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
2、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故居鹿门山,孟浩然的雕像,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释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
3、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此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沉缓的钟声 嘈杂的人声,对比,佛门清静 尘世纷繁,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却是回到我隐居的鹿门。,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
4、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
5、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小 结,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苏轼曾
6、经说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后山诗话引)。他所说的“才”和“材料”,主要是指才学,指在诗中博采成语典故。这严格说,并不能成为孟浩然的缺点。如果按我们的理解,把“无材料”解释为生活经历的简单,思想内容不丰富,那么苏轼这几句评语就更切中孟浩然的弱点。孟浩然的好诗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篇幅也多半很简短,他所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各标风韵。杜甫说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他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高,比李白、王维大十二岁。他诗集里,还残留着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痕迹。如美人分香、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等诗,还有宫体
7、影响。他的某些诗句,也有化用鲍照、谢朓、阴铿、薛道衡的地方,但是,他化用前人诗句,往往能青出于蓝,不着痕迹。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因此,李白、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对他都深怀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辆个场景时不同侧重点,说说他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答: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2.“惟有幽人夜
8、来去 ”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结合闻一多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孤独一人,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的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此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情境宁静、超脱,悠然自得。此诗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所以闻一多说孟浩然“诗如其人”。,3.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
9、,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4.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B、三、四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C、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表现出自己对尘世生活的留恋和归隐生活的向往及
10、由此造成的内心矛盾。 D、本诗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C,归嵩山作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之情。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11、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意,流露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景中有情,移情及物,言外有意。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黄昏野外的秋景图。,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荒 城 临 古
12、渡, 落 日 满 秋 山 。,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悲苦。,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但是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
13、之意。,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诗眼”题型,、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
14、不好,为什么?,答:()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争”字写得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争”为“争夺”之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提问:这首诗第八句中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答:()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惟“字不能换
15、成”还“字。,“惟”为“单单;只”之意。,用“惟”字突出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还感受到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点出换成字的不好。,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五、拓展:,问:尾联中的“恨”字,有的版本写作“悔”字,你认为“恨”与“悔”哪个更好?请从表达主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答:()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16、,()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恨”字更好。,“恨”即“遗憾”之意。,因为这首诗描摹了诗人被流放渡海时观赏到奇绝的海天美景、领略到独特的海南风情的场景。,抒发诗人虽被流放却不遗憾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点出换成字的不好。,“悔”指“后悔”,诗人是被贬而非主动到海南,无从后悔,用“悔”不符合诗意。, ; ; prz93nsr没有了孩童时期在爹娘身边成长时的那种喜悦和期盼,而只不过是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催促他们加倍努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多多赚钱,快快赚钱的号角声了,但他们
17、来到杭州城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还是如期而至了。我国的老百姓历来把春节称作“过年”,是国人最看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按照杭州城里各商行的习惯,从年三十儿下午开始,至正月初三下午,全城内各个大小商铺都是关门歇业的。于是,李老乡热情地邀请耿正兄妹三个去自己家里过节。想到老家人一贯坚持的过年必须在自己家里的习俗,也想到一年到头辛苦操劳的李老乡很不容易,兄妹三个婉言谢绝了李老乡夫妇的好意。耿正说:“谢谢叔叔,我们还是自己过吧,正好也收拾一下家里的东西,英子还想乘这个时间把我们的被褥拆洗拆洗呢!咱们开店这都多半年了,您很累的,也正好乘着过年歇业,好好地休息几天。再者说了,婶子娘家那边有不少亲戚呢,你们也该是走动
18、走动的。我们三个初一晚饭后,过去给您和婶子拜年,看看弟弟妹妹也就是了!”听耿正如此说,善解人意的李老乡也就不再坚持了。春节过后,和杭州城内其他商铺的一样,“昌盛丝绸行”也在正月初四上午再次开门营业了。而似乎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正月十五又快要到了。正月十五在古书上称作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不但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特别喜庆的传统节日,而且还是国人的情人节呢!在江南打拼这几年来,耿正兄妹三人发现,我国南北各地欢度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不管是最早在汉口镇上,还是其后在武昌镇上,以及在景德镇上的那几年,在元宵节的前、后各一天,也就是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内,每一个镇子上的所有人家,都会在自家的
19、门楼两侧挂起红红的大灯笼,而且在元宵节的中午都会吃元宵,晚上还要赏花灯。当然,老家人过元宵节的时候,元宵是在晚上赏花灯之前吃的,家家户户的午饭一准儿是饺子。然而,不管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必定会吃的元宵是在这一天的中午吃,还是在晚上吃,无一例外的是,赏花灯都是元宵节前后三天内的重头戏!而那些青春年少的男男女女们,则会乘着全民赏花灯的良机,悄悄地寻觅自己喜欢的人,然后羞答答地告诉爹娘,让父母做主托媒婆上门提亲。已经有了婚约,或者虽然尚未确定婚约,但已经彼此有了爱慕之心的年青人们,也会在这个时候私下里偷偷地约会,互述思念之情,顺便再互赠一些可以传达爱意的小礼品。善于捕捉任何一个商机的耿正和耿英看准了这个小小的机会!他俩早早地就和李老乡商议了这事。于是,李老乡亲自出马,提前两天就以很低的价格,批发到了上百件漂亮精美的丝绸帕子、丝绣小饰品和小香包,并且还由耿正执笔,将“赏灯莫忘来昌盛”的喜讯用大红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