: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另一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指交叉抬起,是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肩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以髋关节为真轴,利用上半身体重量垂直向下按压。,胸外心脏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2 手法,人工循环,按压深度: 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2英寸(5厘米),但不超过2.4英寸(6
7、厘米)。,按压频率: 成人及儿童胸外按压这率是100-120次/分钟,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 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人工循环,如2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和人工呼吸角色,最好每2分钟互换;如多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人员每2分钟换一次,更换时间少于5秒钟。CPR中,如需检查心律和脉搏等,应在充分的按压和人工呼吸后进行(约2分钟),每次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钟。单人双人按压与通气比均为30:2。,婴儿,按压位置;胸骨中线与 左右乳头连线相交处向下一指宽的位置。 按压手法; 1、拇指法;双手拇
8、指端压胸骨,根据新生儿体型不同,双手环抱胸廓支撑背部。此法不易疲劳,能较好的控制压下深度并有较好的增强心脏和冠状动脉灌流的效果。 2、双指法;右手食、中指两个手指尖放在胸骨上,左手支撑背部。其优点是不受患儿体型大小及操作者手大小的限制。,按压应平稳有规律的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的猛压。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同。在CPR中,有效地胸外按压是提供血流的基础,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正确,错误,强调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进一步强调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包括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按压常见的错误,1.手指也压制胸壁上
9、2.按压定位不准确按压时肘弯曲 3.冲击式按压、猛压 4.放松时手离开胸骨定位点 5.放松时未使胸部完全松弛 6.按压速度不均匀 7.两手掌交叉放置,而不是重叠放置,按压速率 为每分钟 100-120 次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6 厘米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充分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高质量心肺复苏,徒手开放气道,患者因其舌根下坠,引起气道阻塞,易用压额抬颏法使之通畅。即一手置于前额室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颏处,抬起下颏。 如考虑有异物吸入,首先清理口腔,将其头偏向一侧,用手指探入口腔,清楚分泌物及异物。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颈部过度伸展,防止 压迫气道。,畅
10、通气道的方法,压额提颏法(仰头抬颌法) 用一只手按压伤病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将下颏托起。,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托颌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口唇分开,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口对口呼吸。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施,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因而不建议基础救助者采用。,清除异物,检查气道包括口腔。如有明显异物:松脱的假牙,食物或呕吐物等,可
11、用手指钩出,人工呼吸,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 10 秒,同时判断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 如果 10 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然后, 并启动急救系统 找到 AED,并使用 AED,人工呼吸,口对口法,口对鼻法等 吹气法;持续1秒以上,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400-600ml,6-7ml/kg),一看到胸廓上抬为原则; 避免大潮气量和用强力,避免过度通气,,人工呼吸,抢救者给予人工呼吸前,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要求贴紧并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 一次吹气完毕后,应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抬头注视患者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患者鼻孔
12、以便呼气,此时患者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排出。,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组成,四个部:面罩、气囊、储氧袋、氧气连接管六个阀:单向阀(鸭嘴阀)、呼气阀、压力安全阀、进气阀、储氧阀、储氧安全阀。,球囊面罩,EC手法固定面罩,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1、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 口鼻部, 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2、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3、用右手挤压气囊挤压球囊的1/22/3,使胸廓扩张,超过1s,EC手法固定面罩,除颤,除颤必须及早进行心搏骤停80%-90%最初的心率失常为室颤
13、除颤是对室颤最有效的治疗。随时间推移,除颤成功机会迅速下降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除颤,除颤必须及早进行心搏骤停80%-90%最初的心率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有效的治疗。随时间推移,除颤成功机会迅速下降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自动体外除颤器,打开开关连接导联、电极片 按钮操作自动分析 按压电击键自动除颤,将一次使用的除颤电极贴在患者胸廓的前-侧位: 前电极:安放在右上胸锁骨下胸骨右缘, 侧电极:安放在躯干的左下胸乳头左侧,电极的中心应在腋中线上。,电极的放置,把手电机必须沿着心脏轴线位置放置。 胸骨(STERNUM)把手电极应放置在右胸部分锁骨的下方。 极点(APEX)把手电极应
14、放置在左胸部分,心尖上方的腋线中部。,除颤步骤,1.患者仰平卧位。 2.手控电极涂以专用导电胶,或粘贴一次性使用的监测/除颤电极。 3.开启除颤器。 4.选择能量:单相波除颤首次电击能量选择:360J, 双相波除颤首次能量选择:150-200J. 5.除颤器充电。 6.确定两电极正确安放在胸部。 7.确定无周围人员直接或间接和患者接触 8.同时按,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1.评估周围环境安全;当发现患者倒地时,施救者首先确定患者所在环境安全,必要时迅速将其移至就近的安全地带。 2.立即打电话启动急救医疗系统(自己或身边的人拨打120),可使患者尽快得到更有效的救治。 3.判断意识;拍肩、确认病人
15、意识丧失。触摸颈动脉、观察呼吸、 4.呼叫,,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4.摆放体位;将患者仰卧于坚实的平面,头勿高于胸部,施救者跪倒在患者右侧,左膝平齐肩部,右膝平脐处或与自己肩部同宽。 5.胸外心脏按压;检查有无循环的的征象(触摸颈动脉),非专业抢救者不要求判断有无脉搏。对无意识、无呼吸者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单人/双心肺复苏法;每按压30次后再向病人 2次通气,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6.开放气道;清除口鼻分泌物-可在指尖上缠好手娟或纱布清除口鼻中的分泌物,方法是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撑开患者的嘴,右手的食指沿脸颊内侧伸入口中,如果病人有假牙应取下,以防脱落阻塞气道。,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7.开放气
16、道:通常使用仰头提颏法,即左手手掌放在病人前额部向下压,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病人下颏正中向左侧旁边2cm的下颌骨处向上提起,使患者头后仰 30度,下颌角与地面垂直。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若怀疑存在颈椎外伤,应采用托颌法开放气道,即抓住下颌角,双手举起。,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8. (通气)人工呼吸(口对口法,口对鼻法等)、呼吸气囊 吹气法;持续1秒以上,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400-600ml,6-7ml/kg),一看到胸廓上抬为原则; :对于没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在保持气道开通的情况下,用放在前额部手的手指捏住患者鼻孔,吸气后用自己的嘴将病人的嘴包住,吹起1秒钟,吹起后离开病人
17、的口,同时放开鼻孔,让病人自动排气。正常呼吸,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9.除颤必须及早进行 自动除颤: 1.打开开关 2. 连接导联、电极片 3.按钮操作自动分析 4. 按压电击键自动除颤 手动除颤(心室纤颤 、无脉室速 )1.手控电极涂以专用导电胶。 2.开启除颤器。 3.选择能量:单相波:360J, 双相波:150-200J. 4.除颤器充电。 5.确定两电极正确安放在胸部。 6.确定无周围人员直接或间接和患者接触 7.同时按,初级心肺复苏的顺序,10.双人心肺复苏: 一人每按压30次, 另一人连续向病人通气2次, 一定周期(2min)后可互相交换,时间不超过
18、5秒。,环形成人高级生命支持流程,心肺复苏术有效指征,1.大动脉可扪及波动 2.伤病员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为红润; 3.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4.收缩压60mmHg 5.瞳孔由大变小 6.有知觉、出现眼球活动、手足抽动及呻 吟等反应。,终止心肺复苏的条件,1、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有医务人员到场 3、操作者已精疲力竭而无法再施行心肺复苏术; 4、心肺复苏术持续(30min)一小时之后,患者瞳孔散大固定,心电活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AHA曾提出,只有BLS及ACLS均宣告失败,才是医疗抢救无效而终止心肺复苏的标准,并没有抢救时间限定30分钟的标准,关于心肺复苏的持续时
19、限,国际指南没有、教科书、医疗抢救规范和诊疗制度没有、卫生行政部门仍没有明确的规定。,1.临床死亡:病人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此 时拟诊为接近或表面上的死 亡,是可以防止和逆转的。 2.生物学死亡:病人由于缺氧而致的永久性 脑死亡,这是不可逆的。“猝死”即指患者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在“猝死”最终成为生物学死亡之前,正确而迅速地施行心肺复苏可给猝死者提供有可能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时间和机会。,心肺复苏的并发症,1.肋骨骨折、 2.血胸、 3.心脏压塞、 4.腹腔内损伤、 5.气管内导管位置不当、 6.胃损伤、 7.肺误吸、 8.心肌损伤等,总结:,“1”1个越早越好:尽早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尽快呼救,
20、并今早同时获取AED;(院内/院外5个生命链)“2”2步评估:评估一:患者是否有反应(轻拍双肩大声呼喊,以判断患者反应有无,而不是有无“意识”)评估二:呼吸和脉搏同时评估,并不要超过10秒钟,“3”30:2要牢记复苏早期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每分钟100120次的速率按压、深度56cm、建立高级气道以后则以每6秒钟一次的比例进行通气,4”4步2离开(自动除颤器使用要素)第一步,打开开关;第二步,连接导线,粘贴电极片;第三步,自动分析心律(所有人第一次都离开);第四步,除颤或无需除颤(若除颤,所有人第二次都离开),“5”5个核心高质量复苏要素(一)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二)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三)按压速率:至少100次但不超过120次/分(四)充分回弹:每次按压以后不要倚靠在患者胸壁上(五)中断小于10秒,谢谢!,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