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s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王 丹,一、概述,腹泻病的定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增加的一组常见疾病。 相对于通常的习惯,每个个体 。,儿童正常大便,母乳喂养儿: 每天3-4次大便黄色 松散、稀烂、不成形 人工喂养儿: 每天1次淡黄色或棕黄色糊状 进食固体食物:变厚、变黑成形,小儿腹泻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发病年龄:6月-2岁,1岁内占50%。发病季节:夏秋季,(一)易感因素(内因)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胃肠负担重 机体防御功能差 人工喂养,二、病因,(二)感染(外因)肠道内感染病毒感染 占80%轮状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
2、、诺瓦克病毒、腺病毒细菌感染大肠杆菌:肠致病性 (EPEC)、产肠毒素(ETEC)、肠侵袭性 (EIEC )、肠粘附性 (EAEC)、肠出血性 (EHEC)其他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金葡菌,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寄生虫感染隐孢子、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发展中国家主要病原,轮状病毒:第一位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志贺菌:痢疾空肠弯曲菌鼠伤寒沙门菌,(三)症状性腹泻肠道外感染:上感、肺炎、败血症等(可能的原因),(四)喂养及护理不当(10%)喂养不当:难消化、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进食过多、过早添加辅食季节变化,(五)食物过敏及吸收不良牛奶、豆浆、鸡蛋、花生、鱼
3、、肉等酶的缺乏、脂肪泻,病毒性肠炎:轮状病毒肠毒素性肠炎:产肠毒性大肠杆菌、霍乱侵袭性肠炎:志贺氏菌、侵袭性大肠杆菌非感染性肠炎:饮食不当,三、发病机制,(一)病毒性肠炎(渗透性),(二)肠毒素性肠炎(分泌性),水样腹泻,(三)侵袭性肠炎(渗出性)炎性变化明显:,(四)非感染性腹泻饮食不当,代谢性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 脱水,胃肠道症状,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呕吐 腹胀 腹痛 腹泻,不同程度脱水表现轻 中 重 失水量(占体重%) 5% 510% 10%精神 良好或稍萎 萎、烦躁 极萎、淡漠眼泪 有 少 无尿量 稍减 明显减少 极少或无口干 + + + 眼眶、前囟 稍凹 明显凹陷 深度凹陷皮肤弹
4、性 无变化 较差 极差循环 好 四肢稍凉 四肢冰凉或BP,组 织 间 隙,血 浆,低渗性脱水电解质损失水,组 织 间 隙,血 浆,细 胞 内 液,高渗性脱水电解质损失水,组 织 间 隙,血 浆,细 胞 内 液,等渗性脱水电解质损失与水成比例,脱水征相对重,脱水征相对轻,不同性质脱水,细 胞 内 液,秋季腹泻 624月小婴儿 粪-口或呼吸道传播 呕吐、发热、伴上感 三多(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少量粘液 脱水:轻/中度,等渗/高渗 自限性,病程一周,轮状病毒 肠炎,五、诊断,诊断不困难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大便的性状,六、治 疗,(一)饮食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液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