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米分米的认识回顾三天的学习,我听了十几节课,感触很深,教师们的课各有所长,充分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洋溢着山东教学改革的喜悦成果。下面我主要就无棣县王晓芳教师执教的毫米与分米的认识一课,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观点:从整体上说她的教学过程流畅,机智熟练,风格沉稳,整堂课均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中通过猜一猜、量一量、捏一捏、比一比、找一找等几个步骤,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口交流、用手操作、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维。特别表现在教学“毫米”的环节中,教师课件出示长短不同的金箍棒,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等出示不到 1 厘米长的金箍棒时,学生都无法表述它的长度,这时教师安排了学生“猜一猜、量一量”几个活动,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来感知不到 1 厘米的长度,并抛出“要想知道它的精确长度,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如,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捏一捏、估一估后“你想说什么?”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厘米与毫米的关系”二、教师的语言准确严密。我们知道,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的任何语言都十分严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王老师在这点上做得尤为突出,整堂课中,教师的语言没有多余的字
3、,表达精炼、利落。三、环节设计扎实有效,体现数学的价值。特别是在教学毫米时,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从尺子上找出 1 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数出 1 厘米中有几个毫米,理解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在学具袋中找出 1 毫米的物体,将 1毫米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找一找 1 毫米的应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所有的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缺一不可。但所有的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细细品味,有以下几点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 错误的尺子测量 1 毫米,让学生体验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已是一年级学过的内容,我认为在这里出现有点画蛇添足。二、 教师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排列关系及它们之间的进率非常有必要,教师这里的处理欠缺。三、 教师的课堂非常顺利,教案背的熟练,起伏性很小,显得课堂过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