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经络与养生,7.1 经络 7.2 经络与养生,7.1 经络“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每一脏腑都发出一条经络,每一经络都有它络属的脏腑。脏腑为本,经络为标。“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千线,多循环于人体深部。“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它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分布部位较浅。经络遍布全身,把五脏六腑、四肢关节、五官九窍、筋骨皮肉紧密地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和手足三阳
2、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qiao1)、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腑相属,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由于经络循行路线有一定的身体部位和脏腑络属,因而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经络的病证。
3、如头痛症,根据头痛的部位,结合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规律,可辨别和诊断病在何经:前额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头部两侧疼痛,属少阳经头痛;后头部及颈项部疼痛属太阳经头痛,以此类推。,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针炙科的理论基础,而且能指导中医内外各科的临床实践。如张仲景所创立的六经辨证,就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是分析辨别外感病的经络,脏腑病位及其病变性质的辨证方法。如阳明病症,包括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两经、两腑的病变。少阴病证,包括足少阴肾和手少阴心两经两脏的病变,以此类推,易于记记。,1.手三阴
4、(1) 手太阴肺经,(1) 手太阴肺经 走向、分支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的上、下口,通过横隔膜、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沿上肢内侧前缘向下,过肘,至腕,直至拇指之端(少商)。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直行至食指挠侧端(商阳),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主要病证胸闷胀满、喘咳、气逆、肩背及臂内侧缘痛、咽喉肿痛、怕冷或手心发热等。,(2) 手厥阴心包经,(2) 手厥阴心包经 走向、分支走于胸中,属心包,下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分支:从胸中分出,横行至腋下胸壁的三寸处(天池),延胸壁上抵腋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至掌中(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中冲)。分支:从掌中分出
5、后,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主要病证心悸、心前区疼痛、腋下肿胀、癫狂、胸满闷感、上臂肘关节痉挛、掌心发热等。,(3) 手少阴心经,(3) 手少阴心经 走向、分支起于心中,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上挟食道,连于目系。直行:从心系上肺,出腋下(极泉),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经掌后锐骨,至小指内侧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主要病证心前区疼痛、胸胁痛、咽喉痛、口干渴、目黄、健忘失眠、癫痛、上肢内侧疼痛、掌心发热等。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的内侧,前后分布次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手三阴循行的规律是: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2. 手三阳 (1)手阳明大肠
6、经,(1)手阳明大肠经 走向、分支起于食指挠侧端(商阳),沿食指背面的前缘,上行于一、二掌骨之间,上腕,沿上肢外侧前缘入肘,上肩(肩招 ,交于第七颈椎(大椎),前下入缺盆,下行络肺,过横隔膜,属大肠。分支:从缺盆上颈,过颊,入下眼,还出夹口,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的鼻旁(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证下领牙痛、流清涕、鼻蛆、喉痛、颈肩部疼痛、上肢外侧疼痛及上肢瘫痪。,(2)手少阳三焦经,(2)手少阳三焦经 走向、分支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经前臂外侧中线,过肘,上肩,向前行入缺盆,布擅中。散络心包,过隔膜,依次属于上、中、下三焦。分支:从擅中分出,上行出缺盆,
7、至肩(大椎)上项,沿耳后(翁风),直上出耳上角前行颈额至目眶下。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毗(童子骨勤交于足少阳胆经。 主要病证耳后疼痛、眼外角疼痛、耳聋、耳鸣、面瘫、咽喉肿痛、肩痛、上肢外侧部疼痛及小指、次指运动障碍。,(3)手太阳小肠经,(3)手太阳小肠经 走向、分支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上行绕肩脾,交肩上(大椎),前行入缺盆,络心脏,沿食道下隔过胃,属小肠。分支:从缺盆沿颈上颊,至目外毗,转入耳中(听宫)。分支:从颊经眼下缘至目内毗(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胧经。 主要病证耳鸣、耳聋、目翁、巩膜发黄、牙齿颊肿、咽喉疼痛、肩脚部疼痛、上肢外侧后缘
8、疼痛。手三阳经分布在上肢外侧,前后分布的次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阳循行的规律: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3. 足三阴 (1) 足太阴脾经,3. 足三阴 (1) 足太阴脾经 走向、分支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躁之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躁上8寸(26厘米)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经腹至腹哀穴入腹属脾络胃。分支:从腹哀穴处分出,向外上方行至腋,再折向后下方至腋下大包穴,再折向上前方经中府入里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分支:从胃直上过横隔,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证下肢浮肿、大便稀或下痢、消化不良、上腹痛、腹胀、疲倦、四肢沉
9、重感、呕吐、暖气、舌痛、黄疽等。,(2)足厥阴肝经,(2)足厥阴肝经 走向、分支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大趾外侧端(大敦)。向上沿足背内踩前缘上行,至内躁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沿股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向外上方行至十一肋端入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分布于胁肋,沿喉咙进入鼻之内窍,上行连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口唇。分支:从肝分出,上贯隔,注肺中,交于手太阴肺经。 主要病证膝关节疼痛、股内侧疼痛、遗尿或小便不通、下腹部肿、庙气、腹泻、腰痛不能俯仰、胸闷满、呕吐等。,(3)足少阴肾经,(3)足少阴肾经 走向、分支起
10、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至内躁后(太溪),下入足跟,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胭内侧,上股内侧后缘人脊内(长强)贯脊至腰,属肾,络膀胱。分支:从脊内分出,由会阴上经腹正中线旁开五分(1. 6厘米),走胸正中线旁开2寸(6. 5厘米),止于俞府穴。直行:从肾上贯肝幅,入肺,沿喉咙,挟舌根部。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主要病证黄疽、咳嗽、咯血痰、气喘、心悸、恐慌感、饥不欲食、腰背部疼痛、腹泻、小便短小或尿闭、下肢软弱乏力、冰冷、下肢内侧后缘疼痛。足三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前后分布的次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循行的规律:从足走腹,交手三阴经。,4. 足三阳
11、 (1) 足阳明胃经,(1) 足阳明胃经 走向、分支起于鼻旁(迎香),挟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毗,与足太阳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入上齿中,还出,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领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前额。分支:从大迎前下至人迎,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f1,前行,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直行: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分支:从胃下口分出,经腹部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直行之脉相结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膜,沿足胫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历兑)。分支:从足三里穴起,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
12、趾内侧端(隐白),交于足太阴脾经。 主要病证高热、鼻蛆、面瘫、喉痛、颈肿、身体虚弱、胸部疼痛、易饥饿、腹胀、肠鸣、大腿前面疼痛、便黄等。,(2)足少阳胆经,(2)足少阳胆经 走向、分支起于目外毗(瞳子修),过听会,上至头角(领厌),下耳后(完骨),折回上行,经头额至眉上(阳白),又向后折至风池穴,下行至肩(大椎),前行入缺盆。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于耳前,至目外毗后方。分支:从目外叽分出,下行至大迎,折行至目眶下,又折向后下方,过颊,下颈,与前脉合于缺盆,入里下行至胸中,贯隔,络肝,属胆,沿胁下内出气街,绕毛际横行至环跳穴处。直行:从缺盆下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
13、再下行,沿下肢外侧中线,过股,膝,胫至外躁之前、沿足背行出于第四趾外侧端(窍阴)。分支:从足背(临泣)分出,前行出于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主要病证恶寒发热、口苦、下领痛、眼外角痛、胸痛、季肋区疼痛、偏瘫、腋下肿、腰骼疼痛、下肢外侧疼痛。,(3) 足太阳膀胱经,(3) 足太阳膀胱经 走向、分支起于目内毗(睛明),经额上行,交会于头顶部(百会)。分支:从头顶分出,向两侧下行至耳上角。直行: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内,络于脑,复出于外,分别下项(天柱)下行会于大椎,再分左右挟脊(一寸五分),抵腰(肾俞),络肾,属膀胱。分支:从腰分出,挟脊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胭
14、窝中(委中)。分支:从后项分出,下经肩脚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脾枢,经大腿后侧至胭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下至排肠肌中(承山),向外下至足外躁后,沿足背外侧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主要病证头痛、颈痛、癫狂、眼痛、鼻塞流涕、鼻邂、背痛、腰痛、小便短少、遗尿等。足三阳经分布在下肢外侧,前后分布的次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足三阳循行的规律: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其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每一经脉都在一定部位上受它经之气,并在一定部位上交子另一经。一般说,阴经与阳经交接于四肢末端,阳经与阳经交接于头面,阴经与阴经交接于内脏,
15、其流注次序示意图如下:,5.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
16、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1)督脉,(1)督脉督,有总督的意思。督脉行于背正中,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所以有“阳脉之海”的说法。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部,进入脑内,属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带处,并有支脉络肾、贯心。 主要病证癫痈、
17、惊风、聋哑、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腰痛腹泻、白带、月经不调。,(2)任脉,(2)任脉任,即担任。任脉行于胸腹部的正中,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所以有“阴脉之海”的称号。任,还有“妊养”的意思,其起于胞中,在女子具有妊育胎儿的作用,故也有“任主胞胎”的说法。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部、颈部,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银交,分行至两目下。 主要病证面瘫、牙痛、胸痛、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腹部肿块、下腹部痛、庙气、白带。,(3)冲脉冲脉,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其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冲脉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在此分三支:
18、一支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喉,环绕口唇;一支出会阴,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主要病证吐血、气逆上冲、少乳、月经不调、闭经、崩漏。,(4)带脉带脉循环围腰一周,女口束带状,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的说法。 循行部位馨暮肋下的章门穴,向后下方至带脉穴,环绕腰腹一周,再向前下方斜行至维道穴。 主要病证腰部胀满,腰软无力,子宫脱垂,带下。,6.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
19、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
20、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
21、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
22、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7.2 经络与养生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贯穿上下,沟通内外,使人体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穴位是位于经络上的特定点,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可用于诊断疾病,又是疾病的刺激点,可用于防治疾病。对经络穴位进行按摩、针刺、艾灸,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虚实、和谐阴阳的作用。按摩、针灸、艾灸、刮痧都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酌情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采用,且对人体既无损伤又无副作用,可以达到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促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健康的目的。,1. 按摩按摩,也叫推拿,利用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的各种手法,
23、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推拿按摩方便简单,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也不受时间、地点、气候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实行;易学易用,无任何副作用。正由于这些优点,按摩成为广大群众青睐的养生保健措施。对健康人来说,按摩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对病人来说,既可使局部症状消退,又可加速恢复患部的功能。,(1)养生功效疏通经络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调和气血按摩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可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黏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
24、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2)常用手法 按法用拇指或掌根在身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这是一种诱导的手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操作按法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至重,不可用力猛然按压。,摩法用掌面或指面附着于穴位表面,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环形有节律的摩动。在使用摩法时,要求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本法刺激轻柔,是胸腹、胁肋部常用的手法。常用摩法抚摩腹部及胁肋,可使人气机通畅,起到宽胸理气、健脾和胃、增加食欲的作用。,推法四指并拢,
25、紧贴于皮肤上,向上或两边推挤肌肉。在运用推法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此种手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增强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的作用。,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此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指端对拿于患部或穴位上做对称用力,一松一紧地拿按。使用拿法时,腕部要放松灵活,用指面着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不可断断续续,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本法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开窍止痛等作用,适用于颈部、肩部、四肢等部位或穴位。,揉法手指罗纹面或掌面放于穴位上,做轻柔而缓和的回旋揉动。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全
26、身各部,若配合其他手法揉按中脘、腹部,对胃肠功能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擦法将手掌附着在一定部位,直接来回摩擦,使之产生热量。此手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点法用拇指顶端或中指、食指、拇指的中节,点按某一部位或穴位。点法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脘腹挛痛、腰腿疼痛等病症。 击法击法常见方法为用拳背、掌根、掌侧、指尖叩击体表。击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使用时用力要快速而短暂,垂直叩打体表。在叩打体表时,不能有拖抽动作,速度和节律要均匀。其中,拳击法常用于腰背部;掌击法常用于头顶、腰臀及四肢部位;侧击法常用于腰背及四肢部;指尖击
27、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搓法用双手的掌面或掌侧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使用此法时,两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本法具有调和气血、舒通经络、放松肌肉等作用,适用于四肢及肋、肋部。 抖法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微微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颤动,使关节有松动感。此法具有疏松脉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与搓法合用,作为结束手法,使患者有一种舒松的感觉。,(3)注意事项推拿按摩时要遵循身心放松、手法正确、用力恰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另外还要掌握按摩保健的时间。最好早晚各1次,如清晨起床前和晚上师睡前,每次20分钟为宜。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推拿按摩
28、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油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霜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出血,或身体出现骨折、结核、肿,.等,禁止在相关患处推拿按摩。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推拿按摩。,2.针灸是针刺与灸法的统称。针法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功能。灸法借助艾火的热力,灸灼、熏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用于养生保健,能够刺激经络疏通,增进机体新陈代谢,调整内分泌系统。但是,针灸选针、选穴、针法复杂,故不提倡家庭自行采用。,五行针五行针是一种不刺破皮肤、无痛苦、无
29、任何毒副作用的磁疗针灸器,它集针灸、点穴、磁疗、负压、药物渗透五种疗法于一体,对穴位的刺激、理疗作用与传统针灸及点穴按摩的效果相同,同时,具有调整生物电磁场、激活酶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保健用具。使用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只需将透明磁宫覆盖于穴位附近皮肤处(取穴容易),轻涅针囊即可。,3. 艾灸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是艾绒和间隔物。间隔物可有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 养生功效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培补元气、预防疾
30、病的作用,对脾胃也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人体消化功能旺盛,而且可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1)常用方法 直接灸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称为直接灸。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艾炷必须燃尽为止。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会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能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56 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会留下瘢痕,故施此术需慎重,b.无瘢痕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2/5
31、或1/4而患者感到稍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间隔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a.隔姜灸。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灸完所规定的炷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b.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 0.20.3 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炷数。 c.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
32、敷于腧穴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2)注意事项首先要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施灸时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如果不讲究灸法次序,先灸下部,后灸头部,被灸者常会出现面热、咽干、口燥等症状。施灸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燃烧的艾绒燃火或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艾灸时间,可为 35分钟,最长 1015 分钟为宜。通常,健身灸的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的时间可略长; 施灸时间,春夏两季宜短,秋冬宜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
33、可略长。,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的灼热属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若出现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以消毒药物,并用消毒纱布包敷。瘢痕灸后,可在局部涂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保护痂皮。若并发感染,灸疮有黄绿色脓液或有渗血现象,可用消炎药膏涂敷。对面部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对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4. 拔罐这是民间广泛采用的一种防病治病方法。拔罐疗法能温通经络、祛散寒邪,又能活血行气,使人体气血流畅,故具有止痛、消肿等功效。拔罐时,罐内火焰燃烧,空气受热膨胀而出,因而将皮肤紧紧吸住,使浅层组织充血。这种良性刺激,有利于调整血液
34、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拔罐后,不仅局部的血液中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显著增加,而且局部为温热、吸附等良性刺激,通过大脑调整人体的代谢和机能,因此有较好的健身、防病和治病作用,对于伤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肌炎、颈肌痉挛引起的颈项强痛、胃痉挛引起的胃痛,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常用方法准备好大、中、小三种口径的罐具,竹制的、陶制的或玻璃的都可以。还应准备好棉花、酒精(浓度为95%)、火柴、镊子等物品。用镊子夹一块浸上酒精的棉花,点燃后立即在火罐壁内绕一周(注意不要触及罐口),在拿出棉花的同时,迅速将罐罩在皮肤上,就能牢牢吸住。 注意事项凡患严重心脏病、平时容易出血
35、、久病体弱以致身体极度消瘦、皮肤失去弹性及拔罐部位有皮肤感染者,皆不要拔罐。拔上罐后,一般会感觉发热、发紧、温暖、舒适,如果感到太紧而灼痛难受,应立即起罐,满的部位拔罐。 吸得不紧会影响效果。 拔罐治疗一般一次即可,若需多拔几次,则应隔日进行。,5. 刮痧刮痧在我国民间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刮痧是用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淤斑,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池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之功效。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刮痧之后,病人常感到身体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开畅、症状消失。,(1)
36、常用方法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还要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都可以用。有条件的话,最好使用专门的“刮痧活血剂”,这是一种采用天然植物油加十余种天然中药,用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方法,提练加工而成的刮痧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开泄毛孔、疏通经络、排毒驱邪、消炎止痛等作用。,(2)刮痧具体方法: 病人取舒适体位,暴露需施治的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刮。 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
37、为止。 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可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梳头 烫脚,您的身体素质 人们体质各异,表现出的身体素质情况也各不相同。下列有一组小测试,做完后再参照评测标准看看您的身体素质究竟如何。 1.自测心率 一口气跑上四楼,然后测量自己的心率。 2.自测耐力 站在同一级台阶上,右脚先上迈两级台阶,左脚随后也上迈两级台阶,然后右脚下退两级。如此循环,每23秒完成一个回合,3分钟后测量自己的脉搏数。 3.自测体力 做仰卧起坐与俯卧撑;背靠墙而立,大小腿间呈90马步,直到大腿感到发热为止。 评测标准 1.自测心率 如果您能一口气
38、跑上四楼,觉得并不吃力,也不气喘吁吁,证明您的身体素质不错。 心率在每分钟 100130 次者,体质相当好。 心率在每分钟 130140 次者,体质一般。 心率在每分钟 150 次以上者,体质较差,该注意加强锻炼。 2.自测耐力 由于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耐力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对于男性,脉搏次数6376为好;7790为良好;91106为一般;107120及格;121134 为差。 对于女性,脉搏次数7386为好;87100为良好;101117为一般;118130 及格;131144为差。 3.自测体力 仰卧起坐:男子为 30 个,女子为 20 个。 俯卧撑:男子为18 个,女子为
39、 10个。 马步坚持1分钟者为及格,坚持2分钟者为良好,3分钟以上者为优秀。 4.自测柔韧性 男女柔韧性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对于男性,当两脚间距离为:2030厘米时柔韧性良好;4053厘米时一般;60 厘米以上为较差。 对于女性,当两脚间距离为:3540厘米时柔韧性良好;5058厘米时一般;70厘米以上为较差。 4.自测柔韧性 坐在椅子上,两腿伸直,脚跟着地。在两脚跟中间横放一把米尺,两脚跟相距40厘米,然后上体前倾,两臂尽量向脚伸 展,用手摸脚尖,如果摸不到,则将两脚再分开一些,直到手刚刚能摸到脚尖,此时记下两脚跟之间米尺的刻度。 自我测试 建议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指标。 由于身体素质包括平衡性、敏捷性等多方面的素质,在体育锻炼中,单凭一种运动形式,很难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为了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建议您最好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改善个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