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多医学精品 尽在医学吧,http:/ 定位诊断,教学目标,理解运动障碍的表现形式。 熟悉运动障碍的损害部位与病变特点。重点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病变部位,肌肉疾病 周围神经疾病 脊髓病变 脑干病变 小脑病变 大脑病变 脑脊髓膜病变,一.机制,从大脑的运动神经元, 到肌肉这一通路 任何环节病变 均可导致肌无力或瘫痪。,锥体系,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直接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二.损害部位与病变特点,(一)电解质紊
2、乱 、低钾肢带肌无力(呼吸肌及延髓肌多不受影响)腱反射存在,补钾有效发作性(数小时数天),、高钾 家族性; 发作性(持续1-2h,频繁) 肌无力常累及某一肌群; 可有延髓肌和呼吸肌受累; 伴有疼痛或肌强直; 禁食、运动后或使用钾诱发 发作时血钾多正常或升高。,(二) 肌肉病变、遗传性:部位:肢带肌为主,偶见眼咽肌及肢体远端,特征:肌无力、肌萎缩或肥大,反射相应降低,常无疼痛(脂质代谢异常可有疼痛或肌痉挛)。 起病:多在早年发病,起病隐匿,进展性,、炎症性肌病:肢带肌为主, 可有严重的颈肌、咽喉肌无力而出现抬头、吞咽困难等,不影响眼外肌。 1/3患者可伴有肌痛和压痛。 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 首先
3、为骨盆带肌无力。 呈慢性或亚急性进展。,、内分泌性肌病:常为甲状腺或肾上腺疾病所致。多为无痛性肢带肌无力和萎缩,血清酶多正常。甲减性肌病多有粘液性水肿。,(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重症肌无力:部位眼外肌、面肌、咀嚼肌、延髓肌、肢带肌和呼吸肌。特征:病理性疲劳,少见肌萎缩及反射改变。,、突触前膜病变:多为骨盆带肌无力,常有疼痛等。肌无力活动后减轻。多见于50以上的男性,常为肺癌的副肿瘤综合征。,(四)周围神经疾病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对称性远端肌肉无力、 肌萎缩、反射减低或消失、 伴感觉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呈向心性发展。,、多数性单神经病: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常见病因为糖尿病、
4、结缔组织病变等。 、单一神经损害:多为局部病因所致。,、神经丛病变:见于外伤、肿瘤或炎症等。臂丛损害:上部、下部腰骶丛损害: 、前根损害,(五)脊髓病变 、前角损害 节段性特征,肌张力降低、 腱反射减低、肌萎缩, 可见肌束震颤。多为远端无力,也可能以近段为主。 不伴感觉障碍。 2、前根损害 注意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因为下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脊髓全横贯损害脊髓型 可累及本平面脊髓
5、前角细胞和双侧锥体束 脊髓休克 急性脊髓病变时受损平 面以下的弛缓性瘫痪 休克期过后,受损组织的释放症状逐渐出 现,转变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 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脊髓全横贯损害脊髓型 高颈髓(C1-C4)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常伴呼吸肌障碍 颈膨大(C5T2)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四肢瘫) 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胸髓 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腰膨大(L1S2)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截瘫) 自动症,(六)脑干损害脑干型 交叉瘫 即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皮质脊髓侧束受损)瘫痪 (部位根据不同颅神经损害的征象确定)3、4中脑;5-8脑桥;9-12延髓
6、。,(六)脑干损害脑干型 双侧延髓病变引起双侧9、10、11、12对或仅9、10两对脑神经瘫痪,称真性球麻痹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纤颤,下颌反射无改变。双侧皮质延髓束病变引起的双侧9、10、11、12对或仅9、10两对脑神经功能障碍称假性球麻痹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无舌肌萎缩及纤颤。,(七)内囊损害内囊型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常合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视辐射受损),称为“三偏“征。 急性中枢性偏瘫肢体开始是弛缓的,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脑休克,(八)皮质下损害 放射冠的纤维较内囊分散,损害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偏瘫或单瘫等。可伴有感觉和视觉损害。,(九)皮质区损害皮质型 .假性单瘫中枢性瘫痪病变对侧的中枢性单瘫,释放症状 反射亢进或病理反射(+)2.刺激性症状局灶性痫性发作(Jacksons 癫痫)。,(十)癔病性瘫痪 、不符合上述部位和瘫痪的特点。 、鲜明的心理因素。 、性别、年龄特征。 、人格特征。 、暗示有效。,更多医学精品 尽在医学吧,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