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李广平.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3351430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李广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李广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李广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李广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李广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致心律失常作用,李广平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 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 2009-01-11 哈尔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分类,Vaugham-Williams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法I 类药 具有局麻作用的膜抑制剂II 类药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III类药 延长动作电位复极的药物IV类药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致心律失常作用,致心律失常事件或致心律失常一般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病人的心律失常恶化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但实际上,确定临床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很难把疾病本身造成的心律失常和药物造成的致心律失常截然分开,特别是临床上有些心律失常本身即是

2、随着疾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根据定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分成两个范围,其一是原先存在的心律失常加重,二是出现新的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arrhthmogenic effect, proarrhythmia)。 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始于60年代,但早在1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洋地黄的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尽管致心律失常作用使用的其他名称较多,可仍然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一词为普遍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激动传导的异常(路径) 负性肌力作用可能促成致心律失常作用 对

3、心律失常起源的作用和对正常激动起源的影响 对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作用 对自主神经的影响 其它影响的表现,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心律失常的诊断,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诊断并不容易,必须仔细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发病特点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关系。据报告,由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恶化占515,其发生率与不用的药物有关。由双异丙吡胺、奎尼丁和普鲁卡因酰胺引起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其发生率不足23,由氟卡胺诱发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比慢心律和室安卡因高,有持续性室速和器质性心脏病史的病人较正常心脏、无持续性室速史者的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诊断药物引起的致心律失常所根据的条件

4、,原有心动过速发作更为频繁,持续时间延长 室性早搏较原先增加4倍,成对或连发的室早以及短阵室速平均每小时增加10倍 首次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原有过缓性心律失常的间歇延长或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频率加快,频率加快至少要表现为平均周期缩短10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变为持续性室速 出现多形性VT或TDP,或VT的QRS波加宽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 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 原有传导阻滞的加重或新出现传导阻滞 心脏停搏,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很难笼统地说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报告认为是510%。不同药物的发生率并不相同,用药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发生率也不相同,必须针对每一种药物的

5、不同服药阶段进行仔细的观察。一般观察致心律失常作用是分成急性药物试验期和维持治疗期进行,不同的药物其观察方法略有不同。根据Horowitz和Podrid的研究每种药物的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所不同,可能与病例选择和药物剂量差异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Ia 奎尼丁 15普鲁卡因酰胺 9双异丙吡胺 6 Ib 英卡胺 15室安卡因 8美西律 7,联合 奎尼丁美西律 9普鲁卡因酰胺美西律 13普鲁卡因酰胺胺碘达隆 4其它 8-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目前认为是最少引起快速性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但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真理,Ic 普罗帕酮 8氟卡胺 12氯卡胺 8莫雷西嗪 11 III 胺碘达隆

6、6,“伊步立特2mg”转复房扑时诱发长QT和Tdp,奎尼丁导致的尖端扭转型室速,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类型(1),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类型:复杂多样据报告,抗心律失常药几乎可以导致各种心律失常,按Bigger,David和Sahar三氏总结的心律失常类型,分成过缓型和过快型两大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类型(2),1. 过缓性心律失常a.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加重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b.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阻滞希蒲系统阻滞室内阻滞,2. 快速性心律失常a.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伴有阻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b.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的TDP多形性VT/单形性室速自发的持

7、续性VTc.新发生或加重的VT室性早搏次数增加4倍重复心室反应增加10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腺苷、洋地黄、安他唑啉、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钾镁盐、黄连素、中药制剂、牛黄酸、。关注其致心律失常作用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肿瘤药物、西米替丁、抗抑郁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奎诺酮类抗生素、利尿剂、茶碱类药物、。,普尼拉明(心可定,双苯丙胺)诱发的多形性VT,1例慢性呼衰、肺心病患者,持续服地高辛(死亡),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应用西米替丁诱发的单形性室速,1例急性脑梗塞伴低血钾(2.9mM)发生无休止VT(20余次电击/日)。QT延长,

8、室早,短长短周期诱发多形性VT。 治疗:起搏补钾BetalocICD,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抗心律失常可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使降低病死率,这曾经是普遍被临床医生接受的观点 但是,一些大规模的有关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和药理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却使人难以置信,使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出现了新的课题。 临床医师希望能够通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长期有效地得到控制,从而使病人的病死率降低,但是以往的一些研究结论却不一致,有些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有些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病人并不因此而降低病死率。,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CAST,即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rd

9、iae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是一个有很多医院参加的多种药物同时进行的有安慰剂作对照的长期性试验,该试验包括心律失常先导研究(CAPS)和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 CAPS始于1983年,该试验对英卡胺(Encainide)、氟卡胺(Flecainde)、乙吗噻嗪(Moricizine)和丙米嗪(imipramine),试验于1986年结束时共对502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共历时3年时间,得出了有大量重要临床价值的结论。在CAPS试验完成以后,进行了CAST研究。,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历时3年的CAPS研究结果认为,英卡胺、氟卡胺和乙吗噻

10、嗪可将急性心肌梗塞以后的室性早搏受到抑制,使室性早搏减少70以上,并且使非持续性室速减少90以上,药物应和期间的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性差异,心律失常性病死率仅为 4.5 随后开始了CAST(1986)研究,也历时3年,至1989年初结束时共对2309例病人进行了观察,得出了中期试验结果。CAST中期显示,英卡胺和氟卡胺治疗组病死率比对照组高(7.7比3),与预想的实验结果相反,终止了英卡胺和氟卡胺的治疗试验。但继续进行了乙吗噻嗪的治疗试验。,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2年以后,乙吗噻嗪的观察结果与英卡胺和氟卡胺相似,使CAST没有按计划完成而提前终止 CAST研究给心脏病医师以重要

11、启示,提醒医生重新审慎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充分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对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指征也应有新的调整,应该有析的调整,应该放弃对常规给予病人抗心律失常药进行预防性治疗,特别是长期预防性治疗用药。,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对于具有明显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如CAST试验中应用的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等限于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应该十分慎重,其它c类药物如心律平等也应慎重对待。 多数研究都认为,-阻滞剂具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优点,可以降低心肌梗塞以后患者病死率和猝死的危险性,可以作为治疗和预防良性或恶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Buxt

12、on等报告的多中心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试验(MUSTT)对动态心电图、程序电刺激、心室晚电位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一些已完成的临床研究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临床治疗等问题进行了回顾,在冠心病患者电生理检查和治疗预后的认识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动态心电图监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可能有益,但是因为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有很大的变异,所以有时靠动态心电图的阴性结果会判断失误。,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信息叠加心电图晚电位预示心律失常事件的价值有限,不能作为指导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指标。 应用期前刺激程序研究可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的阳性预测价值只有 12.533,阴性预测价

13、值为90。可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绝大多数发生临床心律失常事件者射血分数0.40,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七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比较(ESVEM试验)中选用比较了丙米嗪、美西律、比哌醇、普鲁卡因酰胺、普罗帕酮、奎尼丁和索他洛尔的疗效。 患者随机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合运动试验测定七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索他洛尔较其他六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死亡和心律失常复发,索他洛尔治疗组心律失常复发率下降57(P0.001), 死亡率下降50(P=0.004)。 如果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的话,索他洛尔治疗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案。

14、 ESVEM试验的重要性目前可能因为越来越多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的应用而受到限制。,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加拿大胺碘酮治疗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试验(CAMIAT试验)是1990年开始在加拿大21个临床中心进行的,筛选心肌梗塞后645天的病人,至1994年入选1202例病人。 CAMIAT试验结果发现,在有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肌梗塞存活者应用胺碘酮显著降低了心律失常死亡率和室颤的发生率48.5(P=0.016),降低心源性死亡率27.1,降低全因死亡率21.2,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欧洲心肌梗塞后胺碘酮试验(EMIAT试验)是1990年开始在欧洲15个国家的75个中心进行的试

15、验,共计入选了射血分数40的心肌梗塞后521天的患者1486例。 EMIAT试验结果显示,应用胺碘酮2年后的统计可以使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险减少35(P=0.052),在射血分数40的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组可以显著降低心脏停搏和心律失常死亡(P=0.049)。 由CAMIAT和EMIAT试验结果看,长期应用胺碘酮预防和治疗没有发现明显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小剂量胺碘酮仍具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心衰后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疗研究(GESICA研究)入选了516例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患者,入选病例的射血分数35。 结果显示,胺碘酮治疗显著降低总的死亡率危险 28,降低总死亡率及心衰住院

16、危险31,降低因心衰恶化导致的死亡危险23,减少猝死危险27,并且改善至少一个级别的心功能。 因此认为低剂量的胺碘酮可以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和死亡率,并且与有无室性心律失常无关,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心肌梗塞后胺碘酮对死亡率的影响(PILOT研究)入选患者613例,随访1年,观察心源性死亡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能够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心肌梗塞后抗心律失常与存活率研究(BASIS)的目的是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对心肌梗塞伴有无症状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死亡率的影响。BASIS研究中入选了312例24小时心电图显示具有LOWN分级34b

17、级心律失常的心肌梗塞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明显降低总死亡率61,显著降低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66。,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心脏停搏存活者中随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研究(CASCADE研究)入选228例,目的是评价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胺碘酮治疗对非住院的室颤存活者的疗效,入选的病人均为非Q波梗死的室颤复发的高危病人。 心源性、复发性室颤或晕厥性休克的存活率2年后为75(胺碘酮组82,常规治疗组52),4年后为59(66vs52),6年后为46(53vs 40),P=0.007。 心源性和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存活率2年后为65(胺碘酮组为78,常规治疗组为52),4年后为43(52vs36

18、),6年后为30(41vs 20),P=0.001。,大规模心律失常治疗试验的启示,胺碘酮试验汇总分析小组(Amiodarone Trial Meta-Analysis Investigators,ATMA)报告了13个关于近期心肌梗死或充血性心衰预防性应用胺碘达隆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的试验均没有显示死亡率降低达到20。 汇总后分析发现,共有8个心肌梗死后试验和5个心力衰竭试验,9个试验是是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4个试验是安碘达隆和常规治疗对比的。总共入选的病人是6553例,78入选到心肌梗死后安碘达隆试验中,22入选心力衰竭试验中。所有的6553例病人中89有过心肌梗死,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31

19、,平均室早的发生频度为每小时18个。 结果发现总体的死亡率减低 13(P=0.03),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减少了29(P=0.0003)。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在安碘达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4.1和10.7。,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的 治疗对策(1),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足够认识 对每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足够的了解,并在临床用药实践中认真观察 去除诱发其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如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血症),心肌缺血等等 对患者肝、肾功能的状况和参与药物代谢过程的器官或系统的病变应当有足够的了解,并据此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合理的剂量以减少药物过量或蓄积造成的致心律失常

20、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的 治疗对策(2),对病人原发疾病也应该予以正确的治疗和处理 充分考虑到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同时避免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倾向 怀疑或确定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停物,待药物作用消除以后,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将消失 对一些致心律失常作用,必要时也可以用些对症治疗,但对抗心律失常药物造成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则应十分慎重 在必要时,可以进行电复律(或除颤)或行临时心脏起搏,重视ICD/CRT/CRT-D,ICD二级预防:CIDS,AVID,CASH,一级预防:MADIT I,MADT II,MUSTT, SCD-HeFT,COMPANIONDEF

21、INITE,DINAMIT CRT/CRT-D,ACC/AHA/HRS 2008年 ICD治疗适应证指南,非可逆性原因引起的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室速所致的心脏骤停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自发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血流动力学显著临床表现的持续室速或室颤,A,B,B,心肌梗死所致LVEF35%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 II或III级 NYHA II或III级,LVEF35%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心肌梗死所致LVEF30%,且心肌梗死40天以上,NYHA I级 心肌梗死所致非持续性室速,LVEF40,且心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出室颤或持

22、续室速,A,B,B,A,ACC/AHA/HRS 2008年 ICD治疗适应证指南,ACC/AHA/HRS 2008年 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CRT治疗建议,I类: 1、NYHA心功能或IV级,LVEF35%,QRS时限120ms、窦性心律患者,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植入有CRT或CRTD以改善症状。(证据水平:A) IIa类: 1、NYHA心功能或IV(非卧床), LVEF35%,QRS时限120ms,房颤患者,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CRT或CRT-D治疗是合理的。(证据水平:B) 2、 NYHA心功能或IV(非卧床),LVEF35%, 依赖心室起搏的患者,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CRT治疗是合理的。(证据水平:C),记 住,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表现十分复杂,多种多样,难以确认 只有想得到,才能看得到;只有想的到位,才能处理到位 只有想得到位、看得到位、处理到位,才能化险为夷,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