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麻醉学精品PPT课件椎管内麻醉(113p).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7152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8.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学精品PPT课件椎管内麻醉(113p).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麻醉学精品PPT课件椎管内麻醉(113p).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麻醉学精品PPT课件椎管内麻醉(113p).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麻醉学精品PPT课件椎管内麻醉(113p).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麻醉学精品PPT课件椎管内麻醉(113p).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 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Anesthesia,郧阳医学院麻醉系,目的与要求,掌握: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穿刺技术;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常用的局麻药剂量及副作用,麻醉过程管理 熟悉:骶管阻滞;熟悉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小儿硬膜外阻滞 了解:椎管内麻醉作用机制,定 义,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暂时性障碍 脊麻(腰麻)硬膜外麻醉,local anesthetic,脊柱(穿刺定位),颈部最大突起的棘突为第7颈椎棘突 两侧肩胛冈连线为第3胸椎棘突 肩胛角联线为第7胸椎棘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

2、的连线为L4棘突或L3-4棘突间隙,穿刺的层次感,皮肤皮下组织脊上韧带脊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间隙硬脊膜硬脊膜下间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间隙,硬膜外间隙,硬膜外间隙上到颅底骶管,与颅内不相通。 椎管容量成人约100ml身高、肥胖、老人、腹内压增高者有变化 后腔最宽,正中血管少 后腔上窄下宽:下颈段最窄1-2mm/L2最宽4-6mm,负压问题?,硬脊膜下间隙,为硬脊膜和蛛网膜之间潜在的腔隙,几乎贴在一起。 麻醉时可能的现象(!),蛛网膜下间隙,脑脊液比重为1.003-1.009,存在一定个体差异脑脊液压力 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全长1-厘米。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

3、呈圆椎形,终于第一腰椎下缘(初生儿则平第三腰椎)。临床上作腰椎穿刺或腰椎麻醉时,多在第-或第-腰椎之间进行,因为在此处穿刺不会损伤脊髓,局麻药对脊神经作用特点,不同神经纤维被阻滞的顺序为:血管舒缩寒冷刺激温感对不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运动麻痹压力感本体感 (恢复则相反) 阻滞平面差别:交感神经阻滞平面与感觉神经阻滞平面并不一致,一般交感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神经节段,另外运动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节段,椎管内麻醉 对机体影响,应激反应 呼吸功能 心血管功能 其他,关于应激反应,有效阻断手术区恶性刺激,降低手术引起的内分泌及代谢改变,降低围术期死亡率 胸10:脐平面以下

4、尤为良好,关于呼吸功能,关于心血管功能,阻滞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使小动脉及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因而产生低血压 阻滞平面达胸8时,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释放受抑制而影响动脉压 平面达T2-4时阻断心交感神经,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动过缓。治疗冠心病,蛛网膜下隙阻滞 spin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简称脊麻 阻滞局限于肛门会阴区,叫鞍麻,蛛网膜下隙阻滞(脊麻),临床上常将感觉阻滞平面超过胸4者称为高位脊麻,胸10平面以下称低位脊麻,胸5至胸9称为中位脊麻 如果阻滞作用只限于一侧下肢,则称单侧阻滞,或称单侧腰麻 按照

5、局麻药液的比重与脑脊液比重的差别,可将局麻药液配成轻比重、等比重和重比重液,蛛网膜下隙阻滞作用,局麻药在蛛网膜下隙直接作用于脊神经前根、后根及脊髓,产生阻滞作用,是脊麻的直接作用;此外,由于自主神经麻痹所产生的生理影响则为脊麻的间接影响 局麻药的临界浓度:不同浓度的局麻药,可以有选择地阻滞不同的神经纤维,特点,快 好 少 廉,并发症 循环干扰大 手术时间 适应证,方法和用具改进,适应证,下腹及盆腔手术 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下肢手术,禁忌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全身性严重感染 休克病人 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其他几种情况,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病人是否适宜进行脊麻 确定拟用局

6、麻药的种类、剂量、浓度和配制方法,以及病人体位和穿刺点 麻醉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防治 麻醉前用药量不宜过大,应使病人保持清醒状态,以利于调节阻滞平面,常用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 丁卡因 布比卡因 其他,蛛网膜下隙穿刺术,阻滞平面调节,影响因索: 穿刺间隙 病人体位、病人身长 麻醉药的性能、剂量、浓度、容量和比重 注药速度 针尖斜口方向 其他,穿刺部位,脊柱有四个生理曲度,仰卧位时,腰3最高,胸6最低。如果经腰23间隙穿刺注药,当病人转为仰卧后,药液将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移动,使麻醉平面偏高。如果在腰34或腰45间隙穿刺注药,当病人仰卧后,大部分药液将向骶段方向移动,骶部及下肢麻醉较好,麻醉

7、平面偏低因此,腹部手术时,穿刺点易选用腰23间隙;下肢及会阴肛门手术时,穿刺点不宜超过腰34间隙,病人体位和麻药比重,这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个重要因素,重比重药液向低处流动,轻比重药液向高处流动 注药后一般应在5-10分钟之内调节病人体位,以获得所需麻醉平面,超过此时限,因药物已与脊神经充分结合,调节体位的作用就会无效,注药速度,注射的速度愈快,麻醉范围愈广;相反,注射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 一般以每5秒钟注入l ml药液为适宜,但利多卡因容易扩散,注射速度可以减慢 鞍区麻醉时,注射速度可减至每30秒1m1,以使药物集中于骶部,穿刺针斜口方向,它对麻醉药扩散和平面的调节也有一定影响。

8、斜口方向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反之,麻醉平面不易上升,麻醉管理,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并发症,头痛 尿潴留 神经并发症:脑神经受累 假性脑脊膜炎 粘连性蛛网膜炎马尾神经综合征 脊髓炎,头痛,是脊麻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典型头痛可在穿刺后的6-12小时内发生,多数发病于脊麻后1-3天 脊麻后头痛的平均发生率外科手术为13,妇产科为18 脊麻后头痛主要系脑脊液经穿刺孔漏出引起,故穿刺针粗细与头痛发生率明显相关,轻微头痛:经卧床2-3天即自行消失 中度头痛:病人平卧或采用头低位,每日输液2500-4000m1,并应用镇静药或肌注小量镇痛药如呱替陡50mg 严重头

9、痛:除上述措施外,可行硬膜外充填血疗法,即先抽取自体血l0ml,在10秒钟内应用硬膜外穿刺针注入硬膜外间隙,注后病人平卧1小时,有效率达97.5,甚至注射后即有效,尿潴留,骶24的阻滞,可使膀胧张力丧失,此时,膀胱可发生过度充盈,特别是对男性病例,如果术后需大量输液则需留置导尿管 膀胧过度充盈由于腹膜刺激,可引起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这种情况应与手术后兴奋加以区别,神经并发症,脊麻致神经损害原因为:局麻药的组织毒性、意外地带入有害物质及穿刺损伤,脑神经受累,累及第6对脑神经较多见,约占60,其次为第7对脑神经;约占30,其他神经受累只占10 发生原因与脊麻后头痛的机制相似,为脑脊液从硬膜穿刺孔溢

10、出,脑脊液量减少,降低了脑脊液对脑组织的“衬垫作用”,当病人直立或坐位时,头处于高位,脑组织因重力作用向足端下垂,脑神经受直接牵拉而引起缺血,神经功能受到损害,假性脑脊膜炎,也称无菌性或化学性脑脊膜炎,据报道发生率为1:2000 多在脊麻后34天发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及颈项强直,克尼格征阳性,有时有复视、晕眩及呕吐 治疗方法与脊麻后头痛相似,但须加用抗生素,粘连性蛛网膜炎,急性脑脊膜炎的反应多为渗出性变化,若刺激严重则续发性地出现增生性改变及纤维化。此种增生性改变称为粘连性蛛网膜炎 脊麻后约经数周或数月出现症状,若间隔一年以上出现者,应考虑与脊麻无关的致病原因 这类反应并不一定由麻

11、醉药引起,脊麻过程带入的具有刺激性异物及化学品、高渗葡萄糖、蛛网膜下隙出血均可引起,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生原因与粘连性蛛网膜炎相同 病人于脊麻后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长时间不恢复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骼尾神经受累,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恢复异常缓慢。,脊髓炎,脊髓的炎性反应并非由细菌感染所引起,而是局麻药对含髓磷脂组织的影响 病人表现为感觉丧失及松弛性麻痹。症状可能完全恢复,也可能有一定进步,也可能终生残疾 若病人死亡,尸检可以发现脊髓及后根有脱髓鞘现象,脊髓后柱上行性退化改变,神经节细胞退化性变,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蛛网膜下隙阻滞起效快、效果确切,但因麻醉药作用时间所限常不能满足较长时间手术要求

12、曾有研究尝试采用类似硬膜外穿刺置管方法,通过穿刺针内孔向蛛网膜下隙置入微导管进行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麻醉 epidural anesthesia,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阻滞,若将局麻药从骶裂孔注入骶管,阻滞骶或其它脊神经根,则称骶管阻滞或骶管麻醉,硬膜外阻滞有单次法和连续法两种 单次法系穿刺后将预定的局麻药全部陆续注入硬膜外间隙以产生麻醉作用。此法缺乏可控性,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故已罕用 连续法是在硬膜外间隙置入塑料导管,根据病情、手术范围和时间,分次给药,使麻醉时间得以延长,并发症明显减

13、少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根据脊神经阻滞部位不同, 可将硬膜外阻滞分为四类,高位硬膜外阻滞 于C5至T6之间进行穿刺 中位硬膜外阻滞 穿刺部位在T6至T12之间,常用于腹部手术。 低位硬膜外阻滞 穿刺部位在腰部各棘突间隙,用于下肢及盆腔手术 骶管阻滞 经骶裂孔进行穿刺,阻滞骶神经,适用于肛门、会阴部手术,硬脊膜外阻滞的机制,目前多数意见认为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经多种途径发生作用,其中以椎旁阻滞、经根蛛网膜绒毛阻滞脊神经根、以及局麻药弥散过硬膜进人蛛网膜下隙产生“延迟”的脊麻为主要作用方式,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与局麻药容量、浓度、注药速度、注药后体位、身

14、高、年龄、身体情况等有关,局麻药的容量和浓度,大容量局麻药阻滞范围广 容量是决定硬膜外阻滞“量”的重要因素,高浓度局麻药使神经阻滞更完全,浓度是决定硬膜外阻滞“质”的重要因素 浓度对阻滞范围也有影响,浓度高、范围较广 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既要有足够的阻滞范围,又要阻滞完全,质与量并重,体位,体位对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扩散的影响尚无统一的意见 Collins 认为体位可促使药物按重力方向扩散,如头低位可促使阻滞平面向上延伸35神经节段 但临床上很少应用体位来控制阻滞平面,然而常见侧卧时体位低的一侧麻醉范围较宽广,这说明体位对阻滞平面的调节仍有一定的作用,身高,硬膜外间隙容积与硬膜囊长度成正比,也即与身

15、高成正比,因而主张对高身材的病人应相应增加局麻药量 除非身材特高或过矮,一般用药量并无多大差异,年龄,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量与年龄相关 年龄增加,用药量反而下降的原因系硬膜外间隙基质成分改变,胶原纤维增加,粘多糖比例下降,神经元也逐渐减少和分散,硬膜外组织对局麻药扩散的障碍作用也逐渐减少,利于扩散,妊 娠,足月孕妇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量仅为未孕时的1/3 硬膜外间隙有效容积减少 内分泌改变的影响,动脉硬化,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的病人,硬膜外阻滞所需的局麻药量比正常人少 动脉硬化病人,相对大剂量局麻药可引起广泛扩散,可能累及颅内神经组织而引起脑神经被阻滞或昏迷,硬膜外间隙的压力,硬膜外间隙呈现负压(

16、骶管不出现负压) 硬膜外间隙的负压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如咳嗽、屏气、妊娠等使硬膜外间隙负压变小、消失,甚至出现正压 侧卧位时使腰部硬膜外间隙压力升高1-2cmH2O,分娩接近于子宫颈完全扩张时压力升高可达11-12cmH2O上述因素都对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扩散产生影响,对机体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对呼吸系统影响 对肝肾的影响 对肌肉张力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注药后有一过性的脑脊液压升高,尤其注药速度过快会引起短时间头晕 局麻药逾量或注入静脉丛,由于大量局麻药进入循环而引起惊厥 连续硬膜外阻滞时,在一段较长时何内累积性吸收比超量药物骤然进人循环易为病人耐受(病人可有精神

17、症状和幻觉,而不出现抽搐和低血压 ) 硬膜外阻滞对神经系统的间接影响是阻滞后低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症状,神经性因素 药理性因素 局部因素,如何影响呼吸系统,硬膜外阻滞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度,尤以运动神经被阻滞的范围更为重要 阻滞平面的影响 局麻药种类、浓度的影响 老年、体弱、久病或过度肥胖病人 其他因素,如何影响肝肾,硬膜外阻滞对肝、肾无直接影响,而阻滞期间功能暂时减退系因血压低所致。这些轻微改变对正常人无重要临床意义,如何影响肌肉张力,硬膜外阻滞是一种不完全性阻滞,大部分病人的运动神经阻滞不全,但硬膜外阻滞仍有一定的肌松作用 主要解释有二:一是反射性松弛,认为肌肉松弛是传入神

18、经纤维阻滞的结果;二是局麻药吸收后,选择性地阻滞运动神经末梢,因而产生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适应证,颈部及以下部位手术 疼痛治疗、诊断 某些疾病的治疗 特殊情况下控制性降压,临床应用,硬膜外麻醉主要适用于腹部手术 颈部、上肢及胸部手术也可应用,但在管理上稍复杂 高位硬膜外主要用于术后镇痛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以减少全麻药的用量 此外,凡适于蛛网膜下隙麻醉的下腹及下肢等手术,均可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前访视,目的在于了解病情和手术要求,决定穿刺部位,选择局麻药浓度和剂量,检查病人循环系统代偿功能能否耐受此种麻醉,检查脊柱有否畸形,穿刺部位有否感染 既往有无麻醉药过敏史,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如有水和电解

19、质紊乱,术前应予以纠正,麻醉前用药,局麻药用量较大,为预防中毒反应,术前1-2小时可给予巴比妥类药或苯二氮草类药 对阻滞平面高、范围大或迷走神经兴奋性高的病人,应同时加用阿托品,以防心率减慢 对术前有剧烈疼痛者应适量使用镇痛药 若病人精神紧张,应做好思想解释工作,并酌情增加镇静药用量,必要时加用神经安定药,硬膜外阻滞常用药物,试验剂量,为了确证导管在硬膜外腔,避免发生“全脊麻”,应常规注入“试验剂量”。 常用起效快、时效短的局麻药。药量应相当或稍小于腰麻剂量。常用2%利多卡因24ml 注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5分钟后,未出现腰麻症状如下肢麻痹,且在相应部位出现感觉或痛觉减退,表明导管位置正确

20、,追加剂量,注入试验剂量后510分钟,如无蛛网膜下隙阻滞征象,可每隔5分钟注入35ml麻药,直至阻滞范围能满足手术要求为止 追加量的大小因人而异。若试验剂量注入后5分钟,体表相应部位即有明确的痛觉减退,说明所需药量较小;如出现完全无痛区域,则所需药量极低。一般用量为试验剂量的23倍 注药后1015分钟出现痛觉消失和肌肉松弛,此时血压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维持量,术中病人由无痛转而出现痛感,肌肉由松弛转为紧张,应考虑局麻药的阻滞作用开始减退,此时若血压稳定,可追加维持量,一般为首次总量的1/21/3。以后可根据需要追加维持量,直至手术结束。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用药总量增大,病人对局麻药的耐受性将降

21、低,故应慎重给药,硬膜外间隙穿刺术,体位选择,硬膜外间隙的确定,穿刺针到达黄韧带后,根据阻力。的突然消失、负压的出现以及无脑脊液流出等现象,即可判断穿刺针已进入硬膜外间隙 阻力突然消失 负压现象,连续硬膜外阻滞置管方法,硬膜外穿刺的步骤(侧入法图),病人入手术室前,要注意室内温度,冬天要提前打开空调,夏天要注意关空调。病人要摆好体位,头部垫个枕头,注意病人保暖,将病人服(进手术室的时候反穿)后面的纽扣解开,裤带也要松开,硬膜外阻滞平面与范围的调节,导管的位置和方向 药物容量和注药速度 体位 病人的情况,硬膜外阻滞失败,阻滞范围达不到手术要求(阻滞范围过窄或偏于一侧) 阻滞不全(病人有痛感,肌肉

22、不松弛) 完全无效,阻滞范围达不到手术要求的原因,穿刺点离手术部位太远,内脏神经阻滞不全,牵拉内脏出现疼痛 多次硬膜外阻滞致硬膜外间隙出现粘连,局麻药扩散受阻,阻滞不完全的原因,麻醉药的浓度和容量不足 硬膜外导管进入椎间孔,致阻滞范围有限 导管在硬膜外间隙未能按预期方向插入,完全无效的原因,导管脱出或误入静脉 导管扭折或被血块堵塞,无法注入局麻药 硬膜外穿刺失败等,硬膜外穿刺失败的原因,病人体位不当,脊柱畸形,过分肥胖,穿刺点定位困难 穿刺针误入椎旁肌群或其他组织而未被察觉,遇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放弃硬膜外阻滞 多次穿破硬脊膜 穿刺或置管时误伤血管,致有多量血液流出,或已证实误伤脊髓或脊神经时 导

23、管被割断而残留于硬膜外间隙时,硬膜外阻滞术中病人的管理,针刺皮肤测痛可得知阻滞的范围和效果 术中应注意麻醉平面和范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妥善处理,硬脊膜外阻滞的并发症,(一)、穿破硬膜,原因 预防 穿破后处理一旦硬膜被穿破,最好改换其他麻醉方法,如全麻或神经阻滞。穿刺点在腰2以下,手术区域在下腹部、下肢或肛门会阴区者,可审慎地施行脊麻 积极处理术后问题头痛,(二)、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预防穿刺针或导管刺入血管的措施有: 导管宜从背正中入路置入,导管前端不要过于尖锐 导管置放就位后注局麻药前应轻轻抽吸,验证有无血液 常规地通过导管先注入试验剂量局麻药 导管及盛有局麻药的注射器内如有血染

24、,应警惕导管进入静脉的可能性。,(三)、空气栓塞,静脉气栓气颅,(四)、穿破胸膜,穿刺针偏向一侧进针又过深,可能刺破胸膜,产生气胸或纵隔气肿,(五)、导管折断,导管折断原因 导管折断的处理,(六)、全脊麻,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 临床表现为全部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均无痛觉、低血压、意识丧失及呼吸停止。全脊麻的症状及体征多在注药后数分钟内出现,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发生心脏停搏,全脊麻的处理原则是维持病人循环及呼吸功能 全脊麻时灌洗蛛网膜下隙的做法有的“理想化” 预防才是关健,(七)、异常广泛阻

25、滞,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的脊神经阻滞现象,但并非是全脊麻,阻滞范围虽广,但仍为节段性,能神经支配的区域,甚至低腰部神经功能仍保持正常 其临床特点为广泛阻滞呈缓慢地发生,多出现在注入首量局麻药后20-30分钟,前驱症状为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力及烦躁不安;继而发展为通气严重不足,甚至呼吸停止,血压可大幅度下降或变化不明显;脊神经被阻滞常达12-15节,仍为节段性,(八)、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 脊髓损伤,(九)、硬膜外血肿,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穿刺出血率约为2%-6 形成血肿的直接原因是穿刺针尤其是置入导管的损伤,促使出血的因素如病人凝血机制障碍及抗凝血治疗 硬膜外血

26、肿虽然罕见,但在硬膜外麻醉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椎管造影、CT或磁共振对于诊断及明确阻塞部位很有帮助,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尽早减压,预防血肿的措施是:对有凝血障碍及正在使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应避免应用硬膜外麻醉;对一般病人硬膜外穿刺及置管应细致轻柔,遇有出血可应用生理盐水多次轻柔冲洗,每次用量5m1,待回流液血色变淡后,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在8小时内手术效果较好;手术延迟者常致永久残废,故争取时机尽快手术减压是治疗的关键,(十)、感染,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隙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蛛网膜下隙感染 多在硬膜外阻滞后4小时左右出现脑脊膜炎症状,即寒战、头痛、发热及颈项强直;脑脊液混浊

27、,白细胞增多,涂片常难发现细菌,应根据感染细菌类型,给予抗生素治疗,小儿硬脊膜外阻滞,椎管解剖 10岁以内小儿不论交感神经阻滞的平面多高,即使不预先扩充血容量,血流动力学仍稳定,这可能与小儿交感神经比较活跃,使低血压得以代偿,另外,小儿膈下的血容量较成人为少,血管阻力低而稳定,并发症,残留的运动神经阻滞及尿潴留 这会引起小儿焦虑 局麻药中毒 常因血管损伤未被察觉使大量局麻药误注入血管中引起中毒反应。此外,局麻药注入骨内也相当于血管内注射,同样会引起局麻药中毒 全脊麻 误注入蛛网膜下隙之结果,遇此情况应及时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骶 管 阻 滞,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

28、经,它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直肠、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也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穿刺针进入过深达硬膜囊内,局麻药液可注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全脊髓麻醉,穿刺时病人取侧卧或俯卧位,腰背向后弓曲,两膝向腹部靠拢 自尾骨向上摸清骶裂孔后,在其上端垂直进针。用7号针头刺过骶尾韧带后, 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即可注药 注药时应无阻力,注药后不应出现局部皮下肿胀 应先注入试验量5ml,观察5分钟无任何不良反应后,再注入15 ml局麻药液 骶管阻滞所用 局麻药液种类与浓度和硬膜外阻滞相同,注意,骶管内静脉丛丰富,因此骶管阻滞时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硬膜外阻滞 穿刺时如遇骨质,不宜用暴力 感染问

29、题,有小儿骶管阻滞后骶骨骨髓炎的报道,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联合阻滞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CSEA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此麻醉方式能将两种技术结合并相互取长补短,既有麻醉起效快、肌肉松弛及镇痛效果确切等腰麻的优点,又有硬膜外麻醉可满足长时间手术需要的长处。另外局麻药血药浓度比单纯硬膜外麻醉低,硬膜外导管还可以留置用于手术后持续镇痛等优点。根据穿刺位置的不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可分为一点法和两点法,CSEA扬长避短,起效迅速 效果确切 麻醉时间不受限制 局麻药用量小 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 术后硬膜外镇

30、痛 真正的腰麻“不接触”技术,选用两点穿刺,一点法,联合阻滞适用于下腹部及以下的各科手术 其并发症兼有蛛网膜下隙阻滞与硬膜外阻滞两种方法的并发症,有关局麻药神经毒性的观点,所有局麻药都有一定的神经毒性 局麻药的安全性是相对的。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发现1%或2%利多卡因,加或不加肾上腺素都可抑制坐骨神经血流 局麻药浓度的影响 葡萄糖液的影响 血管收缩药的影响,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风险与并发症 安徽省立医院麻醉科(230001) 陈昆洲,尽量应用低浓度的局麻药 尽量避免应用利多卡因,可选择布比卡因等,若需用利多卡因剂量不超过60mg,浓度不超过2.5% 对关节镜手术、截石位和门诊病人不主张选用利多卡因 CSEA时,硬膜外阻滞坚持试注试验量、注药前回抽和分次注药的常规,以策安全 脊麻失败,重复穿刺应慎重 加强阻滞平面调控和生命体征监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麻醉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