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 顺 学 院 盖 扩 建 工 程 一 区 ( A1 栋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报 告(详细勘察)送审稿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二一五年六月安 顺 学 院 盖 扩 建 工 程 一 区 ( A1 栋 )岩 土 工 程 勘 察 报 告(详细勘察)院 长:总 工:审 核:项目负责:编 写:提交报告单位:河南省地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勘察证书等级:甲级勘察证书编号:160600-kJ提交报告时间:2015 年 6 月目录安 顺 学 院 盖 扩 建 工 程 一 区 (A1 栋 ) 1岩 土 工 程 勘 察 报 告 .1安 顺 学 院 盖 扩 建 工 程 一 区 (A1 栋 ) 2一、拟
2、建工程概况 .1二、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1(一)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1(二)依据的技术标准 1(三)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2三、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及其完成情况 .2(一) 勘探点的布置原则、勘探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2(二) 钻探质量评价 3(三) 采取试样方法及数量 3(四) 岩石、水、土室内试验分析完成情况 3(五) 测量系统及引测依据 3四、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一) 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3(二)场地地层,岩土体构成及均匀性评价 4(三) 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4(四) 、气象特征及场地水文地质情况 .5五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6五、特殊性岩土 .7六、场地各
3、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评价 .7(一)岩体的完整性评价 7(二)岩土室内试验指标的统计分析 7(四) 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与适宜性的分析评价 8(五) 基础持力层建议 8(六) 基础方案建议 9(八) 桩基工程的分析评价 9七、建筑基坑及边坡稳定性评价 .10八、结论与建议 .10图件部分1. 总平面图 2.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3. 工程地质剖面图 4. 钻孔柱状图 附件部分 1.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报告 2. 土试验报告 3. 水质分析报告1安顺学院盖扩建工程一区(A1 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受安顺学院的委托,我院对安顺学院盖扩建工程一区(A1 栋)进行了岩土
4、工程详细勘察工作。一、拟建工程概况 拟建安顺学院盖扩建工程一区场地位安顺市安顺学院,拟建场地交通运输较方便,汽车可直达场地。安顺学院盖扩建工程一区(A1 栋)建筑总面积为30000,基底地面积为 6448,建筑高度 31.9m,建筑层数 5-7 层,具体拟建建构物情况详见下表 1。建(构)筑物设计参数表 1序号 名 称 结构形式 层数地下室底标高(m)预计基础形式0.00标高(m)最大柱荷载(kn)备注1 A1 栋 框架结构 5-7F 无地下室 桩(柱) 基础 1427.60 7000二、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一 )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1. 查明拟建场地各岩土层的成因、时代、地层
5、结构和均匀性以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分布,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于岩质地基和基坑工程,应查明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基本质量等级和风化程度。2. 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腐蚀性、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提供季节变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提供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当采用降水控制措施时,应分析评价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对场地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3. 对地基土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4. 确定本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6、、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确定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型,划分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对场地和地基的抗震措施提出建议。5. 若拟采用桩基,对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对成桩可行性、施工时对环境的影响及桩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6.判断基坑的整体稳定性,预测可能破坏模式,为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提出意见,提供各侧边地质模型的建议。7. 查明下伏基岩的岩溶形态、位置、规模、埋深、围岩和岩溶堆积物以及伴生的土洞等岩溶发育规律。8.若场地内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出意见,并提供设计所需计算参数。(
7、二 )依据的技术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年版) ;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 ( JGJ/T 87-2012 )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 GB/T 50266-2013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CESC99:1998)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 (JGJ84-199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 ;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
8、术规范 (DB 22/46-2004) ;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 22/45-2004) 。(三 )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拟建场地勘察区没有发育构造断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地层稳定性好、地层分布较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 年版)表 3.1.4 之规定,对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的划分标准,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岩土工程勘等级为乙级。三、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及其完成情况(一 ) 勘探点的布置原则、勘探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勘察任务要求、建筑物规模及场地特点,本次勘察工作,采
9、用工程测量、岩芯钻探、声波测试、室内试验及现场地质调查等方法为主,查明了场地及附近的覆盖层性质、厚度,基岩的分布、产状及地层结构,收集了本地区的水文资料,对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以全面获取场地第一手资料。本次勘察的勘探点是根据设计方要求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2009 年版)之 4.1 条、 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DB 22/46-2004)之 7.2 条中对安顺学院盖扩建工程一区(A1 栋)项目详细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的要求按二级(中等复杂)地基等级进行布置。野外勘察工作自 2015 年 6 月 15 日起,至 2015 年 7 月 29 日结束。
10、在拟建场地范围内详细查明了拟建场地的岩土层分布情况(主要完成工作量见表 2) 。表 2 主要完成工作量一览表完成工作量项 目单位 工作量提 交 成 果测量放钻孔 孔 259 确定钻孔位置、坐标钻孔数量 孔 257机械钻探钻探进尺 m 4086 岩石 2862m、土 1260m钻孔平面分布 幅 1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地层剖面结构组合 条 30 工程地质剖面图单孔柱状图 幅 257 钻孔柱状图波速测试 孔/点 0 波速测试报告岩石物理性质试验 组 10 岩石物理性质测试报告岩石抗压力学试验 组 10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报告土物理性指标试验 组 10 土的物理性指标分析测试报告水质分析试验 组 1 水对
11、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分析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拟建物底层平面柱位图,结合拟建物结构特征及荷载大小要求,按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 关于岩溶地基的规定按一柱一孔进行布孔,本次勘察共布孔 176 个,钎孔 83 个共完成钻3孔 257 个。钻探深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 版第 4.1.17 条和4.9.4 条和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DB22/462004)7.2.3 条的规定,视拟建物上部结构荷载及初步考虑的基础类型与基础埋深,根据场地目前标高:桩基础控制在预估基础底面以下 35 倍桩径且深度不少于 5.0m。在钻探过程中,如遇
12、岩体破碎或影响持力层选择的岩溶洞隙时,再按照上述要求加深钻孔深度。 (二 ) 钻探质量评价本次勘察对粘土层采用单层岩芯管硬质合金钻头无水干钻连续取芯,岩芯采取率为 100%,对基岩层采用单层岩芯管及硬质合金钻头清水回转钻进连续取芯,钻孔直径 75108mm,钻探回次进尺一般为 1.001.50m,最大不超过 2.00m,岩芯采取率:基岩强风化带 45%55%,基岩中等风化带 65%75%;基岩中等风化带 RQD 为 7590。钻进过程中,各项深度数据累计误差0.05m。满足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取样技术规程 (JGJ/T87-2012 )中 5.0.1 条款的要求。(三 ) 采取试样方法及数量1.
13、 岩石试样的采取:岩石试样采用单层岩芯管硬质合金钻头,清水回转钻进,在采取的岩芯中选取单节长度大于 10cm,10 组长度为 0.20m 的岩芯,用较高强度的塑料薄膜和粘胶带密封。共采取 10 件红粘土 10 件中等风化白云岩及 1组水样进行室内试验。(四 ) 岩石、水、土室内试验分析完成情况岩石、土、水室内试验分析由“贵州科建检测公司”完成。岩石试样依据现行规范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 、土工试样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水质分析试验依据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勘察水质分析规程(DL/T5194-2004)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取得了必要的岩、土的物
14、理力学试验成果、粘土层的腐蚀性试验成果和水质简分析成果,试验项目满足规范要求。(五 ) 测量系统及引测依据本勘察报告及图件所依据的测量系统及引测依据设计提供的“总平面规划图”,采用业主方提供的引测点、规划红线图及初勘条件图作为放线依据,孔口高程为黄海高程系高程。 控制点 GPS1, GPS2 坐标如表 2 :表 3 控制点及勘探点坐标统计表孔号 X 坐标 Y 坐标 高程 孔号 X 坐标 Y 坐标 高程GPS1 2906967.565 599545.216 1365.943 GPS2 2906932.654 599463.768 1366.006钻孔位置确定及高程测量由我院测量室采用拓普康 GT
15、S336 型全站仪施测。测量精度:平面位置偏差0.25m,高程偏差0.05m ,满足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的要求。四、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 ) 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1. 场地位置拟建场地位于安顺市安顺学院内,交通运输方便,汽车可直达现场。2. 地形及地貌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岩溶残洼地,地势开阔,自然地形呈南高北低,勘察范4围内高程为 1422.811428.85m,起伏差 6.0m。场地整体平缓。 3. 地质构造据安顺市区域地质图及现场勘测,场地没有较大规模的区域性断层,地层为单斜构造,产状 21037。场地区域地质构造较为单一,拟建场地位于安顺市开发区,场区内覆盖层由第
16、 4 系场地内岩土构成自上而下为:杂填土(Q 4ml)红粘土(Q 4el+dl)组成,下伏为三叠系关岭组(P 1g)白云岩岩组成,场地基岩呈单斜构造产出(二 )场地地层,岩土体构成及均匀性评价拟建场地经钻探及开挖揭露,杂填土(Q 4ml)红粘土(Q 4el+dl)组成,下伏为三叠系安顺组(P 2g)白云岩岩组成,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杂填土(Q 4ml)杂填土:杂色,结构松散,由粘土、混凝土碎块及矿渣等组成,结构松散,回填均匀性差,场地范围内部分分布,分布不均匀。局部分布,最薄处为 0.60 米,最厚处为 2.40 米, 平均厚度为 1.67 米。2、红粘土(Q4 el+dl)红粘土:褐红色,
17、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土质均匀、密实,致密状结构,有光泽,韧性、干强度高,残坡积成因,局部夹风化岩块,网状裂隙较发育,场地范围内局部分布,分布不均匀。局部分布,最薄处为 0.40 米,最厚处为 6.70米,平均厚度为 2.60 米。3、中风化白云岩(P 2g)、白云岩:灰色,易钻进,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很发育。分布于基岩浅部,岩芯呈砂状,碎块状,岩体碎裂破碎,局部分布。、白云岩:白云岩:灰色、深灰色,中等风化,薄中厚层,受构造运动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内充填粘土及泥质物,结合差,见蜂窝状溶孔,晶洞,岩芯多呈岩芯呈柱状、短柱状、碎块状,砂状,全场地分布,岩芯采取率 70%左右、岩体属较破碎。根据饱和
18、单轴抗压强度值、坚硬程度、岩体完整性指数并计算岩石基本质量指标 BQ 岩芯采取率,并结合钻孔岩芯的鉴别,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类。(三 ) 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钻探揭露,施工钻孔 175 个个钻孔中:ZK4, ZK9,ZK21 ,ZK29,ZK49,ZK68, ZK75,ZK87,ZK89 ,ZK99,ZK107,ZK108, ZK113,ZK116,ZK120,ZK126,ZK135,ZK141 ,ZK142,ZK145 ,ZK146,ZK153,ZK166,ZK168,ZK248,见岩溶洞穴 25 个,遇岩溶率约14.2%,溶洞高度 0.55.20m,场地基岩面起伏相对高差大于 2m,且小于 5
19、m,根据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DB22/46-2004)7.1.3 条,场地属岩溶中等发育场地。岩溶发育情况一览表,详见表 4。表 4 岩溶发育情况一览表 孔号 形态 顶板标高 ( m) 底板标高 ( m) 垂高(m)顶板岩体厚度(m )充填情况 处理意见ZK4 溶洞 1420.02 1419.62 0.4 1.5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揭穿顶板增加桩 长ZK9 溶洞 1420.03 1419.63 0.4 1.3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揭穿顶板增加桩 长ZK21 溶洞 143.93 1411.14 2.8 4.2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揭穿顶板增加桩 长5ZK21 溶洞 1408.34 1406.
20、14 2.2 2.8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揭穿顶板增加桩 长ZK29 溶洞 1416.48 1414.68 1.8 5.2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49 溶洞 1420.13 1417.43 2.7 0.8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揭穿顶板增加桩 长ZK68 溶洞 1411.71 1409.91 1.8 6.1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75 溶洞 1421.74 1421.44 0.3 2.5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87 溶洞 1417.28 1415.48 1.8 6.8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89 溶洞 1413.98 1411.
21、78 2.2 5.6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99 溶洞 1413.06 1410.86 2.2 6.5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07 溶洞 1413.47 1411.47 2 5.9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08 溶洞 1416.47 1414.77 1.7 6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13 溶洞 1421.16 1420.06 1.1 4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揭穿顶板增加桩 长ZK116 溶洞 1417.66 1415.66 2 5.7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20 溶洞 1418.1 1417.3 0.
22、8 5.7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26 溶洞 1419.12 1415.82 3.3 5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35 溶洞 1418.85 1416.65 2.2 5.7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41 溶洞 1420.12 1418.32 1.8 5.1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42 溶洞 1420.74 1418.64 2.1 5.1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45 溶洞 1418.45 1417.47 0.98 5.3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46 溶洞 1420.3 1418.2
23、 2.1 5.5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53 溶洞 1418.4 1416.8 1.6 8.2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66 溶洞 1421.94 1419.64 2.3 5.5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168 溶洞 1421.59 1419.59 2 6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ZK248 溶洞 1415 1412.9 2.1 5.7 软塑红粘土夹碎石 建议顶板作持力 层拟建场地基础均以中风化石灰岩作地基持力层,对遇溶洞的钻孔,顶板厚度不满足持力层要求,需揭穿溶洞,将基础置于溶洞底板中风化基础之上。(四) 、气象特征及场地水文
24、地质情况1. 气象特征据贵州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贵州省建筑气象标准 (黔 DBJ22-01-89) ,拟建场地处平均海拔高度在 1102 米1694 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型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 1360 毫米,年平均气温 14,历史最高气温34.3 度,最低气温-7.6 度,年平均相对湿度 80%,年平均风速 2.4m/s,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宜人,是避暑休闲的天堂。2 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已有勘察成果 ,拟建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和下部灰岩岩溶裂隙水。上层滞水存在近地表的地层中,以填土中为主,呈岛状分布,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补给,该场地内无统一地下
25、水位。粘土含水性差,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灰岩岩溶裂隙水:岩溶水与岩溶发育程度有关。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岩性及岩性组合,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各类灰岩岩溶发育程度因其溶解度不同而异。工程区岩相变化较大,位于中切割低山山腰,钻孔揭露6到地下水稳定水位,终孔多日后,从统一测量的孔内水位可知地下水稳定水位高度一般为 1421.00m 左右。综上所述,拟建场地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应注意场地地下水对拟建工程施工的影响。4. 场地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1、场地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根据拟建场地地下水水质分析报告,地下水化学类型为 HC03-Ga 型水,地下水 PH 值为 7
26、.22,游离 CO2 为 5.75mg/,侵蚀性 CO2 为 1.99 mg/L,总矿化度为440.88 mg/L,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类,综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场地地下水对拟建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附录 G,场地环境为类。场地处于干湿交替环境,水对建筑砼结构的腐蚀性分析评价见表 5。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 5腐蚀对象砼结构 砼中钢筋评价指标SO42-(mg/L)Mg2+(mg/L)侵蚀性CO2 (mg/L)HCO3(mmo1/1)pHC
27、l-(mg/L)含量 95.83 34.44 1.99 3.97 7.22 32.36微 300 2000 15 1.0 6.5 100评价 弱 300-1500 2000-3000 15-30 1.0-0.5 5.00-6.5 100-500中 1500-3000 3000-4000 30-60 0.5 4.00-5.00 500-5000标准 强 3000 4000 60 4.00 5000评价结果 微 微 微 微 微 微2 场地土对建筑物的腐蚀性评价由于场地周边无化工有机工业,根据水质分析试验地下水未被污染对建筑材料具有微腐蚀性,所以土也没有被污染,因此土对建筑材料具有微腐蚀性。五不良地
28、质作用及地质灾害1、岩溶本次本次钻探的 175 个柱位钻孔中,在勘探深度范围见岩溶洞穴 25 个,遇岩溶率约 14.2%,整个场地溶沟、溶槽微发育,基岩面相对高差大于 2.0m,且小于5.0m,根据钻孔岩溶分布情况及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2/46-2004 第7.1.3 条及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22/45-2004)表 3.2.4 条规定综合考虑,建筑场地为岩溶中等发育地基。2、不良地质现象根据调查,在拟建场地 100m 范围内未发育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3、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分析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附录 A,安顺抗震设
29、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7场地地形较平坦,无液化土层、无软弱土层、无危险地形地貌,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场地土层为红粘土;红粘土平均厚度为 2.4m,承载力 fak=80kPa,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150 m/s Vs250m/s ,属中软土;场地土层厚度小于 5m,属1 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 0.25s。五、特殊性岩土经现场调查及钻探反映,拟建场地中素填土杂色,结构松散,由土石方开挖产生的粘土、碎石块等组成,结构松散,回填均匀性差,基本为现场土石方开完形成,回填时限短,现未完全固结,为欠固结土,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表 8-2-28 杂填土
30、的负摩阻力系数为 =0.15六、场地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评价(一 )岩体的完整性评价较破碎白云岩:灰白色,中厚层状,细晶结构,块状构造,质硬,节理裂隙较发育,方解石脉充填,闭合好,岩体完整性分类属“较破碎”类,中风化白云岩的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区间值为 25.439.5Mpa ,标准值为 30.695Mpa,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属“硬质岩”类。岩体基本质量级别分类为类。(二 )岩土室内试验指标的统计分析 红粘土: 红粘土:褐红色,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土质均匀、密实,致密状结构,有光泽,韧性、干强度高,残坡积成因,局部夹风化岩块,网状裂隙较发育,场地分布不
31、均匀,局部分布,本次红粘土共取样 10 件做试验,取其中 8 件算物理力学参数,主要物理力学参数统计分析于表 6:其力学参数为:Ck=37.33KPa、k=7.11、Es=7.20MPa 、 0=1.63KN/m3、aw=0.74。红粘土的复浸水特性评价:根据贵州建筑岩土工程技术规范 (DB22/46-2004)表 3.1.2-3 得 Ir=1.97Ir/=1.4+0.0066WL=2.004,所以拟建场物地红粘土为类土,收缩后浸水膨胀,不能恢复到原位。表 6取水点 红粘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指标含水量 液限 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 含水比 液塑比 内摩擦角 内聚力压缩模量最小值 59.70
32、82.90 41.30 40.40 0.43 0.72 1.93 6.9 37.10 6.80 最大值 64.50 84.90 43.40 42.00 0.52 0.76 2.01 7.7 38.10 7.40 平均值 62.04 83.98 42.61 41.36 0.47 0.74 1.97 7.29 37.56 7.20 标准差 1.517 0.719 0.712 0.571 0.026 0.012 0.025 0.26 0.346 0.227 变异系数 0.024 0.009 0.017 0.014 0.055 0.017 0.013 0.04 0.009 0.031 修正系数 0.9
33、8 0.99标准值 7.11 37.33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按下式计算fak=Mbb+Mdmd+McCk红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公式 fa=Mbb+ Mdmd+McCk 计算,其中 b取值 3.00m,d 取值 0.50m。=m=1.63KN/m3,查贵州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表 4.2.6:Mb=0.1, Md=1.39,Mc=3.71,计算得 fak=140.10kPa。2、岩石本场地较破碎白云岩样 10 件送至贵州科建检测有限公司进行单轴饱和抗压强度试验,计算时考虑到 3 倍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控制小于 0.30,高径比为 1:1 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按
34、 0.89 折算成高径比 2:1 标准样的强度进行统计计算详见表 48表 4-2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指标统计表 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MPa)岩性密度g/cm3 区间值平均值frm标准差标准值frk变异系数修正系数折减系数 k参加统计样品件数中风化白云岩 2.68 25.439.5 33.13 4.158 30.069 0.126 0.926 0.15 10 件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11)5.2.6 结合考虑岩体完整性的差异及使用后继续风化,取折减系数 0.13,根据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得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0.1530.096=4514KPa
35、。杂填土:80Kpa红 粘 土 : fak=140KPa 白云岩:破碎白云岩 fa=1500KPa较破碎白云岩 fa=4500KPa (三).岩土地基参数的确定(1)岩石据中风化白云岩自然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11)第 5.2.6 条公式(fa= kfrk)计算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考虑场地地基岩体节理裂隙及岩溶发育程度、基础荷载、上部结构等因素,结合贵阳地区建筑实践经验,建议按以下取值:杂填土 fak=80KPa红 粘 土 : fak=140KPa 白云岩:破碎白云岩 fa=1500KPa较破碎白云岩 fa=4500KPa (四 ) 场地和地基的稳定
36、性与适宜性的分析评价拟建场地范围内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勘察中未发现构造断层、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为稳定。根据勘探显示,拟建场地土层厚度变化一般,分布均匀,顶、低界坡度小于10%,局部变化较大,为均匀地基。若选择以中等风化基岩为基础持力层,则拟建场地持力层厚度较大,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场地周围无大临空面,地基稳定性好。综上,拟建场地环境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动力地质作用影响较弱,地基稳定性好,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岩层处于稳定状态。经勘察并结合地区区域地质资料,下伏基岩层中岩溶发育程度为微发育。拟建场地交通方便,场地基岩层稳定。根据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2012)
37、附录 C 之“表 C 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分级标准”: “场地稳定、地形有一定起伏,地貌坡度小于 10%,岩土种类单一,分布较均匀,工程性质较好,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地表排水条件尚可” ,综合确定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为较适宜,可以建设。(五 ) 基础持力层建议红粘土:红粘土:褐红色,含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土质均匀、密实,致密状结构,有光泽,韧性、干强度高,残坡积成因,局部夹风化岩块,网状裂隙9较发育,场地全场分布,厚度不均匀,埋藏较浅,物理力学性质差,不建议作拟建物之基础持力层。2)基岩层:破碎白云岩:厚度变化大既有一定承载力,但分布较不均匀,由于建筑物的货载较大(7000KN/柱)不建议
38、作拟建物之基础持力层较破碎白云岩:在拟建场地内广泛分布,层位稳定,厚度大,岩体完整性较好,强度较高,适宜作拟建物之基础持力层。(六 ) 基础方案建议1. 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拟建物的分布位置,土层的分布情况,基岩的埋深、风化情况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拟建物+0.000m 标高,地下室底标高,结合拟建物的建筑结构形式建议采用桩基础。拟建物基础类型及基础持力层选择一览表表 5序号 名 称 结构形式 层数 地下室底标高(m) 基础持力层选择1 A1 栋 框剪结构 5-7 1427.6 较破碎白云岩注:遇溶洞钻孔,顶板厚度不满足持力层要求,需揭穿溶洞顶板基岩,将基础置于溶洞底板完整中风化基岩之上,无
39、论采用任何基础形式,均以中风化白云岩作地基持力层。2.采用桩基础部分的建筑基础如选择人工成孔方式,应采取有效之护壁、通风、排水等安全措施。3. 桩基施工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对应阶段的检测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有地勘及设计人员参加的地基验槽工作,若局部开挖段与地勘报告不相符合时,应进行施工勘察或会同相关技术人员现场处理。4. 如拟建建筑物采用灌注桩基础,则以中等风化基岩层为基础持力层,并嵌入中等风化基岩层相应深度,由于基础持力层顶面有一定坡度,基础施工时应严格控制相邻基桩的基底高差,以满足地基抗剪切的稳定性要求。(八 ) 桩基工程的分析评价1. 采用桩基的适宜性根据工程地质钻探所取得的岩土层分布
40、状况,综合工程地质剖面图、部分拟建物的基础埋深超过 5.00m,适宜采用深基础。2. 可选的桩基类型、桩端持力层建议拟建场地粘土层层厚变化较不均匀,但在后期基坑开挖至地下室底标高时其下为基岩,根据上述工程地质条件,建议拟建物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及桩基础。采用桩基础时,桩端持力层均选择中等风化基岩层。设计时应根据拟建物主体结构及上部荷载情况,合理选择桩径、桩距和嵌岩深度。3 . 桩基施工对环境影响、桩基施工注意事项、成桩可能性的评价(1)桩基施工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桩基施工注意事项1、由于拟建场上覆土层,结构松散,所以松散孔隙水层(上层滞水) ,对施工有一定影响,建议施工过程中配备适当的排水措施。2
41、、建议进入中风化较破碎岩段以下施工禁止爆破,避免基岩持力层受到破坏。3、护壁:部分孔桩孔深过大,混泥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护壁应配置直径不小于 8mm 的构造钢筋,竖向筋应上下焊接或钩接。104、挖至持力层标高后应清除护壁上的泥土和孔底的残渣、积水,并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应立即封底和灌注桩身混凝土。(2)成桩可能性评价本场地均有碎石土结构松散,松散孔隙水层(上层滞水)含水丰富,孔桩开挖应做好专项排水方案,并做好护壁工作,成孔条件差。七、建筑基坑及边坡稳定性评价本次勘察只作房屋地基勘察,不包括边坡勘察。八、结论与建议1. 拟建场地范围内,勘察中未发育有构造断层、滑坡等
42、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基岩层倾角 37,场地稳定性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勘察资料显示:拟建场地基岩层稳定,基岩稳定性较好,分布较均匀,该场地整体稳定,无不良地质作用,为抗震一般地段,场地类别为类,适宜建筑。2.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附录 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一组。3. 拟建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均选取较破碎白云岩层,基础类型选择桩(柱)基础。4 建议基础持力层中风化较破碎白云岩地基承载特征值取 4500kPa。5. 应充分考虑拟建场地持力层顶面高差对拟建工程基础的影响,设计基础时应
43、注意控制基底高差,满足地基稳定性要求。6. 拟建场地溶沟、溶槽较发育,建议对沟槽内岩土体采用毛石混凝土换填,将拟建物同一结构单元基础宜置于同一岩土层内,并根据拟建物上部结构和荷载大小嵌入持力层内相应深度。7.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须加强有勘察、设计及有关人员参加的现场基槽(坑)的查验工作,待验收合格后,方可封底浇注。8. 本勘察报告中的岩土层厚度等参数是为施工图设计服务的,不能作为工程量预算及土石方开挖等工程招标的依据。9. 若开挖后钻孔之间局地段的地质情况与地勘报告不符,建议进行补充勘察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处理。10. 建议按规范要求进行基坑部分监测;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作业现场的环境,控制现场和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证施工顺利进行。11. 本报告中对拟建物基础形式建议和基础持力层建议表,是依据拟建工程初步设计总平面图进行的。若拟建物的0.000m 标高、结构及荷载发生变化,基础形式则应作相应的调整。12. 本报告详细反映了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情况,并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评价,报告送相关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可作为“安顺学院盖扩建工程一区(A1 栋) ”施工图设计之地质依据。