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导致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途径: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 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如“圈地运动”)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如海外殖民掠夺),(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发展 上层建筑变革 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以
2、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 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 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 特征: 自给自足;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产生的条件: 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 存在的社会: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商品经济: 特征: 以交换为目的 产生的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存在的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 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
3、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
4、用价值,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拉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
5、能力,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
6、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支配商品生产与流通,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可能出现社会资源在各部门间分配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历程: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7、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来表示: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2只羊=1把斧子。这是一种直接的物物交换。由于交换还只是偶然的行为,所以两种商品交换的比例也带有偶然性。这种偶然的直接物物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在原始公社之间进行的。在商品交换的这一阶段,被交换的劳动产品,并不是为交换的目的而生产的。当时,原始部落之间还没有社会分工,每一个部落都适应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从事自给自足的生产。随着劳动生产率的缓慢增长,一些原始部落开始在自给自足之余,偶或有一些多余的产品,就被拿去同邻近的部落交换。交换的对象也带有偶然性。只要是本部落所需要的东西,能换到
8、什么就换什么。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虽然是商品交换萌芽时期的价值表现形式,但是,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已隐藏在2只羊=1把斧子这一简单的价值关系中。因此,考察价值形式必须首先分析简单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 2只羊1把斧子这一简单的价值形式,反映了羊和斧子这两种商品的价值关系。羊和斧子分别处在等式的两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这一等式中,羊起着主动的作用,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斧子只是作为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起着被动的作用。 羊作为商品,由于在它的生产过程中耗费了人类劳动,是有价值的。但是羊的价值在同其他商品交换之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旦它同斧子交换,它的价值
9、就得到了证实,就从斧子身上表现了出来。所以,处于主动地位的羊,在这一价值关系中,是作为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出现的。但是,这一价值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只是羊的相对价值,即羊的价值同斧子的价值的相对量。所以羊是相对价值形式,或者说,是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上。在这一价值关系中,斧子这一商品是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是作为羊的等价物而存在的,所以它是等价形式,或者说,是处在等价形式的位置上。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关系中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离开了它的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对立面,就只是孤立的商品,无法表现它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离开了它的处于相对形式上的对立面,
10、也就丧失了作为等价物的作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逐步分离,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一种商品可以同许多种商品相交换,它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一系列与之相交换的商品上。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等式来表示: 2只羊1把斧子,或1担谷,或10斤茶叶,或1两金,或其他商品。也可以写成如下等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包含着一系列等式。就每一个等式看,它同简单的价值形式似乎并无区别。在这一系列等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是一系列不同的商品,但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却是同一商品。它表明,羊的价值现在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反映在某一种偶然与它交换的商品体上,而是扩大了范围,反映在斧子、谷
11、物、茶叶、金等等一系列商品体上,所以,把这一系列等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就明显地呈现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并不只限于一种商品。在交换关系日益扩大的过程中,每一种商品都可以同一系列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不仅是羊,而且斧子、谷物、茶叶、金等等,都可以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而有自己的扩大的价值表现形式。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表现为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特殊的等价形式。羊的相对价值不再是在偶然的交换中得到简单的表现,而是在广泛的交换中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因此,它的相对价值表现为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斧子、谷物、茶叶、金等等商品,都是表现羊的价值的材料,是羊的“价值镜”,而其中
12、每一种商品都不是羊的个别等价形式,而是羊的一系列等价形式中的一个特殊等价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表明,商品的价值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是毫无关系的。一种商品之所以能够同一系列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发生等价关系,只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价值实体是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一本质,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得到了更清楚的证明。同时,在交换日益频繁和日益扩大的条件下,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的偶然性逐渐消失,等价交换的必然性则日益明显。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不是交换决定商品的价值,而是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扩大的价值形式同简单价值形式相比,已使价值的表现有了很大发展。但它仍然是直接的物物
13、交换阶段上的价值形式,是一种有缺陷的、并不成熟的价值形式。因为,从相对价值形式来看,每一种商品都各有一系列五光十色的相对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从等价形式来看,每一种商品又都可以与其他许多商品并列成为特殊的等价物。这就是说,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还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商品世界中还没有统一的等价物。 扩大的价值形式的这种缺点,可以明显地从商品交换的困难上表现出来。譬如说,有人要用羊换米,但有米的一方却不要羊而想用米换布,这样,虽然双方都有交换的需要,交易却做不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用羊换米的人,首先得找到一个有布要换羊的人,把羊换成了布,再用布去换米。如果他走遍集市而找不到需要用布换羊的人,那
14、就只能下次再到集市上来找机会。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商品内在矛盾的增长,必然要克服这种缺陷,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第三阶段。指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都只在某一种商品上表现出来的价 值形式。例如,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自发产生的。在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中,比如绵羊的所有者想用绵羊去换斧子,但斧子的所有者需要的不是绵羊而是茶叶,因而,就造成了交换的困难,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商品所有者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倘若拿自己的商品同人们普遍乐意接受的某种商品相交换,再
15、拿这种商品去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会实现交换的目的。于是在商品世界中逐渐地自发分离出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使得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从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有着本质的变化。在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充当等价物的是一系列商品,绵羊与斧子交换、与布交换,与粮食交换,有一系列的特殊等价形式来反映绵羊的价值,无论是斧子、布、粮食都是同绵羊对立的并列的特殊等价形式,这些商品之间没有等价关系。相反,一般的价值形式,克服了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斧子、布、粮食等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同一种材料即绵羊来表现自己的价值或
16、价值量。例如,2把斧子1只绵羊、80斤粮食1只绵羊、60尺布1只绵羊,在这里,每一种商品不仅表现出价值同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表现出同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这样就使商品真正地作为价值相互发生关系,互相表现为交换价值,所以在一般价值形式下,商品的价值获得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形式。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商品世界中,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世界中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得以表现的特有形式。 在一般价值形式下,由于每一种商品都可以担任一般等价形式的职能,例如,在交换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里,作为等价物的商品各不相同,有的用牲畜、有的用兽皮、有的用贝壳等其他商品,使交换受到地区范围的限制,随着
17、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即金或银,当金或银充当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形式就过渡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当某些金属取得了固定的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时,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成了货币形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时的“交子”、“钱引”,南宋时的“会子”,已是真正的纸币。 几千年来,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迄今为止,货币形式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几个发展阶段,从总的趋势来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产生流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一般价值
18、形态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还不发达的古代,实物货币的形式五花八门,重要的外来商品和本地易于转让的财产充当了货币。 实物货币都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2)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转化。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找到适宜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属来充当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但是金属货币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这就是面对不断增长的进入交换的商
19、品来说,货币的数量却很难保持同步的增长,因为金属货币的数量受金属的贮藏和开采量的先天制约,因此在生产力急速发展时期,大量商品却往往由于货币的短缺而难以销售,引发萧条。同时金属货币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不便携带,也影响了金属货币的使用。 (3)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信用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纸币现钞和存款货币。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信用货币可以直接兑现或部分有条件兑现金属货币,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激化和战争的影响,金属货币制度受到破坏,政府滥用信用货币发行权造成通货膨胀,使信用货币的兑现性大大削弱,金属货币自由铸造和流通的基础也遭到破坏,于是各国政府在30年代纷
20、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矛盾, 但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储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通过交换来体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
21、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
22、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练习题:,一、单选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他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他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答案:D,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答案:C,3、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答案:C,4、与商
23、品经济相对应的范畴是( ) A计划经济 B自然经济 C市场经济 D产品经济,答案:B,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创造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答案:D,二、多选1、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 ) A与货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B与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有关 C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无关 D与商品的供求变化有关,答案:ABD,2、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 )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
24、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答案:ABCD,3、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D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答案:AD,三、简述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四、材料分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也许会有人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然而,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25、”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材料2: “如果生产各种商品所必需的各种劳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商品的相对价值也会是固定不变。但是,其实不然。生产一个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是随着所用劳动的生产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劳动的生产率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劳动的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马克思为什么说“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2)根据材料2,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答案要点:,(
26、1)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个人越赖或越笨,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越多;他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他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会越低。 (2)材料2说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由于劳动总量不变,包含在单位商品中的劳动量越小,从而价值量就越少;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在劳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27、也就越多,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 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
28、用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新的价值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二、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以实际占有为基础,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通过建立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将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所有制关系上升到法的关系的高度,形成所有权。体现为一种排他性权利,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1、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2、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二)资本
29、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奴隶社会:奴隶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封建社会: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农民对地主的认识依附为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工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劳动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劳动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
30、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2、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原因: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占有,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雇佣工人的劳动 剩余劳动: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是
31、通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只转变物质形态,不改变价值量,(不变资本) 不发生增殖资本形态劳动力: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通过工人的 (可变资本)劳动再生产出来,会发生价值增殖,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率:m=m/v m: 剩余价值 V:可变资本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 途径: 本质是一样的提高劳动强度,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
32、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超额剩余价值: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个别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三)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简单再
33、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扩大再生产: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后,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后果,1、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 2、大量失业 资本追逐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大量工人失业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资本的有机
34、构成 c:v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原因: 1、资本积累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 2、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会发生矛盾,并日趋尖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产业资本运动的前提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
35、的资本运动,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再生产:连续不断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社会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在价值形态上即社会总价值(c+v+m)c: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v:凝结在商品中的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m:凝结在商品中的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第二部类( ):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
36、费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表现为劳动力的价格和价值剩余价值 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利润 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剩余价值规律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2、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
37、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特征: 生产过剩(相对过剩) 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原因: 一般原因: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 萧条 复苏 高涨危机阶段时周期的基本阶段,练习题:,一、单选1、单个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是为了( ) A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B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C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D追求平均利润,答
38、案:C,2、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答案:C,3、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 A本企业内部工人的剩余劳动 B本部门以外工人的剩余劳动 C本部门内部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D其他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答案:C,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是( ) 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 B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答案:D,5、在西方国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C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39、 D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答案:C,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答案:D,7、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答案:D,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
40、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答案:C,二、多选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 A它能创造出新价值 B它是价值的源泉 C它能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D它能创造出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价值,答案:ABCD,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导致( ) A单个资本增大 B不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 C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D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答案:BCD,3、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答案:AC,4、利润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提高利润率的途径有( )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41、C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D节省不变资本,答案:AD,5、剩余价值理论( ) A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B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C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和本质 D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答案:ACD,6、剩余价值率是( )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答案:CD,7、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生产资本,答案:ACD,三、简述 1、简述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历史趋势。,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建立在 资本
42、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 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政治统治(主要职能)对内职能 资本主义 社会管理(服务于政治统治) 国家职能国际交往 对内政治统治对外职能 职能的延伸,维护国家安全 服务于政治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性: 与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具有一定进步性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民主法制: 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
43、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建立宪法的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 “主权在民”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 人权原则,政权组织形式分权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间的“制衡 ”,选举制度: 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从形式上看,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 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政党制度: 两党制:两党轮流执政,关系表现为执政党与反对党 多党制:多党轮流执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进步作用,1、在取代封建制度的过程中,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
44、进了社会进步2、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使人民享有了更多的政治自由,促进了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3、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1、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多选:,1、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即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答案: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