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汉字2.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3428408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汉字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汉字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汉字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汉字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汉字,汉字,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概述,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

2、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汉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简体字和繁体字,汉字一名,得名于汉族和汉朝,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一种文字。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体字。目前,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

3、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写法上,和拼音文字明显不同,即使在中国的邻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汉字”为例:简化字:汉字繁体字:汉字拼音:hn z英文:Chinese characters,汉字的来历,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

4、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

5、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汉字来历的故事:“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汉字的五种起源说1,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

6、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汉字的五种起源说2,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汉字的

7、五种起源说3,河图洛书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

8、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汉字的五种起源说4,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宋

9、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汉字的五种起源说5,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

10、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1、甲骨文,汉字的鼻祖甲骨文 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

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

12、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

13、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汉字演变 、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

14、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2、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

15、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3、大篆,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

16、,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4、小篆,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1说文解字叙2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小篆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

17、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5、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

18、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

19、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6、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

20、的。 成忠臣草书作品(26张)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7、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

21、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8、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

22、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汉

23、字构造,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1 在说文解字2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

24、的一种。“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形声: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

25、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韵,自大一点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穷”靠用“力”打工,“贱”的繁体是“贱”,右边两个“戈”,为钱而争斗,自然是“贱”。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左形右声:指、诗、估、格左声右形:救、歉、剑、钦上形下声:空、露、花、崭上声下形:盂、货、娶、基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

26、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会意: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

27、成“品”等。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1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

28、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假借: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又如“闻”,本意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大学中就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来被假借成嗅觉动词。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总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们群策群力归纳出来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

29、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汉字笑话,某单位有位领导爱喝酒,一次在公宴上饮酒过量,当场醉倒在地。有一人戏作悼词说:“你是位酒精(久经)考验的胃(伟)大人物。你本来糟(朝)气勃勃,经历过吃酒(持久)战,又参加过饱胃(保卫)战,却不料在缸缸(刚刚)出席的酒界(九届)五盅(中)烟酒(研究)会后,不醒(幸)似死(逝世)。 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只吃一吨 男青年决定到农村老家举行婚礼。男方的父亲给市里的亲家来电报 问:“能来多少人?好作准备。” 亲家回电说:“去不了多少人,只准备一吨饭就行了。”他把“顿”写 成“吨”。 很快又接到农村的电报:“婚期推迟一月,因一吨饭的米一时难以凑 齐。”,谐音歇后语,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谢谢大家!,刘宸昊 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