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言文使动用法.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302937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使动用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言文使动用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言文使动用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言文使动用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言文使动用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文言文使动用法掌握使动用法对学习文言文帮助很大。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 1: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郑伯克段于鄢 )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

2、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 “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 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 “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 “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 动词”的格式。 例 3: 山

3、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2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

4、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 4: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苏洵六国论 ) 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 “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郑伯克段于鄢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司马迁陈涉世家 )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司马迁淮阴侯列

5、传 )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里很少见。这种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及物动词带宾语,在形式上和动宾结构没什么区别,区别只是在意义上。也就是说,使动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是,它的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们有这种动作行为。 例 5: 序八州而朝同列。 (贾谊过秦论 ) 这句中“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能“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们来朝见的。所以, “朝”应解释为“使(同列)朝见”。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三,就是看宾语是不是主动

6、发出这个动作行为,如果是外部的原因使宾语施行了这个动作行为,那就是使动用法。 二是有些及物动词读音的改变(一般变为第四声) ,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 6: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s)以草具。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 这句“食”字后省略了代词“之”,应理解为“使(让) (他)吃粗劣的饭食”。例 7: 中军置酒饮(yn )归客。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3这句诗中的“饮”的词义就是“使饮”,使动用法就是当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都改变,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及物动词,因而不能单纯从读音的变化来判断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四,就

7、是思考上下文意是否表示的是使动的意思。 3使动用法的语法特点。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虽然古汉语里并不常见兼语句,但是,能用兼语句的结构特点去理解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帮助应是很大的。 先分析两个现代汉语兼语句的结构。 句中的“我们”和“我”都是兼语, “让”、 “使”都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如果将这两个动词去掉,并且把兼语后面的动词“读”、 “吃惊”移到兼语前面去,那原先的兼语句就成了使动句。 老师读我们书。他的做法惊我。 再看古汉语的例子: 庄公使姜氏惊庄公惊姜氏。 这样分析只是帮助理解使动用法,决不要误认为古汉语使动用法是兼语句转变而来的,其实古汉语里是极少兼

8、语句的。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五,可借助现代汉语兼语句表达内容的方式来判断。 4使动用法的特殊现象。 使动用法会造成一些特殊现象。比如:“胜之”和“败之”的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胜之”是一般用法的动宾结构, “败之”是使动用法。为了能区别它们,我们只要换种说法就可以看出不同来了。 “败之”打败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打了败仗。意义一样。 “胜之”战胜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战胜了(我) 。意思不一样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六,就是遇到特殊的现象或拿不准时,不妨将句子换成使动用法来表达一下,看看表达的意思有没发生变化,变了就不是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

9、语里,形容词也常常作使动用法。前提条件有三: 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这个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例 8: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4此句中的“苦”、 “劳”表示的是“心志”、 “筋骨”的状态,是使动用法。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君子正其衣冠。 (论语尧曰 )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 )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判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方法,可参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

10、但是在古汉语中不多见。 例 9: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 “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 “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 10: 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宴 ) 加下划线的名词都表示的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关系。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运用特征,掌握学习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是有很大帮

11、助的。 文言文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 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

12、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 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5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

13、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 ,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 成为.“ 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 ,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 耻“ ,意思是“以为耻“。文言文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

14、门 触龙说赵太后(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陈涉世家(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 左传成公十三年 (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 病梅馆记(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 阿房宫赋 (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为治丧 史记 滑稽列传(7)文嬴请三帅。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秦晋崤之战 (8)邴夏御齐侯。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 左传成公二年 (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脉,为诊脉 三国志华佗传 (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 (11)君子死知己。死,为而死 陶渊明咏荆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