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目录,第一章 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法与模式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教学课件设计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第一章,第一节 关于素质教育第二节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 关于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素质的分类 四、素质教育的意义,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教育目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2.教育对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少数学生,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3.教育内容,素质教育
2、:德、智、体、美、劳和谐结合,应试教育:重视智育,灌输知识,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4.教育方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填鸭式”,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5.教育评价,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应试教育:考试,分数是唯一评价标准,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6.教育结果,素质教育:合格特长,应试教育:少数人获得成功,二、素质教育的发展,1.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 (1)偏重双基阶段 (2)重视发展智力阶段 (3)强调培养非智力因素阶段 (4)实施素质教育阶段 这些阶段可以归纳为: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二、素质教育的发展,2.素质教育发展的
3、三个阶段 (1)酝酿萌发阶段 (2)初步实施阶段 (3)全面推进阶段,三、素质的分类,1.素质的定义 2.素质的分类 3.素质的结构,1.素质的定义,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与品质的综合,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2.素质的分类,(1)三类素质 自然素质:纯先天因素 心理素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结合体” 社会素质:纯后天因素,2.素质的分类,(
4、2)八种素质 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 业务素质,审美素质 劳技素质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3.素质的结构,(1)素质的纵向结构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社会素质 (2)素质的横向结构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3)三类素质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身体素质是基础 心理素质是中介 社会素质是调节者,四、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的内涵 2.素质教育的特点 3.素质教育的目的、层次与任务,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宗旨与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5、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培养人们先天特点与后天品质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特点,(1)主体性与成功性 (2)基础性与发展性 (3)全面性与个别性 (4)全体性与个体性 (5)交互性与层次性 (6)内化性与外化性 (7)理论性与实践性,2.素质教育的特点,(1)一个目的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 (2)两个层次培养学生做人 培养学生成才 (3)四个任务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社会素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参考资料,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网http:/www.2049sh.org/,第二节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基础教育课程
6、改革的目标 三、教育观念的变革 四、课程标准,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体现时代要求。 3.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
7、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一级课程管理制度,三、教育观念的变革,1.学生观 2.发展观 3.知识观 4.课程观,1.学生观,第一,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 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学生具有“未
8、完成”性。,2.发展观,应试教育: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使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增加或成熟。素质教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应该达到的目标,3.知识观,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老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4.课程观,除了知识、技能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四、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意义 2.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3.课程标准与所谓
9、教学大纲的区别 4.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1.课程标准的意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按门类制定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指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规定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2.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
10、宿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但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3.课程标准与所谓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课时等编写的指导性文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中学计算机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3.课程标准与所谓教学大纲的区别,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作出一
11、些指导和建议。,4.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4.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的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4.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标准中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4.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4.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部分和实施建议均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
12、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4.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标准的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能更好 地理解与把握,参考资料,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标准,第二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 任务、目标与内容,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分析 第三节 各学段教学目标 第四节 全日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 第五节 小学、初中学段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六节 教学评价,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及其传播 2.信息的传播 传播要素:发布者、信息、媒体、
13、接受者、效果 信息特征:共享、开发增值、永不枯竭、应用、事实、时效、不完全、价值,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二、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心理素质 2.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社会素质 3.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创新素质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它包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方法,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分析,一、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
14、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分析,二、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 1.信息意识与情感 (1)培养学生不畏惧使用论处技术是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基础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是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的目的 (3)培养积极的态度是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关键 (4)守法意识是保障信息传播的前提,二、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1)必须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必须培养学生负责
15、任地引用与创造信息 (3)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精神 3.信息技术基本常识,二、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2)信息系统中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 (3)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4)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 (5)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分析,三、实践操作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 1.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 2.信息素养的表现具体落实在使用与操作上 3.信息素养的培育必须通过大量的操作纲要规定: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第三节 各学段教学目标,一、小学学段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
16、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各种通读手段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们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第三节 各学段教学目标,二、初中学段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
17、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 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准则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第三节 各学段教学目标,三、高中学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
18、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准则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第四节 全日制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性质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例 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六、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内容标准,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性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1.基础性 2
19、.综合性 3.人文性,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念,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 选修部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等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五
2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内容标准,1.信息获取: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信息加工与表达: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适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3.信息资源管理: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第五节 小学、初中学段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一、小学学段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教
21、授8学时 上机4学时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教授12学时 上机8学时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教授8学时 上机6学时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教授12学时 上机10学时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教授10学时 上机10学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教授16学时 上机16学时,第五节 小学、初中学段 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二、中学阶段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第六节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22、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第三节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第四节 信息技术教学部分案例,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模式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一、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意义(1)通过教学设计,老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3、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2)通过教学设计,老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一、教学设计概述,2.教学设计的依据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二、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模式,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 (2)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始状态过渡巧劲縦有一搭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
24、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等。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为学生呈现媒体数据 (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四个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二、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模式,2.教学设计的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教学设计,教育目标,学生潜能,合格学生,输入,基础,决定,产出,控 制,系,统,二、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模式,2.目标模式 与系统分析模式的设计程序基本一致,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目的,有九大步骤。 教学目标教学分析分析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列出操作目标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确定
25、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标杆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正教学。、,二、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模式,3.过程模式,目的 课题,评价,服务 计划,教学 资源,预估,主题 内容,学习 目标,学生 特点,修改,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1.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起点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 4.教学策略设计 5.教学结构的确定 6.教学评价设计,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 (1)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2)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3)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教学目标的步骤: (1)钻研课程标准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
26、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4)列出综合性目标 (5)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 、表现水平或标准,2.教学起点设计,有利于教师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 有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调控各种环境因素,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起点行为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助于教师甄别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展。,3.教学内容设计,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 简单的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 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 根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
27、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教材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4.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师的自我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媒体的特性、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的确定,选取教学环节 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各环节的先后顺序,使之前后一体化 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集成”,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协调,协同作用,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6.教学评价设
28、计,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 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要需要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方式,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信息技术原则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特点 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信息技术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5.由宏观到微观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要求老师所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必须符合科学性,同时,要以严肃的态度,潜移默化地贯彻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
29、容。,2.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使学生通过直观或间接的感知而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规律和应用技能。,一、信息技术原则,3.实践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科学实验,从社会应用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创造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联想启发式教学去激发学生,发扬学习民主并创设各种条件培养他们,注意创设有利条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独立地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一、信息技术原则,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特点,1.教学方法观点:教师
30、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办法。(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以达到学习目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李如密)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共同决定,这也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特点,2.教学方法特点: (1)实践性 (2)耦合性 (3)多样性 (4)发展性,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常规性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类:讲述、讲解 优点:主导,
31、循序渐进,系统,逻辑 基本要求:内容精准,符合认知规律,语言生动形象,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常规性教学方法 2.交流式教学法:采取案例研究,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分析调查,实验操作,设计讨论等多种方式教授新知识。 优点: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使学生 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思维和 合作态度,关心应用并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常规性教学方法 2.交流式教学法: 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要求 (2)阅读、查找资料或通过实验操作,自学新知识 (3)开展交流活动,促进能力培养 (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掌握技能,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一)常规
32、性教学方法 3.复习教学法: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已经尝过的知识,以强化识记,加强理解,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系统化教学的方法分类:学期开始的复习;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总复习在教学过程中,复习不只是学生的事,应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二)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 1.媒体演示讲解法:教师不仅运用语言,还使用数字化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声音,视频,实际操作演示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的视、听觉最大强度地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 基本要求:听清,看清,讲清,讲演结合,边讲边练,演示适度,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二)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 2.实践仿效教学法:操作
33、性强的教学内容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仿效的途径,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二)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 3.发现(探究)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创设出情境,向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范畴,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老师引导下,集中对一个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共同讨论,在观察、比较、分析 基础上,提出解决路径,并将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决步骤,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二)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 4.需求驱动教学法: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实际需要,找出这些
34、需求与目标的关系,设计从需求出发以至到达教学目标的各项任务,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的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求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第三节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及其特性、作用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者模式改革的影响 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案例,一、教学模式及其特性、作用,教学模式定义: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度或流程,它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怕总结、改良、提炼而逐步形成的一套流程结构,源于教学,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教学模式
35、及其特性、作用,教学模式特性:1.独特性2.可操作性3.稳定性和发展性4.优效性,一、教学模式及其特性、作用,教学模式作用:1.便于教师掌握并有机地利用各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类型,综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2.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3.能够构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4.能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统一在教学流程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5.能理顺教的“主导”和学的“主体”关系,二、教学模式的结构,1.主题:教学模式赖以成立的教学思想或理论 2.目标: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对其它因素有着制约作用 3.条件:为完成一定
36、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 4.程序:教学的逻辑步骤,各步骤完成的任务 5.评价:由于不同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评价方法,标准也不同,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对学者模式改革的影响,(一)旧教学模式学生的思想是一张白纸,是一个空的机器,有待教师的书写或灌输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案例,1.启发引导教学模式 2.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3.情境教学模式 4.知识关联模式 5.随机访取教学模式,1.启发引导教学模式,教师在注重自己“教”与学生“学”及两者的相互反馈中,注意启发引导
37、学生去探索方法,掌握技能。 教学流程: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2.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入教学活动中,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地参与教学 师生、生生交流,教学互助,老师、学生、课程、环境相互作用,在活动中建构知识 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3.情境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很重要,“情境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和驱动作用。 设“境”: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引发兴趣,激起情绪,形成无意
38、识的心理倾向 牵“情”:解放头脑,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构筑新意,4.知识关联模式,相关概念: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某一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扩充、关联到相关的知识点,即由点到面,进一步了解其他具有相同因素的知识,再从所学的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其中的规律,应用到同类的知识中去。,4.知识关联模式,知识关联模式更有效地完成了知识迁移(1)知识迁移(2)制约(3)过程自觉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指导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练习巩固归纳总结(4)设计依据,5.随机访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应用,而是要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
39、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5.随机访取教学模式,过程:确定主题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自我评价深化理解,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第三节 信息技术老师的评价第四节 学生评价,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1.评价:根据某种价值观对事物及属性作出判断、衡量。 2.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分析、整理搜集的信息和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1.按评价范围分类:,
40、宏观教育评价中观教育评价微观教育评价,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2.按评价时间和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3.按评价的基准进行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4.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分类,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老师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和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水平进行评价,二是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评价。,第
41、二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 1.促进教学改革,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加强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3.通过反馈与调节,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 4.优化学校管理工作,发挥评价的决策和鉴定功能。,第二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和内容 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2.教学内容:具体要求 3.教学方法:教学对象,课型,综合使用 4.教学效果:目标、学生能力、德育、课堂气氛 5.老师素质:教学基本功、组织应变能力,第三节 信息技术老师的评价,一、教学评价的内容: 老师评价是对老师个体的德、能、勤、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
42、重要内容。老师评价着眼于促进老师自身素质的整体优化和老师功能的整体优化,它是以老师工作绩效为重点,对其德、能、勤、绩等进行科学、全面 、客观的考核与评价。,第三节 信息技术老师的评价,一、教学评价的内容 1.老师素质评价: 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2.老师工作过程的评价 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 3.老师工作成果的评价 工作效果、工作效益,第三节 信息技术老师的评价,二、教师评价的形式 1.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2.同行评价 3.领导评价 4.自我评价 5.学生成绩,第三节 信息技术老师的评价,三、教师评价的方法 1.等分积分评价标准法将评价要素分解为若干个子要素,给每个子要素指派一定的
43、分数,这些子要互不的得分相加就是对该要素的评价。 2.隶属度标准法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为标准的测评标准,其标准内容可以是积分评语式的,也可以是其他评语式的,通过相当与该等级的多大程度进行评价的,第四节 学生评价,一、学生评价与学业成就 学生评价:范围内容广,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就、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身体和运动状态、心理品质和个性发展等。 学业成就:在规定的教育内容范围内,学生通过教学或自学,在认知方面所获得的成果。,第四节 学生评价,二、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1.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效度:一个测验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达到的程度。 信度:一个测验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 代表性: 区分度和鉴别力:区分和鉴别出学生个体在所测量的品质或属性上的水平差异。 可行性:,第四节 学生评价,二、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2.几种常用的测验类型 常规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标准化成绩测验和老师自编测验 客观测验和论文式测验 3.测验在教学上的作用评定学生成绩、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一种有用的过度学习。,第四节 学生评价,三、档案袋评价法一种新的、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性质的评价方法 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以及学生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