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灾害致伤的救护,河科大一附院 刘萍,世界贸易中心大楼,2002年10月12日,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印尼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爆炸案,造成189人死亡,309人受伤。由于死伤者中大多数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总理克拉克14日称:“巴厘岛爆炸案就是澳大利亚遭遇的911。”,印 尼 巴 厘 岛 爆 炸,2003年8月25日,印度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接连发生两起爆炸事件,至少46人死亡,150人受伤。,印 度 孟 买 爆 炸,2003年8月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的万豪酒店附近发生爆炸,至少造成14人丧生,另有150人受伤。,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灾难致伤的分类 第三节 灾难救护的原则 第四节
2、 灾难伤员的转运,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灾难医学的定义和灾难救护护理的概念理解:灾难致伤的分类、灾难伤员的转运掌握:灾难致伤的救护原则,应用灾难医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对灾难救护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急救和护理。,第一节 概 述,灾难医学概述 灾难医学概念、发展历史和主要任务,灾难救援医学的主要特点灾难救护体系灾难救援护理概述和内容要点,一 、灾难医学概述 (一)灾难医学概念,研究各种灾难对人体损害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卫生保障方案;动员必要的卫生力量并将其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充分发挥医学多学科的协作作用;对灾难引起的健康问题进行预防、快速反应和康复,(二)灾难医学的发展历史,起源于20世纪下半叶 19
3、73年 德国 提出了在灾难及事故发生时,对遇难的危重伤病员如何做到及时 救护问题 1976年 成立了急救和灾难医学俱乐部(世界急救和灾难医学协会WAEDM) 从1977年开始,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急救和灾难医学会议,有力地推动了灾难医学的发展。 近40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相继成立全医学学术组织和灾难医学救援中心,并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提出了构建灾难医学体系的规划 2001年,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正式成立了救援医学专业委员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灾难医学模式:社会一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灾难医学的学科内涵正从单纯的医疗紧急救援向灾难综合救援及灾中、灾后中长期的医学、社会、人文
4、手段干预并重转变 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的要素:也从单纯的医学技术层面逐渐向包括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医疗救援队伍、各种救援场所和物资设备等要素体系转变。返回,灾难医学体系的规划,加强医护人员的灾难应急培训; 进行灾难应急物资配备论证; 建立与发展灾难医学学科,培养承担灾难救援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进行灾难医疗救援组织建设的基础规划; 以及加强灾难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返回,(三)灾难医学的主要任务,1研究各种灾难对人体损害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医疗卫生应急与保障方案。 2动员必要的医疗卫生力量并将其组成严密的医疗救援网络体系。 3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进行灾区医疗紧急救治。 4. 控制灾后疫情
5、的发生和流行。 5对灾区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和防治。 6保护灾区居民健康。 7向公众进行灾难与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四)灾难救援医学的主要特点,1.灾难救援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2.灾难救援医学不同于传统的急救医学 3.灾难医学救援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多部门协作 4.短时间内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进入灾区 5.卫生防疫是灾难医学的重要部分 6.心理救援是灾难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灾难救援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灾难救援医学不同于传统的急救医学,灾难救援医学内涵较急救医学更为广泛,包括灾难搜救、分类及救治、伤员转运、移动医院的建立和运作、灾区医院重建和灾区防疫等内容。,灾难医学救
6、援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多部门协作,重大灾难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应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灾难医学救援工作,依托强有力的灾难应对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网络,动员一切可以借助的应对资源,共同实施救援任务。,短时间内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进入灾区,灾后出现的大量伤员导致医疗需求急剧增加,同时,灾区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遭到损失和破坏,不同程度地丧失救援能力,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进人灾区参与灾难应急救援。,卫生防疫是灾难医学的重要部分,为防止灾后疫病流行,防疫工作已成为灾难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灾难医学救援的全过程。,心理救援是灾难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灾难救护中不仅要救
7、治伤员的身体创伤,还需关注伤员的心理健康;不仅要关注伤员的心理问题,也要关注救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二、灾难救护系统,(一)灾难事件指挥系统(ICS) ICS的作用:能提供共同的组织结构和交流模式,使不同组织共同应对大规模灾难。 ICS的目的:简化不同灾难应对组织之间的沟通程序,明确职责,实现统一指挥。 1.灾难事件指挥系统的基本结构 灾难事件指挥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包括指挥、操作、计划、后勤、财政/管理等5个部门(图7一1)。,灾害事件指挥系统的基本结构,灾难事件指挥者 设定目标和优先顺序 全面负责 灾难指挥 联络人员 公众信息人员 协调其他机构和后勤 处理公众和媒体事宜部门的工作安全人员 负责
8、工作人员的安全 特殊灾难专门技术:如辐射检测和置、生物感染控制等操作 计划 后勤 财政/管理执行计划 制定应对计划 提供灾难事件 监督成本 指挥资源配置 收集/评估信息 应对所需资源和支持 提供结算 监督去污和废物控制 维持资源状况,2.灾难事件指挥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1)灾难事件指挥系统应在灾难事件难以控制之前启用; (2)救护人员必须服从灾难事件指挥系统的统一指挥; (3)紧急医疗服务是现场有紧急医疗需求时灾难事件指挥系统的最核心部分; (4)灾难事件指挥系统的基本结构不随灾难类型而改变,但可按救治需要调整指挥系统内相应的工作人员。,(二)灾难救护的组织管理、人员组成和物资配备,。,各级
9、救灾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十分重要,灾时,统筹安排和组织协调现场各种救援 力量,组织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在现场开展 检伤分类工作,并及时组织伤员转送。,医疗机构接收大批灾难伤员时, 必须改变平时常规的管理方式, 建立灾时应急管理模式以实施统一指挥,灾难救护结束后,相关部门组织参与 疗机构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适合本 地区和本单位实际的救治预案。组织 实施灾后心理救助,灾难救护的人员组成、要求及任务,(1) 灾难救护的参与人员 广泛 (2) 灾难救护人员的基本要求:了解灾难致伤的基本规律,掌握灾难救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专业灾难救援队的组成及其任务:专业灾难救援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灾难伤员搜索
10、、营救、医疗救治、疫病防治、灾后医疗重建等工作,一般由搜索分队、营救分队、医疗分队、技术分队与保障分队组成。,灾难救护的物资配备,(1)基本设施和物资:受灾毁损的医疗卫生设施和救护物资的不足均可影响灾难救护能力,需确保各种基木救灾物资能快速运抵灾区。,(2)专业救援设备:专业灾难救援装备主要包括搜索装备、营救设备、现场通讯设备、现场急救医疗设备和救援装备集成车辆等,三、灾难救援护理,(一)灾难救援护理概述 1.灾难救援护理的概念和形成背景(1)灾难救援护理的概念:灾难救援护理指应用灾难护理学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在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的基础上,为减轻灾难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护理
11、相关活动。,(2)灾难救援护理的形成和发展背景:,当前,灾难救援护理学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初步形成,并在各种灾难救援实践中得到完善。在国际灾难护理的教育方面,已成立“大规模灾难教育国际护理联盟”(INCMCE),旨在系统而深入地探讨灾难医疗救援护理工作。我国的灾难护理学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灾难医学救援离不开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护理人员是灾难医学救援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灾难救援护理的发展趋势,在组织管理上逐渐向全国性的专业性组织发展 在教学培训上逐渐强化灾难护理学的系统教育 在救援人员配置上逐渐重视护理人员所占比例 在救援任务上逐渐把心
12、理支持纳入灾难护理工作 在国际合作上灾难护理学的国际交流将更加广泛,3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员的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身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二)灾难救援护理的内容要点,1.伤员现场救护护理人员在灾难现场迅速为伤员提供现场救护,配合医生做好救护工作。,2.伤员转运监护,护理人员承担转运途中的伤员生命体征监测和病情观察,做好基础护理工作。,3.伤员心理护理,对灾难伤员出现的心理问题,协助进行心理疏导。,4.协助灾区医院护理秩序的重建,救援护理人员应协助灾区医院重建护理秩序,共同开展救护工作。,接治灾区伤员,护理灾区病人
13、,5.协助灾难现场与医疗救治点的消毒工作,协助各医疗救治点做好消毒工作,协助控制传染病暴发。,汶川地震后绵竹什邡市全城大消毒,6对灾区伤员和民众的卫生宣教,广州市天河区卫生局医疗卫生队赴汶川灾区开展防病治病工作,现场卫生宣教,第二节 灾难致伤的分类,检伤分类的目的和原则 检伤分类的基本环节 检伤方法 检伤分类标准 检伤分类标志 检伤分类组织和人员 检伤分类场所的选择及管理,灾难致伤的分类,当救护人员面对灾难现场大批伤员时,第一步关键救援措施就是快速检伤分类,按伤情轻重将重伤员和轻伤员区分开来,依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救治和转运。,一、灾难致伤的检伤分类目的和原则,1.确定救治和后送的种类、措施和先后
14、次序 2.保证重伤员优先得到救治,其他伤员得到合理救治,使伤员救护和后送工作有序进行 3.提高救治工作的整体效率,改善伤员的整体预后。 4.从宏观上对灾难伤亡人数、伤情轻重和灾情发展趋势做全面、正确的评估,便于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汇报灾情,指导灾难救护。,(一)灾难致伤的检伤分类目的,1.服从救治需要的原则 根据现有救治能力和医疗资源状况来把握分类原则和救治重点。2.迅速而准确的原则 :快、准 3.生命的第一原则 灾时检伤分类应以挽救伤员生命为核心,在分类现场施行必要的“救命”措施。 4.动态评估的原则 伤员分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对伤员从灾难现场至确定性救治的过程中进行动态检伤。,(二)灾难致
15、伤的检伤分类原则,二 灾难致伤的检伤分类基本环节,根据灾难伤员救治的需要,将分类划分为收容分类、救治分类和后送分类三种基本形式,三者相互联系,有时可合并进行。,(一)收容分类,分类工作的第一步,通过简单的询问和检查,根据伤员伤势严重程度及所需救护水平的差异,对伤员进行大体区分。 收容分类由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救护人员进行,伤员分为“急性”和“非急性”,可用颜色简单标记伤员分类:急性为红色,非急性为绿色。,受伤人员进行现地检伤分类,(二)救治分类,由分类组人员在现场的伤员集中区通过对伤员进行更全面的检查来明确伤情,将伤员按受伤程度分类,以确定伤员的医疗救治级别。 救治分类的颜色标记: 红色表示紧急,
16、伤员需立即行生命支持的干预措施;黄色表示可延缓或存活可能性极小,伤员不需立即行生命支持的干预措施,治疗可以延缓,或伤员由于伤势严重或无治疗资源而没有生存的希望; 绿色表示轻伤,伤员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治疗, 黑色表示死亡。,(三)后送分类,后送分类是分类工作的第三步,主要是附近伤员的诊断、预后和下一步的救治的需要,来确定伤员后送的顺序、地点和转运工具,并根据需要派送护送人员。,伤员正在经过分类后送组检伤分类,之后送至各组进行医疗救治,伤员分类的等级和处理原则:,处理原则,三、灾难致伤的检伤方法,目前,灾难伤员的检伤方法主要参照简单检伤分类及快速治疗(simple triage and rapid
17、treatment START)程序,见下图,伤员能否行走?,是,轻微,否,呼吸?,开放气道,是否有呼吸?,否,死亡,是,立即,否,是,呼吸频率,立即, 30次/分,30次/ 分,能否触及脉搏?,否,立即,是,评估意识状态,能否听命令做简单动作?,否,立即,是,延迟,START 程序,(一)行动检查 1.指引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到一指定区域(绿区)。 2.此类伤者均属第三优先。 3.到不能行动自如的伤者处继续检查。(二)呼吸检查 1.为所有不能行走的伤者进行呼吸检查; 2.如有需要,先保持气道畅通(需同时小心保护颈椎),可用提颏法等; 3每分钟呼吸少于10次或多于29次(红区); 4没有呼吸。,(
18、三)血液循环检查 1检查桡动脉或微血管血液循环回流时间; 2任何循环不足(不能感觉到桡动脉跳动或微血管血液循环回流时间大于2秒)(红区); 3循环良好 第四步(四)清醒程度检查 1.检查脑部有否受伤。 2.询问伤者简单问题或给予简单指令; 3能回答或按照指令行事(绿区),回答不确切(黄区),不能回答(红区),,四、灾难现场检伤分类标准,(一)第一优先(红色标志)非常严重的创伤,但及时治疗即有生存机会。(二)第二优先黄色标志)有重大创伤,但可短暂等候而不危及生命或导致肢体残缺。(三)第三优先(绿色标志) 可自行走动及没有严重创伤,损伤可延迟处理,大部分可在现场处置而不需送医院。(四)第四优先(黑
19、色标志)死亡或无可教治的创伤(详见第三章第二节)。,五、灾难致伤的检伤分类标志,1使用检伤分类标志的目的 分类标志用于显示分类结果,传递分类信息,避免分类及救治、后送等各环节中工作的重复或遗漏。2. 检伤分类标志的含义 分类标志应能体现伤情种类和处置类型,可用红、黄、绿、黑色表示检伤分类等级。 3.检伤分类标志的形式要求 分类标志应统一规范,国际通行采用“伤情识别卡”,分类标志牌贴于或系于伤员左胸部或其他咀显部位。,伤情识别卡,六、灾难致伤的检伤分类组织和人员,(一)建立检伤分类组织l.建立检伤分类组织的意义 参与灾难救援的各级医疗机构,不论规模火小,均应成立相应的伤员分类组织,专门负责伤员分
20、类工作。2.检伤分类组织的人员 分类组织由受过分类训练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根据伤员数量和救治任务确定分类组人员。3检伤分类组织的基本配备 配备急救药品、急救包、止血带、粗针头和止血钳等止血、解除窒息的简单手术器械,并配有担架、照明灯、手电筒、登记表册、分类标志等设备。,急救包,(二)检伤分类人员职责,1.管理人员职责 设立现场分类哨,维持分类场所秩序,指挥车辆和人员来往,防止伤员擅自出入伤员分类安置处,并与救治指挥机构保持联系。 2.检伤医生职责 具备组织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灵活的应变能力。通过快速检伤,将伤员正确归类,同时对危重伤员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3.检伤护士职责 配合医生进行
21、检伤和处置危重伤员,监测伤员生命体征,登记伤员信息,为伤员佩戴分类标志,做好分类物资的管理。,检伤医生,检伤护士,管理人员,七、灾难检伤分类场所的选择及管理,1灾难检伤分类场所的选择(1)靠近灾难现场但与现场有一定距离,在伤员相对集中的地域,有足够的面积。(2)远离危险源的安全场所, 一般选择远离污染环境的上风向场地。(3)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地方。(4)伤员容易看到的地方。(5)便于陆地和空中通道疏散的地方,必要时可建立直升机坪。,2灾难检伤分类场所的管理,(1)对检伤分类场所分区:检伤分类场所建立指挥所,设立伤员分类区。 (2)对检伤分类场所人员编组:设立分类指挥官,负责管理检伤分类人员与车
22、辆;将检伤分类医护人员编组和分工,一般分为分类组、救治组、后送组和统计组等。 (3)检伤分类场所按流程运行:按照分检流程进行灾难伤员分类、初步救治和统计工作。,第三节 灾难救护的原则,灾难救护的灾前准备原则 灾难紧急救护原则 灾难的公共卫生应对基本原则 灾时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灾后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灾难医学心理干预基本原则,城市应急指挥管理系统,灾难救护的原则,一、灾前准备(一)组织准备是保证全面做好灾难救护人员、技术装备、药品供应、后勤保障等组织准备。通过完善组织结构,使灾难应对各相关部门之间紧密协作,信息共享,职责明确,提高灾难救护的资源利用 和保障效率。,(二)队伍建设是根本,1
23、.储备救灾人力资源 加强灾难救护的专业理沧学习,提高救护人员的灾难应对能力。2培训与演练 对灾难救援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灾难应急救援的专门培训,定期进行灾难救援的模拟演练,增强应急反应速度和救灾实战能力。,心肺复苏培训,储备人力资源,演练,防汛救灾演练,防震救灾逃生演练,环境下急救演练,抗洪救灾演练,(三)预案准备是基础,1. 全面性原则 制定和完善不同类型灾难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救护工作流程。 2针对性原则 根据不同灾情、不同地区,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的灾难救护预案。 3系统性原则 灾难救护的应急准备是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各项应急行动方案,衔接好各种应急指挥程序,协调各应对部门和资源,同时兼顾应急准
24、备与日常工作。,(四)技术准备是关键,1.开展针对性训练,提高灾难救治水平 (1)重视灾难救治特殊技术的训练,提高对灾难特殊伤情的紧急处置能力。 (2)提高对特殊灾难的监测能力,尤其是对新发危险源的实验室诊断能力。 (3)以提高灾难应对能力为目标,重点是大规模灾难应急准备。 (4)普及培训检伤分类和救治基本技术。 2.重视心理支持,提高心理干预能力 3加强灾难救护专业人员的培养,定期开展灾难医学的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实现灾难救护专业化。,地震后身心重建,(五)物资准备是重点,1储备规定的应急药品和器材,根据可能面临的救护任务,及时调整药品和救护设备。 2.做好应对不同类型灾难所需的应急物资和设备
25、保障的准备,确保在外援补充前能满足灾后一定时期内的自我保障需要。 3增加灾难应急准备的投人,实现应急物资和救护人力保障。,(六)信息准备是前提,构建灾难信息数据库和灾难信息采集、分析决策系统,提高灾情评估与搜集能力,实现及时掌握灾区所需和灾难救护力量的配置运行状况,实时指导灾难救护。,应急通信专业服务,二、灾难紧急救护原则,伤员搜寻与营救,伤员后送,灾难紧急救护四个阶段,灾难紧急救护各阶段原则,(一)搜寻与营救阶段 1不仅依靠灾难专业搜救力量,还需重视灾难现场民众的自救和互救。以往灾难救援的经验表明,绝大多数灾难早期救出的受困伤员,多是依靠现场民众的自救和互救。2灾后尽快建立灾难现场搜救指挥体
26、系以协调搜救行动。3灾后及早启动专业救援队伍,灾难救援中专业搜救队是灾难应对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专业救援队一般需具备搜寻、救援、医疗、技术和后勤协助等能力。,在碎石瓦砾中搜寻,灾后营救,4灾难伤员搜寻和营救行动需严格遵循流程,在灾难现场指挥下维持搜寻秩序,建立工作区域,按搜救流程,搜救幸存者。 5.灾难伤员寻和营救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地进行制定营救计划。 6.灾难现场伤员搜救与救护工作密切配合,避免搜救过程中伤员受到进一步伤害。 (1)搜救现场的常规搜救措施:根据需要及时采取各种医疗支持手段。 (2)搜救现场的特殊救护措施:对特殊类型损伤的伤员,应根据损伤规律给予特殊的救护措施。 7确保灾难现
27、场营救人员的安全 8确定大规模伤员搜救的优先等级 (1)将搜救区域分区 (2)确定受灾地区的搜救优先等级:优先考虑最可能有幸存者的区域及潜在幸存人数最多的区域,(二)分类与初步救治阶段,1.现场伤员分类目的是尽最大努力救治最多的伤员 2.灾难现场伤员分类主要基于以下3个因素。 (1)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及所需救护水平; (2)灾难现场特点。灾难现场混乱,大量伤员需要同时救护,伤员分类是在灾难的恶劣环境下进行的。 (3)可获得的医疗资源。既要考虑灾难现场的医疗资源,也要考虑伤员转运目的地的医灾疗资源状况。 3.灾难现场伤员分检要简洁快速,并要与后续救护环节有效衔接。 (1)提高伤员分检速度; (2
28、)提高伤员分检准确率; (3)分检伤员及时运转。4.伤员分检准确的前提是伤情判断。5.灾难伤员检伤分类应动态评估。6.灾难现场伤员检伤分类后应予标识和登记,以便安排后送和救治。7.灾难现场伤员的初步救治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三)确定性救治阶段,1.医院是灾难伤员确定性救治的主要场所 要根据医疗救护能力和医院的灾难脆弱度两项因素,客观评价医院灾时的救护能力。 2.伤员确定性救治医疗机构灾时的功能再造和扩展 开辟灾难伤员救治缓冲区,安排灾难伤员救治人员,开设灾难伤员特殊感染病区等。 3.灾后尽早建立临时伤员救治场所,恢复对灾区伤员的确定性救治能力 临时伤员确定性
29、治疗场所应符合基本救护要求,能开展紧急的确定性救治措施,包括心肺脑复苏、辅助通气、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4根据现有医疗资源和救治能力,伤员确定性救治阶段仍需要开展分类治疗,把握救治重点;对已收治医疗机构的灾难伤员仍需动态再分检,按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分别予以相应的确定性救治优先顺序。 5.由于灾难救治环境恶劣和资源匮乏,灾时伤员确定性救治条件更为苛刻。 6救灾医疗队参与灾区确定性救治的作用不可忽视。,(四)伤员后送阶段,1.先分类再后送原则 在灾难伤员检伤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及医疗资源的分布状况,合理选择伤员的后送方式和后送目的地。 2根据不同伤员后送方式的特
30、点,采取相应的伤员后送途中的救护措施和物资保障。 3.安全和快速后送原则 灾难伤员后送前需做好必要的医疗处置 ,并权衡后送风险,后送医疗人员应严密观察伤员途中病情变化和做必要的急救处理。 4.危重伤员后送途中救护的不中断原则。 5后送伤员接收医疗机构的选择原则 6.伤员后送须与灾难伤员的转出环节、接收环节有效衔接,后送伤员接收医疗机构应考虑以下因素:,(1)伤员的严重程度; (2)医院的救护能力和特长; (3)伤员的人数; (4)可提供救护的医院数量; (5)救护医院与灾区的距离; (6)转送伤员至医院所需的时间; (7)灾时环境。,三、灾难公共卫生应对的基本原则,1.灾难卫生需求评估与伤员紧
31、急救护应同时进行。大规模灾难紧急救护时,为指导应对灾难公共卫生,还需通过灾后早期评估,了解灾难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的影响。 2.准确的灾难需求评估是使有限的应对资源发挥最大效率的基础。评估内容包括: (1)生命线服务的受损程度; (2)灾区的灾难应对能力; (3)整体公共卫生生状况。 3.应动态评估灾难卫生需求及其应对状况。,四、灾时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基本原则,1.对医疗救援环境与可用于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资源进行评估。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确保灾难救护所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尽量达到基本要求。 3.加强对灾难中感染伤员的隔离,对感染伤员所处环境进行消毒。 4.加强对灾难救护使用
32、的临时(简易)手术室和病房的感染监测与管理。 5.重视灾难救护人员的防护。 6.保持环境卫生,对灾难救护所产生的医疗垃圾实行严格管理,五、灾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原则,1. 迅速开展灾区卫生学评估 灾后应尽快开展卫生学评估,为采取防疫措施提供依据;评估内容包括灾区疫情动态、防疫人力和防疫物资等方面。2.科学开展消毒杀虫工作 灾难现场工作中要注意科学消杀、重点消杀和合理消杀,但灾区不是疫区,应区分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 3.加强居民饮水监测 灾后,极有可能导致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爆发流行,应对灾区居民饮水进行严密监测。 4.加强计划免疫督导评估。 5.尽快恢复疾病监测
33、体系 加强当地原有和灾后易发传染病的临测,及时排查可疑传染病。,六、灾难医学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1. 应根据救灾工作的部署,合理安排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 2.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应采取措施确保干预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3.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针对性干预。 4.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不是“万能钥匙”。 5.对重点人群采用“稳定情绪”和“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心理干预,第四节 灾难伤员的转运,转运的目的 转运的指证 转运方式 转运前准备 转运救护 与灾难伤员接受医院的衔接,一 、转运目的,有利于伤员的救治 最大限度
34、地确保了那些病情不稳定危重伤员所需的医疗资源,灾难可短时期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使灾区医疗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失去平衡。通过对伤员分检和初步救治后,及时转送至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不仅有利于伤员的救治,也最大限度地确保了那些病情不稳定危重伤员所需的医疗资源。根据救治需要,灾难伤员转运有急救转运和后送转运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相互联系,有时可合并进行。,二、伤员后送转运指征,1.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该后送 (1)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命危险; (2)手术后伤情已稳定; (3) 应当实施的医疗处置已全部完成; (4) 伤情的变化已经处置; (5) 骨折已固定确实; (6) 体温在38.5以下。,2 .下列情况之一者
35、暂缓后送 (1) 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 (2)颅脑损伤疑有颅内高压; (3)颈髓损伤伴有呼吸功能障碍; (4)胸、腹部术后病情不稳定; (5)骨折固定不确定或未经妥善处理者,三、转运方式,灾难伤员转运方式一般可分为地面转运、空中转运和水上转运,其转运特点如下: (一)地面转运 1.救护车转运的特点 (1)能够对伤员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监护; (2)容易实施; (3)一次只能转运少量伤员; (4)适宜短途转运,对道路的要求较高。 2.列车转运的特点 (1)对指挥和调度的要求高; (2)容量大,可作为大批伤员的转运工具; (3)运行速度较快,但机动性不高; (4)适合伤员长途转运。,(二)空中
36、转运 1.空中转运的优势 (1)速度快、机动灵活、救治范围覆盖面广,可明显缩短转运时间,转运效率高,适合快速远程转运。 (2)在偏僻山区、岛屿及交通阻塞、道路中断等情况下,可以完成地面转运难以实施的转运任务。 2.空中转运的局限 (1)空中转运是高度专业化的转运手段,涉及多门学科,指挥协调要求高。 (2)空运时,伤员不仅要经受航空生理方面如低气压、缺氧、晕机、加速、振动、湍流、环境温度低等考验,还存在对环境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而导致伤势恶化的风险。 (3)空运伤员的选择限制:意识水平降低、烦躁、气道梗阻、呼吸窘迫、休克等均为空中转运的相对禁忌。 (4)伤员空中转运受诸多外部条件制约,其中受天
37、气影响最大。 (5)伤员空中转运往往需要和地面转运相互配合。,3.常用空中转运工具特点,(1)直升机转运的特点:较为常用,机动性高,但一次只能转运少量伤员,在转运途中实施进一步的治疗较为困难。 (2)大型飞机转运的特点:较为少用,效率高,技术保障的条件较高,医护人员在长距离运送途中能处理较复杂的伤情变化。,(三)水上转运,1.易受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2.由于颠簸明显,对伤员和仪器装备的固定要求高。 3.转运空间有一定的限制。 4.转运途中对救护技术操作和生命监测设备要求较高 。,中国海军866医院,四、转运前准备,1. 大批伤员转运依赖于转运指挥体系的精心组织准备,包括转运伤员统一编
38、号和伤员转运前准备,预先明确转运时间、转运模式、转运目的地和转运交接方式等准备工作 2.预先确定转运伤员数量及其特殊需求,合理配备伤员转运医护人员和设备。,(一)组织准备,(二)伤员准备,转运前病情与风险评估,伤员转运前的一般处理,伤员转运前的特殊处理,1.转运前病情与风险评估 转运前,病情评估着重了解伤员的受伤机制、损伤部位与程度、重要脏器功能及初期救治状况,并结合伤员转运所需时间和转运方式,综合评估伤员的转运风险。 2.伤员转运前的一般处理 估计伤员转运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着重维持伤员呼吸、循环功能等基本稳定。 3.伤员转运前的特殊处理 (1)对颅内压增高伤员及时使用脱
39、水剂; (2)对严重血气胸伤员做好胸腔闭式引流; (3)对骨折伤员做好临时外固定; (4)对血管损伤出血伤员严格止血; (5)对极可能发生呼吸道阻塞伤员进行预防性气管插管或切开; (6)对休克伤员及时进行液体复苏; (7)对严重肠梗阻伤员行胃肠减压。 (8)对有暴力倾向和精神病病人,转运前应充分做好约束和镇静。,(三)物资准备,1伤员转运的常规物资准备 (1)简易监护设备和护理工具; (2)基本急救物资与药品; (3)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物资。 2.伤员空中转运的物资准备 (1)空中转运时晃动大,应加强伤员的固定装备;配备不易碎的袋装输液用品。 (2)空中转运时海拔高,应配备气道管理、呼吸支持方
40、面的设备。 (3)空中转运时噪音大,配备电子血压计等器材,但应避免电子设备受干扰,急救药品,五、伤员转运的救护,灾难伤员转运应“充分准备,反应迅速,接转有序,全力救治”。 (一)伤员转运的基本原则1. 伤员转运前应统一组织,采取合理的伤员搬运方式 2.对转运伤员做好严密的途中监测 (1)对伤员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和末梢循环等进行转运途中的全程监测。 (2)重点监护转运途中可能迅速恶化的伤情。 3.开展基础护理和必要的专科护理 (1)基础护理:在伤员转运途中观察生命体征并进行输血、输液、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导尿和更换绷带等基本护理操作。 (2)专科护理:针对颅脑伤、胸部伤、腹
41、部伤、脊柱四肢伤及特殊感染伤员开展必要的专科护理。脊柱骨折者要保持脊柱轴位;四肢骨折者应妥善固定并密切观察患肢的末梢循环情况。4.及时进行积极救治 5.实施必要的延续救治 6.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7.在无明显禁忌情况下,对转运途中的外伤和烦躁伤员给予适当的镇痛、镇静治疗。,(二)伤员转运途中的救护,1.救护车转运时的基本救护要点 (1)伤员应顺车体而卧,以减少转运时对脑部血流灌注的影响。 (2)将身体妥善固定于平车上,避免剧烈振荡而加重出血和再损伤。 (3)上、下车时要保持伤员的头高位,避免头部充血。 (4)做好重伤员转运途中并发症的监测和预防。 (5)应确保伤员留置管道的固定,防止脱落。,2
42、.空中转运时的基本救护要点,(1)监测航空生理如低气压、低温.缺氧等对伤员的影响。高空气压及氧分压下降,采取给养和辅助呼吸等措施;当无法排除伤员体内残留气体时,应限制飞行高度;在空中转运前处理好伤员伤口,空中转运时伤员体温调节受损,应预防低温。 (2)注意缓解伤员出现的应激状态。 (3)密切观察伤员体腔压力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 4)合并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的伤员应头朝机尾,合并脑水肿的伤员应头朝机头,以降低颅内压和减轻脑水肿。 (5)将硬质固定敷料分为两片并以弹性敷料敷裹,一般不会影响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密切观察固定患肢的血管神经情况,防治骨筋膜室综合征。 (6)需要呼吸道隔离的感染或怀疑感
43、染的伤员,除非情况紧急,一般不宜空中转运,若不得已而行空中转运时,需做好相应的转运前准备:第一,机舱内达到对隔离和通风方式的要求;第二,伤员及机舱内其他人员使用隔离面罩。,六、伤员转运与接收医院的衔接,1.预先通知伤员接收医院拟转运伤员的数量、损伤类型、转运方式和所需医疗设备等信息。接收医院获知伤员信息后,提前做好各项针对性准备工作。 2.转运前应预先获知伤员接收医院的具体位置,并设计转运路线,在转运途中保持与接收医院的联系。 3.伤员转出地或单位与接收医院在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的全程衔接。 4.对转运伤员使用伤标、伤票等标设和必要的医疗文书,有利于伤员交接和后续分检与治疗。 5.对于大量伤员的远距离转运,考虑到灾区救护人力不足,可组织后方接收医院和救护力量以伤员前接为主的衔接方式。,小结,一、识记:灾难医学的概念;灾难救援护理的概念;灾难医学的特点;灾难现场检伤分类标准与分类标志,灾后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灾难医学心理干预基本原则,灾难伤员暂缓后送的原因 二、领会:灾难救护人员组成、要求及任务;灾难医学的主要任务;灾难致伤检伤分类的基本环节;灾难伤员检伤START程序;灾时医院感染与控制基本原则,灾难救护的灾前准备基本原则;灾难紧急救护基本原则,伤员转运的基本原则 三、应用:灾难救援护理的任务;灾难伤员转运前的准备;灾难伤员转运环节与接收医院的衔接;伤员转运途中的救护,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